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甲一直以來都是科幻電影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以機甲形象為主的科幻電影卻為數不多。除了變形金剛系列和鐵甲鋼拳以外,2013年上映的《環太平洋》堪稱石破天驚。不同於其他機甲系列電影,《環太平洋》的橫空出世更是引入了超級IP——怪獸。
周末看完《環太平洋2》,相比前作,略顯失望。雖然前作是一部幾年前上映的片子,但是第一次看《環太平洋》的時候,從大海黑夜裡面走出來的危險流浪者,給人帶來一種真實的震撼。而每一次和怪獸的短兵相接,都是在夜裡,配合著機甲的色澤和城市的探照,使每一個鏡頭下面的機甲都極具鏡頭美學。
沉悶的機甲,厚重的打擊感。前作對於機甲的描述更具「機械感」,通過大量的近景,給了機甲身體部位許多特寫鏡頭,就連機甲進行每個動作的零件,行走時的齒輪和減震你都可以清晰可見。環太平洋裡面的機甲就是工具,就是用來打怪獸的,機甲特有的笨重感和機械化的設定在影片上映過後也獲得了不錯的口碑。
是的,《環太平洋》雖然談不上出色,但無論是對機甲的理解和態度是合格的。但是從票房成績來看,全球票房僅收割了4億美元,成本2億美元,內地就佔了一億多美元。如果說去掉內地票房,那算算分成幾乎就是賠本生意。
可以說是內地票房拯救了這部電影的收益,於是時隔5年續集才姍姍來遲。《環太平洋2》的導演已經易主,理念不同,再加上電影預算的減少,導致拍出的電影口碑也截然不同。
首先說說《環太平洋2》的劇情
時間線是距離前作的十年後,隨著太平洋蟲洞的封閉,怪獸停止了對世界的入侵。10年後的科技更發達,機甲除了前作的復仇者流浪號之外,還額外有增加。先來聽聽名字,軍刀雅典娜、鳳凰遊擊士、英勇保護者、一聽名字就覺得霸氣十足。經過10年前的怪獸大戰,科技的進一步提升,人類對於怪獸的更深層理解,是否這次的新款機甲對於怪獸更具威懾力?
然而,並沒有。
相比於前作,機甲的氣勢磅礴,威風凜凜在這部續集裡面蕩然無存。甚至新任導演對於《環太平洋》的認知也僅僅停留在「打怪獸」這樣的淺薄認知上。為了讓觀眾更加過癮,為了讓動作更加靈活,所有機甲變得近「變形金剛」化。但機甲太過於「真實」,反而是對《EVA》、《高達》、《環太平洋1》裡面的傳統機甲形象的一種挑戰。對於機甲粉而言,5年後的《環太平洋2雷霆再起》無疑是給他們的期待澆了一盆冷水。
就算是最後東京的大戰,初次亮相的機甲也不過是草草收尾,除了靈活的軍刀雅典娜之外,其他機甲毫無特色。分別炫了一下各自的黑科技之後,紛紛「領便當」。而反派怪獸的清奇死法,居然被機甲的重力加速度給撞死,也實在讓人看得尷尬。所以這部續集上映過後口碑爆炸,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環太平洋》的劇情簡單一直是飽受詬病。所以,第二部續集裡面,世界觀稍微有所延伸,簡述了外星人「先驅」的來歷,不在是一個等待被消滅的反派,怪獸的入侵也變得更有目的性。從前作簡單的機甲打怪獸,變成了機甲打機甲,機甲打怪獸,機甲打合體怪獸,甚至還有反叛的人類和外星反叛「先驅」的合作。這樣的改動雖然算不上眼前一亮,但相比簡單的機甲打怪獸也有新穎之處。可惜的是因為電影預算的原因,整部電影並沒有許多大場景,前半段增加了很多文戲,但是角色塑造空洞,即使是這些新人配角,也並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彼此磨合和練習就匆忙地走上了最後的大決戰。
由於中國是重要的票房市場,再加上萬達收購了傳奇影業。整部電影夾雜了許多中國元素。不僅有景甜飾重要角色,更有張晉,黃凱傑等其他中國演員打醬油。肆無忌憚的國內某某品牌的軟廣告植入,使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部特工電影。
看過一句話。「電影應該是藝術,而不是精打細算的結果。」《環太平洋2》,電影風格沒有延續前作,劇情平平泛善可陳,在加上電影出品方的利益問題,使這部傳承之作更像是不倫不類的四不像。毫無誠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