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新年購物旺季走訪美國市場發現,「中國製造」產品在美國比比皆是,中國自主品牌也開始走向國際化,但與發達國家名牌相比,「中國品牌」價差比較明顯,中國產品似乎還沒有完全擺脫「價廉質差」的形象。
◆ 中國民營創意企業瞄準倫敦奧運商機
◆ 中國商品走俏肯亞
記者走訪美國紐約市場,不管是在第五大道薩克斯精品百貨店還是在梅西、傑西潘尼、塔吉特、二十一世紀等連鎖百貨公司,或是在好市多、沃爾瑪、玩具反鬥城、百思買等連鎖超市,以及「中國城」、「大中華」、唐人街等華人超市,都發現「中國製造」隨處可見。
正在採購新年禮物的安·霍根是曼哈頓一家律師事務所的行政經理。她對記者說:「在美國,很難找到不是在中國製造的產品,你看我,從衣服到鞋子再到挎包都是中國生產。」
她說:「我女兒不喜歡中國商品,因為她認為中國會使用廉價童工,這讓我很為難。因為新年來了,如果不買中國產品,就買不到新年禮物送給她。」
記者發現,在美國市場,中國商品種類繁多,服裝、鞋襪、箱包、家具、床上用品、運動器材、電子產品等,應有盡有。這些商品絕大多數是洋品牌,但標有「中國製造」。
皇后區梅西百貨公司銷售經理羅納德·布裡特說:「我們店裡大概有60%到70%的商品是在中國生產的。床上用品、箱包和電子產品的比例還要更高些。我自己的日常用品大概有95%產自中國。」
在「中國城」等華人超市「中國品牌」比較多見,尤其是副食品,如老乾媽辣椒醬、洽洽香瓜子、大紅袍茶葉、山東粉絲、東北黑木耳、蜂花牌香皂、格蘭仕電飯鍋等。但也有些品牌已經本土化,如梅林午餐肉的商標上就寫著「美國生產」。
布裡特說「中國產品總體來說價格偏低,這是一大競爭優勢。大多數時候,顧客選擇商品注重的是性價比,而不是產地。但電子產品除外,同樣一種電子產品,如果產自德國或者美國,消費者會認為是『好產品』,如果產自中國,則是『好價錢』,但不一定是好產品,質量可能沒那麼穩定。」
記者在布裡特的店裡看到,幾乎相同功能的烤箱,在中國生產的德龍產品每臺售價59.99美元,而在美國生產的Breville則賣129.99美元,價格相差懸殊。
莉莎·波蒂已經退休,她正在挑選電烤箱。她告訴記者「我比較半天了,這一件產自中國,儘管價格便宜,但是做工比較粗糙。」
在皇后區的一家「中國城」超市,10杯量格蘭仕電飯煲每臺售價39.99美元,而類似的日本產松下電飯煲則要賣89.99美元。
一位顧客告訴記者「我在選擇產品時更在乎產品功能和價格,不一定便宜就好。中國現在也有很多產品走向國際化,但是我經常遇到的問題是買了中國產品,找不到售後服務。」
記者在百思買第五大道分店,雖然看到大量「中國製造」,但基本沒有看到中國自主品牌。美國大型體育用品專賣店Sports Authority雲集了世界各大運動品牌,如阿迪達斯、耐克、彪馬、銳步等,但見不到「李寧」等中國自主品牌。
布裡特說:「我在銷售行業已有10年從業經驗,這10年來,中國產品數量在不斷增加,質量也在提高,但還有一段比較長的路要走。」
來自中國福建、已經在美國生活20多年的林先生說:「剛來美國時,中國產品很少,現在多了,但是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價格低、質量差的形象。」
卡拉琳·菲舍爾是第五大道薩克斯百貨公司迪奧化妝品專櫃的銷售員,她說:「很難想像迪奧產品會在中國生產。」
從記者走訪情況來看,在化妝品領域,看不到中國品牌或「中國製造」,這個行業基本是歐美雄霸天下,日本和韓國也偶有入列。像路易·威登、古奇、普拉達等著名奢侈品牌更是與中國「無緣」。
熱衷時尚、居住在曼哈頓島上的牛小姐說:「不是中國沒有能力生產這些東西,而是這些品牌為了保持一種所謂的高貴,不願拿到中國去生產。」
在其他領域,「中國製造」的市場份額也在逐漸分流。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正在向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海地、宏都拉斯等南美國家轉移產地。
胡佳良是美籍華人,8歲時隨父母移民到紐約,現已有12年。他目前是一名學生,也是皇后區74街上一家「99美分」店的兼職收銀員。他說:「我們店裡除了食品和洗滌用品外,其他商品大多產自中國,但也有來自埃及、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等國的商品。」
樂天雄今年10歲,是一個超級玩具迷,他說,玩具反鬥城裡賣的玩具應該有一半以上是「中國製造」,但車模領域競爭激烈:「風火輪」是馬來西亞製造,「火柴盒」是泰國製造,而「快車道」是中國製造。
在紐約從事成衣銷售的李先生告訴記者:「一件在美國商店裡賣39.9美元的女式上衣,通常中國廠家最多只能拿到4美元,有的甚至只能拿到2美元。這中間的一大塊利潤被中間商吃掉了。」
他說,就服裝行業而言,主要利潤集中在設計、品牌和銷售環節,而中國出口服裝基本上屬於來料加工或者替別人做貼牌生產,基本不接觸市場,產品的規格、品種、數量也完全掌握在別人手裡。「今天人家下單就有活幹,不下單就可能無米下鍋。」
他說,近年來,中國不少廠商為保住美國市場,大都採取先交貨、後付款的方式。有的美國零售商和中間商在交貨半年後才付款,有些甚至在貨物售出之後才付錢,等於把庫存壓力轉給了生產者。「對中國企業來說,其中蘊藏的風險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