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呼麥唱流行和搖滾,都楞扎那說其實呼麥並不「土」

2020-12-19 瀟湘晨報

呼麥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喉音一響,就能把人的思緒帶到遼闊的草原。12月10日,「2020非音未來年度音樂盛典」上演,作為十強選手的呼麥演唱家都楞扎那吟唱一曲《遊牧》,把一度失傳的呼麥藝術帶上舞臺。把呼麥與民謠、搖滾等風格結合,都楞扎那希望更多人走近這門古老的藝術。

班上堅持學呼麥的「差生」「你可以叫我大象,我的名字在蒙語裡是大象的意思。」這位出生於1989年的蒙古族漢子直爽而純樸。都楞扎那的父母都是牧民,父親是「烏蘭牧騎」的文藝工作者,他自己也從小愛唱歌,但第一次聽到呼麥,卻是他上高中的時候。

「呼麥在我小時候是沒有的,在內蒙古已經失傳,後來無意間在電視上聽到。」當時的他也不知道這是蒙古族的傳統技藝,就是特別喜歡這種聲音,「很磁性,很男人,而且能同時發出多個聲部的音,很神奇。」

2008年前後,都楞扎那開始跟老師學呼麥。他的老師們剛剛從外蒙古的世界呼麥大師那裡把它傳播回內蒙古,都楞扎那也是草原上第二批學習呼麥的人。「一開始很難,呼麥的發聲方法和唱歌是相反的,唱歌要放鬆,但呼麥要把喉結這部分緊張起來。」都楞扎那學過美聲,很難找到呼麥的發音方法。他開玩笑說,在藝校學呼麥的班上一共有12個學生,一開始他是最差的一個。

經過一番辛苦的練習,都楞扎那找到了竅門。等三年學習時光過去,班上堅持唱呼麥的學生,也只剩他一人了。「那時候學呼麥的專業人士少,很難分辨出來誰唱得好、誰唱得壞,學這個也賺不到錢。」都楞扎那卻沒想過這些,「我是個比較執著的人,可能當時我也說不上學得特別好,但從學校出來到社會上,我覺得還是要堅持。」

不畏質疑用呼麥唱流行歌機會留給了能堅持的人,2013年,都楞扎那被特招為內蒙古軍區的演員,他開始有了更多機會登臺並與其他音樂人交流。2016年,他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在張藝謀導演的舞臺作品《對話·寓言2047》中,他還擔任《長調 呼麥·雲紗》的音樂作品改編。

從他進入文工團開始,都楞扎那對呼麥的感覺就有了變化,「我想我要好好把它做起來。」他心裡有一個目標:「不只是蒙古族喜歡呼麥,我希望全國觀眾都能欣賞這個音樂。」傳統的呼麥十分原生態,基本是唱兩個音,旋律上也沒有太大的波動。都楞扎那覺得呼麥那麼好聽,也可以表達感情。於是,他開始嘗試用呼麥的方法唱歌。

《拉薩酒吧》是都楞扎那最先改編的一批歌曲之一,這是一首藏族風味的歌曲。「這個歌旋律感特別好,本身有民族風格,我把呼麥融入進去,歌詞又是普通話,就很容易被接受。」都楞扎那還在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中改編過很多經典歌曲,用呼麥的方式演唱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廣為傳播。

他的嘗試也曾被人質疑,質疑多來自於內蒙古地區唱呼麥的人。「當時他們接受不了,覺得我把呼麥和流行音樂結合,破壞了傳統的、原始的呼麥文化。」都楞扎那說,他一直沒想把關注點放在內蒙古,而是希望全國觀眾都能來關注,「現在四五年過去了,他們中也有人開始走我的路線了。」

呼麥絕不只是蒙古人能唱「不去破壞呼麥,而是在風格上改編,讓更多的人接受,這個東西才能傳承下去。」都楞扎那的想法很簡單,包括這次參加「非音未來」的活動,也希望告訴年輕人,呼麥不是那麼「土」,「想學,你也可以。」

他不喜歡別人把呼麥說得特別「玄」、特別難。「總有人說,唱呼麥嗓子會出血,會把嗓子唱廢了,或者說這個聲音只有蒙古族能發出來。」都楞扎那覺得這很誤導人,也影響這項非遺藝術的傳承,「可能有人本身很喜歡,一聽這個話就不學了。」

他希望全國觀眾都能從他的歌聲中了解呼麥,了解內蒙古。這次他演唱的《遊牧》,唱的就是老家的遊牧生活。「那就是我小時候的經歷,夏天早上四點多,就跟著母親起床趕牛。母親會擠牛奶,五點多就拿著兩個桶回來熬奶茶。」都楞扎那把這些美好的生活寫到歌裡,開口一唱,就仿佛回到了草原。

作為年輕人,都楞扎那也愛聽流行歌,他喜歡民謠,就把呼麥和安靜的民謠結合,未來打算創作更多用普通話演唱的呼麥歌曲。他所在的大象樂隊,則偏重創作金屬搖滾風格的歌曲,「呼麥很有磁性,加上搖滾就更有力量。」在他看來,這樣的音樂充滿力量,一直在往前走。

【連結】「非音未來」選出非遺10強音樂人12月10日,「非音未來·音樂扶持計劃暨2020年第二屆優秀作品徵集活動」舉辦2020年度音樂盛典,阿朵、方錦龍、全勝、曾誠擔任導師,經過層層選拔,10強音樂人脫穎而出,盛典現場還評選出「年度最佳聲樂作品」和「年度最佳器樂作品」等12個獎項。

2020非音未來活動主題為「用音樂發現未來」,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及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指導,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等機構主辦。活動旨在通過徵集優秀音樂作品,扶持有才華的原創及改編音樂人才,推動非遺音樂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2020非音未來活動包括非遺音樂、民族音樂、世界音樂、古典音樂四種音樂類型,10強音樂人特色鮮明。既有國家京劇院青衣鄭菲、青海藏族唱經調傳承人陀樂樂團、呼麥演唱家都楞扎那、古琴琴歌音樂家何怡等音樂人,也有天童樂隊、龔鑼樂隊等樂隊。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韓軒 方非

編輯:關一文

流程編輯:郭丹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都楞扎那將非遺藝術與流行歌、搖滾樂相結合
    2008年前後,都楞扎那開始跟老師學呼麥。他的老師們剛剛從國外的呼麥大師那裡把它傳播回內蒙古,都楞扎那也是草原上第二批學習呼麥的人。「一開始很難,呼麥的發聲方法和唱歌是相反的,唱歌要放鬆,而呼麥要讓喉結這部分緊張起來。」都楞扎那學過美聲,很難找到呼麥的發音方法。他開玩笑說,在藝校學呼麥的班上一共有12個學生,一開始他是最差的一個。
  • 呼麥+搖滾,這個配方很上頭!
    2020年8月3日 將參賽作品請自行錄製高清MP4\MPEG\MOV格式 將參賽視頻及報名表發送至郵箱 郵件名稱寫「參賽人姓名+參賽曲目」 呼麥
  • 「明日之子樂隊季」開播了,哈拉木吉「呼麥」驚豔全場
    哈拉木吉來自中央民族大學,是學校「呼麥」專業的唯一一個學生,學校為他專門請了一位老師,是中央民族大學建校史上唯一一個呼麥專業學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廖俊濤聽他提到「呼麥專業」,大吃一驚,說:還以為呼麥是從上到下傳下來的。
  • 明日之子4哈拉木吉個人資料 為什麼被稱為呼麥第一個人
    哈拉木吉的個人資料被扒,據悉,哈拉木吉為什麼被稱為呼麥第一個人?哈拉木吉的個人資料被扒,據悉,哈拉木吉為什麼被稱為呼麥第一個人? 2018年,哈拉木吉考入中央民族學院音樂學院,哈拉木吉來自中央民族大學,是學校「呼麥」專業的 一個學生,學校為他專門請了一位老師,是中央民族大學建校史上 一個呼麥專業學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廖俊濤聽到他提到"呼麥專業課"時,他驚訝地說:"我以為呼麥是傳下來的。可以說,大多數音樂系的學生都沒有聽說過這樣的專業,可以看出它的獨特性。
  • 明日之子4哈拉木吉是誰 揭個人資料系民大呼麥專業第一人
    今年的《明日之子4》是一樂隊的形式,和以往的明日系列節目不一樣。《明日之子4》中,拉馬頭琴的學員哈拉木吉,令人驚豔不已。哈拉木吉,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畢竟是新人,下面,揭哈拉木吉的個人資料,原來系民大呼麥專業第一人。
  • 緊張激昂、悲愴的呼麥魔性的電音、靈籠第九話BGM堪稱國漫之最
    而在動畫第八話和第九話所展現的內容深深地讓筆者感覺到了所掌握知識的匱乏,細節之處很多都看不懂,甚至都沒聽說過。第九話好就好在每一段的BGM運用的都恰到好處,完美的契合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畫面所展現的場景,讓觀眾在視覺和聽覺上都得到了最頂級的體驗。
  • 嗩吶、呼麥、馬頭琴都來了,《明日4》的選人邏輯是什麼?
    考慮到純素人在首次經歷大規模面試場合,易因緊張、沒經驗等元素隱藏了真實水準,如果十個主創人員中有九個人不看好,只有一個人認為他有閃光點堅持說「我要」,那麼大家就會重新討論。比如在首期節目中和面試時都唱了《生如夏花》的馬哲,他面試的時候就非常緊張,演奏和唱表現的都不好,但有導演認為他能行。第三次表演時,馬哲唱的熱淚盈眶,也終於呈現出了大家想要的感覺。
  • 譚盾「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壓軸MISA,龔琳娜挑戰呼麥,反彈琵琶...
    《敦煌·慈悲頌》和MISA其他演出一樣,通過網絡直播傳遞給了更多無法到場的觀眾。譚盾說:「特殊時期,希望音樂可以將我們連在一起,成為我們心靈的良藥。」蘭州音樂廳合唱團 蔣迪雯 攝如何把敦煌壁畫變成音樂?
  • 丁太升說高進的歌「好土啊」,那「土」和「不土」的標準是什麼?
    你可以說高進寫的歌、唱的歌土,但在那個情境裡,你就得就事論事,不要覺得他的歌土,你就覺得他唱什麼都土,同樣動力火車一起唱的,你怎麼不說動力火車土呢?同臺的明星們在沒有什麼改編的情況下翻唱過很多大流行的歌,你怎麼不說土呢?聽丁太升說完,高進就開始反駁了,於是他們倆就開始了以下的對話。
  • 唱《Lost Rivers》的她,不能像26年前那樣尖叫了丨專訪
    據悉,珊蔻自小學習歌唱,長大之後,她前往莫斯科學習聲樂,除了圖瓦傳統的呼麥唱法之外,她也獲得了許多喇嘛與薩滿巫教的傳統聲樂技巧。主辦方供圖定居歐洲後,珊蔻長期在實驗樂圈與爵士樂圈出沒,將圖瓦的呼麥結合西方爵士樂、古典音樂、環境音樂,用強大的聲音技巧塑造出一種實驗風格的東方音樂。(註:「呼麥」是一種藉由喉嚨緊縮而唱出「雙聲」的泛音詠唱技法。
  • 日本音樂留學:唱流行搖滾也能考上日本一流音樂大學?
    朋友本身是喜歡唱流行歌也是有天賦的。起初父母不同意考音樂學院,後來軟磨硬泡終於鬆動了,也說的是如果要在音樂學院學唱歌,必須學美聲而不是流行。這位朋友只得接受眼前「最好的狀況」,帶著這種退而求其次的人心態又怎麼有餘裕發現美聲的美呢?最後兩邊也都荒廢了。上次的文章也說到了。流行音樂的唱法,發展與趨勢是和時代的變化息息相關的。
  • 【閱讀】別問搖滾是什麼,搖滾有何用
    對,是一種曾經感動過他,於是他希望能夠通過搖滾來傳達,來感動更多的人的力量。大家尚對曹秦的演出意猶未盡的時候,丟火車樂隊緊跟著上場。其實我很喜歡那首唱得磕磕絆絆的《情人》,雖然對於自己的粵語發音主唱都頻頻笑場,但是有什麼關係,所有人都笑了。
  • 為了誰,王源唱起了搖滾《私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我長大了,我要唱搖滾了」其實,王源早就埋下這一顆種子了吧王源的翻唱,我是極少去聽原唱的,更不用說向來疏遠的搖滾。所以我不曾聽過崔老師的《一塊紅布》,也不曾想原唱竟是如此不同的一番景象,粗糲的氣質和無奈的荒涼巖石一般摩挲我的心臟,我想我還沒完全明白,潛意識就已經被狠狠觸動,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