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航院李曉雁課題組合作在熱解碳納米點陣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1-01-07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航院李曉雁課題組合作在熱解碳納米點陣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清華新聞網3月22日電 3月18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曉雁課題組與美國布朗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浙江大學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發表了題為《輕質、高強以及缺陷不敏感的熱解碳納米點陣》(Lightweight, flaw-tolerant and ultrastrong nanoarchitected carbon)的研究論文。在論文中,研究者製備實現了同時具有超輕、高強度、大變形、缺陷不敏感的熱解碳納米點陣。

近二十年來,人們基於仿生設計製備了多種多樣的具有優異力學性能的微納米多孔材料。通常,人們將密度小於水密度(1 g/cm3)的材料定義為「超輕」材料。近些年,超輕材料已經成為了全世界材料科學和固體力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如何實現材料同時具有超輕、高強度、大變形、缺陷不敏感等優異性能是現代材料設計和製造的一個巨大挑戰。

近年來,李曉雁研究組針對這一問題和挑戰,採用新型微納米製備技術製備了多種微納米力學超材料,並利用原位電鏡測試對其進行了力學表徵。這些微納米力學超材料展示出了優異的力學性能。近期,李曉雁課題組採用「雙光子光刻—高溫熱解」兩步法(圖1A所示)製備獲得了Octet型(圖1B所示)和Iso型(圖1C所示)兩類熱解碳納米點陣,其中Octet型和Iso型單胞結構均是經過拓撲優化而獲得的。這些新型熱解碳納米點陣的特徵尺寸(即杆的直徑)最小可以達到261 nm(圖1D、E所示),超過了目前三維光刻技術可以實現的最小解析度極限。這些熱解碳納米點陣的密度達到0.24-1.0 g/cm3,其強度介於0.05-1.90 GPa之間。特別引人關注的是,當點陣結構的密度約為1.0 g/cm3時,其強度高達1.9 GPa(圖2A所示)。這一強度接近於熱解碳材料固有的理論強度極限,從而導致該點陣的比強度(即強度與密度的比值)高達1.90 GPa g-1 cm3。這一比強度值比目前所有人工製備的微納米點陣材料的比強度高1-3個量級。目前,在已經製備獲得的所有超輕材料中,這些新型熱解碳納米點陣具有最高的強度和比強度,未來在微納米結構器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圖1. 熱解碳納米點陣的兩步法製備及其微結構

研究組採用原位電鏡測試和有限元模擬進一步深入研究了熱解碳納米點陣的變形行為。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新型點陣的斷裂應變高達14%,遠超早先脆性材料的點陣結構(斷裂應變僅有4%);當點陣的密度大於0.4 g/cm3時,Octet型和Iso型熱解碳納米點陣展示出奇特的缺陷不敏感性,即製備過程中引入的多種缺陷(如直杆彎曲、錯位等)並不會導致納米點陣剛度和強度的降低(圖2B所示)。這是因為,隨著特徵尺寸的下降,材料內部缺陷數量急劇減少,材料會表現出「越小越強」的奇特效應。特別是,當材料本身的特徵尺寸達到納米量級時,材料強度將會接近材料本身固有的理論強度極限。

這些新型熱解碳納米點陣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力學性能:不僅具有超低的密度,而且具有超高的強度和比強度以及奇特的缺陷不敏感性。這些優異的力學性能主要歸功於:(1)對於點陣幾何結構的拓撲優化設計;(2)將結構中杆件的特徵尺寸控制在了納米量級;(3)採用高溫熱解方法獲得了優質的熱解碳材料。這一研究工作首次製備出了同時具有超輕、高強、大變形和缺陷不敏感的微納米力學超材料,同時為設計和大規模製備具有優異力學性能的納米構築材料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圖2. 熱解碳納米點陣的力學性能

近年來,李曉雁研究團隊主要從事新型微納米結構材料力學研究,在相關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的成果。相關工作發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以及《美國化學學會-納米材料》(ACS Nano)等期刊上。

清華大學李曉雁長聘副教授、加州理工學院Julia R. Greer教授等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航院張璇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該論文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03/12/1817309116

供稿:航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周襄楠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李曉雁課題組在超輕、高強韌熱解碳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清華新聞網7月12日電7月9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曉雁長聘副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布朗大學、加州理工大學合作,在《自然·納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了題為「微米熱解碳的理論強度與類橡膠變形行為」(Theoretical strength and rubber-like
  • 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課題組在鋰鈉金屬負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課題組在鋰/鈉金屬負極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作者還合成了另外兩種無氮(HPCS)或無孔(N-HCS)的碳球進行對比實驗,結果只有N-HPCS碳球才能實現鋰金屬在球內空間的沉積與溶出,說明了合理的碳球結構設計對於實現穩定納米封裝的必要性。另外,三種碳球負極的電化學測試也證明了鋰金屬的納米封裝對於引導鋰均勻沉積、抑制鋰枝晶生長及實現高循環穩定性的重要作用。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合肥2月22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多倫多大學EdwardSargent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CCS Chemistry | 鋸齒型碳納米環帶合成取得新進展
    製備單一手性的單壁碳納米管是碳納米管科學中的一大難題,也是限制其應用的瓶頸。目前用於製造微處理器的半導體碳納米管通常不得不通過複雜的純化過程來獲得。解決這一難題的一個從下至上的策略是用結構明確的納米碳分子作為模板或者種子來控制碳納米管生長,這個概念已經被伊丹健一郎(Nat.
  • 《Small》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黃行九課題組博士後楊猛與副研究員林楚紅合作,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旋轉模式研究了不同晶相FeOOH納米棒的橫截面結構並闡明其晶體生長方向;結合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技術和動力學模擬計算等手段,揭示了其在重金屬離子電化學分析過程中的優勢晶相新機制
  • 中國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取得重大突破: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編者按:步入21世紀以來,傳統矽基晶片的發展速度日益緩慢,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尋找能夠替代矽的晶片材料,碳納米管就是最具前景的方向之一。然而,製造出符合要求的碳納米管材料,一直是碳管電子學領域所面臨的最大的技術挑戰。
  • 北大排列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電子學性能超同尺寸矽基器件
    論文描述在4英寸基底上製備了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突破了碳納米管集成電路關鍵的材料瓶頸。張志勇對澎湃新聞表示,該研究團隊目前實際已經可以在8英寸晶圓上製備這種碳管,並開發了全自動的提純和組裝設備,完全具備量產的技術積累。
  • 新型納米材料 去除水中抗生素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納米材料與環境檢測研究室孔令濤研究員團隊,在吸附去除水中抗生素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型納米材料作為吸附劑,實現對水中諾氟沙星抗生素的深度去除,並揭示出其吸附機理。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工程技術類期刊《應用表面科學》上。
  • 工學院段慧玲課題組對細顆粒物空氣汙染物進行納米表徵取得重要發現
    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段慧玲課題組、王建祥課題組與蘇州大學Mario Lanza課題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吳亞西課題組,以及美國羅格斯大學林灝博士合作,對空氣汙染物PM2.5(細顆粒物)進行納米性能表徵,取得了重要發現,研究成果於7月16日發表在Nature出版集團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論文題目為《對空氣汙染物PM2.5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二氧化矽是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在生物礦化以及納米材料構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
  • 我國碳基半導體製備材料取得巨大突破!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近日發表了一篇關於「碳基半導體製備材料研究領域的突破性進展」的科研成果,該成果是由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彭練矛和張志勇教授帶領的團隊,經過多年的科研探索取得的優異成績。彭練矛院士曾經提到:「採用矽以外的材料做集成電路,包括鍺、砷化鉀、石墨烯和碳,一直是國外半導體前沿的技術。而碳基半導體則具有成本更低、功耗更小、效率更高的優勢,更適合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而成為更好的半導體材料選項。我們的碳基半導體研究是代表世界領先水平的。」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以碳納米管為代表的碳基半導體經過長期積累在近年來取得諸多進展,技術成熟度和產業化都迎來曙光,但技術發展和產業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碳基半導體和矽基半導體材料在性能和成本等不同角度擁有各自的優勢,未來碳基即使能打破矽基半導體完全壟斷的局面,碳基與矽基也仍將維持長時間共存和互補式發展的狀態。
  • 我國科學家在多糖疫苗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我國科研人員近期在多糖疫苗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發出一種用於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口服多糖疫苗。相關研究成果已由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  論文通訊作者、西南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孔慶科介紹,肺炎鏈球菌是引起肺炎等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較高。目前常用於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是多價多糖疫苗,但該類疫苗生產工藝較複雜、價格較高,免疫效果不盡理想。
  • 哈工大課題組在鋰硫電池性能提升領域取得突破
    日前,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黃小蕭教授課題組在鋰硫電池性能提升領域取得突破,相關學術論文「鋰硫電池中氮氧與金屬錳單原子對多硫化物的協同催化研究」(O-,N-Coordinated single Mn atoms accelerating polysulfides transformation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 盤點2019年材料領域的37篇《Science》:電子科技大學、哈工大實現零的突破!
    該研究首次利用常用溶劑硝基甲烷,以「級聯活化策略」對其進行活化,在重要化合物醯胺及腈的合成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熱電材料又一重大進展北航趙立東教授課題組在熱電材料上的又一重大進展:將研究對象從 SnSe 轉向更廉價、無毒並含量豐富的 SnS。通過調變電子能帶結構實現熱電性能的調控與提升。
  • 【科研進展】多相碳納米纖維/聚乙烯複合材料介電性能
    【科研進展】多相碳納米纖維/聚乙烯複合材料介電性能 2020-12-23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電子科大張曉升教授課題組在自驅動智能微系統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05 10:17:16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16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今年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 地海院劉永學課題組在海上風電場遙感監測方面取得新進展
    地海院劉永學課題組在海上風電場遙感監測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8-06 1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