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為現代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戰略意義的大殺器,航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憑藉著12個現役航母戰鬥群的巨大優勢,美國確立了自己「世界警察」的地位。
在人類兵器史上,航母並不是一個「年輕」的武器。
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國就開始了最初的探索。1912年,英國人將一艘輕巡改造成了可容納飛機的專用船隻,它就是「水上飛機母艦」。
雖然沒有後來熟悉的直通飛行甲板,在用途上也僅僅是作為偵察平臺使用,但它的確是現代航母最早的雛形。
真正讓航母大放異彩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
在這片大洋上,美國與日本海軍展開了一場場激烈的廝殺,從珍珠港到珊瑚海,從中途島到馬裡亞納,航母與艦載機一直都是海戰的主角。
在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中,美軍以少勝多,擊沉日本聯合艦隊四艘主力航母(分別為「飛龍」、「蒼龍」、「赤城」、「加賀」),使雙方力量發生了根本上的變化。
在這場海戰中,有這樣一個細節讓很多人不解:日軍的航母好像特別「不經打」,往往被命中一枚航空炸彈就失去戰鬥能力乃至沉沒。
相較之下,美軍此前在珊瑚海海戰中就受到重創的「約克城」號航母,在先後遭受4枚魚雷直接命中的情況下,仍在海面撐了一天才沉沒。英國的「光輝」號航母更是在承受10枚炸彈攻擊後屹立不倒。
同一時期的航母,為何就日本的航母是「紙糊的」?
「後發先至」的航母研製
在很多人看來,日本航母之所以不經打,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設計上的失誤與軍工技術的落後。
這麼說其實是沒有什麼毛病的。
比起工業實力雄厚的美國,日本的船舶製造業確實不夠看。這一點從兩國開展後新服役軍艦的速度就能看出。但是,日本在航母研製技術上並不落後,甚至一度領先。
雖然英國是最先探索航母的國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純血」航母卻誕生於日本。
英國最早投入使用的「暴怒」號與「百眼巨人」號航母,均由其他艦船改造而來,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正規航母。1917年,英國開始建造正規航母「競技神」號。
而日本的第一艘航母直到1919年,還停留在設計圖紙上,1920年才開始建造。
按道理講,早就開工的「競技神」號會成為世界上第一艘正規航母。然而,日本人造船的速度超乎想像,僅僅兩年後,日本「鳳翔」號航空母艦成功服役,摘下了那頂本該屬於英國人的桂冠。
此後,日本繼續加緊航母建造的進程,千方百計地規避《華盛頓公約》對航母的限制。
到了太平洋戰爭前夕,日本海軍已經擁有了10艘已經形成戰鬥力的航母,而美國總共只有8艘(太平洋艦隊僅有3艘)。
而從日軍在戰爭初期的表現來看,聯合艦隊的航母性能完全符合部隊的作戰需求,從實用性的角度講,這些航母都是非常成功的設計。
由此看來,日本的航母建造實力並不弱。
那麼為何從珊瑚海海戰開始,日本航母就呈現出頹勢了呢?
真正的問題,可能就出現在日本海軍的戰略、戰術思想上。
劍走偏鋒的發展路線
首先,受日本民族文化(武士道精神)與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日本國民有著強烈的尚武精神。
寧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也不願畏畏縮縮。
在最狂熱的帝國武士看來,「保守防禦」和膽小怯懦並沒有什麼不同。
這一點體現在武器裝備上,就是極度強調進攻性,並不惜為此犧牲防禦能力。
大名鼎鼎的「零」式戰鬥機,就為了航程與格鬥性能犧牲了防護與高空高速性能。
而航母同樣遵循了類似的設計思路。
除了後期建造的「大鳳」號、「信濃」號裝甲航母之外,日本前期設計的航母均缺乏有效的裝甲防護。
在日本海軍看來,航母最為主要的定位就是水上艦載機攻擊平臺。
因此,航母最為重要的指標就是載機量(戰鬥力)與機動性。
日本人在設計它們時壓根就沒有考慮到防禦與戰場生存能力,厚重的裝甲與密集的高炮只會「拖累」航母的戰鬥力。
與日本傳統劍道類似,日本航母講究的就是一個「一擊制勝」。
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工程師們為了提高航母的適航性、航速、航程、載機量可謂下足了功夫。
「蒼龍」、「飛龍」、「翔鶴」的最高速度都達到了驚人的34節。
在艦隊機動作戰中,日本航母的性能特點確實能帶來強大的突防能力,這一點在偷襲珍珠港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然而,付出的代價則是極度貧弱的生存能力。
一旦遭遇對方艦載機的大規模攻擊,則往往難以生存。
其次,日本海軍長期信仰的「大艦巨炮」主義也是讓航母缺乏保護的原因。
在日本聯合艦隊中,真正擔任旗艦的往往是戰列艦。
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上460毫米的主炮也是二戰時期戰艦火炮的天花板。
除了戰爭後期,日本海軍在很多時候並沒有將航母當成艦隊作戰的核心。
如此「劍走偏鋒」的發展路線,才是導致日本二戰時期航母「不經打」的根本原因。
「一言難盡」的損管能力
除此之外,日本海軍糟糕的損管能力也是航母戰損率高的原因。
被日本海軍寄以厚望的「大鳳」號裝甲航空母艦號稱「不沉的航母」,然而僅僅被一枚魚雷命中後就沉沒海底。
而它沉沒的原因,與損管錯誤而缺乏常識的操作息息相關。
在被魚雷命中後,「大鳳」號出現了燃油洩漏的狀況,溢出的燃油很快揮發,並在船體前部形成易爆炸的油氣。
這時,負責損管的長官發出了一條極其愚蠢的命令:讓損管員用錘子等物品在全封閉的艦首造出通風口。
然後,金屬與金屬碰撞產生的火花點燃了易燃油氣,在巨大的爆炸中,這艘日本海軍最為先進的航母頃刻沉沒。
總而言之,日本為侵略而發動的戰爭自然有其失敗的必然性,但是我們不可否認,錯誤而脫離時代的戰略戰術思想,也是日本失敗的重要原因。
以上,便是關於日本航母種種缺陷的一些解讀,如有錯誤之處,還望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