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取消歐洲多國巡演後,譚盾的《敦煌·慈悲頌》終於在上海上演。7月29日晚,這部被他稱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壓軸2020上海夏季音樂節(MISA)。譚盾指揮上海交響樂團、蘭州音樂廳合唱團共同演繹,沈洋、韓蓬、龔琳娜、黃英、哈斯巴根、吳虹霓等歌唱家齊聚,現場更有反彈琵琶與敦煌畫舞驚豔上演。《敦煌·慈悲頌》和MISA其他演出一樣,通過網絡直播傳遞給了更多無法到場的觀眾。譚盾說:「特殊時期,希望音樂可以將我們連在一起,成為我們心靈的良藥。」
蘭州音樂廳合唱團 蔣迪雯 攝
如何把敦煌壁畫變成音樂?
2013年,譚盾第一次去敦煌,見到了原敦煌研究院院長、「敦煌女兒」樊錦詩。在看了上千幅令人驚嘆的壁畫後,樊錦詩對他說,敦煌壁畫是帶不走的,您能不能把敦煌的壁畫變成聲音?於是,譚盾開始了長達6年的漫長創作,其間他在上海和敦煌兩地往返十幾次。
譚盾回憶,第二次去敦煌時,樊錦詩要把自己珍藏的幾十卷關於敦煌壁畫的絕版書籍打包全送給他,這份慷慨讓他一下子熱淚盈眶。「我問她,您捨得嗎?她說,我這是在投資。」
然而,敦煌壁畫浩如煙海,光是描繪音樂的壁畫就有4000多幅,其中糅合的思想也極其深厚、複雜,譚盾越是深入這個世界,越是無從下手。最後,他選出了人們最常聽到,也是爺爺奶奶總愛跟孩子們講的6個故事:挽救他人卻遭背叛的九色鹿、長出千手千眼的公主……以交響樂為載體,他將慈悲的故事娓娓道來。
壁畫中的千年古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樂器呈現呢?譚盾想,這些音樂一定要用壁畫裡的樂器才能演奏得出來。為了復原敦煌古樂器,譚盾在國內尋訪,甚至去日本,向製作樂器的匠人取經。因為琵琶太重、很難真正拿著跳舞,他還跑去雲南種葫蘆,做出了只有一斤重的琵琶。最終,他復原了反彈琵琶、奚琴等敦煌古樂器,還穿插使用了缽、木魚、引罄等傳統樂器,把敦煌壁畫中的場景搬上了舞臺。
反彈琵琶與敦煌畫舞 蔣迪雯
聽見東方的尊嚴與高貴
在《敦煌·慈悲頌》裡,龔琳娜挑戰了第五幕「心經」。不到一個月前,龔琳娜接到譚盾的電話邀約。為了唱好高難度的作品,她每天七點起床練歌,希望背譜唱也能遊刃有餘。第一天排練,龔琳娜說:「譚盾很注重細節,在與合唱團排練的兩個小時裡,幽默又嚴謹,充滿活力,在音樂中的他就像孩童般好奇與歡樂!」演出中,龔琳娜還挑戰了呼麥唱法,排演結束,她與來自草原的歌手、奚琴演奏家哈斯巴根單獨「加練」,「希望每一個細節都被關注」。
在《敦煌·慈悲頌》的舞臺上,反彈琵琶和敦煌畫舞令人驚豔,表演者陳奕寧是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的學生。為了打破「舞蹈演員只能跳不能彈,音樂家只能彈不能跳」的局限,譚盾曾把專業琵琶演員送到北京學了兩年舞蹈,又在北京舞蹈學院海選,最終選出2個學過10年琵琶的學生,跟著他練習敦煌琵琶曲,才有了今天舞臺上的呈現。
反彈琵琶 MISA供圖
譚盾回憶,2018年,《敦煌·慈悲頌》在德勒斯登音樂節世界首演,合唱由19個國家的青年歌唱家共同演繹。譚盾特意準備了兩套指揮服,「怕西方聽眾不懂欣賞,怕被扔雞蛋和西紅柿」。但演出結束時,掌聲持續了15分鐘。德國媒體評論稱,在《敦煌·慈悲頌》裡,他們發現東方哲學的深遠,聽見了東方的尊嚴與高貴。此後,墨爾本交響樂團、慕尼黑愛樂、洛杉磯愛樂、倫敦愛樂、新加坡交響樂團等世界知名樂團都曾演繹《敦煌·慈悲頌》。在洛杉磯的演出讓譚盾印象深刻,演出不僅一票難求,更有400多位華僑排著長隊在音樂廳外等退票。
謝幕時,觀眾的掌聲超過10分鐘 蔣迪雯 攝
譚盾說:「音樂是一座橋,能讓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以溝通情感和分享心靈。希望觀眾能在《敦煌·慈悲頌》裡聽到慈悲和愛,也聽到人類和大自然的深切對話。」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