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鄔勇
走進煙臺市福山區西水夼村,700幅禪意壁畫臨街相望,200餘幅名家書法掛滿書屋;120餘年剪紙收藏在古樸民居,1支鄉村樂隊,讓傳統戲劇、現代舞蹈躍然文化大院,這是西水夼全村92戶243位村民的小康之約,書畫著「鄉村振興」的奮鬥之躍。
「鄉村振興」好風光!一幅幅美麗鄉村畫卷正在煙臺的青山綠水、碧海藍天間徐徐展開。「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村畔的「桑」與「麻」、久違的「詩意」與「鄉愁」,在希望的田野上悠然生長;海草房上的炊煙嫋嫋、悠長的「漁家號子」,從仙境海岸飄向「深藍」……近年來,煙臺把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煙臺篇章作為時代命題,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用心考量,用情謀劃,用力實踐,交出了一份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的鄉村振興「煙臺答卷」。
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是黨和政府的關切,也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在萊陽市濯村,過去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泥土裡扒食、汗水裡撈金」。其中,生態環境不佳,曾制約著濯村的可持續發展。「先從綠水青山抓起」,濯村發出鄉村振興「時代強音」。「濯」舊迎新,如今,10萬餘株櫻花、8000餘畝的果品園林基地、70萬平方米的工業園,「綠水青山」真真切切變成了「金山銀山」,「得過且過」的苦日子變成了「年年歲歲事事紅」的好日子。
藍色海洋,是煙臺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未來所在。向海圖強,打造「美麗漁村」、「美麗海島」,需要敢於從海岸走向「深藍」的魄力,也需要獨具慧眼、膽大心細的智慧。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引和實踐下,多年未見的大葉藻、海蘿等藻類重現長島,白江豚、鯨魚等成群現身,東方白鸛、黃嘴白鷺、蒼鷹等遷徙鳥類數量明顯多於以前。今年,全市第一座5G海洋牧場「長漁一號」在長島南隍城島附近海域下水。這座海上養殖「航母」破解了南隍城村多年的發展桎梏,即公司與村民籤訂合作協議,形成企業大網箱帶動村民小網箱的接力養殖鏈條。目前,全市已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形成了海洋牧場建設「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良好格局。
大海航行靠舵手,鄉村振興靠組織。2017年以來,煙臺市創新實踐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從百村示範,到千村覆蓋,再到今年全域提升,走出了以組織力提升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煙臺路徑」。棲霞市亭口鎮衣家村,三面環山、土地貧瘠,村民運肥收糧全靠肩挑背扛。2017年,衣家村合作社成立,「修路」,是合作社斬斷窮根的「第一板斧」,是全村55戶126人的共同心聲。山路通了,「血脈」通了,衣家村發展之路也通了,170餘頭藏香豬、9個玉木耳大棚正蓬勃「生長」,預計年底可實現村集體收入100萬元。
實踐證明,鄉村振興既要塑鄉村「形體」之美,又要鑄鄉村「精氣神」之美,即「顏值」、「氣質」兼美。「形體」滋養著「精氣神」,「精氣神」感召著「形體」,美麗鄉村得以生生不息,源遠流長。「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語道盡「形神兼美」之精髓。農村美了,農民富了,農業強了,咱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了,背井離鄉的遊子回鄉創業了,一批批投身鄉村振興的實幹家和創新人才來了,更多的遊客也來了。一個個形神兼美的美麗鄉村聚集成了「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煙臺篇章,唱響了新時代奮鬥者之歌。
【來源:膠東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