擬人手法就是把物體當作人來描寫,使其具有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和品格特徵。擬人手法可以將無生命的事物描寫得生動活潑,也可以將有生命的事物表現得可憎無愛。
比如唐代大詩人杜甫就有「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的詩句。錢幣能看守錢袋,並有羞澀感,這是以物擬人。作者賦予錢幣以人的思想和感情,語言形象生動,幽默中含著幾分戲謔。下面分享十首擬人手法的古詩詞,妙趣橫生,最後一首最為精彩。
01、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山水的活潑多情,青山為主人送來秀麗的風光,居然闖門而入,把主人對自然景物的愛,和自然景物對主人的愛融和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主人愛美的情趣,因而成了傳誦的名句。
02、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殘夜將盡之時,旭日從海中孕育而出。時令雖是舊年,江南已有春意。這一千古名句,將景物擬人化而充滿新意,不僅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寫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來的變化,而且透出樂觀、積極向上的感情。「生、入」二字,採用擬人手法,更有情趣。
03、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這兩句描寫荷葉受風之狀,綠荷原本無情,不應有恨,這裡是借寫綠荷之恨,而寓詩人壯志難酬的隱痛,因此不僅筆下傳神,而且字裡含情。擬人的使用,使詩人的內在感情與外界景觀巧妙地融為一體。
04、曹植《七步詩》中的「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曹植以「萁」、「豆」設喻,借「豆」的泣訴,表達自己的悲傷和怨憤, 巧妙地諷刺了曹丕不顧手足骨肉之情,而對親兄弟橫加迫害。詩中的「豆」是代曹植而言,是人格化了的物。「物」與「我」的結合,使詩歌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05、楊萬裡《秋山》,「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
作者以奇特的想像,將老烏臼、小楓樹擬人化,十分風趣地描繪出深秋山色之美。比擬巧妙,筆意輕靈,情調浪漫。
06、蘇軾《水龍吟》,「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此詞以楊花擬人,詠楊花亦即詠思婦。在對「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的楊花的詠嘆中,完成了對思婦形象的塑造。格調婉約,情思纏綿,使讀者把楊花與思婦的形象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可謂遺貌而得其神。這正是擬人修辭方法,賦予此詞的永久的藝術魅力。
07、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鴨知水暖」,這種訴之於感覺和想像的事物,畫面難以傳達,詩人通過設身處地的體會,在詩中表達出來。緣情體物,又移情於物,江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溫度的回升。一個「暖」字,用觸覺印象,補充畫中春水瀲灩的視覺印象。
08、杜甫的《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杜甫以樂景表現哀情,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09、李白《清平調》中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第一句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楊貴妃的容顏與衣裳之美,表現出貴妃的富貴之態。第二句運用了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春風吹拂欄杆,露珠潤澤花色更濃,描寫了楊貴妃的亮麗容顏和高貴身份。
10、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詩人不知道該如何安慰戍邊的士兵,只能說,羌笛何必總是吹奏那首哀傷的《折楊柳》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