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二十多年前,熱血格鬥漫畫《銃夢》一經問世,受到了眾多漫畫迷的追捧,其中就有《水形物語》的導演,知名的墨西哥鬼才,吉爾莫.德爾.託羅。幾年後,吉爾莫把這部漫畫推薦給了自己的好萊塢好友,狂熱的科幻愛好者,詹姆斯.卡梅隆。
卡梅隆從小就對科幻十分痴迷,第一部自導自編的作品就是彰顯機械美學的經典科幻片《終結者》。此後創作的《終結者2》,《真實的謊言》等影片更是證明了他對機械美學的特殊感悟力。看到這部機械少女為主角的賽博朋克風格的漫畫,卡梅隆如獲至寶。
儘管他看到漫畫後毫不猶豫地買下了改編權,卻苦於技術原因,無法展現《銃夢》獨特的世界觀,以及複雜的戰鬥場面。最後他選擇了先拍攝技術難度稍次的《阿凡達》。2009年《阿凡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榮獲全球票房第一。這讓卡梅隆有底氣繼續接下來的創作,卻也陷入《阿凡達2》及其後續系列的開發項目中。
-02-
迫於資本市場的壓力,卡梅隆忍痛割愛,把《銃夢》的導演大權交給了非常看好的後起之秀羅伯特.羅德裡各茲,自己僅出任編劇與製片人。隨之交付的,還有卡梅隆創作的超過600頁關於《銃夢》的故事心得與180頁的劇本草稿,以及一個完整製作團隊。另一位製片人喬.蘭道接受專訪時候曾說,這部電影,從頭至尾都烙著卡梅隆的印記。
導演羅伯特也是卡梅隆的鐵粉,他花了大量的時間雕琢劇本,保留了卡梅隆重視的所有核心內容。兩人都是具有超前意識的技術派,醉心於鑽研高科技電影製作,都是最早使用數碼攝影的技術流電影人。2005年,兩位好朋友聚會暢談了三個小時,臨別上車時,羅伯特隨口問道:「你有什麼東西給我嗎?」「那是個神奇的時刻」,卡梅隆在採訪中回憶說,那一瞬間,他突然意識到,珍藏多年的「戰鬥天使」,終於找到託付的人了。
-03-
這部深受吉爾莫,卡梅隆和羅伯特三位大導演喜愛的神作,經過了十來年的籌備,終於要上映了。北美時間二月十四號,中國時間二月二十二日,我們一起來見證《艾莉塔:戰鬥天使》的誕生。
漫畫中故事設定在未來的26世紀,人類文明發展到鼎盛時期遭遇滅頂之災,重建之後,人類在地球衛星軌道建造了環形連接軌道,軌道兩端建立了宇宙都市「耶魯」與「捷古」。天空之城「薩雷姆」就是耶魯城與地球的中轉站。因為某種原因,「薩雷姆」截斷了與大地的連接,成為了懸浮空中的城市。
由於「薩雷姆」常年向地面丟棄廢棄物,久而久之,地面出現了巨大的垃圾場並聚集了許多拾撿廢棄物的底層人民,慢慢就有了「廢鐵城」。
彼時科技十分發達,人們可以用機械改造身體的任何部位,甚至全部身體,只留下一個頭顱。
生化機械醫生艾德在「廢鐵城」的垃圾場尋找機械零件時,意外發現了一個機械少女的殘軀,儘管破損十分嚴重,頭顱卻保存完好。艾德將她帶回家,重新製作了身體並喚醒了這位少女,給她取名艾莉塔。
甦醒後的艾莉塔沒有了過往記憶,對世界一無所知,懵懵懂懂。她就像孩子一樣在艾德的悉心撫養下,逐漸適應新生活和到處險惡的「廢鐵城」。
儘管懵懂,艾莉塔身上卻藏著驚人的力量,面對危險時她爆發出了獨特而強大的戰鬥力,這似乎是根植於她記憶深處的特殊能力。
與所有的父母一樣,艾德只希望保護她遠離神秘的過往。
然而艾莉塔始終無法抹去過去的烙印,她曾是一名戰士。儘管天性善良,骨子裡的倔強,隨著戰魂的覺醒,逐漸指引著她找回自我,成為戰鬥天使。原以為自己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女孩,不曾想竟擁有改變世界規則的能量。
「在那個陰暗,殘酷,暴虐,壓抑的世界裡,艾莉塔就是一道耀眼的微光。「微光會吸引微光,微光會照亮微光,然後一起發光,這種光才能把壓榨的陰霾照亮」(《奇葩說》熊浩)。
-04-
就故事的含金量而言,電影出自人氣漫畫《銃夢》,由最會講故事的卡梅隆改編,坐擁一流的劇本。除此之外,這部電影還有不少令人期待的元素。
製片人喬.蘭道與導演羅伯特在採訪中都曾經提到,籌備如此之久,因為原著《銃夢》有著獨特的風格,他們需要在技術合乎要求的時候,儘可能還原原著的世界,不僅僅是好萊塢式的改編。
為了高度還原漫畫裡的人物,電影使用CG設計來表現女主角機械少女的身份。漫畫中大眼睛的艾莉塔在電影中也有著異於常人的大眼睛,從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她的情緒。如同《阿凡達》甫一面世時被詬病為藍精靈,第一個預告片放出後,不少人也在吐槽艾莉塔的眼睛過大。然後卡梅隆和羅伯特卻將眼睛再次加大,調整了虹膜比例,使之更加貼近漫畫。或許正是這種異於現實的設計,讓人很快抽離現實,輕易進入那個創造出的冒險世界。
電影除了高度還原,還在科學基礎上合理化原著。「科幻基於現實」,在科學依據下盡情展現科幻元素,才能構築一個合理又迷幻的世界。例如,如果建造漫畫中懸浮空中的城市「薩雷姆」,科學理論上,由太空梯連接的「薩雷姆」需要選址赤道附近,而其下方的「廢鐵城」也必然位於赤道。原著中的「廢鐵城」陰暗冰冷,為了符合科學設定,電影中的「廢鐵城」則改為陽光明媚。搭建場景時,也參考了赤道附近的巴拿馬城,哈瓦那等現實城市。嚴謹考究又忠於原著,由此可見一斑。
卡梅隆本身就是一名探索家,他曾潛水入泰坦尼克沉船,到馬裡亞納海灣,他探索人類生命與機械之美,也在電影裡探索一切不知道的事物,推進電影技術的發展。
《艾莉塔:戰鬥天使》全片採用原生3D技術拍攝,超越動態捕捉技術的「表演捕捉技術」,加上好萊塢最頂尖的WETA特效團隊,視覺效果令人驚豔。影片中的一些特殊人物包括艾莉塔,重量級反派格魯希卡等,完全通過數字製作,而部分角色則採用真人面部與數字製作身體結合。尤其在3D製作的條件下,準確連接面部與身體是一個特別的挑戰。WETA團隊在採訪中就提到,他們追求的是角色本身特性與數位化機械感之間的平衡。通過「表演捕捉技術」來展現人物豐富的表情,「動作捕捉技術」來重現精彩的格鬥場面。
從早期的《終結者》到火遍全球的《阿凡達》,卡梅隆與他的團隊每次出手,都帶來電影業一次震蕩與革新,讓人十分期待這部《戰鬥天使》會有怎樣的驚喜。
《艾莉塔:戰鬥天使》的世界觀相當有創意,人類的技術已經發展到僅依靠一顆頭顱存活。高度發達的文明造就了一群嚴重依賴機械維生的人種——合成人/機械人。他們有著與人類一樣的感情。這不免引發「忒修斯之船」類的思考:「何為人類?」「改造到什麼地步才不算人類?」「人與機械的結合是新人類嗎?」
這也是艾莉塔生命中的最大困惑。也許在電影中我們能找到些許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