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去到蘇州的拙政園所看到的道路邊界卻不是這樣僵硬的,剛進大門所看到最突出的物體便是樹和石頭,他們的組合是那麼的自然,像是剛剛從水裡頭撈上來的石頭堆砌上去的一樣,整個過程是多麼的自然和本土,是一種不帶任何修飾,純天然的美麗與和諧。
從高大的石頭再看到腳下的石頭,突然看見了設計這種感覺的手法:「他通過設計自然的環境帶領我們走進自然,而帶我們進入這種自然環境的因素正是我所說的邊界「,道路與區域間的邊界,悄無聲息地把我們融入到這人工修造且與自然渾然一體的世界中來,這讓我察覺到了邊界的重要性,也讓我找到了我先前所計劃的調研目的,在後來也成為了我調研其他項目的重點觀察對象。
拙政園的道路邊界主要以不同質感的石頭和植物構成,例如中間如果是豎向石板的話,那其周邊定會有與其形狀或質感或方向不一的石頭作為道路邊界去過渡,以達到與周圍植物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的感覺。
除了以本身道路作為空間的過渡還有利用植物進行過渡,例如使用沿階草和其他植物還有植物落下的花瓣也可以成為道路與區域之間的過渡,沿階草可以作為向內外相互滲透的媒介,有的沿階草從道路的邊界外伸向道路邊界內,且依照不同的種類與其質感達到向道路外迎接「客人」的準備,還有的是在沿階草後種植灌木和喬木形成高低有序的空間,使得人們身在其中有一種安全有序的感覺。
當然這要看具體設計在什麼地方,有的地方密一點,有的地方梳一點,有的地方開闊,有的地方封閉,有的地方有景可觀,有的地方無景可觀,由此看來,邊界也可以是一種空間性的引導,能隨時依照不同的場合來控制使用者的感受和情緒。
還有一種邊界處理可能是利用桂花樹落下的花瓣作為一種過渡的空間,黃色的花瓣落在桂花樹下形成一道黃色的圈,我想可能也是一種偶然吧,但我覺得這也未嘗不是一種學習邊界空間的一種方法,桂花利用本身落葉的顏色落在其底下,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自我空間的暗示:「別離我太近」,不知不覺、不用提醒也知道最好還是不要踏進這些花瓣裡為好,植物本身也利用了自身特有的手法去暗示自我距離的空間,這也正如每個人也需要個人的空間範圍一樣。
對於這個桂花樹落葉形成的這種空間來看,也可能是由於清潔工人沒有及時清理或是其他種種緣故使得這些花瓣能在這裡停留的時間長了一點而已,而又恰好被我發現,然後認為這也是一種邊界的空間處理方式之一,雖然是巧合,但我覺得還是能夠值得我去學習的。
關於邊界處理印象較深的還有拙政園裡頭的那個人工堆砌的石頭山,他們的邊界也是值得我去學習的,石頭從低到高,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期間還摻雜著大小不一的植物進行滲透,使得即便是人工堆砌的山也變得如此自然與和諧,我認為這種自然與和諧的營造很大程度是取決於邊界的有序和植物的滲透,像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般相互依存而形成的自然一般。拙政園的邊界處理手法由始至終貫穿了整個園林體系,手法統一進一步使得園林裡的植物都能夠形成一個有機融合的整體。(對於拙政園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