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1日報導 (文/高爽)
腿腳麻利、言語清晰,記者在遼寧省東港市見到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湯繼潤時,看不出他是一位已91歲高齡的老人。
聽人講話時,老人會習慣性地向前探身,右手搭在右耳上,「我這左耳朵在朝鮮戰場上受過傷,聽不見了」。老人一句話,將人拉回到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崢嶸歲月。
「敵機像蒼蠅一樣漫天亂飛」
1950年10月,湯繼潤隨部隊入朝作戰。「我們進入朝鮮後就南下迎戰,一路上看到很多流離失所的難民,路上人、車擁堵在一起,部隊行軍速度非常緩慢。」湯繼潤至今還記得,由於道路不通,有時部隊只能在尚未收割農田間的小道上行走。
「和美軍部隊正式接觸前,就常常看到敵機像蒼蠅一樣漫天亂飛,最多的一次,有上百架飛機從我頭頂飛過。」湯繼潤說。
抗美援朝戰爭的五次大戰役湯繼潤都參加過。除了戰場上的槍林彈雨,惡劣的天氣也給作戰帶來極大困難。「1951年春節,我們駐紮在朝鮮一個叫九安裡的村莊。」湯繼潤回憶,那年冬天特別寒冷,志願軍戰士無法在堅硬的土壤中開挖「貓耳洞」,只能在厚厚的積雪中掏出孔洞,躲避其中。
「可我們最終還是暴露了。敵人發現我們的行蹤後,不僅用飛機狂轟濫炸,還從飛機尾部拋灑出一些氣體,戰士們聞到那刺鼻的味道後都咳嗽不止。」說到這裡,湯繼潤抬起胳膊,「你看我的皮膚,幾十年間總是瘙癢,也是因為那時候毒氣留下的病根。」
湯繼潤負傷從朝鮮回國後拍攝的證件照(受訪者供圖)
「要不是戰友負責,活不到今天」
1951年7月,湯繼潤所在部隊在砥平裡地區作戰。「我方的炮數量比較少,說是射程8000米,實際操作中只能達到5000米左右。為了擊中目標並節省炮彈,每次戰鬥時,我們只能冒險向前。」
一次進入陣地後,湯繼潤和其他戰友一起等待作戰命令。可就在這時,敵機發現了他們,立即對陣地進行轟炸。「敵人的炮火很密集,一直炸到看不見地面上有人活動為止。」湯繼潤所在陣地遭到敵人毀滅性打擊,也是在這次戰役中,久經沙場的湯繼潤負傷。
轟炸過後,湯繼潤所在連隊的文書、司號員、擔架員、衛生員四人負責清理戰場,他們一邊搜索並轉移傷員,一邊就地掩埋犧牲的戰友。
「我們連隊的司號員對文書大喊:『這裡有情況,有雙腳露在外面。』文書問:『人是不是已經犧牲了,犧牲了的話,你就再挖上幾鍬土,把他埋上吧。』司號員忙報告說這雙腳還在動彈。聽到這話,其他三人忙聚攏過來,手忙腳亂地將人挖出。」湯繼潤說。
而這個被土掩埋只露出兩隻腳的志願軍戰士,正是湯繼潤。
「戰友們將我挖出後,對我進行了簡單包紮。可由於我的頭部被彈片擊中,不省人事,大家緊急攔住一部朝鮮人民軍的吉普車,將我送到平壤北部的第八後方陸軍醫院醫治。」湯繼潤說。
那次戰役以後,湯繼潤失去了左耳聽力和左眼視力。「相比戰場上犧牲的兄弟們,我幸運太多;要不是清掃戰場時,戰友們認真負責,我也活不到今天。」說到這裡,湯繼潤潸然淚下。
「沒有浴血奮戰哪有家國太平」
湯繼潤甦醒的第二天,醫院遭到美軍轟炸。隨後,他被轉回國內養傷。
「那塊打進我腦袋、差點要了我命的彈片是1954年在上海取出的。」1955年,湯繼潤從上海轉業返回丹東,回到家鄉從事教育工作,忙碌工作之餘,他總是找機會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在我心中,抗美援朝戰爭就是『保家衛國』四個字。打仗時,平壤那麼大一座城市連一棟完整的樓都看不到;行軍到山區時,我看見兩座山之間僅有的一戶人家都被美軍飛機炸了。戰爭如此殘酷,沒有戰士們的浴血奮戰,哪有家國太平?」
離休後,湯繼潤經常到社區學校義務演講,為社區居民、學校師生講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革命先烈的故事。「很多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當時只是十七八歲的孩子,他們都是祖國的英雄。與他們相比,我們這些活下來的人是幸運的。」
湯繼潤老人近照(受訪者供圖)
「我有一個寶貝,是一個筆記本。」湯繼潤翻開筆記本,上面記錄著很多犧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名字。「這些年,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就寫點東西,回憶戰場上發生的事。只要我還活著,就要宣傳那些為國家流血犧牲的革命先烈。」
除了義務講課,湯繼潤還盡己所能回報社會。今年2月4日,湯繼潤拿出一萬元積蓄捐贈給社區,用於疫情防控。
人物簡介:湯繼潤,1929年9月出生於遼寧省東溝縣(現遼寧省東港市),1945年12月參加革命工作;參加過遼瀋戰役、海南島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轉業後回到丹東從事教育工作,1989年9月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