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偵察兵,驍勇善戰見擔當
「來無影、去無蹤,如閃電、似輕風,單槍匹馬闖敵陣,捕捉俘虜探敵情!」每當耳畔傳來《偵察兵之歌》激昂的旋律,總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偵察兵的主要任務是滲透至敵後,在戰鬥發起前查清敵軍動態、判明敵軍事目標的位置,為己方火炮及空中打擊提供詳實的地理坐標和破壞情況等,是指揮員的「眼睛」和「耳朵」。
隨著戰爭高技術化程度的日趨加劇,戰場偵察手段和方式愈加靈活多樣,這要求偵察兵在具備「水深千尺能泅渡,山高萬丈敢攀登」等基本體能、技能的基礎上,認真研究未來戰場新特點、新趨勢,掌握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新知識、新本領。今天本版推出的幾位偵察兵,聚焦能打仗、打勝仗,用青春、熱血和汗水譜寫新時期的偵察兵之歌。敬請關注!
濟南軍區某特戰旅四連班長阿西木呷——
「彝族雄鷹」振翅泰山之巔
■田洪磊 酒瑞寶 本報特約記者 陶連鵬
精武星路:阿西木呷,彝族,四川涼山人,1986年5月出生,2005年12月入伍,先後參加中印尼特種部隊反恐聯訓、全軍特戰比武等重大活動,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
7月的天氣好似娃娃的臉,說變就變。剛剛還是豔陽高照,轉眼間就大雨傾盆。
泰山南麓,濟南軍區某特戰旅四連班長阿西木呷正帶領全班進行特種偵察訓練。面對如注暴雨,有人提議暫避休息。
「難道只有晴天才打仗?」阿西木呷對戰場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的帶動下,戰士們繼續翻越、攀登、滑降……雨中,大夥的動作威猛如常。
入伍9年來,阿西木呷從一名彝族青年成長為一名特戰尖兵,源於他對訓練極致的追求。體能訓練,他幾乎每天1個10公裡武裝越野,500個伏地挺身,500個仰臥起坐;狙擊訓練,他孤身在野外陌生環境中潛伏3晝夜;攀登訓練,沉重的裝具外他又加掛1把自動步槍……
「傘兵天生就是被包圍的,要完成敵後偵察滲透任務,不僅要跳得準、跳得好,更要有充沛的體能和頑強的戰鬥意志。」第一次參加傘降實跳,營長王波講的這句話被阿西木呷一直牢記在心中。
一次攀巖訓練,場地是一處高30米、坡度近90度的懸崖。阿西木呷背著25公斤的戰鬥裝具,爬到一半時,腳下一滑,身體貼著崖壁迅速下落,幸好他又抓住一塊凸起的石頭才穩住身體,可手、肘、膝蓋卻都被磨破。隊友要拉他上去,他搖搖頭說:「沒事。」強忍著劇痛,他摳著巖石縫一點點往上挪,鮮血在巖石上留下一串暗紅的印跡。
和平年代,比武場就是戰場。
去年3月,全軍特戰比武集訓,阿西木呷成為軍區代表隊的種子選手。訓練日誌上留下這樣一組數據:他每天超負荷訓練10小時以上,每次定向越野時全副武裝負重40公斤。70天裡,他越野距離達1200餘公裡。
回憶起那段日子,隊友們印象深刻:「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肌肉都會不由自主地抖動。」
比武開始後,阿西木呷與戰友們先後摘取攜裝定點跳傘、目標偵察和報知課目兩枚金牌。
40公裡定向越野是最後一項比賽內容。參賽隊員除了要背負30多公斤的裝具,每個小分隊還要攜帶一部20多公斤重的榴彈發射器。有人提議把它分解開,一人背一個部件。
「分解開來不符合實戰要求,我一個人背吧!」阿西木呷主動請纓。越過出發地線,他們一路奔襲20公裡,背上的榴彈發射器越來越沉,阿西木呷呼吸也越來越重。隊友提出輪流背發射器,他卻頭也不回地說:「來回交換浪費時間,我能行!」
快30公裡了,榴彈發射器與後背不斷摩擦,把皮都磨破了,血粘在衣服上,阿西木呷緊咬牙關,卻腳步不停。最終,他們奪得該課目第二名,並以綜合成績獲傘降滲透課題總分第一。
精兵禮讚
胸懷報國志,執著手中槍。阿西木呷,你矢志強軍流血流汗,書寫了一名彝族戰士精武強能的青春履歷,彰顯著中國特種兵的豪情與血性。
外長山要塞區某船運大隊偵察營代理排長鄭奎鵬——
「兩棲精兵」礪刃黃海前哨
■本報特約記者 李祥輝 通訊員 王鳳明
精武星路:鄭奎鵬,河南商丘人,1980年7月出生,1998年12月入伍, 先後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和瀋陽軍區「特戰精兵」,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
在外長山要塞區,說起某船運大隊偵察營代理排長鄭奎鵬「單腿武裝泅渡300米奪冠」的故事,至今仍讓戰友們津津樂道。
去年秋,瀋陽軍區偵察兵比武選拔賽在長春打響。面對來自全區的50多名偵察尖子,鄭奎鵬暗下決心:全力以赴,誓爭第一!在比武前期的各項課目中,他一路領先。
「砰!」伴著清脆的發令槍響,1000米武裝泅渡開始,身負35公斤裝具的選手們紛紛躍入溫度僅有幾攝氏度的湖水中。透過飛濺的水花,只見鄭奎鵬雙臂猶如船之雙槳,划水動作協調有力,很快將其他選手甩在後面。
沒曾想,遊到700米距離時,意外發生了!鄭奎鵬右小腿突然抽筋,怎麼也伸展不開,疼得他把嘴唇都咬出了血。
「放棄就意味著投降!」鄭奎鵬強忍疼痛,蜷縮起右腿,用雙臂拼命划水,並擺動左腿盡力保持身體平衡。50米、10米……憑藉頑強的毅力和過硬的實力,鄭奎鵬率先遊到岸邊。他單腿跳過終點線,旋即倒在了地上。
「鄭奎鵬,第一名!」現場幾乎所有人都為他鼓掌歡呼。聞知此事,遼寧省軍區主要領導當即賦詩一首:「激流勇進弄潮頭,何懼潭水徹骨涼?身有恙,念如鋼,千難萬險付一笑,戰士心中有戰場!」給予鄭奎鵬高度肯定。
參加比武,奮勇爭先;對待戰友,生死相依。2010年8月,上級組織偵察兵陌生海域潛水訓練,兩人一組。
與鄭奎鵬同組的上等兵張世方潛到水下約10米處時,由於海水渾濁,水下能見度不足2米,他不慎闖入被激流衝來的養殖籠裡。因為心裡極度緊張,小張越使勁掙扎,雙腿被籠子上的繩子纏得越緊。更糟糕的是,隨著吸氧量的驟增,小張氧氣瓶內的氧氣很快消耗殆盡。
看到戰友命懸一線,鄭奎鵬毫不猶豫地衝進籠子,摘下自己的呼吸器塞到小張口中。
時間一秒一秒流逝,氧氣越來越少。緊急時刻,鄭奎鵬冷靜地掏出隨身攜帶的匕首,奮力割斷纏在小張身上的繩子。在鄭奎鵬的不懈努力下,兩人成功脫險,上演了一場現實版的「絕地逃生」活劇。
從軍16載,鄭奎鵬先後20多次參加軍區、省軍區組織的各類軍事比武,10餘次奪冠,並連續11年擔任要塞區兩棲偵察專業教員,培養出500多名偵察專業骨幹。如今,這些「兩棲精兵」都成為黃海前哨一柄柄閃亮的海防尖刀,護衛著祖國海疆……
精兵禮讚
縱橫陸地島礁,叱吒碧海深潭。鄭奎鵬,你眼中有敵情、肩上有使命,逢敵敢亮劍,遇險仍向前,不愧為精武強軍的「領頭雁」。
廣西軍區某邊防團特務連偵察排中士熊三三——
「拼命三郎」書寫精武傳奇
■本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蔡 炎
精武星路:熊三三,四川瀘州人,1987年9月出生,2006年12月入伍,多次參加各類軍事比武競賽和邊防執勤活動,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水滸傳》裡,「拼命三郎」石秀武藝高強,作戰勇猛。今天,廣西軍區某邊防團特務連偵察排中士熊三三,訓練場上總有一股子不要命的拼勁,加上名字裡有兩個「三」字,戰友們便送他雅號「拼命三郎」。
著名作家冰心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官兵們知道,如果用這句話來形容熊三三的精武之路,是那麼的恰當。
剛到偵察排,熊三三接連碰到幾個「下馬威」:散打對抗,班長几下子就把他摔個鼻青臉腫;速度訓練,他成了戰友眼中的「蝸牛」……
此後,負重武裝越野訓練,戰友們按標準攜帶25公斤的裝具,熊三三卻悄悄多加了5公斤的沙袋;指力腕力訓練,別人抓兩三公斤重的磚頭,他找來兩個圓不溜秋、比磚頭還重的鵝卵石;別人一天馬步推磚幾百下,他不到1000次不罷休。
幾天後,大腿痛得上廁所都蹲不下去,吃飯拿筷子都費力,但熊三三沒有退縮,強度只增不減。幾個月下來,他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有的地方貼滿了止痛膏。團政委彭建忠看到後,心疼之中滿是讚許:「這小子還真是塊偵察兵的料!」
「訓練不拼命,打仗就丟命!」憑著這種信念,熊三三練就了一身偵察硬功,很快就能在巡邏執勤中獨當一面。
去年夏天,熊三三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代表廣州軍區參加全軍特戰比武競賽集訓的資格。
「為偵察兵的榮耀而戰!」熊三三帶著戰友們的期望來到集訓隊。一次野外生存訓練中,突遇大風暴雨來襲,有人建議提前收隊。熊三三卻堅持按原計劃訓練。
一天、兩天、三天過去,指揮員沒有接到呼救信號,其他戰友都為熊三三捏一把汗。那幾天,時而瓢潑大雨,時而電閃雷鳴,熊三三硬是憑著意志在陌生複雜的叢林中,與大自然對抗了一個星期。歸隊後,看到戰友關愛的目光,身體極度虛弱的他卻爽朗地笑了:「我又一次戰勝了自己,離能打仗又近了一步。」
比武那天,群雄列陣。熊三三從容走上賽場,一如他平日的訓練。作為城市反恐作戰偵察小組的組長,熊三三帶領隊友勇奪城市反恐作戰課題第三名,以及搜索課目第二名。
載譽歸來,戰友們都為熊三三高興,部隊也為他請功。他卻一如既往地投入訓練。他說:「掌聲和花環只屬於過去,戰士就應該回歸戰士的崗位。」
精兵禮讚
訓練不拼命,打仗會丟命。熊三三,你用樸素執著的信念,演繹精武強軍的傳奇:打贏不分職務高低、沒有崗位之別,能打仗、打勝仗需要人人勇當「拼命三郎」。
武警八六三○部隊偵察連原連長王志強——
偵察訓練開拓創意空間
■本報記者 劉彥軍 通訊員 高 東
精武星路:王志強,河北邯鄲人,1979年11月出生,1997年12月入伍,當選第16屆「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先後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3次。
一個人對一件事痴迷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超乎尋常的舉動。
那年,某國一城市影劇院遭暴恐分子襲擊。這本是來自異國他鄉的一條新聞,卻引發了武警8630部隊偵察連時任連長王志強的許多聯想:假如我們的地鐵口、居民小區發生類似情況,偵察兵該如何在第一時間查明情況?
「同志們,禮堂發生劫持人質案,人質數量不清,嫌犯位置不明,上級命令我們迅速出動!」
這是王志強依託部隊禮堂進行的一次解救人質模擬偵察訓練。只見禮堂的下水道、天窗、雨漏管等處很快閃現偵察兵的身影,攝像頭、軟管窺鏡等「十八般武藝」全部啟用。
偵察兵為什麼被嫌犯發現?偵察的人質數量為啥出錯?訓練結束講評時,王志強組織大家反思偵察行動中暴露的諸如此類問題。這次嘗試讓王志強認定,處突偵察訓練不能局限在操場上。於是,他的目光瞄向了火車站、環城快速路上的大型立交橋……這些地方,成了他砥礪偵察尖兵的課堂。
其實,早在王志強剛擔任偵察連長時就鎖定了這一目標:處置突發事件的偵察訓練。但處突偵察,既沒有現成的教材,也沒有可借鑑的模式,只能自己摸索。
新任指導員王世秋報到時,看到王志強組織部隊在訓練場上爬來爬去,一問才知道這是為練習樓房雨漏管攀爬做準備。王志強給連隊官兵每人發了一張駐地城市地圖,訓練場上、政治理論教育課間隙,他經常會出這樣的考題:海河上有幾座立交橋,大光明影院離連隊有多遠?這些潛移默化的訓練手段,打牢了連隊偵察兵的素質根基。
一次,上級通報稱幾名邪教分子要組織活動,王志強帶領官兵前去偵察和處置。平時訓練的招法用上了,各種信息情報盡在掌握之中,對方成員剛一露頭,就被他們妥善處置。
當地公安機關知道了該部有個厲害的偵察連長。有一年,一個工地的建築材料連連被盜,公安機關請王連長給予偵察上的「火力支援」。王志強認為這也是實戰化練兵的好機會,報請部隊領導同意後,便組織偵察班戰士秘密行動。
一天凌晨3時,這個盜竊團夥剛一露頭準備再次行竊,就被等候多時的官兵和公安民警一網打盡。
前不久,王連長被破格提升為營長,他的研究資料、工具、模具等裝了滿滿一箱子。他說:「這些寶貝今後還用得著。」
精兵禮讚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志強,你居安思危,潛心探索擒敵報國本領,讓人們看到了忠誠衛士心中的憂患和肩上的擔當。
四川甘孜軍分區獨立營偵察排班長周金龍——
康巴高原演繹士兵突擊
■徐 勇 鄧 波 本報特約記者 賴 兵
精武星路:周金龍,山東安丘人,1989年8月出生,2008年12月入伍,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一等獎,被成都軍區評為「愛軍精武標兵」,榮立二等功1次。
「挑戰極限、突破自我是偵察兵的本色與追求。」八一前夕,記者來到甘孜軍分區獨立營採訪,剛走上該部高寒山地障礙場,就見偵察排班長周金龍一邊尋找障礙物的最佳起跳點,一邊給全班作示範。
在氧氣都吸不飽的高原上,訓練成績每提高一分,付出的艱辛都超乎常人想像。
新兵下連後,周金龍從川西平原來到海拔3000多米的康巴高原。首次參加越野訓練,他剛跑了幾百米就覺得心臟似乎要跳出胸腔。
「咋能一開始就猛跑猛衝,訓練注意事項都忘了吧!」面對老兵的提醒,不服輸的周金龍暗暗較起了勁。他一邊適應高原氣候,一邊縫製了兩個沙袋,每天利用午休或晚飯後時間圍著營區加練。周末,他就到營區對面的山坡上,反覆衝刺,直到累得癱倒在地。偵察兵選拔時,周金龍以優異成績順利入選。
然而,高興勁還沒過去,周金龍又面臨新挑戰:專業訓練時,自認為射擊成績不錯的周金龍,在多能射擊中10發子彈只有4發上靶。
別人能行,自己就能行。槍口處吊水壺、放彈殼,周金龍為提高射擊精度,在苦練基本功的同時,虛心向老兵們請教射擊要領。再次考核時,他的精度射擊和速度射擊都名列前茅。周金龍很快成長為一名素質全面過硬的「偵察尖刀」。
2011年10月,周金龍帶領全班參加軍區專攻技能考核,為所在偵察排奪得軍區偵察專業隊屬分隊第一。2012年參加軍區「愛軍精武」比賽,他又取得總評第2名。
今年初,軍分區組織對抗比武,周金龍帶隊前出偵察「敵」指揮所位置。
天寒地凍,呵氣成霜,他們翻山越嶺、過河涉灘,長途急行軍30多公裡,巧妙避過重重暗哨,悄然抵近「敵」指揮所並做好突襲準備。然而,周金龍透過望遠鏡發現「敵」指揮所雖守衛森嚴,卻無人員進出。於是,他判斷這是一個假目標,隨即果斷下達撤退的命令。經過又一番偵察,終於在一個半地下工事內發現真正的指揮所,當即報告上級並呼喚火力覆蓋。
精兵禮讚
矢志精武,奮勇當先。周金龍,你百折不撓,一路挑戰極限,在演兵場放飛青春夢想,將偵察兵的信念追求鐫刻在康巴高原。
圖片自上而下為:阿西木呷、鄭奎鵬、熊三三、王志強、周金龍。
本版照片由袁帥、馬登剛、蔡炎、鄧波等攝 製圖:田洪磊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