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馳電掣,奔逸絕塵」一聽到這些形容詞,我們總是會想起賽車這項運動。
伴隨著引擎的轟鳴,身側的景象都開始逐漸褪色,極速帶來的快感飆升著腎上腺素,速度二字總離不開激情的陪伴,還有什麼比這更刺激,這是屬於男人的浪漫。
說起賽車類型的電影,愛車的影迷們肯定會如數家珍,《頭文字D》,《極速流》,《速度與激情》系列,這些都是深受歡迎的以賽車作為題材的影片。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部影片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賽車電影,它就是《極速車王》。
《極速車王》這部電影是由詹姆斯.曼高德執導,馬特.達蒙,克裡斯蒂安.貝爾領銜主演的傳記劇情片,2019年11月15日在美國上映後頗受好評,豆瓣評分8.6,更一舉拿下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剪輯獎和最佳音效剪輯獎兩項大獎。
說實話,《極速車王》這個名字屬實是普通了點,乍一聽我還以為《極速風流》出續集了,還不如英文名《Ford v Ferrari》直接直譯過來的名字:福特大戰法拉利。但別看名字普普通通,這部電影的質量還是相當高的,就說雙男主的設定,馬特.達蒙與克裡斯蒂安.貝爾兩位影帝互相飆戲,精湛的演技就折服了一大票觀眾。
《極速車王》並不是單純的賽車商業電影,它是由真實事件改編,就像它的英文名字那樣,更多的還是講述了福特與法拉利兩個品牌車之間的故事。
福特與法拉利的恩怨情仇
如果說卡爾.本茨發明了汽車,那麼亨利.福特就是汽車工業的締造者。20世紀60年代,作為推進汽車生產進入現代化流程的福特迎來了爆炸增長,「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與貼近普遍群眾的汽車價位讓福特賺的盆滿缽滿。而賽車場上的霸主法拉利就沒有那麼走運了,這一家定位「高精尖」的車企在各大汽車賽事上是混的春風得意,但賽場得意,錢場失意,面對賽車這一項非常燒錢的運動,法拉利資金運行方面變得捉襟見肘,生產出的高性能跑車也只是非常少數的一群人才能擁有,處在水深火熱境地的法拉利急需一個靠山以獲得穩定的資金支持。
這個時候財大氣粗的福特站了出來,願意做法拉利背後的金主爸爸。本來分處在不同大陸的兩個車企,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塊,但這時候的福特有了進軍歐洲市場的想法,可是歐洲作為汽車的發源地,遠在大洋對岸的美國車企實在是沒什麼名頭。想要讓歐洲人認識福特的唯一辦法就是在賽車場上拔得頭籌,但面對強大的法拉利,保時捷等眾多品牌車,福特屬實有點力不從心。
福特高管們碰頭商量辦法,最後由掌門人亨利.福特二世定下來對策:跑不過,那就買一個。於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恩佐.法拉利與亨利.福特坐上了同一張談判桌。
然而這場你情我願的買賣卻沒有順利進行下去,恩佐.法拉利在閱讀交易合同時發現了如果生效將對法拉利造成重大影響的條款,桀驁不馴的恩佐有一個暴脾氣,哪受得了福特設下的條條框框,當場痛罵了亨利.福特二世。
交易失敗後,亨利.福特二世也大為惱火,他重組了賽車部門,聘請了最好的設計師,動用了大量資源,決心要在賽道上打敗法拉利。兩家著名的車企就此結下了恩怨.
勒芒24小時耐力賽
勒芒,又名汽車城,這個位於法國西北部的小城市在每年6月會舉辦聞名世界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被稱為最幸苦的單項賽事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有著不同於別的賽車比賽的規則, 3位車手為一個車組,駕駛一臺賽車,完成連續24個小時的競賽,比賽中3名車手輪流駕駛與休息,每位車手連續駕駛時間不超過4小時,主車手總駕駛時間不超過14小時。所有的加油、換胎和維修時間都包括在24小時內,最後行駛裡程最多的賽車獲勝。
勒芒的賽道是一條環形跑道,全長13.5千米,瀝青和水泥路面由高速公路和街區公路封閉而成,平均時速超過200千米。在賽道上有一段長約6千米的直道,賽車在這段直道上的時速可高達390千米。這樣的賽制對賽車的性能與車手的駕駛技術都極具考驗。
在上世紀60年代,法拉利是當時勒芒賽場上當之無愧的霸主,法拉利車隊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福特要挑戰的就是這樣一個在殘酷賽事中總能拔得頭籌的傳奇車隊。
卡羅爾.謝爾比與肯.邁爾斯
謝爾比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他被譽為美國賽車文化的締造者,從小謝爾比就患有心臟瓣膜疾病,大半個童年都在病床上度過。隨著漸漸長大,謝爾比的身體開始好轉,二戰爆發後,他加入美國空軍,成為了一名飛行員。退伍後,當過油田工人,還開過養雞場,這個時候的謝爾比開始接觸賽車,出眾的天賦很快就讓他展露頭角,為諸多車隊贏得了法國勒芒,F1等多項大獎。謝爾比刷新了16項美國和世界速度記錄,成為炙手可熱的賽車手。但患有先天疾病的謝爾比漸漸不能支撐高強度的賽事,最終選擇了退役。
與此同時,砸了大價錢,只為打敗法拉利的福特成績並不理想,新車GT40在與法拉利的交手中出現懸掛故障導致退賽,亨利.福特二世又一次在恩佐.法拉利眼前顏面掃地。
福特並不服輸,決定繼續砸錢。終於,他們等到了那個能夠拯救福特車隊的男人,他就是謝爾比。退役後的謝爾比並沒有放棄熱愛的賽車事業,他從一位車手轉變成為一名設計師。毫無疑問,傳奇賽車手的身上蘊藏著巨大的能量,謝爾比定下了九十天超越法拉利的計劃。
謝爾比找出了 GT40 身上的諸多問題,重新設計了進氣和排汽系統,更新之後的GT40車身更加符合空氣動力學,發動機也被推到了450馬力這一高度。一輛好車當然要有好的車手來駕駛。謝爾比想到了一個人,肯.邁爾斯。
邁爾斯曾是退伍的英國坦克兵,他的車技驚人,在各項賽車比賽中擁有驚人的賽車記錄。但邁爾斯為人特立獨行,傲嬌古怪,收到謝爾比的邀請後他想都不想就拒絕了,他受不了福特高層的官僚作風,但最終在謝爾比的堅持與對賽車事業的熱愛下邁爾斯還是加入了福特車隊。
於是,謝爾比與邁爾斯開始合作,他們一遍遍調試,將GT40的性能優化到了極致。
1966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福特與法拉利迎來了又一次對決,但不同於以往的是,這回福特擁有著謝爾比與邁爾斯精心改良過的GT40。福特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可比賽並不是一帆風順,比賽一開始,肯·邁爾斯就因為車門一直關不上,一度落後於其他選手,眾人翹首期盼,始終不見邁爾斯的身影。但解決了車門問題的邁爾斯一路逆襲,憑藉頑強的毅力,在後期不斷刷新記錄,甚至不顧危險,長時間以7000轉的速度行駛。
終於,在車隊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GT40後來者居上,而對手法拉利330因為長時間在賽道上與GT40齊頭並進的競速,導致引擎過熱不得不退賽。至此,福特終於在賽場上贏過了法拉利,比賽的前三名全部被福特公司拿下,其中邁爾斯處於領跑位置,冠軍就在眼前。
這個時候,福特的高層為了強調贏得比賽的是製造商,而不是車手,要求三輛賽車並排越過終點線。雖然謝爾比極力反對,但還是敵不過福特高層做出的決定。邁爾斯經過一番內心掙扎後還是減速等待其他兩輛賽車一同衝線。
這場勝利最終以滑稽的結局落幕,由於邁凱倫駕駛的福特二號在比賽開始時比邁爾斯的福特一號落後八米,在起跑時覆蓋了更多的地面,導致當三輛車同時衝線時,邁凱倫所行使的距離要比邁爾斯多出八米,本該是冠軍的邁爾斯卻沒有得到他應有的榮譽。
福特以包攬前三的絕對優勢贏下了這場與法拉利的較量,並在接下來三年中連續奪得了勒芒冠軍。
如果不是《極速車王》這部電影的話,肯.邁爾斯這個名字恐怕只會留在少數人的記憶裡。邁爾斯是唯一一個距離同一年中獲得戴通納,賽百靈,勒芒三大賽事冠軍最近的車手。在1966年年初邁爾斯就贏得了戴通納24小時耐力賽與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的冠軍,如果他拿下勒芒冠軍的話,這將是至今都沒人做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就。但世事無常,在勒芒結束不久後,邁爾斯就在測試新的原型車時發生事故當場身亡。
官僚系統贏不了比賽
邁爾斯在比賽結束時說了一句話:「他們只是為了賣車。」《極速車王》這部電影看似是在講福特與法拉利的對決,邁爾斯與謝爾比對賽車的追求,但實際上講述了小人物面對官僚機構的掙扎。就像在比賽結束後,所有人都去與獲得冠軍的邁凱倫慶祝,但恩佐.法拉利卻對無人問津的邁爾斯脫帽致意。影片中處處充斥著對福特汽車公司當時官僚主義的諷刺,更是展現出了對法拉利公司純粹的賽車精神的尊重。電影中並沒有站在福特的立場上將法拉利作為對手和反派來描寫,反而將反派角色設定為福特的高層人士,凸顯出了福特企業的利益要求和比賽之間的矛盾衝突。
這部《極速車王》不光展現出了酣暢淋漓的賽車場面,官僚主義與競技精神的碰撞才是最大的看點。歷史的車輪碾過總是留下諸多無奈奈何,卻讓這段往事多了幾分傳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