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2020-12-22 TechWeb

在生物體中,細胞內的細胞間質及體液成分構成了細胞生存的微環境。穩定的微環境是保持細胞的正常增殖、分化、代謝以及其他功能活動最為重要的條件,細胞內或細胞間的信息傳遞也離不開其所處的環境。

此外,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中,藥物分子與病變組織分子間相互作用,也會改變其微環境,可通過研究細胞或組織的微環境來評價藥物治療效果。

因此,對細胞微環境的高解析度、高靈敏度探測成為了生物醫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圖源:中科院長春光機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新媒體工作組

光學顯微技術可以將微米甚至納米量級的微小物質及結構展現在我們面前,是我們打開微觀世界大門,觀察細胞組織和生物微環境的鑰匙。

若成像基於螢光發光團的螢光強度進行數據分析,則可稱之為螢光強度顯微技術。此類顯微技術通過顯微鏡的目鏡收集樣品各個位置的螢光強度,便可以得到生物組織的形貌,具有較髙成像空間解析度,但受螢光團濃度的影響,其測量精度和定量分析能力都不理想。

幸運的是,在種類繁多的顯微技術中,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FLIM)具有對生物大分子結構、動力學信息和分子環境等進行高分辨高精度測量的能力,因此其重要性日漸提升,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物學研究及臨床診斷等領域。

近期,美國莫格裡奇研究所的Melissa C.Skala【⏬拓展連結】課題組在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發表了題為「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microscopy: fundamentals and advances in instrumentatio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的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FLIM的發展,總結了時域、頻域兩類螢光壽命探測方案,考察了對細胞異質性測量的圖像算法,最後列舉了FLIM在生物醫學上的實際應用。文章證實了FLIM在細胞微環境觀測領域的適用性,可被應用於疾病控制和藥物療效的監測。

螢光壽命

分子包含多個能態S0、S1、S2和三重態T1,每個能態都包含多個精細的能級。正常情況下,大部分電子處在最低能態即基態S0的最低能級上,當分子被光束照射,會吸收光子能量,電子被激發到更高的能態S1或S2上,在S2能態上的電子只能存在很短暫的時間,便會通過內轉換過程躍遷到S1上,而S1能態上的電子亦會在極短時間內躍遷到S1的最低能級上,而這些電子會存在一段時間後通過震蕩弛豫輻射躍遷到基態,這個過程會釋放一個光子,即螢光。

此外,亦會有電子躍遷至三重態T1上,再由T1躍遷至基態,但是該過程發生機率較螢光輻射機率而言可以被忽略。

螢光的特性包含有:螢光激發和發射光譜、螢光強度、量子效率、螢光壽命等,其中,螢光壽命是指螢光分子在激發態上存在的平均時間(納秒量級)。

圖1 螢光分子能級結構及躍遷示意圖

圖源:J. of Biomedical Optics, 25(7), 071203 (2020). Fig.1

FLIM測量方案

分子的螢光壽命在幾納秒至幾百納秒之間,因此,測量螢光壽命需要極快響應時間的探測器。如今主要存在兩類方案:一是時域測量,由一束窄脈衝將螢光分子激發至較高能態S1,接著測量螢光的發射機率隨時間的變化(圖2a,b)。典型的時域測量方法有TCSPC和時間門(TG)兩種。TCSPC利用快速秒表測量激發脈衝與探測螢光之間的時間差。使用高重複脈衝激發光激發樣品,在每一個脈衝周期內,最多激發螢光分子發出一個光子,然後記錄光子出現的時刻,並在該時刻記錄一個光子,再下一個脈衝周期內也是相同的情況,經過多次計數可以得到螢光光子隨時間的分布曲線。相似的,TG則探測不同時間窗口內的螢光強度,通過曲線擬合得到螢光壽命。二是頻域測量,對連續激發光進行振幅調製後,分子發出的螢光強度也會受到振幅調製,兩個調製信號之間存在與螢光壽命相關的相位差,因此可以測量該相位差計算螢光壽命(圖2c,d)。

圖2 時域和頻域的FLIM測量方案原理示意圖:a、TCSPC方案;b、螢光光子到達時間直方圖;c、頻域測量示意圖;d、不同螢光壽命下,相位與頻率的關係

圖源:J. of Biomedical Optics, 25(7), 071203 (2020). Fig.4

各種FLIM測量方案的優缺點對比

兩類方法均存在各自的優缺點:

時域測量方法對於螢光強度較弱的樣品可以得到更好的時間解析度和更高的信噪比,並且測量方法更為簡單,易於掌握。

而當樣品螢光強度較高時,由於使用的電子器件處理速率限制,無法準確提取螢光壽命信息。

對於頻域測量法,採集速度快,可以測量短時間內的生物細胞運動情況,一般用於螢光強度足夠強的樣品中。

FLIM顯微裝置

目前為止,FLIM已被應用在兩種顯微技術的裝置結構上,分別為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技術(LSM)和寬場照明顯微技術(WFM)(圖3)。

LSM採用雷射作為光源,成像過程需要對樣品進行掃描。其中,作者主要介紹了共聚焦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CLSM-FLIM)和多光子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MP-FLIM)。

CLSM-FLIM利用針孔濾去焦平面外的背景噪聲,接著通過振鏡對樣品進行二維平面上的掃描,配合目鏡對軸向的掃描,可以實現3D成像。

MP-FLIM則引入了多光子成像,以雙光子成像為例,若兩個光子能量值之和等於螢光分子基態S0與激發態S1的能級差,則螢光分子能同時吸收兩個光子,使電子被激發至S1能態,並發生輻射躍遷產生螢光。MP-FLIM由於需要使用低光子能量、長波段的光源,所以受散射影響更小,多被用於大腦等深度成像領域。

總的來說,LSM具光學層析能力,並且有更高的信噪比和空間解析度。

與LSM不同,WFM採用平行光照明樣品,物鏡收集整個視場內樣品發出的螢光並利用相機記錄。WFM-FLIM具有更快的成像速度,更小的光損傷,但是由於每個像素值均受其他像素位置的散射光影響,所以信噪比不如LSM。現今,TCSPC、TG等時域螢光壽命檢測技術和頻域解調螢光壽命的技術均已被成功應用於WFM,實現快速生物組織的成像。

圖3 LSM-FLIM與WFM-FFLIM結構對比示意圖

圖源:J. of Biomedical Optics, 25(7), 071203 (2020). Fig.5

FLIM生物醫學應用

FLIM在生物學上的應用根據螢光分子種類可以分為三種:分別為自發螢光FLIM、外源分子探針FLIM和FRET-FLIM。

自發螢光FLIM被廣泛應用於非標記生物成像領域。所謂自發螢光,即生物細胞本身便包含螢光分子,稱為內源性螢光分子團。FLIM通過對自發螢光分子團(如NAD(P)H和FAD)螢光壽命的考察,可以實現細胞代謝的監測(圖4(a))。這種方案無需人為對樣品加入螢光試劑便可以發射螢光,有效減少了螢光染料對樣品的毒性、螢光分子與樣品的非特異性結合及染料對生理性能的幹擾影響。

外源分子探針FLIM藉助於外部螢光染料的注入以產生螢光(圖4(b))。如今,為了利用FLIM對物理條件(包括粘度、溫度、酸度和氧化作用)的敏感性,已經開發出了許多適用於體內和體外應用的光學探針。

圖4 FLIM生物成像結果:a、小鼠乳腺腫瘤的NAD(P)H螢光壽命成像結果;b、小鼠的紅外螢光壽命成像結果

圖源:J. of Biomedical Optics, 25(7), 071203 (2020). Fig9-10

FRET-FLIM,當生物供體螢光分子與受體相互作用時,會產生螢光能量共振轉移(FRET),供體螢光淬滅,導致壽命減少(圖5)。FRET已用於探測蛋白質中的構象變化,蛋白質之間的受體/配體相互作用、核酸鏈的雜交或分裂、膜脂質相互作用和分布、蛋白酶的活性、染色質結構和許多其他現象。因此,藉助於FRET,FLIM可更好地捕獲細胞外和亞細胞相互作用。

圖5 FRET-FLIM原理示意圖:a、供體受體相距較遠,無螢光淬滅;b、供體與受體相互靠近,發生螢光淬滅;c、受體的光漂白可以確認供體螢光壽命的變化是由於FRET相互作用引起的

圖源:J. of Biomedical Optics, 25(7), 071203 (2020). Fig.2

FLIM優勢

作者主要分析了FLIM相比於螢光強度成像的優勢。通過螢光強度成像可以獲得螢光分子的空間分布,較為直接和簡便,但是當螢光分子具有相似的頻譜特性,或是同樣的螢光分子在不同環境下時,依賴強度進行成像的方案便無法準確反映信息。

與基於光強的成像方式不同,FLIM成像適用於測量螢光分子環境的變化,或是測量分子的運動情況(圖6)。其結果與螢光分子濃度無關,且不受影響光強的光散射或是光吸收影響,可以精確測量螢光淬滅過程,對生物分子微環境進行定量測量。

圖6 螢光強度成像與螢光壽命成像對比

圖源:Principles of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Chapter 22 Fig.22.1

FLIM技術與挑戰

在裝置上,FLIM搭建成本更高,並且為了準確地擬合螢光壽命,需要探測更多地光子,尤其是採用時域方案測量壽命時,採集速度較慢,限制了FLIM在快速生物成像中的應用。

在數據處理上,由於曲線擬合迭代過程的需求,計算成本較其他成像方案更高。

在成像原理上,螢光壽命受多種外界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包括分子相互作用、pH值、溫度和粘滯阻力等,很難對這些參數控制變量,使得測量螢光壽命存在交叉幹擾問題。此外,與普通光學顯微技術類似,介質光散射影響成像信噪比及空間解析度,成像深度受到限制。

特別地,對於內源性螢光分子,螢光量子效率較傳統染料低幾個數量級,使得自發螢光FLIM的發展受到限制,此外,當螢光壽命接近時,很難將多種內源性螢光分子區分。因此,實驗中需要保持樣本之間參數的一致性,並需要對每天的對照樣本進行成像。此外,可以利用藥物直接調節自發螢光分子的含量,例如已有研究表明杜醌可以調節NAD +與NADH的比例。

總結與展望

如今,FLIM已經在系統裝置、螢光探針和數據處理算法等方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這也使得FLIM在對細胞微環境成像和生物代謝監測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結合多種先進成像系統,如雙光子成像、結構光照明等,可進一步提升FLIM的解析度和測量精度。

另一方面,提升螢光壽命解調的算法性能,將壓縮感知、深度學習等熱點算法與FLIM結合,也同樣對FLIM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的來說,FLIM的發展很好地彌補了基於強度成像的問題,對生物醫學檢測有著重要的意義。

文章信息

J. of Biomedical Optics, 25(7), 071203 (2020).

相關焦點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導讀近年來,研究者將一系列超分辨成像技術與螢光偏振顯微術結合,實現了納米尺度上乃至單分子水平的螢光偶極子成像。北京大學席鵬副教授課題組總結了已有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介紹了最近開發的兩種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技術,比較了各種螢光偏振成像技術的優劣。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守護聆聽的美好 奧林巴斯光學顯微技術助力聽力損失逆轉
    細胞研究的進展離不開先進顯微技術的支持,作為生命科學顯微鏡的領先製造商,奧林巴斯從1919年第一臺「旭」號顯微鏡問世開始,不斷將各種先進的光學技術應用於生命科學領域,研發出的正置、體視、倒置、共聚焦、多光子和超解析度顯微鏡系統,為諸多應用提供創新光學解決方案。
  • 淺談高光譜成像技術在世界名畫賞析領域的應用
    高光譜圖像是將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相結合的多維信息檢測技術,它能夠同時探測目標的二維幾何空間與一維光譜信息,獲取高光譜解析度的連續、窄波段的圖像數據。本文將介紹一些美國SOC系列文物高光譜成像系統在國外文物保護領域的一些典型應用範例。
  • 港中文張立《先進材料綜述》微/納米機器人趨勢,驅動和系統集成
    隨著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的飛速發展,功能性納米材料通過應用程式在機器人技術和納米醫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這些應用程式具有通過可編程的能量輸入以遙控方式按需執行指定任務的功能。微型機器人的尺寸通常小於1毫米,而納米機器人的尺寸小於1微米。
  • FCSE專題 | 螢光探針新應用
    ,可以將其與目標分子的結合/反應轉變為光信號,通過螢光信號的變化(波長、強度、壽命等)達到識別和標記目標分子的作用。近年來,螢光探針在生物技術領域得到了廣泛而重要的應用,譬如DNA自動測序,蛋白質檢測,抗體免疫分析,疾病診斷,抗癌藥物分析等。當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正是應用了實時螢光RT-PCR這一方法。除了生物學用途外,螢光探針還可以用於環境、農業以及工業汙染物的檢測,這使得螢光探針在公共健康和安全方面變得尤為重要。
  • CCS Chemistry | CRISPR螢光探針用於細胞染色質高分辨成像
    CCS Chemistry | CRISPR螢光探針用於細胞染色質高分辨成像 2020-12-10 14: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利用三維成像技術構建「全息投影」微體化石
    從第一次用肉眼直接觀察化石形態,到用相機拍攝標本,再到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獲得化石表面的精細結構,我們一直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化石信息,隨著科技的進步,化石的研究方法也越來越先進。我們可以發現,化石研究總是離不開化石圖像的獲取。然而即使掃描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高達納米級,也只能採集化石的表面顯微圖像,在不破壞情況下中的標本的情況下,無法觀察到化石的內部結構。
  • 上海高研院等在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因有望揭示「細胞功能異質性機制」這一生命科學的本質問題,從而解析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礎,是當前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方向。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
  • 新型癌症成像技術助力癌症研究突破性進展
    ,他們將先進的成像技術應用到了癌症藥物的研發初期,結果顯示這些成像技術有助於剔出效果不佳的候選藥物,提高這個過程的成功率。研究者Lihong Wang表示,通過遺傳性地修飾膠質母細胞瘤細胞使其表達BphP1蛋白,我們就可以利用光聲層析成像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在組織1釐米深處清楚地觀測成百上千個活的癌細胞,光聲層析成像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無損無創生物醫學影象技術;本文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首次將深度侵入技術、高解析度的光聲成像技術同可逆轉的可變開關非螢光的細菌光敏色素相結合進行研究
  • 活細胞肽核酸(PNA)標記實現膜蛋白的可擦除螢光成像
    活細胞肽核酸(PNA)標記實現膜蛋白的可擦除螢光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2:55:02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Oliver Seitz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
    深圳2018年1月12日電 /美通社/ -- 1月8日上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綜述:帝國理工Molly Stevens組Trends in Biotechnology|梯度組織...
    (ii)對所得材料進行光學相干彈性成像和(iii)孔徑測量,分別測量機械梯度(剛度)和建築梯度(孔隙度)。(iv)封裝在梯度GelMA水凝膠中的脂肪幹細胞的形態。 (B)(i)通過在熱梯度下對澱粉和聚乙烯醇(PVA)複合水凝膠進行冰模板處理製成的支架。(ii)如通過(iii)掃描電子顯微照片的圖像分析所確定的,所得的複合材料在孔寬度上顯示出結構梯度。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活細胞中鉀離子比例螢光成像的雙螢光傳感器
    Chang教授團隊報告比例鉀離子傳感器1(RPS-1)的設計,合成和生物學評估,該傳感器是一種雙螢光團傳感器,能夠對活細胞內鉀離子進行比例螢光成像。接下來,作者與一組生物學相關的鹼金屬,鹼土金屬和過渡金屬相比,測試了PS525對K+的金屬選擇性(圖2c)。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對K+的親和力很低,PS525在相關的細胞內水平上對Na+的選擇性也比對Na+高出五倍,這預示它對下遊生物學應用具有足夠的敏感性和選擇性。
  • 新型NanoLuc螢光素酶底物助力動物體內雙色生物發光成像
    Kirkland研究團隊在《自然—方法學》雜誌發表論文,報導新型NanoLuc螢光素酶底物,實現小鼠體內明亮two-population生物發光成像。 該研究團隊報導了一種新的底物,hydrofurimazine,其提高的水溶性有利於向小鼠遞送更高劑量。
  • 多功能數字顯微圖像分析系統正式獲批
    近日,上海杏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復星杏脈)正式宣布其自主研發的數字顯微圖像分析系統正式通過上海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獲得II類醫療器械註冊證,這是可同時實現顯微掃描、人工智慧分析以及數字圖像顯微管理的「三合一」多功能系統。
  •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螢光,那麼螢光是怎麼來的?什麼是螢光?
    LED常見在生活應用中,藍光LED更是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獎表彰,使LED可應用在白光照明。目前市面上的LED白光燈泡,利用藍光LED激發螢光粉中的電子,光致螢光而產生黃光,並與原有的藍光混合成白光。市面上的日光燈管、省電燈泡等,通過電視管壁內的水銀蒸氣放出高光子能量的紫外線,管壁內側的磷質螢光物質吸收紫外線後可發出可見光,也是利用光致螢光的方式產生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