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概股可謂火爆,貝殼在美上市,被各方投資人看好,其實際控制人左暉更是身價一夜暴漲700多億。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出疑問,像貝殼這麼好的公司,為什麼不在國內上市,而非要去美國?因為如果在國內,貝殼的估值可能會更高。另外,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中概股未來到底是留在國外好還是選擇回歸?百度超級對線直播節目(#超級對線#)日前邀請了美國匯盛金融管理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陳凱豐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以下是陳凱豐的部分觀點。
中概股會成為有史以來融資金額最高的年份
中概股現在可以說是熱火朝天。今年2020年雖然疫情爆發,但是我認為是中概股會成為有史以來融資金額最高的年份,基本上每周都有新的中概股在美上市,最近有優客工場上市,還有鏈家,還有金山雲,還有在線保險公司、醫療機構,等等。今年的中概股上市的規模、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概股有許多國內家喻戶曉的公司,比如,騰訊、阿里巴巴、工商銀行,中國人壽,中石油、中石化,等等,中概股目前總市值將近1.3萬億美元,我看過一個統計數據,說海外上市的中概股的市值加在一起和國內A股市值其實是比較接近的,這兩個可以說各佔一半天下。
當然中概股也發生過很多的問題,過去一共500多家中概股上市,現在剩下160家,三分之二中概股或者是摘牌,或者私有化,或者併購,或者破產。
如何看待中概股通常被認為低估的問題
首先,沒有一個CEO不認為自己公司是被低估的,這是主觀的情況,另一方面,要看行業的區分,如果你是一個傳統銀行,在中國上市很難,在國外也很難,但如果你是做生物科技的公司,做雲計算的公司等等,在美國估值卻不一定比在中國估值低,包括今年金山雲上市以後,它的股價幾倍的上升,PE遠高於一般的股票,這是行業的問題,不是在哪個國家的問題。
中概股和國內A股整體容量類似,傳統上中概股是包括香港市場的,也算海外上市,還包括ADR,這個市值和A股市值是非常相近的。
為什麼我認為長期來看中概股非常有前途?哥倫比亞國家石油公司佔了哥倫比亞整個股票市場市值60%,它為什麼在紐約上市?從普遍的現象來看,任何一個國家所謂的旗艦企業,它都是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上市的,不管是哥倫比亞國家石油公司,還是中國現在的大型企業、歐洲的大型企業如BP、韓國的三星,等等,基本上,小國家前兩三大的企業,大國家前50大企業,一般不是直接在紐約上市就是間接在紐約上市,其原因一是有品牌效應,二是減少溝通成本。
我自己在紐約,我就發現,我們需要和一些合作夥伴談,要投資他們,或者他們要投資我們,如果是在紐約上市的公司,對方就會非常認可。為什麼?因為作為在紐約上市的,或者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它產權清晰,管理架構、公司治理結構都很清晰,對於第三方的合作夥伴來說,很透明。中國企業如果要全球化開展業務,不管是去哪個國家,如果它頭上戴的是一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或者在紐約證交所ADR上市的,實際上可以帶來大量的無形的資產,減少溝通成本。對於很多國家來說,他們對於所謂的政府管理的、或者由政府控制的企業,還是有一定的警惕性的,他們認為這背後有不透明性。
在目前中概股幾百家上市公司裡面,現在的問題是,有很多是很小的公司,這些企業過去鑽了一個空子,在國內上不了,於是選擇在美國上市,但是我覺得這些企業可能以後不會是中概股的主流,中概股的主流以後還是會像工商銀行、中國人壽、阿里巴巴、騰訊,等等這些企業。今年新上市中概股確實是比以前中概股的整體規模要大了很多,像貝殼上市,這個市值就非常令人滿意,市場普遍認為這個公司是非常靠譜的公司,這是為什麼我整體對中概股在海外還是非常樂觀的,長遠來看是非常看好的。
美國證監會主席克萊頓反對投資中概股嗎
我不認為克萊頓反對投資中概股,實際上他本人與中概股是很有淵源的。他以前是在美國很有名的律師事務所工作,律師事務所當時是幫阿里巴巴上市的,所以克萊頓本人參與了阿里巴巴上市前的文件申報過程,所以他是證監會歷任主席裡面最熟悉中概股的。但是他確實說了中概股有風險,然而,他說的確實沒錯,他提示大家注意風險,後來很快就曝出了一個瑞幸咖啡的財務造假案。去年,中概股有20多起財務造假的案件,有十幾家公司被停牌。220家中概股是去年的事情,現在剩下170多家了,中概股的淘汰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美國證監會主席克萊頓是為了保護股民的利益,確保公正,所以他提示大家注意風險。
中概股在海外對中國有利
根據我查到的信息,第一家中概股是1993年的上海石化在美國紐約交易所上市,1994年是華能電力,第一批中概股都是大型國企改制上市的。這一批國企在海外上市對幫助國企改善公司治理機構、進行現代企業改制立下了汗馬功勞。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性事件是1997年,中國的東方航空公司和南方航空公司同時在紐約上市,國航在香港上市,這個對於後面整個民航業大規模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1997年之前我記得在國內出差坐的飛機都是圖154,經過了上市募集完資金,引進了很多飛機,中國民航徹底的改觀了,這是中概股立下的汗馬功勞。
後來第二批中概股是新浪、網易、搜狐三大網站,當時他們進來以後,實際上確實是徹底的幫助了中國的網際網路經濟開始騰飛。在之前中國沒有人敢投資網際網路,我記得當時大家一聽說網際網路公司,即使不認為是騙子公司,也會覺得投資會有損失。當時那批公司都是虧損上市的,但是他們上市帶來了大量資本,而且由於新浪網易搜狐的成功,帶動了後面大量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後面還有百度也非常非常成功。
第三批開始是全面中概股開花。中國的搜尋引擎、電子商務、遊戲、視頻點播,教育、傳媒廣告,等等,這一批範圍更廣,但是整體上也出現了一些非常多的問題,至2008年、2009年金融危機發生以後,中概股都停了,美國IPO都停了,至2010年開始全球新一輪增長期,中概股也殺回來了。對這一批的中概股,你只要有好的概念、團隊和產品,在華爾街都是照單全收,全面追捧,人人貸、360金融、蔚來汽車,這些企業是全方面的開花。我認為現在開始,中概股可能是更多的美國投資人把它當成是一個參與中國經濟的工具,不像一開始的時候,以投機或者賭一把為主的,現在更多想著中長期,作為一個配置型投資。
現在的紐交所裡面最大的一張彩色照片就是阿里巴巴上市,因為阿里巴巴上市是紐約證交所有史以來募集資金最大的一起IPO,也是全球最大的IPO,這對於紐約證交所是非常自豪的。他把阿里到處就說,還有別的照片,包括歷史記錄等等,過去是非常輝煌的,下一步我相信還會有更好的旗艦型的企業過來,這是我個人的判斷。
我認為中概股的群體在海外,其實是幫華爾街的機構投資人創造了一個投資中國的可能性,他們參與中國經濟增長,確保了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高度互聯互通,我認為中概股千萬不要輕言撤回國內。
如果覺得個別中概股有風險,可以買中概股指數基金
如果是考慮到對於中概股的風險等等,也可以去買中概股指數,美國有很多中概股指數,包括有一些是和國內基金公司合作的、在美國發行的中概股指數基金,這樣的話也不用考慮匯率開戶等等各方面的問題,直接把中概股配置個股換成指數。一般來講,個股如果出現私有化下市的問題,按照我個人的觀察,這個時間是非常長的,少則兩年,多則三五年,對於很多投資人來說,把這資金放在這裡面一直鎖定,又沒有分紅,其實是挺長的流動性風險。
當然如果頻繁交易的,還可以去用衍生品進行對衝,中概股在美國有大量的衍生品圍繞著,包括看漲期權,包括看空期權,還有做價差的套利,放一小筆錢,只要大漲就能大賺,如果沒有大漲,虧損成本非常有限,這也是一種做法。
華爾街有個說法,就像手頭拿個冰激淋一樣,如果不動的話,冰激淋會不斷地融化消失。在現在的市場,全球都在大規模量化寬鬆注資市場的時候,如果把股票都賣了,只有現金其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做一些投資,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配置,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如果通過中概股來參與中國經濟的發展,這些都是比較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