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龍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複雜。
《張果星經》云:「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
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中文名 :龍
外文名:Loong或Chinese dragon
區 別 :Dragon是怪物,翻譯為龍不可混淆
地 位 :禮記四靈之一
寓 意 :皇權、尊貴
佔星學 :房宿
司 掌:行雲布雨
能 力 :變化
龍
《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辭書之祖《爾雅》提到了鳳凰的形象,關於龍卻隻字未提。
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卻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同為宋人的書畫鑑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到了明代,龍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起來,《本草綱目·翼》云:「龍者鱗蟲之長。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
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寫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而宋代畫家董羽則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是21世紀得到認可較多的說法。
圈內人都「在看」,麻煩點一下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