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於篝火營地與 Polygon 中華地區獨家授權協議,轉載請徵得同意。
《星球大戰:戰術中隊》將於 10 月 2 日登陸 PS4/Xbox One/PC 平臺
我試玩了三個半小時 EA 帶來的全新太空戰鬥遊戲《星球大戰:戰機中隊》。在納迪爾造船廠內一場艦隊戰已經持續了 30 分鐘。新共和國的 MC75 星際巡洋艦與帝國殲星艦正在進行一場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帝國方面正要進行最後的進攻。
我駕駛者一架鈦轟炸機,將所有的能量都轉移到了武器系統上。我正在給強力的雷射射線充能。如果能安全抵達敵人的巡洋艦附近,我就有很大把握終結這場戰鬥。就算沒有充能完畢,這束雷射仍能對任何主力艦造成大量傷害。
武器充能剛過半,我便用十字鍵將能量轉移到了引擎上。上手時間很短的我不清楚武器充能什麼時候會失效。而我面前更大的問題是新共和國星際巡洋艦側舷的數門雷射炮塔。之前幾次進攻中,我的戰機都被它們擊毀。這次我的速度更快,也許能躲開它們的攻擊。
前方不遠處是一艘 150 米長的帝國突襲者級護衛艦,它剛躍遷進入戰場。我操控自己的飛船在突襲者與 MC75 巡洋艦之間飛行,將這艘小型戰艦當做自己的掩體。我的計策成功了,現在離目標更近,雷射也得到了更多充能。
更好的是,沒有任何一架新共和國的戰機發現了我的蹤跡。這非常可能是因為遊戲抬頭顯示界面現在還有很多 Bug,不過這對我來說是件好事。我將能量擊中在引擎上,左右閃避前方的火力,就像中途島海戰中俯衝轟炸機進攻蒼龍號航母一樣,我瞄準 MC75 巡洋艦的側舷大截面飛去。
再度將能量集中在武器系統上,我用力按下手柄上的右扳機與右肩鍵。我的轟炸機急速停下,座艙下一道巨大的綠色雷射束與兩翼的雷射炮同時開火。我看見右側飛過來幾架 X 翼戰機準備向我開火,但在他們接近之前,我已經對新共和國的巡洋艦打出了致命一擊。
隨著屏幕前的得分板緩緩出現,我已經期待著遊戲正式上線後開始下一局遊戲。交流溝通是取勝的關鍵,5v5 的在線小隊戰鬥將有排名模式。在我看來,遊戲最大的難題在於找到一群技術與耐心並存的「高手」來進行高端排位比賽。
擊毀一艘全副武裝的主力艦是一回事,但在應戰五名訓練有素的人類飛行員的同時還要擊毀這些飛船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試玩中已經有一些特定的飛船和掛載組合比其他更強力了。兩艘轟炸機加上兩艘帶破盾離子武器和反艦飛彈的戰鬥機應該夠任何戰鬥所需,剩下問題就是第五艘飛船到底該選支援機還是一艘額外的轟炸機。
在與 Polygon 的訪談中,Motive Studios 工作室的創意總監 Ian Frazier 稱這些策略性的設計是計劃之中的。不同主力艦帶來的不對稱性意味著玩家需要根據自己所處的勢力搭配使用各種不同的戰術。
「MC75 星際巡洋艦與殲星艦的弱點不同,」Frazier 這樣說道,「它們炮塔安放的位置不同,牽引光線也取決於船庫的位置。這些區別都決定了你將如何進攻這些飛船,也決定了遊戲的平衡性。」
而他也說道,平衡公式中最重要的還是玩家的技術水平。
「這些主力艦的設計,我們內部有一個理念叫做『波金斯 - 波』曲線」Frazier 這樣告訴我們。傑克·波金斯是《星球大戰:新希望》中犧牲的「紅色六號」駕駛員,而波·達默龍則是現代三部曲中的王牌飛行員,他憑一己之力摧毀了《原力覺醒》中的弒星者基地。
「如果你直愣愣地朝著主力艦飛去,不做任何閃避機動的話,那麼我們設計上會讓你受到一定的傷害。」Frazier 接著說道,「如果你技術高超,將能量都集中在引擎上,進行各種規避動作,那主力艦的防禦效率將大大降低。」
最終,玩家們會學會如何迎戰《戰術中隊》裡的主力艦。玩家可以回到己方主力艦的船庫中重新補給武器彈藥與維修飛船,然後展開下一次攻擊。熟練這個過程後,最大的威脅就是敵方玩家了。
為了讓玩家們熟悉戰鬥,《戰術中隊》帶有一個很棒的訓練模式。玩家能在主力艦上重生並且可以試驗各種不同戰術。同時還有一個離線的單人模式,可供玩家與 AI 一起遊戲。在正式進入排位比賽前,玩家有豐富的途徑來熟悉與磨練遊戲的技巧。
《星球大戰:戰術中隊》將於 10 月 2 日登陸 PS4/Xbox One/PC 平臺,這款遊戲將支持 PSVR。PC 版將支持市面上主流的模飛搖杆、腳踏設備,並且支持 PC 平臺的 VR 系統。
篝火營地將持續為您帶來最新的遊戲資訊,最快的遊戲攻略評測,最精彩的深度好文。你還想看什麼樣的遊戲文章呢?歡迎評論下方留言!
編譯:No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