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民利 三瓜公社執行社長,半湯鄉學院院長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鄉村振興開啟關鍵之年。在這樣一輪面向未來新的百年目標的偉大戰略進程當中,我們在實踐當中如何落地鄉村振興?
以下內容節選自直播實錄:
本文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
1、關於「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個問題
2、安徽三瓜公社的案例項目實踐與分享
關於「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
鄉村振興大戰略中「鄉村」到底是什麼?
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對於中國現代化來說,鄉村到底意味著什麼?這點應該有很多角度的思考。在我們看來,這幾年三瓜公社探索實踐當中,我們一直追問這樣的問題:鄉村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中國人的根,更是中國文化的魂。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是一個農耕文明的國度。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常講往上三代,我們都是來自農村。其實鄉村是每個人的父母,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振興鄉村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戰略。
第二個問題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到底振興什麼?
我們知道,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很多鄉村年輕人來到城市打工。今天我們再回望鄉村的時候,它是有人,但是這個人更多的是386199部隊,更多的是老人、孩子,留守群體。中國地大物博,9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物產非常豐饒,但是我們回到土地去看,農產品是分散,非標準的,非商品化的。我們農業耕作方式是小農,因此,當它進入到市場交易的時候又面臨著標準化和供給常態化的問題。鄉村是中華民族文化之魂,但是文化在今天我們忽然發現它面臨著支離破碎的境地。我走過很多的村落,很多有著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鄉村,我們發現人去村空,給人感覺非常凋敝荒涼,所以文化面臨破碎,需要修復與重振。
當然鄉村有綠水青山,總書記在浙江的安吉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天鄉村振興如何用這樣新的發展理念,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這是我們今天站在時代節點,回望鄉村的時候,需要梳理這些基本的線索和認知。
第三個問題
鄉村為什麼要振興?
鄉村夢,中國夢,有鄉村振興才有真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以鄉村振興是我們新的百年目標的起點。到2021年建黨100周年,實現脫貧攻堅,進入了全面小康;接下來未來30年,到建國100周年的時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階段鄉村是我們的主戰場。同時鄉村振興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中國幅員廣大的鄉村是解決我們發展問題的大後方。它不僅是起到了勞動力蓄水池,起到了大後方的穩定器、壓艙石的作用,也使得中國經濟在這一輪全球化挑戰當中,有更多的韌性和迴旋餘地。這是我們探討今天這個話題的基本認知。
鄉村應該誰來振興,如何振興?是留守在鄉村的這些老人跟孩子,還是從城裡返鄉的農民工?還是科技人員、專家教授、新鄉賢,還是我們的工商資本?是政府還是市場主體?我們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有一個重要的系統認知和思維。
今天投入鄉村振興偉大戰略的主體應該既有政府又有村莊,有老百姓又有新農民,以及工商資本、社會各界人士、NGO等,這是主體的問題。如何振興是方法的問題,路徑的問題,系統戰略的問題。今晚課題重點討論這樣兩個問題。
我們提出城鄉融合鄉村振興,但是鄉村能否振興實際上取決於鄉村能否產生價值。這個價值包含了有形的物——產品,比如鄉村文化,鄉村空間,鄉村美麗的綠水青山等。鄉村現有的資源是破碎的、散亂的,這樣一些沉寂的資源能否被活化,以及怎麼被活化並產生高的價值,從而實現振興?
在城市發展過程當中產生了很多的健康需求,休閒需求,旅居生活需求,自然教育需求等。城市的需求和鄉村資源之間是否可以形成連結來匹配、融合?
一方面,這些產品、資源能否活化進城,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城市的要素資源,比如說資金、技術、人才是否能夠入鄉?如果這條路是通的,我們能夠在城鄉融合的理念下活化鄉村資源,產出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帶動鄉村的發展。
我們這幾年一直在探索這條路。一方面,鄉村振興不是以村莊為節點的振興,應該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鄉村振興,在縣域經濟大構架下形成鎮域產業和村莊特色。只有這樣,資金、人才、技術、數據、智能等要素才會入鄉。同時,城市的消費需求也能夠入鄉,如剛才講到的健康、休閒、旅居生活等需求。
在入鄉過程中,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將鄉村的資源活化。比如說鄉村物產、農特產品能夠通過分揀、分級、初加工、精加工等成為城市人需要的產品,並且讓農民分享新的產業鏈所帶來的附加值,以增加他的收入。這是非常典型的城鄉融合,打通產業鏈的發展路徑。
打通產業鏈非常重要的驅動器就是電子商務。通過網絡在線交易的方式,通過信息對稱,把藏在鄉村的好山好水、好人好事、好產品和城市的需求之間產生連結接,同時吸引城市的生產要素下鄉。
安徽三瓜公社的案例項目實踐與分享
三瓜公社成立於2015年9月,它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經濟開發區,距離省會城市合肥50來公裡。三瓜公社當初因扶貧而來,安徽淮商集團作為安徽省「百企幫百村」的企業,被招引到開發區。
經過5年時間的建設,2017年南瓜電商村改造完成,當時入選了安徽十大電商企業和首批特色小鎮;2018年以三瓜公社為核心區,半湯整個溫泉度假區獲批了安徽省首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019年三瓜公社所在的湯山村獲得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2020年,我們也獲得了發改委全國特色小鎮的典型示範項目。
如何在短短5年時間裡,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指導理念下,用網際網路思維、電子商務打通鄉村經濟的內循環,構架鄉村新產業,實現鄉村振興?
湯山村的基礎條件是非常弱的,政府在發展過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基礎設施配套,村民安置等。如何在一個幾乎空心的,沒有年輕人的村莊發展,我們需要跳出原有資源發展經濟,用一種新的理念架構新的發展思路:提出市場導向與資源導向雙重導向謀劃整個項目的頂層設計。
市場導向,考慮的是城市的需求市場。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未來誰會來到鄉村?鄉村的資源轉換出來的產品和服務是給到誰的?
資源導向,地方資源既表現為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表現為山水資源、農特產品資源、村落文化資源,甚至包括它的路、房子等都是屬於鄉村的資源。
運營前置,按照「資源與市場」融合的思維謀劃頂層設計。因為企業入鄉,真正能夠帶動鄉村發展的是企業自己首先能夠活下來。所以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要有「運營」的思路,解決服務的目標人群到底是誰,目標市場是誰,是城市哪個人群以及哪個城市的人群?
根據三瓜公社村莊所在的湯山村位置,在兩小時交通圈裡面,能夠覆蓋到合肥、南京、蕪湖、馬鞍山四個城市,2000多萬人口。我們服務於這些人群對鄉村的需求,包括周末休閒度假,鄉村旅遊,鄉村農文旅行等。當時我們提出「打造離城市最近的遠方」的建設願景,通過電子商務實現農產品進城,市民下鄉實現三旅結合(農旅、文旅、商旅);三產帶動一產、二產融合發展,這樣基本上就把鄉村產業體系梳理出來了。在空間上,就落地為冬瓜民宿村、西瓜美食村、南瓜電商村。業態主要是文化和旅遊業的跨界,文旅的融合,以及農旅、文旅和商業(電商)、商品研發之間的融合,我們稱之為三旅融合。這是一個基本的架構。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具體做法。
第一,以「三鄉到鄉」驅動鄉村重塑,逐步實現城鄉融合
三鄉到鄉:
1.鄉建美鄉:鄉村建設,對村莊進行修復、改造,不大拆大建,基本保留村莊的機理,不拆房、不砍樹、不填井、不掩塘,讓村落依然是村落,保持它的機理和文脈。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今天的城市人需要的鄉村一定是跟城市不一樣的鄉村,一定是他記憶當中鄉村的形象,所以我們叫鄉建美鄉,打造「離城市最近的遠方」。 同時,我們按照「門外千年,門內五星」這樣一種理念進行改造,城市人到了鄉村不是來受罪,是來享受美好體驗的。因此只要有人接觸的地方,比如說吃、住,所有人接觸的體驗空間,一定是精緻、舒適的要求,我們給到城市人的,第一很美,第二「和」很重要。因為鄉村是一種熟人社會,甚至可以夜不閉戶,非常放鬆和諧,同時鄉村生活是帶有溫度感的。這是有別於「城」的鄉村生活。
2.鄉學暖鄉:窮不丟書,富不丟豬,重塑鄉村重塑人。我們當時來到這個村莊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思路:鄉村如果沒有年輕人,鄉村的人如果不改變,鄉村振興也是一句空話。因此,在南瓜電商村一所廢棄小學基礎之上改建了國內第一所鄉學院。鄉學院開始培訓當地的村民,一是提升他們對自己家鄉建設新的認識,二是教給他們新的技能,讓他們能在新的崗位上就業。所以當時我們培訓了周邊所有社區的農民。目前,鄉學院的鄉村教育與人才培訓輻射到了全國,讓鄉學院成為鄉村非常重要的重塑人的平臺,也是一個集聚全國各地專家的平臺。鄉學院的價值理念是「鄉學溫暖鄉村」。
3.鄉賢入鄉:我們呼喚家鄉人回鄉建設,但是如果我們有能力讓外鄉人、鄉村創客,能夠到您的鄉村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奉獻他的熱情,這個鄉村的發展一定能夠獲得更大的空間。所以鄉村發展需要集聚新要素。
鄉建美鄉,是環境整治、生態修復,以及把老百姓閒置房屋進行重新一戶一特的設計之後,形成一個新的空間。它應該是城裡人非常嚮往的一個空間,有燒酒坊,有老村長鍋巴飯。我們能夠用大土灶煮米飯,飯舀上來以後有鍋巴的香味,這就是我們記憶當中鄉村的生活。
第二,是以農村電商驅動農產品進城,幫助農業轉型升級
鄉村有物產,但是這些產品沒品牌,沒標準,也賣不出好價錢。老百姓以往生產生活當中,先滿足自己家庭用,自給自足,如果有剩餘的話,會拿到集市上去賣,或者當地產品量比較大,可能有一些採購商來村裡上門採購。傳統的銷售方式,農產品沒有更多的議價能力,傳統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很難讓老百姓從土地上獲得更高的回報。這也是這幾年工業化過程中,大量農民拋棄土地進城打工的主要原因。
振興鄉村,首先看城裡的老百姓需要什麼樣的產品,鄉村有什麼樣的產品可以給到城裡人,他們之間有什麼樣的差距。先對當地農產品進行梳理、挖掘,找到當地產品的特色,並且做品牌、包裝、標準,提升它的質量,通過網際網路的平臺把這個產品賣到外部市場。比如說南瓜電商村通過對村莊的改造,建了創客空間,建了甲骨文溯源體系、物流中心,成為一個農產品電商的產業村。
它首先梳理半湯所在地方的地域特產,比如說巢湖的銀魚,我們把銀魚乾原來的大包裝變成小包裝,從捕撈開始,到晾曬,到包裝、冷藏、銷售整個過程進行溯源,讓消費者吃的放心。這樣的銀魚原來論斤賣,通過網際網路它就可以論克賣。我們也挖掘這裡的茶葉,有半湯綠茶、半湯烤茶,也有本地的瓜子、花生等炒貨。
這些產品有了品牌以及更外部的市場之後,量增加了,價格也會被拉升起來。原來老百姓沒有辦法對接市場,就不敢多種。現在成立合作社,三瓜公社的電商公司來收購農民的產品進行分揀、炒制、包裝、網際網路銷售。三產帶動了一產,一產規模更大了。電商產業發展衍生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比如說分揀花生的,手工炒花生的,包裝鹹鴨蛋的,從事快遞的,以及在村裡面旅遊點現場銷售等就業崗位。吸納村裡的老百姓,通過培訓以後,讓這些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電商驅動三產,帶動一產、二產,聯動上下遊的企業以及更多的從業人員。
除了依託本地的產品之外,基於遊客來到村裡的需求,研發了更多的休閒產品,整合了供應商企業。包括四大系列,茶系列、泉系列、農特系列、文化系列等,也帶動巢湖周邊的農產品、生鮮,在不同的季節做助農銷售。
這是非常典型的城鄉聯動,通過網際網路把農產品賣到更外部的市場,來拉大產品的銷量、拉升產品的價格。帶動一產,帶動結構優化和產量、種植規模增加的鄉村產業發展之路。
第三,以鄉村旅遊驅動市民下鄉,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前面講到鄉建美鄉,用「不拆房、不砍樹、不填井、不掩塘」,尊重村落文化,修復生態這樣一種鄉村建設的理念,讓家鄉回得去,吸引了大量市民下鄉。一是國家政策的推動,二是休閒體驗經濟的市場機會,三是村莊所在的交通區位優勢,四是改造鄉村,設計鄉村對的方式,讓三瓜公社擁有了一個讓城市人喜歡、嚮往的空間,我們叫「離城市最近的遠方」。
「村+園」,這個「園」就是利用半湯所在的坡地地形,經過開荒,規劃建設了高地花海的大地景觀,非常壯觀。園區高地花海和村莊之間形成了非常好的配套,這樣使得這個地方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我們把農村變成了旅遊目的地。從17年,南瓜村改造完成,到18年,遊客量最高峰的時候,年遊客量突破了600萬人次。
這麼多的遊客來到村裡,老百姓在家門口可以賣水、賣冰棍、賣飲料,做個小吃,開個飯館......改造自己家的老房子,做成一個鄉村客棧等等,為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也提供了售賣當地農特產品的機會,比如說土雞蛋、土鴨蛋等等,包括醃製的鹹肉、臘肉等等。
三瓜公社針對老百姓的村莊改造政策非常人性化,老百姓可以把閒置房子交給三瓜公社統一設計,也可以免費提供設計讓百姓自己改造經營,也可以自己設計自己改造自己經營。企業運營核心的三個村莊,政府統一收儲農民的房子,租賃給公司。這是城鄉之間鄉村旅遊、市民下鄉所帶來的消費機會,大大提高了老百姓就業機會,增加了收入。
三瓜公社做了很多圍繞市民需求的主題活動,比如說最近正在做的鄉村美食節。鄉村一定有它文化的獨特性,我們在這裡做了24節氣文化。因為安徽巢湖是位於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江淮流域,是24節氣非常明顯的一個地域。24節氣文化是我們農耕文化的根,過去老百姓都是根據節氣來安排自己的農事活動和自己的生活。我們打造節氣文化,建了24節氣體驗館,做了農業體驗帶、祭祀廣場,同時做了節氣餐,以及衍生出節氣的IP產品。圍繞節氣,每半個月就舉辦節氣餐美食體驗。比如白露節氣,在冬瓜村廣場上舉辦了白露篝火長街宴,參加的市民非常開心,在鄉村體驗鄉村生活。鄉村未來是村民與市民共享的新空間。
這是城鄉之間形成消費由城到鄉的流向。
市民來到鄉村,第一體驗鄉村產品、鄉村文化;第二,體驗鄉村生活。為讓市民能夠親手燒一把柴火,我們做了大鍋灶。其他的老村長鍋巴飯,長街宴等,能夠在鄉村空間享受鄉土產品、鄉村生活。
同時也有更多文藝青年到村子,他們喜歡在茶館裡面喝茶,喜歡在民宿陽臺上面看書,在桂花樹下和朋友一起喝杯紅酒等。鄉村實際上打造的是這樣一個詩意棲居和溫度生活的空間。這樣的空間是舊與新的對立統一,成與鄉融合。一方面它一定是原生態,就是鄉村,它不是城市;另一方面,它的內裡一定是城市的,一定是舒適的,有溫度感有品質感的。這是未來在鄉村建設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市民下鄉到農村來吃一頓農家樂,不僅是要吃它的好食材,更想要吃的是儀式感,潔淨衛生,擺盤漂亮,土菜細作。吃到更有逼格,更有儀式感,更有文化氣息的農家宴是精神生活的滿足。鄉村文化、溫度生活,這樣的空間更能夠滿足城市人在這個層面的需求。我把它稱之為「和美鄉村、溫度生活」。
因為有了網際網路,我們隨時隨地可以從網絡上獲取大量資訊,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進行分布式辦公。因此,數字鄉村背景下,城鄉融合發展,把鄉村打造成為村裡人、城裡人能夠共建共享的新空間,才成為可能。
鄉村有比城市更好的是它有藍天白雲,有綠水青山,有更開闊的視野,有更有溫度感的生活空間,這點才是鄉村彌足珍貴的地方。
第四,村企合作驅動三產融合,幫助村集體經濟發展
三瓜公社通過鄉村改造、農產品電商帶動農產品進城,鄉村旅遊讓市民下鄉。電商+旅遊,一進一出,形成交互。這個過程中三產發展起來了,如旅遊服務業,電商交易、電商服務業,鄉學院的教育產業。三產發展帶動了合作社,一產發展起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這種產業發展路徑能夠活化鄉村資源:更多的城裡人下鄉以後,人氣來了,鄉村的每一個產品就會變現。以前農產品是「藏在深閨人未識」,主要原因是信息閉塞。今天打通這種循環之後,人來到鄉村,帶來消費需求吃住購等,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三瓜公社這個項目非常重要的是市場主體企業入鄉,企業來到鄉村之後,搭建運營體系,用市場化的方式活化鄉村的資源:村民變股民,房產變股本,土地變股金,通過改革,把沉寂的甚至快要廢棄的資產進行活化。比如說鄉學院所在地原是一所廢棄的小學,租用和裝修改造,建成了一個鄉村研究和人才培訓的機構,資產被活化了,村集體收入也得到增加。市場主體下鄉,企業入村形成帶動鄉村發展的旅遊、休閒等項目,帶動村莊資源變成資產,提供好產品、好服務、好體驗,帶動整個村集體經濟的增加。
簡單總結,應該是鄉村建設,鄉村環境建設、文化建設、人的建設,加電子商務、農業和旅遊業的跨界,農產品電商和旅遊業的跨界。農旅融合,實現「網際網路+」一二三產業融合,這是鄉村產業振興基本的路徑。
城鄉融合的體系應該是基於鄉村的場景,將一些新的業態導入到鄉村,比如說農產品電商、文創、旅遊、展會、教育等等,讓更多的城裡人入鄉,既包括普通消費者,比如說來鄉村休閒度假;也包括創業者、企業,我們稱之為城市要素,在鄉村這個場景裡形成新的產品、產業來帶動鄉村資源的活化,這就是我們講的城鄉融合助力鄉村產業振興。這種融合一是可以讓鄉村傳播出去,來鄉村的人通過它的自媒體裂變出去吸引更多人來;二是更多的人來到村裡面增加了離地消費的機會,好的消費體驗讓遊客回去以後,對村莊有記憶,對產品有記憶,可以人不到村莊,但是在家裡基於網絡平臺進行二次消費,這就是離地消費,這樣就可以把在鄉村場內消費帶到場外,形成「以小的空間博更大的市場」的產業發展路徑。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回歸鄉村,享受這種質樸生活,實際上是很多人經歷了工業化,經歷了快節奏生活之後的一種回歸的需求。通過網際網路,通過鄉村提供好產品、好環境,以及他來到鄉村參與的一些有意思的活動。產品和活動是鄉村與城市連結的兩個載體,連結的方式是網際網路,是基於網際網路零成本、低成本信息對稱。這樣一種方式,不斷有更多的人來加入到這個體系裡面,鄉村和城市緊緊聯繫在一起,鄉村也就成為更多城市人的創業空間,生活空間、休閒空間、旅居空間、遊玩空間,我們構建「城鄉融合新支點。」
通過這樣一個實踐案例,再去看「城鄉融合鄉村振興」這個大課題,要有一些遵循的原則:要尊重村落,要讓土地產生好的產品,要有一種最合適的方式,把彼此連結起來。這裡面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新的發展理念,用新的思維去構架,去理解人性。未來一定是一群喜歡鄉村的人跟鄉村在一起。
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是老百姓在哪裡?老百姓是這個新鄉村空間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農產品的交易環節由返鄉年輕人來做,但是生產環節,包裝環節,分揀環節由老百姓來做。對他們來說,第一,家鄉變美了;第二,環境變好了;第三,家門口能夠找到工作了,孩子可以照顧了,老人可以照顧了,不用離鄉背井去打工了。
中國未來鄉村的樣板應該是「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智慧」的小鎮,有適度規模的人口,同時有創業配套,生活配套,有常住居民,也有遊客,它是一個新的共享空間。
我觀察到的三瓜公社是「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到未來城鄉等值」的探索。它展示了一個村落變遷的路徑,而這種變遷是把「城與鄉」聯動起來,「資金、技術、人才、數字」等生產要素城鄉流動,在鄉村空間實現購物、旅遊、休閒、鄉村旅居生活甚至是創業的融合。這個空間是原住民和新村民共建、共享的新鄉村生活社區。
城鄉融合鄉村振興讓我們「家鄉能夠回得去,讓未來看得見」,通過產業體系的搭建,讓更多的年輕人返鄉,既可以照顧父母,又可以在家鄉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時,我們提供一種溫度生活的空間,讓更多的城裡人來享受,讓更多的老百姓能夠在家門口享受這樣一種美好空間。所以我們提出一個理念:鄉村未來是中國人的奢侈品!中國的鄉村,世界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