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細胞肽核酸(PNA)標記實現膜蛋白的可擦除螢光成像

2020-12-24 科學網

活細胞肽核酸(PNA)標記實現膜蛋白的可擦除螢光成像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2:55:02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Oliver Seitz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的最新研究開發了用於活細胞的肽核酸標籤,實現膜蛋白的可擦除螢光成像。 該研究於2020年發表於《自然—化學》雜誌。

課題組報告了一個共價標記反應,可以引入生物穩定的肽核酸(PNA)。反應在幾分鐘之內進行,且對於一個2kDa捲曲螺旋肽標籤具有特異性。一旦安裝完畢,PNA標籤作為一個通用的「登陸平臺」,通過核酸雜交實現螢光染料的「招募」。研究人員通過募集不同的螢光團、組裝多個螢光團以提高亮度和通過toehold介導的鏈置換實現可逆標記來證明這種方法的多功能性。

此外,該課題組研究人員表明,標籤可以使用兩種不同的捲曲螺旋體系,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和內皮素B型受體上實現,且在HEK293和CHO細胞內都可行。課題組人員應用該方法來監測CHO細胞上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內在化。

據了解,DNA納米技術是一個新興領域,為細胞表面蛋白的操控和成像提供了非常有趣的機遇。取得進展的關鍵是在活細胞中建立核酸-蛋白質連接的能力。

附:英文原文

Title: Live cell PNA labelling enables erasable fluorescence imaging of membrane proteins

Author: Georgina C. Gavins, Katharina Grger, Michael D. Bartoschek, Philipp Wolf, Annette G. Beck-Sickinger, Sebastian Bultmann, Oliver Seitz

Issue&Volume: 2020-12-07

Abstract: DNA nanotechnology is an emerging field that promises fascinat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manipulation and imaging of proteins on a cell surface. The key to progress is the ability to create a nucleic acid–protein junction in the context of living cells. Here we report a covalent labelling reaction that installs a biostable peptide nucleic acid (PNA) tag. The reaction proceeds within minutes and is specific for proteins carrying a 2kDa coiled-coil peptide tag. Once installed, the PNA label serves as a generic landing platform that enables the recruitment of fluorescent dyes via 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We demonstrate the versatility of this approach by recruiting different fluorophores, assembling multiple fluorophores for increased brightness and achieving reversible labelling by way of toehold-mediated strand displacement. Additionally, we show that labelling can be carried out using two different coiled-coil systems,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d endothelin receptor type B, on both HEK293 and CHO cells. Finally, we apply the method to monitor internalizat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on CHO cells.

DOI: 10.1038/s41557-020-00584-z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0584-z

相關焦點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導讀近年來,研究者將一系列超分辨成像技術與螢光偏振顯微術結合,實現了納米尺度上乃至單分子水平的螢光偶極子成像。北京大學席鵬副教授課題組總結了已有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介紹了最近開發的兩種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技術,比較了各種螢光偏振成像技術的優劣。
  • CCS Chemistry | CRISPR螢光探針用於細胞染色質高分辨成像
    常規的染色質成像方法,如螢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即FISH),需要對染色質DNA進行固定與變性處理,不能實現對活細胞的實時成像。因此,發展高時空分辨的染色質可視化工具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
  • Nat Methods解讀:科學家開發出新型成像技術 或能揭示細胞骨架蛋白...
    研究者Uri Manor說道,肌動蛋白是細胞中最豐富的蛋白,如果能對其成像的話,我們會看到其布滿了整個細胞,截至目前為止,我們還很難分辨單個肌動蛋白的位置,因為我們很難從所有背景中分離出相關的信號。在這種新型成像技術的幫助下,研究人員已經能夠解析肌動蛋白如何介導一種重要功能,即幫助線粒體一分為二,這項研究工作此前發表在Nature Methods雜誌上,研究人員深入理解了線粒體功能異常發生的原因,線粒體功能異常與癌症、衰老和神經變性疾病發生直接相關。
  • 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若成像基於螢光發光團的螢光強度進行數據分析,則可稱之為螢光強度顯微技術。此類顯微技術通過顯微鏡的目鏡收集樣品各個位置的螢光強度,便可以得到生物組織的形貌,具有較髙成像空間解析度,但受螢光團濃度的影響,其測量精度和定量分析能力都不理想。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新型NanoLuc螢光素酶底物助力動物體內雙色生物發光成像
    新型NanoLuc螢光素酶底物助力動物體內雙色生物發光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6 16:00:48 2020年7月13日,史丹福大學Michael Z.
  • 助力新冠病毒檢測:螢光定量PCR儀器生產企業匯總
    (3)分子信標技術——基於螢光能量轉移基礎和鹼基互補原則而建立的技術 5』末端標記螢光報告基因,3』末端標記淬滅基因。螢光信號的強度隨反應產物量的增加而增加,可對靶片段進行定量。
  • 細胞應激顆粒中的mRNA確實可以表達蛋白
    突然的氧氣下降、過熱或毒素都會引發一連串的分子變化,導致細胞停止生長,產生應激保護因子,並形成應激顆粒(stress granule)---蛋白和RNA分子擠在一起而形成的無膜細胞器。雖然應激顆粒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但人們認為它們只含有不被翻譯成蛋白的RNA。如今,一項新的研究顛覆了這一長期以來的觀點,表明應激顆粒內的信使RNA(mRNA)確實可以製造蛋白。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活細胞中鉀離子比例螢光成像的雙螢光傳感器
    Chang教授團隊報告比例鉀離子傳感器1(RPS-1)的設計,合成和生物學評估,該傳感器是一種雙螢光團傳感器,能夠對活細胞內鉀離子進行比例螢光成像。切割後,兩個螢光團由於其帶負電荷的羧酸根基團可被細胞捕獲。這樣,PS525和香豆素343的各自發射曲線的比率可以確定細胞內K+濃度的讀數。示意圖1比例鉀傳感器1(RPS-1)的設計和作用。
  • 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的調控
    在核膜內層,核孔複合體和跨膜蛋白結合在由核纖層蛋白組成的網狀結構上,共同組成核纖層。核纖層蛋白包括兩類:A型核纖層蛋白(lamin A和lamin C)和B型核纖層蛋白(lamin B1和lamin B2)。近期,已有多個課題組分別報導了在擬南芥1、線蟲早期胚胎2、果蠅細胞3和小鼠胚胎幹細胞4中核纖層蛋白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的影響,這些研究結果既有共同特徵也有差異性,但尚無在人源細胞中的報導。
  • 低成本納米金剛石的量子感應能力可提高紙質診斷測試的靈敏度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低成本納米金剛石的量子感應能力可提高紙質診斷測試的靈敏度,其靈敏度比廣泛使用金納米顆粒的測試高出5個數量級,有望更早檢測出諸如HIV之類的病毒性疾病。
  • 【分析】G-四鏈體二聚體:一種高效增強硫黃素T螢光的核酸結構
    當這種旋轉受到某些特殊結構的限制時,ThT的螢光就會被增強。近年來,研究發現ThT能夠特異性結合G-四鏈體(G4),使其螢光得以增強。基於此螢光現象,G4/ThT被廣泛地用作螢光指示劑構建非標記型生物傳感,實現了對多種分析物的檢測。但是,相比其他的螢光探針,G4/ThT體系螢光發射強度較弱且易受到介質中一價陽離子濃度的影響,在應用於複雜樣品中低濃度物質定量檢測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新型癌症成像技術助力癌症研究突破性進展
    ,這或許比之前利用螢光蛋白來觀察癌細胞要更加清晰直觀,相關研究發表於國際雜誌Nature Methods上。研究者Lihong Wang表示,通過遺傳性地修飾膠質母細胞瘤細胞使其表達BphP1蛋白,我們就可以利用光聲層析成像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在組織1釐米深處清楚地觀測成百上千個活的癌細胞,光聲層析成像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無損無創生物醫學影象技術;本文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首次將深度侵入技術、高解析度的光聲成像技術同可逆轉的可變開關非螢光的細菌光敏色素相結合進行研究
  • Voltron成像工具:不用撬開腦殼,也能看清你的腦迴路~
    螢光染料,一種給生物材料(細胞、DNA、蛋白等)上色的神奇「顏料」,讓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不一樣的「藝術品」。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Science》發表了螢光染料最新研究成果:一種新型細胞膜電壓成像探針Voltron,它可以精準的跟蹤活體動物的神經元活動。本次研究為開發新型大腦成像工具奠定了基礎。Voltron組件中的染料與一種特殊的工程蛋白配對,當特定的神經元打開時強度發生變化,從而使研究人員能夠檢測到大腦中的神經信號。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自2018年起,李毓龍實驗室就開發出可基因編碼的螢光探針系列,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包括多巴胺探針。李毓龍表示,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新方法「能讓細胞自己發光」。       此前,許多生物學家已經解決了如何把螢光蛋白「放」到細胞裡的難題。只要在細胞中轉入編碼基因的特定信息序列,細胞自己就會通過「中心法則」,把這個信息序列「翻譯」成特定的蛋白質。
  • 基礎醫學院鄭樂民團隊利用高靈敏的光聲納米探針實現在分子水平非...
    該研究發展了一種高靈敏的光聲納米探針,在分子水平實現了對動脈粥樣硬化(AS)不穩定斑塊非侵入性在體光聲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為心血管疾病診斷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方法。論文截圖AS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能夠在分子水平識別不穩定斑塊,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尤為重要。
  • 研究人員創造出可實現自擦除的半導體記憶材料
    來自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自擦除記憶體,可用於阻止假冒電子產品或對運輸途中被調包的貨物發出警報。晶片採用的新材料可以暫時儲存能量,並改變其發出的光的顏色。幾天後,存儲器就會自我消除,並可以在需要時隨時使用一束藍光擦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