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老戰士湯繼潤:「戰友們從土堆中把我挖出來」

2020-12-15 新華網遼寧頻道

  參考消息網10月1日報導 (文/高爽)

  腿腳麻利、言語清晰,記者在遼寧省東港市見到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湯繼潤時,看不出他是一位已91歲高齡的老人。

  聽人講話時,老人會習慣性地向前探身,右手搭在右耳上,「我這左耳朵在朝鮮戰場上受過傷,聽不見了」。老人一句話,將人拉回到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崢嶸歲月。

  「敵機像蒼蠅一樣漫天亂飛」

  1950年10月,湯繼潤隨部隊入朝作戰。「我們進入朝鮮後就南下迎戰,一路上看到很多流離失所的難民,路上人、車擁堵在一起,部隊行軍速度非常緩慢。」湯繼潤至今還記得,由於道路不通,有時部隊只能在尚未收割農田間的小道上行走。

  「和美軍部隊正式接觸前,就常常看到敵機像蒼蠅一樣漫天亂飛,最多的一次,有上百架飛機從我頭頂飛過。」湯繼潤說。

  抗美援朝戰爭的五次大戰役湯繼潤都參加過。除了戰場上的槍林彈雨,惡劣的天氣也給作戰帶來極大困難。「1951年春節,我們駐紮在朝鮮一個叫九安裡的村莊。」湯繼潤回憶,那年冬天特別寒冷,志願軍戰士無法在堅硬的土壤中開挖「貓耳洞」,只能在厚厚的積雪中掏出孔洞,躲避其中。

  「可我們最終還是暴露了。敵人發現我們的行蹤後,不僅用飛機狂轟濫炸,還從飛機尾部拋灑出一些氣體,戰士們聞到那刺鼻的味道後都咳嗽不止。」說到這裡,湯繼潤抬起胳膊,「你看我的皮膚,幾十年間總是瘙癢,也是因為那時候毒氣留下的病根。」

湯繼潤負傷從朝鮮回國後拍攝的證件照(受訪者供圖)

  「要不是戰友負責,活不到今天」

  1951年7月,湯繼潤所在部隊在砥平裡地區作戰。「我方的炮數量比較少,說是射程8000米,實際操作中只能達到5000米左右。為了擊中目標並節省炮彈,每次戰鬥時,我們只能冒險向前。」

  一次進入陣地後,湯繼潤和其他戰友一起等待作戰命令。可就在這時,敵機發現了他們,立即對陣地進行轟炸。「敵人的炮火很密集,一直炸到看不見地面上有人活動為止。」湯繼潤所在陣地遭到敵人毀滅性打擊,也是在這次戰役中,久經沙場的湯繼潤負傷。

  轟炸過後,湯繼潤所在連隊的文書、司號員、擔架員、衛生員四人負責清理戰場,他們一邊搜索並轉移傷員,一邊就地掩埋犧牲的戰友。

  「我們連隊的司號員對文書大喊:『這裡有情況,有雙腳露在外面。』文書問:『人是不是已經犧牲了,犧牲了的話,你就再挖上幾鍬土,把他埋上吧。』司號員忙報告說這雙腳還在動彈。聽到這話,其他三人忙聚攏過來,手忙腳亂地將人挖出。」湯繼潤說。

  而這個被土掩埋只露出兩隻腳的志願軍戰士,正是湯繼潤。

  「戰友們將我挖出後,對我進行了簡單包紮。可由於我的頭部被彈片擊中,不省人事,大家緊急攔住一部朝鮮人民軍的吉普車,將我送到平壤北部的第八後方陸軍醫院醫治。」湯繼潤說。

  那次戰役以後,湯繼潤失去了左耳聽力和左眼視力。「相比戰場上犧牲的兄弟們,我幸運太多;要不是清掃戰場時,戰友們認真負責,我也活不到今天。」說到這裡,湯繼潤潸然淚下。

  「沒有浴血奮戰哪有家國太平」

  湯繼潤甦醒的第二天,醫院遭到美軍轟炸。隨後,他被轉回國內養傷。

  「那塊打進我腦袋、差點要了我命的彈片是1954年在上海取出的。」1955年,湯繼潤從上海轉業返回丹東,回到家鄉從事教育工作,忙碌工作之餘,他總是找機會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在我心中,抗美援朝戰爭就是『保家衛國』四個字。打仗時,平壤那麼大一座城市連一棟完整的樓都看不到;行軍到山區時,我看見兩座山之間僅有的一戶人家都被美軍飛機炸了。戰爭如此殘酷,沒有戰士們的浴血奮戰,哪有家國太平?」

  離休後,湯繼潤經常到社區學校義務演講,為社區居民、學校師生講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革命先烈的故事。「很多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當時只是十七八歲的孩子,他們都是祖國的英雄。與他們相比,我們這些活下來的人是幸運的。」

湯繼潤老人近照(受訪者供圖)

  「我有一個寶貝,是一個筆記本。」湯繼潤翻開筆記本,上面記錄著很多犧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名字。「這些年,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就寫點東西,回憶戰場上發生的事。只要我還活著,就要宣傳那些為國家流血犧牲的革命先烈。」

  除了義務講課,湯繼潤還盡己所能回報社會。今年2月4日,湯繼潤拿出一萬元積蓄捐贈給社區,用於疫情防控。

  人物簡介:湯繼潤,1929年9月出生於遼寧省東溝縣(現遼寧省東港市),1945年12月參加革命工作;參加過遼瀋戰役、海南島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轉業後回到丹東從事教育工作,1989年9月離休。

相關焦點

  • 95歲志願軍老戰士重走鴨綠江斷橋 哽咽回憶戰友犧牲場景
    95歲志願軍老戰士重走鴨綠江斷橋 哽咽回憶戰友犧牲場景 2020-10-22 09:04:07  來源:央視軍事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志願軍老戰士面對面...
    70載時光荏苒,戰爭的硝煙已然散去,如今山河無恙,家國安寧,而當年的熱血少年們已變為白髮蒼蒼的老人。11月16日,凱裡學院邀請到十位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走進校園,講述戰火與青春的故事,為凱院青年學子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紅色思政課。  大會現場,志願軍老戰士入場,現場全體人員起立鼓掌,向老英雄們致敬,隨後學生代表向老戰士們獻花敬禮。
  • 血戰鐵原——記志願軍老戰士王應邦
    新華社石家莊10月20日電題:血戰鐵原——記志願軍老戰士王應邦新華社記者王楠楠1951年春天的朝鮮戰場永遠銘記一個名字:鐵原。在這裡,志願軍經過十幾天的慘烈戰鬥,迫使敵人止步於三八線以南。短暫交火後,王應邦和戰友們抓獲了幾名俘虜。事後得知,這支部隊正是英軍第29旅的王牌部隊「格洛斯特營」。「我們給俘虜們吃大米,而我們自己吃冷水泡的糙米、糙面。」王應邦說,當時的英軍俘虜都對他們豎大拇指。1951年4月24日,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英軍「格洛斯特營」被我志願軍殲滅。
  • 志願軍老戰士觀看《金剛川》:穿上軍裝後生命就不再屬於自己
    「今天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仿佛又回到了當年戰友們的中間,我非常激動!」10月25日,致敬英雄兒女——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觀影活動在成都中影晴瑞影城舉行,韓秋雨、王光柄、鄧永康、郭明清等川籍志願軍老戰士和部分現役軍人代表,以及眾多市民一起觀看了講述抗美援朝戰爭的最新電影《金剛川》,影院還為到場的志願軍老戰士送上了終生免費觀影卡。
  • 「你不當兵,我不當兵,誰來保衛祖國」——記志願軍老戰士易金榮
    新華社武漢12月9日電 題:「你不當兵,我不當兵,誰來保衛祖國」——記志願軍老戰士易金榮新華社記者高蕊「戰友們是因保家衛國犧牲的。」志願軍老戰士易金榮永遠也忘不了,1953年春的朝鮮戰場上,戰友們在一場戰鬥中犧牲的場景。易金榮經常對兒孫們說這樣一句話:「你不當兵,我不當兵,誰來保衛祖國呢?」保衛祖國,正是易金榮68年前參軍入伍的原因。「當時國家剛解放,百廢待興,需要有人來護衛。」易金榮說。
  • 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活動,老戰士再唱「雄赳赳...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昨日在京開幕。今日(20日)上午9點,來自全國各地的百餘名志願軍老戰士、老同志、烈士親屬代表來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進行參觀。
  • 96歲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多次赴朝作戰 身負20餘處傷疤
    96歲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多次赴朝作戰 身負20餘處傷疤 2020-10-19 18:09: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
  • 「活的羅盛教」——記志願軍老戰士黃治富
    新華社武漢12月5日電 題:「活的羅盛教」——記志願軍老戰士黃治富新華社記者黃一宸老兵黃治富的家裡,放著兩摞報紙,一摞是他每天看完的,整整齊齊碼在電視櫃旁;一摞裝在灰布袋子裡,都是他剪下來的、與自己有關的舊報。
  • 尋找,為了長眠於異鄉的戰友們
    資料照片【尋親故事】講述人:抗美援朝老兵 曹家麟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正在進行,看到一批又一批志願軍戰士出國作戰,15歲的我熱血沸騰,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上戰場去,保家衛國!願望很快實現了,我成了中國人民志願軍67軍199師政治部文工隊的一名隊員,和戰友們來到朝鮮戰場,一邊編演節目宣傳典型,一邊隨時出動支援前線。
  • 英雄無悔丨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不畏犧牲英勇善戰 深藏功名再建新功
    近日,央視新聞頻道推出系列報導《英雄無悔》,講述志願軍老戰士的英雄事跡、家國情懷。孫景坤是96歲高齡的志願軍老兵。他曾捨生忘死血戰沙場,作戰英勇榮立一等功。載譽回國後,他卻深藏功名解甲歸田,帶領村民改變家鄉貧困面貌。在丹東市光榮院,一件掛滿軍功章和紀念章的軍裝掛在孫景坤老人的床頭,這是他那段戎馬生涯的見證。
  • 志願軍老戰士穿過「硝煙」的記憶
    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正義旗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捨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偉大勝利。當年參加過戰爭的戰士如今都已白髮蒼蒼,憶往昔,他們曾見證了戰場的硝煙瀰漫,更加珍視如今的和平歲月。家住河西區氣象南裡社區、今年86歲的蔡介斌就是一位志願軍老戰士。記者見到蔡爺爺時,他正從銀行取工資回來:「你看,現在的生活多好,吃喝不愁,平時還可舒心地在小區花園裡散步。」
  • 志願軍老戰士創作歌曲《三八線上凱歌旋》
    昨日,年近九旬的志願軍老戰士張布清老人再度高唱起自己和兒子一起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年而創作的歌曲《三八線上凱歌旋》。「1953年的秋天,三八線上凱哥高旋……長白山上紅旗招展,鴨綠江畔碧波翻騰,為勝利高呼祖國萬歲。」慷慨激昂的歌詞讓在座的人們都激動得流下了熱淚。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志願軍老戰士王應邦:血戰鐵原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志願軍老戰士王應邦:血戰鐵原來源:新華社作者:王楠楠責任編輯:丁楊2020-10-20 18:40短暫交火後,王應邦和戰友們抓獲了幾名俘虜。事後得知,這支部隊正是英軍第29旅的王牌部隊「格洛斯特營」。「我們給俘虜們吃大米,而我們自己吃冷水泡的糙米、糙面。」王應邦說,當時的英軍俘虜都對他們豎大拇指。1951年4月24日,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英軍「格洛斯特營」被我志願軍殲滅。第四次戰役結束時,志願軍將「聯合國軍」遏制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血戰鐵原——記志願軍老戰士王應邦
    血戰鐵原——記志願軍老戰士王應邦新華社記者王楠楠1951年春天的朝鮮戰場永遠銘記一個名字:鐵原。
  • ...投入到保衛祖國、建設祖國事業中——記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孫...
    原標題:將一生投入到保衛祖國、建設祖國事業中 開欄的話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為正義而戰,他們英勇頑強、不畏艱難困苦,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 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不畏犧牲勇善戰 深藏功名建新功
    有這樣一名志願軍老戰士,他曾捨生忘死血戰沙場,作戰英勇榮立一等功。載譽回國後,他卻深藏功名解甲歸田,帶領村民改變家鄉貧困面貌,從不考慮個人得失。這就是已經96歲高齡的孫景坤初心不改的英雄本色。1952年10月,在配合上甘嶺戰役的一場戰鬥中,身為副排長的孫景坤接到了增援161高地的命令。當時,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送彈藥上去要衝過十幾條封鎖線。  衝上陣地的孫景坤和所剩無幾的戰士們投入到激烈的戰鬥中,他們打退了敵人多次反撲。孫景坤一人就擊斃了21人。
  • 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徐振明:戰火中榮立戰功 轉業後為英雄守陵
    【志願軍老戰士風採錄】戰火中榮立戰功 轉業後為英雄守陵——記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徐振明在這裡,有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曾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捨生忘死、立下赫赫戰功;在轉業地方後的60多年,他恪盡職守、默默做著楊靖宇將軍烈士陵園的「守陵人」,用一生點燃信念的火種,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他是95歲高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首任所長徐振明。
  • 這位年過八旬的志願軍老戰士為何珍藏著一個護身符?
    86歲的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於志明,顫顫巍巍地舉起了布滿皺紋的右手,面向展覽牆上「空軍英雄」王海、劉玉堤、趙寶桐、孫生祿的照片,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這一幕,發生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館中,在場的觀眾無不動容。70載歲月洗禮,歷史的記憶從未褪色。久經沙場的老戰士手撫胸前勳章,重溫了那段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
  • 戰火中榮立戰功 轉業後為英雄守陵——記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徐振明
    【志願軍老戰士風採錄】戰火中榮立戰功轉業後為英雄守陵——記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徐振明光明日報記者章文長白山南麓,渾江東岸在這裡,有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曾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捨生忘死、立下赫赫戰功;在轉業地方後的60多年,他恪盡職守、默默做著楊靖宇將軍烈士陵園的「守陵人」,用一生點燃信念的火種,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他是95歲高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首任所長徐振明。
  • 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小學手抄報資料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作者:王瓊)   志願軍老戰士劉成德:我身體流淌著8名志願軍的血   1950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獲得「艱苦功」一次,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5年12月,榮譽傷殘軍人退伍……91歲的劉成德老人是一位戰鬥英雄,他的左臂就是在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中受傷失去的,滿頭銀髮的老人談起那段經歷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