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推翻元朝後,「政治架構」卻承襲前朝,是不得已還是無創新?

2020-12-24 史海星辰

元朝的統治經驗,給明朝很大的借鑑性

元朝的覆滅雖然短暫和急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元朝統治期間所繼承和創新的一系列封建統治政策,對於後世封建統治者和王朝來說,都是非常具有借鑑和學習意義的。

元朝時期推行的行省制,可以說是影響至今的一種封建體制,對於明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同樣具有重要影響。

而政治方面能夠為後世留下可靠借鑑,還只是元朝的功績之一,在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構建上,明朝同樣也接手了元朝的基礎。

雖然元朝是由蒙古人,一手創建起來的少數民族政權,但是這種少數民族建立起的大一統王朝,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演變中實屬第一次。

因此蒙古人所創建的元朝,不論歷史地位,還是其對於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

蒙古人雖然是利用其強大的軍政力量和擴張戰爭,實現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建立,雖然從其統治基礎來看尚屬薄弱,但是民族融合發展,依然是元朝留給後世的寶貴財富。

明朝取而代之之後,其作為一個新生的多民族統一封建王朝,在政權初期所採取的的民族統治政策,依然也可以看到元朝時期的影子。

特別是元朝時期對於雲南地區、西藏地區的有效統治,更是得到了明朝統治者的繼承和採用。

雖然明朝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統治,有一種羈縻性質,但是明朝對於雲南地區的統治,卻是十分牢固的。

進入穩定發展階段的明朝,開始進行較大幅度的政治改革

由此可見,明朝建立之後依,然採取元朝時期廣泛推行的行省制,依然效仿元朝,採取相應的民族融合政策和邊疆地區治理政策,這樣的情況並不是無奈之舉,而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中,所存在的一種內在繼承性。

明朝建立之初面臨著政局動蕩、戰火紛飛的局面,因此對於政治改革來說不應操之過急,而是循序漸進,因此元朝推行的有效舉措,便成為了明朝統治者的借鑑辦法。

而當明朝初期的政局逐漸平穩之後,再加上明朝與蒙元政權之間的對立局面,也開始確立,這使得明朝開始進入到,國家實力快速發展的階段。

朱元璋統治的中後期,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明朝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文化上相繼採取了,和元朝時期不太一樣的統治方式,甚至是大相逕庭。

造成這樣政治變革現象的重要原因便是,明朝度過了初期的不穩定局面,因此處於封建王朝的發展需要,其不可能永遠都局限於,元朝時期的政治範圍之內,因此需要革新,而且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推動著明朝政治體制的改革。

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延續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了,徹底退出了歷史發展的舞臺,丞相的廢除,實際上是明朝政治改革的一件大事。

《明史》載:"朕罷丞相也,另設府、部、都察院等分理庶政,事權皆歸於朝廷。嗣君勿復立丞相。臣下若敢以請者置重典,皇親亦惟謀逆不赦,宗親會議取上裁。"

而丞相制度的廢除,固然有君主專制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丞相制度的廢除,實際上在反方向上催促著明朝的政治體制,特別是官僚體制,朝著一種全新的方向繼續發展,催促著明朝官僚體制的改革。

而這種改革的方向,實際上幫助明朝建立起了,穩定且先進的文官政治體制,這對於帝國的全方面發展,都具有突出作用。

縱觀整個明朝統治,其實其綜合國力很是強大

明朝能夠推翻元朝的統治,其實不光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的簡單更替,更重要的是在歷過了將近一個世紀之後,中國封建王朝終於能夠重回漢人手中。

這種政權性質的回歸,實際上非常符合當時漢族士大夫知識分子的心理追求。

在那個夷夏之別相當嚴重的社會,漢族士大夫那種心理上的驕傲,其實還是存在的,而明太祖朱元璋,能夠在起兵之時得到一些漢族地主、士大夫的支持,其實就是因為於此。

明朝建立之後,社會變化進一步加劇,丞相制度的廢除使得明朝逐漸建立起了,以內閣制度為核心的官僚政治體系,而文官士大夫則成為了明朝的主要政治成員。

穩定的政治體制,為明朝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在政治平穩運行的情況下,明朝對於邊疆地區的統治力不斷加強。

明朝繼承了元朝對於雲南地區的強力控制,由此雲南成為中央王朝地方行政區進一步鞏固。

人口規模的擴大以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明朝的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的強大,表明明帝國實際上並不弱。

參考文獻:《明史》

相關焦點

  • 明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推翻前朝的朝代,這個說法對不對?
    關於明朝有這麼一個說法,那便是明朝是唯一一個沒有推翻前朝的朝代,因為徐達北伐以後,元朝雖然滅亡,但是還有北元政權,那麼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首先元朝亡於1368年,這個是無可爭議的。
  • 明朝是歷史上最好的朝代還是最差的朝代?
    朱元璋參加了元末的紅巾軍起義,從而在之後幾十年的時間裡推翻了元朝在中國南方的統治,並擊敗了其餘幾路以陳友諒、張士誠為代表的的割據勢力。朱元璋先後進行了8次對元朝殘餘勢力的北伐,最終在捕魚兒海之戰中俘虜了元順帝,結束了元朝政權在中國北方的統治。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北伐戰爭的勝利。
  • 元朝和明朝之間,其實還有一朝代,史學家:不想承認罷了!
    眾所周知,我國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但各朝各代的劃分,對於我們來說始終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難題。比如:唐宋元明清,但從某種角度來講,遼朝應該排在南北宋之後。
  • 我聽說,有人認為明朝沒有滅亡元朝?
    但有人卻認為,明朝實際上並沒有滅亡北元政權,因為明蒙戰爭貫穿了整個明朝的歷史,而黃金家族成員林丹汗的蒙古貴族政權直到崇禎年間才被後金政權消滅,所以北元政權應該和明朝是南北對立的政權(雖然我沒看到有人這麼說過,但是那些持「明朝沒有滅亡北元」論點的人,想表達的應該也就是這個意思,今天他們把宋朝踢出了正統王朝的行列,把北元迎了進來。)
  • 元朝之後不是明朝,中間還有一個強大王朝,韓國名門是其後代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列,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所以,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元朝之後大夏國才是統一的王朝,而不是現在所寫的明朝。現在我們認可明朝,是因為以後來者的角度來看歷史的結果,那就是最後明朝得到了天下了! 大夏國建立之初就是為了結束元朝亂世,加上又是漢人建立的,自然而然的選擇和同是漢人掌權的西吳合作。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朱元璋和明玉珍就合作討伐元朝。
  • 李自成慘敗,一度只剩十八人,為何六年後卻能推翻明朝?
    那麼李自成為什麼能在6年間迅速崛起,推翻大明王朝呢?李自成本來是驛站的馬夫,但到了崇禎兩年,由於朝廷削減驛站經費,他失業了。偏偏這時陝西又爆發了嚴重的災年,糧食價格達到了6美元銀幣。擺在李自成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餓死,要麼冒風險。俗話說,死總比活著好,李自成應該這樣想。崇禎三年,李自成和村民們一起站了起來。
  • 元朝清朝都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為何清朝統治時間是元朝的三倍?
    元朝軍隊的戰鬥力,放眼世界歷史,也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兵鋒所指,所向披靡。但如此強大的元朝蒙古帝國,為什麼統治中國不到百年,遠不如清朝統治的時間,幾乎只有清朝三分之一?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政治制度孟森先生在《明史講義》中講,「凡歷朝享國稍久者,必有一朝之制度。
  • 成吉思汗到底是蒙古國的,還是我國的?現在終於說清楚了
    但仔細了解後就會發現,中國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都有很大研究價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元朝。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中,多數時間都是漢族在掌管大權,而元朝就是我國古代首個少數民族掌權的朝代,於1271年建立,執政者為忽必烈,而元朝的前身就是由成吉思汗一手建立的蒙古帝國。此前蒙古國的一位學者曾公開表示:「中國人總是把蒙古人的祖先當做自己的英雄,十分可笑!」
  • 歷史上明朝皇帝列表年號
    明朝皇帝列表(含畫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 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慶)、明神宗(萬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啟)、
  • 野論大辯駁——明朝若不滅亡現在領土應該有多大?
    (網圖侵刪)小編對於明朝的滅亡也曾痛恨惋惜不已,然而若說明朝版圖能涵蓋大洋洲,小編覺得還是太過異想天開。命其管理各自的地方,其職位的承襲須經皇帝批准,皆可直通名號於天子。明朝作為元朝繼承者,在早期藍玉捕魚兒海之戰通過武力其合法地位便得到了蒙古諸部的承認,元朝正式宣告滅亡。之後雙方關係較為曖昧,蒙古也曾進攻明朝內地,也曾稱臣納降!而蒙古地區可能成為明朝領土的關鍵在於後金女真,崇禎時期皇太極通過武力擊敗蒙古諸部取得了蒙古大汗金印,從此後金皇帝也就是蒙古大汗,滿蒙逐漸融為一體!
  • 同為少數民族政權,為何清朝題材的電視劇很多,而元朝卻很少?
    在元朝建立後,廢除了自唐至宋數百年間的科舉制。此舉引起了不少漢族知識分子的強烈不滿,但礙於元朝的高壓和專制政治,他們還是敢說敢做。到1314年,比較有作為的元仁宗恢復了科舉制,但是為了防止漢族知識分子掌握朝廷的權力,元仁宗規定:蒙古人和色目人都要考兩次試,漢人和南人考三次試。
  • 導致明廷滅亡的錦衣衛是如何在明朝時期發展壯大的?
    北宋滅亡後,進駐中原的元朝在宋朝的制度基礎上,結合自身民族傳統特色建立了一套新的制度體系,在禮儀方面的體現就是儀鵉司被保留,同時還在儀鵉司的基礎上設立一個拱衛司。但是元朝時期的拱衛司可不是單純的禮儀部門,它吸收了儀鸞司的特質,成為了一個既具有禮儀又具有安保的職能,或許這就是元朝本身的民族特性吧!
  • 為何在明朝前期,誰掌握了衛拉特人和永謝布人,誰就能主宰蒙古?
    但是這些地方勢力也不統一,汗位迭代非常快,而且政治也非常不穩定。 這時,有一股戰鬥力十分強悍的勢力就來了。這批人就是吉爾吉斯人和衛拉特蒙古人。 而衛拉特蒙古人就是明朝時的瓦剌。元朝稱為外剌。這些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時代,屬於林木中百姓,是大蒙古國邊緣地區的蒙古人。這些人在歸順成吉思汗後,依然保持自治。
  • 為何清宮劇層出不窮,元朝宮廷劇卻沒人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元朝的疆土還是比較遼闊的,因為元朝人喜歡徵戰沙場,所以對於國家領土的擴充非常有利。但是作為中國歷史朝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朝其實是學習歷史的人必須要了解的內容之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影視劇劇組不願意去拍元朝為背景的宮廷劇,反而是更願意將注意力放在清宮劇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有人說,史上最殘暴、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是明朝?你們怎麼看?
    圖片來自網絡學歷史的人都知道,歷史上最害怕的就是這種虛無主義,明朝作為推翻元朝的朝代,雖然明朝已經努力的恢復華夏正統,但是那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恢復的,不僅要翻看很多史籍,還要慢慢的改變,讓百姓慢慢的遺忘元朝帶來的一切,恢復華夏的傳統
  • 明朝常年戰事,兵源是如何得到補充的?
    明朝常年戰事,兵源是如何得到補充的?明朝建國之後,吸取前朝尤其是唐、宋的軍制建設經驗,逐漸形成了以高度集權為顯著特徵的明代軍制體制。"由上可知,歷朝歷代的軍事建設得失勢必成為明太祖改革軍事體制的藍本,明代的兵制必然會在吸取歷朝軍事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作出調整,適當的改變前朝的軍事體制,順應明朝的實際情況。明代軍制建設最基本的一個原則是"居中馭輕"、內製外",這一點和唐宋軍制頗為相似。
  • 崖山海戰,一個南宋小兵躲過元朝屠刀,80多年後他的外孫竟推翻了元朝
    南宋德祐二年,在風雨飄搖中苦苦掙扎的趙宋王朝,在元朝大軍一次次猛攻之下,正在一步步墜入滅亡深淵。元朝大軍渡過長江天險,攻破臨安,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被元朝人生擒活捉。但南宋的一批文武大臣不甘心讓南宋就此終結,他們擁戴著年方七歲的南宋益王趙罡,在福州繼位稱帝,史稱宋端宗。
  • 明朝鎧甲:美觀與安全性兼備,堪稱藝術品!
    綿甲柔軟、輕巧,在表面還綴有大量的銅甲泡和鐵甲泡,輕便靈巧,蘸溼後還可以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明代的鎧甲在設計、製作中也注意了時尚化。比如出現了潮味十足的『V字領』、 『鏤空式護耳』等時尚元素。」元朝統治中國百年,所以對明朝的影響還是有的。
  • 錦衣衛:曾讓人談虎色變的特務機構,昭獄臭名昭著,明朝一大弊政
    建國之初明朝繼承了元朝的許多政治制度,其中包括了中書省宰相制度。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胡惟庸案為理由,一舉廢除了一千多年以來的中書省宰相制度。徹底解決了相權跟皇權之間的矛盾,從此皇權至高無上。為了嚴密控制大臣藩王,政治上雖然建立了御史臺,為達到專權跋扈的目的特地設立了錦衣衛。專門在全國範圍內挑選一些精英秘密組織訓練,成為皇帝身邊貼身的工具。
  • 天曆之變——元朝暮年的「迴光返照」
    天曆之變分為前半部分以孛兒之斤·阿速吉八在元上都的泰定政權和孛兒之斤·圖帖睦爾在元大都的天曆政權之間的「兩都之爭」,後半部分為察合臺大軍東進與和世琜的駕崩。而隨後諸王叛亂親手扼殺了這位年輕天子的政治理想,也帶走了元朝最後的「生氣」。這場弒君叛亂史稱「南坡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