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與法拉利的恩怨情仇

2020-12-19 車軲轆電影

「風馳電掣,奔逸絕塵」一聽到這些形容詞,我們總是會想起賽車這項運動。

伴隨著引擎的轟鳴,身側的景象都開始逐漸褪色,極速帶來的快感飆升著腎上腺素,速度二字總離不開激情的陪伴,還有什麼比這更刺激,這是屬於男人的浪漫。

說起賽車類型的電影,愛車的影迷們肯定會如數家珍,《頭文字D》,《極速流》,《速度與激情》系列,這些都是深受歡迎的以賽車作為題材的影片。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部影片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賽車電影,它就是《極速車王》。

《極速車王》這部電影是由詹姆斯.曼高德執導,馬特.達蒙,克裡斯蒂安.貝爾領銜主演的傳記劇情片,2019年11月15日在美國上映後頗受好評,豆瓣評分8.6,更一舉拿下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剪輯獎和最佳音效剪輯獎兩項大獎。

說實話,《極速車王》這個名字屬實是普通了點,乍一聽我還以為《極速風流》出續集了,還不如英文名《Ford v Ferrari》直接直譯過來的名字:福特大戰法拉利。但別看名字普普通通,這部電影的質量還是相當高的,就說雙男主的設定,馬特.達蒙與克裡斯蒂安.貝爾兩位影帝互相飆戲,精湛的演技就折服了一大票觀眾。

《極速車王》並不是單純的賽車商業電影,它是由真實事件改編,就像它的英文名字那樣,更多的還是講述了福特與法拉利兩個品牌車之間的故事。

福特與法拉利的恩怨情仇

如果說卡爾.本茨發明了汽車,那麼亨利.福特就是汽車工業的締造者。20世紀60年代,作為推進汽車生產進入現代化流程的福特迎來了爆炸增長,「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與貼近普遍群眾的汽車價位讓福特賺的盆滿缽滿。而賽車場上的霸主法拉利就沒有那麼走運了,這一家定位「高精尖」的車企在各大汽車賽事上是混的春風得意,但賽場得意,錢場失意,面對賽車這一項非常燒錢的運動,法拉利資金運行方面變得捉襟見肘,生產出的高性能跑車也只是非常少數的一群人才能擁有,處在水深火熱境地的法拉利急需一個靠山以獲得穩定的資金支持。

這個時候財大氣粗的福特站了出來,願意做法拉利背後的金主爸爸。本來分處在不同大陸的兩個車企,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塊,但這時候的福特有了進軍歐洲市場的想法,可是歐洲作為汽車的發源地,遠在大洋對岸的美國車企實在是沒什麼名頭。想要讓歐洲人認識福特的唯一辦法就是在賽車場上拔得頭籌,但面對強大的法拉利,保時捷等眾多品牌車,福特屬實有點力不從心。

福特高管們碰頭商量辦法,最後由掌門人亨利.福特二世定下來對策:跑不過,那就買一個。於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恩佐.法拉利與亨利.福特坐上了同一張談判桌。

恩佐.法拉利在合同上寫下不可接受

然而這場你情我願的買賣卻沒有順利進行下去,恩佐.法拉利在閱讀交易合同時發現了如果生效將對法拉利造成重大影響的條款,桀驁不馴的恩佐有一個暴脾氣,哪受得了福特設下的條條框框,當場痛罵了亨利.福特二世。

交易失敗後,亨利.福特二世也大為惱火,他重組了賽車部門,聘請了最好的設計師,動用了大量資源,決心要在賽道上打敗法拉利。兩家著名的車企就此結下了恩怨.

勒芒24小時耐力賽

勒芒,又名汽車城,這個位於法國西北部的小城市在每年6月會舉辦聞名世界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被稱為最幸苦的單項賽事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有著不同於別的賽車比賽的規則, 3位車手為一個車組,駕駛一臺賽車,完成連續24個小時的競賽,比賽中3名車手輪流駕駛與休息,每位車手連續駕駛時間不超過4小時,主車手總駕駛時間不超過14小時。所有的加油、換胎和維修時間都包括在24小時內,最後行駛裡程最多的賽車獲勝。

勒芒的賽道是一條環形跑道,全長13.5千米,瀝青和水泥路面由高速公路和街區公路封閉而成,平均時速超過200千米。在賽道上有一段長約6千米的直道,賽車在這段直道上的時速可高達390千米。這樣的賽制對賽車的性能與車手的駕駛技術都極具考驗。

在上世紀60年代,法拉利是當時勒芒賽場上當之無愧的霸主,法拉利車隊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福特要挑戰的就是這樣一個在殘酷賽事中總能拔得頭籌的傳奇車隊。

卡羅爾.謝爾比與肯.邁爾斯

謝爾比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他被譽為美國賽車文化的締造者,從小謝爾比就患有心臟瓣膜疾病,大半個童年都在病床上度過。隨著漸漸長大,謝爾比的身體開始好轉,二戰爆發後,他加入美國空軍,成為了一名飛行員。退伍後,當過油田工人,還開過養雞場,這個時候的謝爾比開始接觸賽車,出眾的天賦很快就讓他展露頭角,為諸多車隊贏得了法國勒芒,F1等多項大獎。謝爾比刷新了16項美國和世界速度記錄,成為炙手可熱的賽車手。但患有先天疾病的謝爾比漸漸不能支撐高強度的賽事,最終選擇了退役。

與此同時,砸了大價錢,只為打敗法拉利的福特成績並不理想,新車GT40在與法拉利的交手中出現懸掛故障導致退賽,亨利.福特二世又一次在恩佐.法拉利眼前顏面掃地。

福特並不服輸,決定繼續砸錢。終於,他們等到了那個能夠拯救福特車隊的男人,他就是謝爾比。退役後的謝爾比並沒有放棄熱愛的賽車事業,他從一位車手轉變成為一名設計師。毫無疑問,傳奇賽車手的身上蘊藏著巨大的能量,謝爾比定下了九十天超越法拉利的計劃。

謝爾比找出了 GT40 身上的諸多問題,重新設計了進氣和排汽系統,更新之後的GT40車身更加符合空氣動力學,發動機也被推到了450馬力這一高度。一輛好車當然要有好的車手來駕駛。謝爾比想到了一個人,肯.邁爾斯。

邁爾斯曾是退伍的英國坦克兵,他的車技驚人,在各項賽車比賽中擁有驚人的賽車記錄。但邁爾斯為人特立獨行,傲嬌古怪,收到謝爾比的邀請後他想都不想就拒絕了,他受不了福特高層的官僚作風,但最終在謝爾比的堅持與對賽車事業的熱愛下邁爾斯還是加入了福特車隊。

於是,謝爾比與邁爾斯開始合作,他們一遍遍調試,將GT40的性能優化到了極致。

1966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福特與法拉利迎來了又一次對決,但不同於以往的是,這回福特擁有著謝爾比與邁爾斯精心改良過的GT40。福特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可比賽並不是一帆風順,比賽一開始,肯·邁爾斯就因為車門一直關不上,一度落後於其他選手,眾人翹首期盼,始終不見邁爾斯的身影。但解決了車門問題的邁爾斯一路逆襲,憑藉頑強的毅力,在後期不斷刷新記錄,甚至不顧危險,長時間以7000轉的速度行駛。

終於,在車隊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GT40後來者居上,而對手法拉利330因為長時間在賽道上與GT40齊頭並進的競速,導致引擎過熱不得不退賽。至此,福特終於在賽場上贏過了法拉利,比賽的前三名全部被福特公司拿下,其中邁爾斯處於領跑位置,冠軍就在眼前。

這個時候,福特的高層為了強調贏得比賽的是製造商,而不是車手,要求三輛賽車並排越過終點線。雖然謝爾比極力反對,但還是敵不過福特高層做出的決定。邁爾斯經過一番內心掙扎後還是減速等待其他兩輛賽車一同衝線。

這場勝利最終以滑稽的結局落幕,由於邁凱倫駕駛的福特二號在比賽開始時比邁爾斯的福特一號落後八米,在起跑時覆蓋了更多的地面,導致當三輛車同時衝線時,邁凱倫所行使的距離要比邁爾斯多出八米,本該是冠軍的邁爾斯卻沒有得到他應有的榮譽。

福特以包攬前三的絕對優勢贏下了這場與法拉利的較量,並在接下來三年中連續奪得了勒芒冠軍。

如果不是《極速車王》這部電影的話,肯.邁爾斯這個名字恐怕只會留在少數人的記憶裡。邁爾斯是唯一一個距離同一年中獲得戴通納,賽百靈,勒芒三大賽事冠軍最近的車手。在1966年年初邁爾斯就贏得了戴通納24小時耐力賽與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的冠軍,如果他拿下勒芒冠軍的話,這將是至今都沒人做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就。但世事無常,在勒芒結束不久後,邁爾斯就在測試新的原型車時發生事故當場身亡。

官僚系統贏不了比賽

邁爾斯在比賽結束時說了一句話:「他們只是為了賣車。」《極速車王》這部電影看似是在講福特與法拉利的對決,邁爾斯與謝爾比對賽車的追求,但實際上講述了小人物面對官僚機構的掙扎。就像在比賽結束後,所有人都去與獲得冠軍的邁凱倫慶祝,但恩佐.法拉利卻對無人問津的邁爾斯脫帽致意。影片中處處充斥著對福特汽車公司當時官僚主義的諷刺,更是展現出了對法拉利公司純粹的賽車精神的尊重。電影中並沒有站在福特的立場上將法拉利作為對手和反派來描寫,反而將反派角色設定為福特的高層人士,凸顯出了福特企業的利益要求和比賽之間的矛盾衝突。

這部《極速車王》不光展現出了酣暢淋漓的賽車場面,官僚主義與競技精神的碰撞才是最大的看點。歷史的車輪碾過總是留下諸多無奈奈何,卻讓這段往事多了幾分傳奇的色彩。

相關焦點

  • 傳記電影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格的恩怨情仇,賽車史上的傳奇戰役
    說一部前兩天我看過的非常優秀的一部賽車類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傳記電影,名字叫做《極速車王》下面首先主要從傳奇車王,福特和法拉利的恩怨情仇,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這三個方面來說一下這部電影一:傳奇車王,習慣了別人對自己點頭哈腰的利奧被當眾指出不足之處,心裡很是不爽,慢慢地就和邁爾斯結下了梁子,於是百般刁難他甚至導致邁爾斯錯失了1966年的勒芒冠軍,但現實中的情況是邁爾斯並沒有受過太多的阻礙二:福特,法拉利的恩怨情仇眾所周知福特以生產平民化汽車出名,隨著規模的擴大
  • 《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利的恩怨情仇,讓人羨慕的邁爾斯!
    可惜好景不長,在稱霸汽車領域51年之後,福特受到了一個來自於義大利的小眾品牌的衝擊,這個品牌叫:法拉利在汽車普及之後,人們不再滿足於代步,於是誕生了一個刺激而又讓所有男人瘋狂的運動項目:賽車比起流水線生產出來又醜又笨重的鐵盒子,人們更加喜歡在賽場上風馳的法拉利
  • 燃爆《速度與激情》的高分賽車電影,解析福特和法拉利的世紀恩怨
    福特和法拉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一家是推進汽車生產進入現代化流程的美利堅霸主,另一家則是沉浸於汽車賽事不能自拔的亞平寧梟雄。1960-1970 年,對於福特乃至所有美國車企來說都是爆炸增長的黃金十年。那十年裡,福特主品牌下的單款車型年產量,而同處一時代的法拉利卻身處水深火熱之中。
  • 福特大戰法拉利,熱血賽車的人生,真實故事的勵志電影
    要從福特汽車和法拉利汽車說起。這部電影也講述了福特和法拉利的恩恩怨怨。影片故事設定在二戰後60年代嬰兒潮的大背景下,追求新奇標榜個性的美國年輕一代,不再中意平庸的福特,來自異國的跑車顯得更酷。而連續在勒芒耐力賽中獲勝的法拉利,更是成為速度和冒險精神的代名詞。福特的銷量一落千丈。但那時的法拉利也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法拉利的掌舵人恩佐是被外人視為瘋子的賽車迷,他把資金都投入到了法拉利車型的研發設計中,燒錢的後果就是法拉利入不敷出,面臨破產。
  • 《極速車王》幕後故事:一場福特與法拉利的較量
    電影《極速車王》如同它的英文片名《Ford v Ferrari》,直譯就是《福特大戰法拉利》,可以說矛盾衝突從片名就可見一斑。對於福特和法拉利兩個定位完全不同的品牌來說,走大眾產品路線的福特,會與高端產品路線的法拉利直接競爭?這一矛盾衝突足以勾起觀眾的好奇心。福特和法拉利品牌力上的直接較量在20 世紀60 年代真實發生過。
  • 《極速車王》中你所不知道的事 那些年福特與法拉利的恩恩怨怨
    在歷史上,福特確實對於收購當時經營不善的法拉利有著濃厚的興趣,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福特在勒芒賽場中屢屢不敵法拉利而萌生的收購之後禁止法拉利車隊參賽。這裡就有了第一處影片中藝術處理的部分,李·艾珂卡並沒有在1963年去馬拉內羅參與收購法拉利談判,談判由福特資深副總裁唐·福萊負責進行談判。
  • 《極速車王》:論黑福特,這部電影是認真的
    在美國,以賽車為主題的電影並不少見,但該片與《速度與激情》系列走的路線卻完全不同,特別是了解福特與法拉利那段恩怨情仇的人,看起來一定別有一番風味。故事採用雙主角模式,聚焦由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帶領的一隊汽車工程師、設計師,以及英國車手肯·邁爾斯,在亨利·福特二世的要求下,謝爾比需要打造一輛全新的賽車,並能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錦標賽上打敗長期佔主導地位的法拉利。
  • 詳解《極速車王》,法拉利和福特都只是配角
    當法拉利宣告失敗,馬特·達蒙和克裡斯蒂安·貝爾的組合勝券在握的時候,電影應該要開始大團圓的收尾了。波瀾不驚,有些失望。《極速車王》的英文片名是《Ford v. Ferrari》,福特對戰法拉利,兩個主角都在福特這邊,終極大戰的結果早已失去了懸念。
  • 一場福特與法拉利的勒芒較量,成就了一段汽車運動史的佳話
    福特和法拉利的恩怨糾葛時間到了1963年。福特作為流水線生產汽車的開創者雖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依舊風生水起,但是此時的掌舵人亨利·福特二世已經感受到眾多競爭對手的威脅。因此他想用更有效的營銷策略繼續保持福特的霸主地位。此時福特的副總裁李·艾柯卡提出讓福特加入頂級賽車比賽的計劃,藉此提高福特在年輕用戶中的品牌形象。
  • 《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利的戰爭
    英文直譯是福特vs法拉利。故事的背景是在60年代,著名汽車大廠福特的汽車銷量沒有起色。公司管理層提出贏得賽車比賽從而獲得年輕人的青睞。福特打算收購法拉利免去自己研發的時間,卻被法拉利創始人羞辱。這令二代福特非常生氣,打算花重金組建車隊贏下勒芒賽事。福特公司聘請了贏得多個國際賽事大獎的卡羅爾謝爾比團隊。
  • 2020奧斯卡熱門影片《極速車王》背後,福特VS法拉利的真實故事
    像是1963 年時,綽號「漢克大魔王」的亨利·福特二世試圖買下法拉利,結果跟義大利造車大佬,堅韌又固執的恩佐·法拉利展開了一段多年的恩怨糾葛。當時孤傲清高的法拉利,由於連年徵戰賽場,龐大的赤字已經讓其瀕臨破產。福特方面立刻做出決策,派遣豪華的律師團隊遠赴義大利,決心用1800萬美元收購法拉利。福特的目的在於,通過吞併法拉利的賽車車隊,在各大賽場一騎絕塵後,間接來提升福特品牌的知名度。這個做法放到今天,可以理解為各大車企樂此不疲刷新紐北圈速,領克03徵戰WTCR的原因所在。
  • 致敬福特大戰法拉利 福特GT特別版官圖
    評論:0致敬福特大戰法拉利 福特GT特別版官圖1/ 11致敬福特大戰法拉利 福特GT特別版官圖[車友頭條-車友號-新車資訊]  近日,福特為了紀念「福特大戰法拉利」的故事,同時致敬GT40在1966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奪得冠軍,其官方發布了福特GT(參數|詢價) Heritage
  • 福特GT,不一樣的福特,法拉利才是宿敵
    福特GT,不一樣的福特,法拉利才是宿敵在超級跑車行業,它現在被歐洲製造商壟斷。除了強大的汽車製造技術外,悠久的汽車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將與您討論賽道之王福特GT,這是美國肌肉超級跑車,在地面上摩擦了經典的傳奇法拉利跑車。福特GT-GT40的前身19641969。談到福特GT跑車,GT40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作為1966年至1969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冠軍,它所代表的車輛的性能和質量絕對毋庸置疑。1966年贏得福特GT40的兄弟是邁凱倫-布魯斯·邁凱倫的創始人!
  • 《福特大戰法拉利》電影與背後故事
    因此,我更喜歡用《Ford v Ferrari》的直譯《福特大戰法拉利》來稱呼這部賽車史詩級影片。本片故事主線主要講述的是卡羅爾·謝爾比和肯·邁爾斯協助福特徵戰勒芒24小時耐力賽,福特最終如願擊敗法拉利的故事。這個題材在全球的車迷圈子中家喻戶曉,所以如何來去重現55年前的那場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經典比賽是本片改編是否成功的關鍵。那麼本片又是如何呈現給觀眾的呢?
  • 福特vs法拉利:大車廠的博弈,賽車手的悲歌
    各位稍微懂點賽車歷史的朋友,看到福特vs法拉利的名頭之後,第一反應肯定是,和法拉利比?福特也配?
  • 《賽道狂人》:還原一個最真實的福特vs法拉利
    福特:收購未成後的反擊這是福特屌絲逆襲的開始。法拉利在勒芒賽場連戰連捷,但對賽事巨大的投入已經讓這個義大利品牌油盡燈枯。福特看準了這個機會,準備在1963年收購法拉利。福特前後耗費了9個月的時間和300萬美元促成這樁收購案,但當福特高管來到法拉利總部遞上合同後,恩佐·法拉利卻和巨頭福特產生分歧,不歡而散。
  • 《極速車王》:一段恩怨,一段榮耀
    1963年,財大氣粗的福特汽車打算收購法拉利。這是電影《極速車王》的故事起源,它帶來的是一段賽車史上的恩怨和糾葛,成就的是一段傳奇與榮耀。也或許,這完全就是一場賽車史上知名的醜聞。(1)去參加勒芒24小時耐力賽,給我狠狠踢法拉利的屁股!首先,將《Ford v.
  • 電影《極速車王》背後的故事 福特如何打敗法拉利?
    這刺激了福特進軍汽車賽事,並發誓要打敗法拉利,於是福特不計成本的開始了賽車的研發和團隊的建立。電影中是由李艾柯卡帶隊,實際上在1963年5月之前,福特與法拉利已經前前後後談了數月,帶隊的核心也並不是李艾柯卡,而是副總裁Don Fryer。在最後一次談判中,恩佐法拉利對福特提出的條款進行詳細閱讀,並掏出自己的筆對不能接受的地方進行備註,最後拒絕了這筆交易。
  • 《荒古奇譚》半獸人也有恩怨情仇
    在遊戲中,玩家可以操縱各式武道俠客闖蕩江湖,與邪惡的魔教勢力作鬥爭,然而關於荒古大陸半獸人的恩怨情仇,還得追溯到許久之前......  玩家將在虎行者泰孫的指引下闖蕩江湖,充分體驗高度自由的探索玩法,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半獸人的恩怨情仇?
  • 福特與法拉利之戰:讓人羨慕的肯·邁爾斯
    可惜好景不長,在稱霸汽車領域51年之後,福特受到了一個來自於義大利的小眾品牌的衝擊,這個品牌叫:法拉利 亨利·福特為了挽回顏面,想要以收購法拉利,來穩定自己的霸主位置,可惜的是,福特的工業化標準跟以自由為理念的恩佐·法拉利老爺子產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