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陝出臺應急預案防胡蜂傷人 學校村鎮重點防控
去年7月到9月的兩個多月時間裡,我省安康、商洛、漢中三市被胡蜂蜇傷人數達到1600多人,40餘人因搶救無效死亡。引起了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此,全省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迅速採取措施,積極開展胡蜂防控工作,並取得一定成效。為落實省委書記趙正永、副省長祝列克等領導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強蜂防控,省林業廳於近日印發了《陝西省胡蜂襲人防控應急預案》和《陝西省胡蜂襲人防控方案》。
劃分三個區域分類應對
根據胡蜂的種類和分布情況,我省劃定重點監控區、重點防控區和一般防控區,實行分類施策的監測預防體系。
胡蜂蜂巢密集地區為重點監控區。人口密集區域,重點是學校、村鎮周邊、道路沿線等人為活動頻繁的區域,以及林業農業生產活動場所,列為重點防控區。針對這類區域,每年8月至9月開展全面監測普查,全面掌握胡蜂的種類、數量和分布情況;6月至10月,以村組、社區為單位,確定專人,每周巡查,掌握蜂巢的動態信息;各縣設立公布舉報電話;實行每周零報告制度,以村組、社區為單位逐級上報監測結果。還將每年培訓技術骨幹、測報員1000人以上;根據監測的蜂巢數量、地域分布情況,適時發布蜂情預報和預警提示;與公安、氣象等部門聯繫,建立防控協作機制。
三種情況下啟動應急預案
在學校、村鎮、道路沿線、旅遊景點、公園等人為活動頻繁地區,胡蜂蜂巢密度大,對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的;氣候異常,造成胡蜂活動頻繁,對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的;多次發生胡蜂襲人事件,造成人員死亡的。
陝南關中及渭北地區定期排查胡蜂蜂巢
根據《陝西省胡蜂襲人防控方案》,從監測預警、預防宣傳、應急處置以及科學研究四個方面,明確了防控任務。
其中,陝南、關中及渭北地區每年夏季至秋季全面開展胡蜂蜂巢排查,重點區域進行調查監測,準確掌握蜂群動態,分析發展趨勢,為防控工作提供依據。建立健全胡蜂防控預警體系,適時發布預警信息,確保監測預警工作及時、全面,減少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
建立胡蜂防控長效機制,完善胡蜂預警和防控體系,根據監測結果,結合天氣趨勢,對人為活動集中區域、胡蜂活動頻繁、威脅群眾生命安全的蜂巢,小巢期及時摘除焚燒。對除治難度大,暫時無法摘除的蜂巢,設立警示標誌和隔離設施,並嚴密監視,防止群眾近距離接觸蜂巢。
胡蜂為何頻頻傷人
胡蜂頻頻襲人,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氣候原因。胡蜂主要的食物是蠕蟲類昆蟲,氣候變暖,蠕蟲類昆蟲數量增加,為胡蜂提供了豐富食物資源,造成大量繁殖。二是生態改善。以前村子周邊的樹木少,現在退耕還林,樹木多了,胡蜂又回到村子周圍,在一些房簷下、大樹、電幹、廣告牌上安家。三是人為幹擾。村民勞動活動頻繁,無意識侵犯了胡蜂,胡蜂可能以為要搶奪食物或者要攻擊它,就群起而攻之,而且窮追不捨。四是胡蜂對化妝品、食物調料中的香味劑等化學物質比較敏感,使用化妝品的人容易受到攻擊。另外,胡蜂蜇人後,死亡機率較以前大增,與廣泛使用農藥,胡蜂綜合毒素較以前變得更加惡毒有關。
遇見胡蜂怎麼辦
胡蜂每年5-10月進入活動頻繁期,11月底進入冬眠。這種毒蜂常在村民聚集區的大樹、電桿等處築巢,當村民採摘果實或其他行為幹擾它時,胡蜂就會傷人。由於胡蜂體大身長毒性強,人被蜇後會出現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如不及時救治,後果十分嚴重。
胡蜂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除非有意或無意地刺激、傷害了它們。零星幾隻蜂在身邊飛舞騷擾時,不必理會。蜂停落在頭上、肩上時,輕輕抖落即可,不要拍打。若遇蜂巢應繞行避開,不要靠近。被蜂群攻擊,要儘快用衣物包裹暴露部位,不要迅速奔跑,可蹲伏不動,不要反覆扑打。在胡蜂分布密集區作業要穿長衣褲,注意面部、手的防護。
被胡蜂蜇了怎麼辦
檢查蜇傷處,若有毒刺遺留即用鑷子拔除,用拔火罐或吸吮吸出毒液。若是大胡蜂、大黃蜂蜇傷,用食醋等弱酸性液體或3%硼酸溶液洗塗傷口,也可用鹼性溶液(肥皂1/3、3%氨水或
5%碳酸氫鈉)洗滌。在傷口近心端結紮止血帶,每隔15分鐘放鬆一次,結紮時間不宜超過2小時,儘快到醫院就診。本報記者石喻涵
胡蜂,又稱為馬蜂、黃蜂,以胡蜂總科的黑盾胡蜂、黑基胡蜂及黑絨虎頭蜂、黑腹虎頭蜂、黑虎頭蜂等為主,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
該蜂體大而兇猛,體長約19~27毫米,棕黑色,腹部2~6節黑色,頭胸部具密集的棕色毛,中胸背板中隆線明顯。胸腹節黑色,有中縱溝。腹部被棕色毛。翅為棕色。各足基節、轉節、腿節、跗節黑色,足其餘部分為棕色。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