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來了!它來了!它帶著好口碑和高票房來了!它就是被稱為「極速風流」之後最好的賽車電影,豆瓣8.5高分的《極速車王》。
還記得那是1996年,那時的美國人更加注重汽車的性能和速度。隨著汽車市場的變化和對手產品的改良進步,福特公司的汽車銷售量並不怎麼好看。
那時,福特的老大亨利·福特二世想盡辦法,後來發現問題跟「跑車」有關,畢竟當時福特不生產跑車。
想要逆風翻盤的福特老大就想了個辦法,要不直接收購一個汽車公司好了,於是他把目光瞄向了一家賽車公司,名叫法拉利。福特老大和對方談了好幾個月,最後提出用1000萬美金把法拉利給收購了。
可就在兩方就要達成合作之時,法拉利覺得合同裡的有個條款會損害他對賽車的控制,就對福特這次的收購計劃表示拒接,一邊拒絕,還一邊挑釁。
此番舉動惹怒了福特公司老大,外界得知此事後傳出留言「一線消息!法拉利老大竟然當眾羞辱福特老大,場面極其激烈」。
這還沒完,前腳拒絕了福特,後腳法拉利就把公司的大量股份賣給了一家義大利汽車製造商菲亞特。
吃瓜群眾看來,法拉利這番操作或許根本就沒打算和福特合作,他這麼做就是為了抬高菲亞特的出價而已。
福特老大為了找回丟出去的面子,於是要求美國前著名車手卡羅爾·謝爾比打造出一輛具有革命性的新款跑車。他想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打敗長期霸主法拉利。
接到任務後,謝爾比找到了他的好朋友,來自英國的傳奇車手肯·邁爾斯,兩人強強聯手在比賽上,教會法拉利什麼是真正的速度與激情。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由謝爾比團隊開發的全新福特GT40擊敗法拉利,蟬聯了1967年、1968年冠軍。
邁爾斯也成為了贏得世界三大耐力賽(戴通納24h耐力賽、賽百靈12h耐力賽、勒芒24h耐力賽)的車手。
電影《極速車王》就是根據此檔真人真事改編而來。影片兩大主角肯·邁爾斯和卡羅爾·謝爾比,由馬特達蒙和克裡斯蒂安貝爾兩大男神影帝聯袂出演。
不得不說,看著男神一邊飆車一邊飆戲,簡直十足過癮。
《極速車王》雖然沒有《速度與激情》那樣把飆車飆出花裡胡哨的感覺,但是它的那種實在飆車的感覺,更接地氣也更加真實化。影片耗資接近1億美元,就是為了復刻賽場上那種飆車的快感。
尤其到了電影最後的高潮,就是那場一決定勝負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看得人是分分秒秒為其捏一把汗啊。
一個開門的小動作都能讓人膽戰心驚。因為在溫度極高的賽道中,車手長時間處於封閉車廂內,機器處於極限的運作隨時都會爆炸,車子的車門便是賽車手唯一的逃命通道。
也是沒想到還沒開始的邁爾斯就碰上車門關不緊的意外,這樣一個小小的鋪墊,真的讓這場生死大戰在一開始就給觀眾心裡蒙上一層濃厚的陰影。
除了意外,導演的各式運鏡更是提供了一場視覺盛宴。
賽事的精彩,兩大男主之間的兄弟情和對夢想的熱愛也讓人看了感動。那不是兩個人的熱愛,而是一個時代,一群人的熱愛。
這本質上是一個心無旁騖、追逐夢想的熱血故事,雖然結局有些令人遺憾,但影片的整體基調卻並不悲傷。
夢想很純粹,要把夢想成為現實的過程也極其複雜艱辛,有失有得才是真實的人生,也正因為如此,讓一切都顯得彌足珍貴。
最後,總得來說,《極速車王》真沒給你玩虛的,咔咔就是幹!車手對速度和激情的追逐,剛好和福特高層的溫吞保守形成鮮明對比,才讓這些追求極限追逐巔峰的車手,超越了普通人,升級得更加偉大。全程看完之後已經達到渾然忘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