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黑馬 | 童玩兒:帶孩子如打怪升級
2015-04-18 13:53 孩子 打怪 升級
黑馬說:周末帶孩子去哪兒玩呢?想必這是一個讓很多家長都頭疼的問題。而童玩兒App就是四個孩子的家長(當然,他們都是網際網路專業人士)為解決這一痛點而開發的。
黑馬說:周末帶孩子去哪兒玩呢?想必這是一個讓很多家長都頭疼的問題。而童玩兒App就是四個孩子的家長(當然,他們都是網際網路專業人士)為解決這一痛點而開發的。黑馬哥雖然沒有小孩,但也下載來體驗了一把,嘿嘿,還真是有點意思,帶孩子出遊的過程就如同打遊戲一般被量化了,而且這個App還具有社交功能。不信,你也可以來試試哦。
文 | 本刊見習記者 周路平
編輯 | 王冀
一群網際網路產品經理不堪「爸爸去哪兒」的困擾,決心打造一款能解決痛點的親子遊App。
「爸爸去哪兒」作為一檔親子節目火爆全國,作為一個問題卻難倒了無數家長。
李麟,原「去哪兒網」產品總監,一年多前正式晉升為奶爸。不過,即便有如此經歷,在「爸爸去哪兒」的問題上他也同樣困擾。
創業之前,他的時間與孩子玩著捉迷藏。下班到家,孩子已經睡覺,早晨起來,孩子被爺爺奶奶帶去遛彎。李麟經常碰到一星期見不到孩子的窘況。偶爾抱起孩子,他感到越來越沉重的愧疚。他所能做的,就是希望在有限的休息時間裡,陪孩子高質量地遊玩互動。
實際上,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去年7月的一個周末,李麟好不容易騰出時間,找到然然媽(劉佳),希望得到遊玩推薦,未能滿意,詢問身邊朋友,提到的地方也都非常同質。他只好陪著孩子悻悻地在附近遊樂場消磨了半天。
不過這種「切身之痛」使得「童玩兒」的四位創始人——正正爸(李麟)、笑笑爸、然然媽(劉佳)、kiwi爸辭職走到了一塊兒。他們的稱呼隨著孩子的出生而改變,原有的名字在隱去,孩子的名字被突出。前三人均來自去哪兒網,不過都面臨著相同的苦惱:附近的公園、博物館、親子樂園已經走遍,無處可去!
童玩創始人之一 李麟
經過調研,他們發現這個問題普遍存在。
由己及人,「童玩兒」App應運而生,並定位為兒童版大眾點評,為父母與遊玩項目之間提供信息匹配。這個原本由自身需求衍生出來的產品,最終蛻變為四人的創業項目。
他們沒有照搬傳統套路,提供信息只是出發點,而不是服務的終點。其高明之處在於,將親子遊玩植入社交元素。不僅能解決父母「去哪兒」的問題,這也是孩子的一本成長筆記,去了哪裡、準備去哪裡都會有相應的記錄。在用戶主頁,最清晰顯眼的是代表孩子成長值的柱狀圖,包括體重、認知、愛好、眼界、影響力五個方面,像五根時間標尺,隨著尺度一點點上升,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
「童玩兒」的獨特之處,是將每個遊玩項目根據上述五個方面進行量化打分,各景點和項目通常會被賦予5~10分的分值,每完成一項,孩子主頁上的成長值就相應增加,當然排名也隨之上升。儘管這容易落下簡單跟風的話柄,但好處也顯而易見,父母能夠根據這些數值有意識地對孩子的體能、膽量、眼界或者興趣進行培養。正如然然媽所言,成長值是為了提醒家長,自己的孩子在德育和素質教育上,是否存在「挑食」的情況。這種一目了然的量化方式被李麟比作打遊戲:孩子去了什麼地方就對應什麼等級,並獲得分值,接著完成下一個成長任務,進而提高等級。孩子的成長始終處在一個升級打怪的過程中。
在「童玩兒」上,用戶可以清晰地看到朋友孩子的活動軌跡,包括別人家的孩子去過的地方、學到的東西。「學會或者了解一部分共同的東西,對於孩子之間的社交相當有益,他們才會因此引申出共同的話題。」李麟認為,個性化培養並非一定要特立獨行,別人的方式也可以是很好的借鑑。
2015年3月,「童玩兒」正式上線,並將0~14歲的城市孩子定為目標人群。上線不及一個月,「童玩兒」在只有iOS版本的情況下,已經收穫了上千名自然增長用戶。對於如何盈利的問題,李麟認為現在遠不是談盈利的時候,只有當用戶數達到一定量級才會去考慮。當下思考的是如何做好服務孩子與父母的事情,把用戶和商家的信息精準匹配。「只要用戶和數據的體量足夠龐大,用精準的廣告推送和導購來盈利都是行得通的方法。」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周路平,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hm@chuangyejia.com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