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受此次新冠疫情的影響從農曆年前開始就一直處於閉院狀態之中的歸與書院,再次恢復了往日的熱鬧。來自歸與書院周邊瑤漢村寨的30餘名低年級留守兒童放學後剛回到家中,就在家長們的陪同下興高採烈的趕到歸與書院,與來自省財政廳、縣委縣政府領導、新華社記者、高校志願者、社會愛心人士等方面的嘉賓一起,共同參加了「歸與書院2020年啟動儀式」。在啟動儀式上,孩子們不僅開開心心的領到了隆回縣新華書店捐贈的益智圖書、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洗護用品,還在中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研究生志願者的帶領下,一起完成家庭作業、閱讀繪本、彈鋼琴、玩遊戲、跳繩、打籃球……忙得不亦樂乎。
留守兒童放學後守望計劃
這樣一個由留守兒童、志願者、家長代表、社會愛心人士共同組成的熱熱鬧鬧的學習、遊戲、互動的場景,就是歸與書院創始人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黃勇軍、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米莉籌劃已久的「留守兒童放學後守望計劃」的初衷。
兩位創始人在長期的鄉村調研的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的鄉村留守兒童每天放學後的時間,往往處於無人管理、無人關注、無人輔導的「真空狀態」之中,長時間蹲在家門口玩手機遊戲的留守兒童在鄉村隨處可見。「不是家長們不知道這個情況,而是即便是他們知道這樣不好,但是也沒有辦法改變。」米莉強調,「一方面是家長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根本輔導不了孩子們的功課,另一方面是家長們往往還需要幹農活、做家務,忙得很,孩子們只要玩手機,既不會鬧騰,又不會出事,家長也就樂得自在。」
歸與書院正式啟動「留守兒童放學後守望計劃」之後,孩子們無疑是最高興的,每天基本上都會有30-40名留守兒童參加課程輔導、課後遊戲等活動,而且人數還在不斷的增長。孩子們和志願者之間的信任關係也在逐步建立,很多時候,雙方之間更像是朋友關係而不是師生關係。相對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性格培養,都是極為有利的事情。
歸與書院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也得到了周邊瑤漢兩族家長們的大力支持與高度認可。家住奉家院子的花瑤人奉錫米,對歸與書院的工作一直都很支持,不僅讓自家的孩子們積極報名,每天放學後都來歸與書院參與教學活動,而且還進一步說服了自己村寨裡的20多個花瑤孩子一起參加。按照奉錫米的話說:「我們這些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但是就是不知道怎麼才能輔導孩子們的功課。現在兩位教授帶了來自省城的研究生志願者給孩子們輔導功課,是我們求之不得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好好配合,讓孩子們認真學習,爭取以後有更大的出息。」
隨著時間的推移,歸與書院「留守兒童放學後守望計劃」已經開始在更大的範圍內產生影響。6月21日星期天(也是父親節)的課堂上,就有來自離歸與書院30多裡之外的大沙江的羅悅、羅傲兩姐弟,他們的父親一大早騎車將他們送到歸與書院,參與當天的教學活動,可以看到鄉村父母、鄉村孩子對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深切渴望。在父親節發生的這樣一件生動的體現了「父愛如山」的事情,也深深的打動了來自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研究生志願者杜秋悅、陳忠,讓他們更為直觀的感受到了作為志願者所擁有的責任感、使命感與自豪感。
「只要我們歸與書院的課堂上還有一個孩子,我們就會儘可能的想辦法把『留守兒童放學後守望計劃』堅持下去。」黃勇軍極為篤定的表示,「當然,我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也希望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愛心力量能夠參與進來。不僅僅只是為了目前這一個歸與書院的持續運行,更是為了能夠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從文化與教育入手,共同探索鄉村振興的新模式,希望未來能夠在更多的鄉村進行推廣,造福更多的鄉村與鄉村留守兒童。」
留守媽媽(村民)互助計劃
張華嬌,一位需要照顧四個孩子的留守媽媽,一有時間就會來歸與書院幫忙,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們家的幾個孩子都是歸與書院的常客,即便是閉院期間,也常常來書院玩耍。正是因為孩子們對書院相對熟悉,所以也就更加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在「留守兒童放學後守望計劃」進行到第4天的時候,張華嬌的二女兒黃瑩瑩看到志願者們一下子忙不過來,就和另外一個大班的小朋友一起,主動提出來自己可以先教小班的孩子們唱歌,成為了「小小志願者」。
張華嬌、黃瑩瑩母女兩的實際行動,讓黃勇軍、米莉看到了鄉村留守媽媽、留守兒童身上所具備的發展潛力與成長空間。黃勇軍就認為:「鄉村振興的力量不應該僅僅依賴來自於鄉村之外的『輸入性力量』,而是應該更為充分的挖掘、發揮鄉村自身所具備的『內生性力量』,只有當村民們能夠積極而快樂的參與其中的鄉村振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
基於此,黃勇軍、米莉提出來想在歸與書院做一個嘗試,通過建立「留守媽媽(村民)互助會」,由鄉村的留守媽媽來組織、管理、照顧鄉村的留守兒童。相對於外來的志願者而言,留守媽媽如果能夠獲得充分的培訓、實踐與支持,完全可以成為更加直接的、一直都在的、「永不撤離」的鄉村志願者隊伍。如果再加上留守兒童中的大班孩子主動承擔起「小小志願者」的工作的話,那麼,留守媽媽互助會完全可以在外來志願者的指導、小小志願者的幫助下,完成歸與書院「留守兒童放學後守望計劃」的日常工作需求。
「我覺得兩位教授的這個構思特別的好,如果可能,我們新華書店作為國營的文化事業單位,非常樂意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到歸與書院的工作之中來,協助留守媽媽和小小志願者一起,完成留守兒童放學後守望計劃的工作。」專程來歸與書院參加開院儀式的隆回縣新華書店馬曉波經理,在聽到「留守媽媽互助計劃」的安排時,連忙表態。
事實上,長沙的幾個公益組織、社區、企業的負責人,也已經和黃勇軍、米莉表達了類似的態度,希望能夠組織、帶領長沙的「社區媽媽」和「社區兒童」一起來到歸與書院,和當地的「留守媽媽」、「留守兒童」之間進行各個方面的互動。這也是黃勇軍、米莉一直都在嘗試的以歸與書院為平臺,通過「一村一社」公益行動打通城鄉壁壘,最終實現「鑄魂鄉村、治癒都市」這一遠景目標的進一步的落地實施與路徑探索。
「黨建引領、村民自主、社會參與」三位一體運行機制
此次新冠疫情期間,黃勇軍、米莉一直駐守在歸與書院,通過近距離、長時間、高強度的觀察與思考,對以歸與書院所在地為代表的高寒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現代中國鄉村的生活方式、組織形式、運行邏輯等主題,有了更為明確的認知與了解。
結合此前歸與書院所進行的一系列探索性工作中所獲得的寶貴經驗,兩位教授逐步認識到,如何在歸與書院探索、構建起以「黨建引領、村民自主、社會參與」為代表的三位一體運行機制,將成為未來中國鄉村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展開新時代文明實踐過程中所能採取的優質方案與可行路徑。
基於此,他們在6月17日的開院儀式上,特意邀請前來隆回縣考察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湖南省財政廳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祝孟輝、副書記王曉輝一行,新華社記者袁汝婷、謝櫻一行,隆回縣常務副縣長賀永亮一行,隆回縣新華書店馬曉波一行,湖南省華興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阮子飛一行,以及鄉鎮代表、村民代表一起,在歸與書院四樓沙龍室,召開了簡單而隆重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黨建引領、村民自主、社會參與』三位一體運行機制座談會」,大家暢所欲言,共同探討歸與書院在新時代文明實踐、鄉村振興中可能起到的先鋒作用與示範效應。
在聽取了黃勇軍、米莉關於歸與書院的簡單介紹之後,祝孟輝對歸與書院此前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鄉村振興所進行的積極探索、有效經驗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與讚賞。他認為:「黃勇軍和米莉伉儷創辦歸與書院,既是記住鄉愁的歸來,也是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紮根鄉村的再一次出發。完全可以在黨建引領、村民自主、社會參與三位一體的運行模式下,繼續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工作,起到探索『道路』、尋找『平衡』、『凝聚』力量、『拓展』經驗、『持續』發展的獨特影響與獨特價值。」賀永亮則表示將立足黨建引領,從縣、鎮、村的不同層面加強對歸與書院相關工作的支持力度。
作為此次座談會的社會愛心企業代表,湖南華興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阮子飛在發言中強調:「兩位教授所從事的工作和我們公司向長江董事長在向家村所進行的精準扶貧、美麗鄉村、鄉村旅遊、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工作是完全一致的,理念上也是高度吻合的,我們將考慮把教授們的歸與書院引進向家村,讓向家村成為第一個成功複製、落地運營歸與書院的美麗鄉村。」
歸與書院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鄉村振興所進行的一系列嘗試,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認可與社會關注,逐步具備了進一步提煉模式、輸出經驗、擴大影響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據悉,黃勇軍、米莉將以歸與書院為試點,進一步配合隆回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具體工作,選擇一批示範基地,重點打造「一村一個風貌、一村一個鄉愁、一村一個故事、一村一個課堂、一村一個公益、一村一個經驗」,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看得見、摸得著、講得出、聽得懂、立得住、傳得廣」。在此過程中,已經擁有湖南省精準扶貧示範村、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湖南省鄉村旅遊示範村等「金字招牌」的向家村,也向兩位教授發出邀請,希望他們能夠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工作,為向家村的鄉村文化建設,提供更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
通訊員:江邊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