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隱藏身份30年,被稱「國產土專家1號」

2021-01-12 北晚新視覺網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新華社資料圖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餘3位在世。

他的名字曾是絕密。隱姓埋名幾十年,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他的一生,只有兩次公開亮相:一次是1999年,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另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他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他就是中國「兩彈一星」元勳、「氫彈之父」于敏。

于敏,跟錢三強、鄧稼先、程開甲等為國「鑄核盾」的功勳科學家不同,

他沒在西方名校留過學,沒喝過一滴「洋墨水」。

這位「國產土專家1號」,

在共和國最艱難的歲月,

硬是在一張白紙上

書寫了中國人用世界最快速度

獨立研製出氫彈的神話!

1.赤子一腔報國情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一個普通家庭父母親都是小職員,靠著微薄的收入勉強能過活。在那個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戰亂年代,侵略者暴行,給他的童年留下了慘痛的記憶。有一次,于敏差點兒遭到一輛橫衝直撞的日本軍車碾壓。那一刻,只有12歲的于敏驚恐、憤怒更切身體味到了「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的亡國奴滋味。

童年于敏(右一)與小夥伴

從此,于敏更加發奮學習,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像嶽飛一樣蕩寇平虜,重振山河!1944年,18歲的于敏成功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然而,父親突然失業再也無力供他求學深造,同窗好友的父母聽聞後表示願意資助他,于敏這才邁入北大校門!

在北大,于敏如饑似渴地學習,沒有路費,寒暑假也從不回家,夏天,他跑到景山頂上去拿著課本、習題乘著風學習;

冬天,同學們在宿舍裡打牌、聊天,他披件舊大衣在旁邊安靜地看書。

1945年8月6日,「死神」一箭射中了廣島心臟,原子裂變的巨大火球像是魔鬼一樣在廣島上空翻滾,波及之處,灰飛煙滅!

全世界第一次見識了這種能在極短時間內摧毀一座城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力。

于敏一面被核武器震驚,一面感受著自己的祖國積貧積弱!

1946年,他決定走科學救國的道路,從工學院轉到理學院物理系,正是這次轉系,為于敏日後與被稱為「魔鬼」的核武器較量埋下了伏筆!

三年後,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北大理學院院長張宗燧的研究生。

張宗燧是著名物理學家、第一位在劍橋大學開課的中國人。他對學生要求極高,講課從頭到尾用英文,內容更是深奧難懂!

在其他同學望而生畏之時,于敏卻專找極難的課題挑戰,他超強的記憶力、超群的理解力和領悟力,曾讓整個理學院為之驚嘆。

在一次代數考試中,由於試題極難,數學系的平均成績竟然不足20分,而有一張成績單,幾乎轟動了整個北大校園:于敏,100分!

從此,于敏的大名在北大校園總是跟「天才」二字連在一起,

就連張宗燧先生都無比欣慰地說:「我教學了一輩子,從未見過于敏這麼好的學生!」

2.國產土專家一號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自恃核武器威脅中國。

此時,身在北京大學的于敏並不知曉,他的命運已經隨著戰爭時局和國家發展的需求開始發生轉變。

1951年的一天,在北大當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被神秘地帶入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近代物理研究所。

接待于敏的是我國核科學事業的奠基人彭桓武先生。

當時,這裡集中了中國所有核領域的頂尖人才。于敏同鄧稼先、黃祖洽、金星南等8人,一同分入了原子核理論小組。

當時國內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論,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又是唯一沒有留過學的人,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攀登世界核科學的高峰。

在研究所短短數年間,于敏不僅掌握了國際核物理的精髓,還寫出了多篇重量級論文,這些論文,直接讓我國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全新高度。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日本專家朝永振一郎訪華,當他得知于敏從沒有出過國門、更是未受過任何國外名師的指導,竟然僅靠獨自鑽研,就能獲得如此巨大的研究成果後,驚嘆他是中國的「國產土專家1號」!

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道路嶄露頭角的時候,1952年11月1日,美國研製的世界上第一顆氫彈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一個小島上爆炸。

1961年,蘇聯試爆氫彈「沙皇炸彈」,威力相當於美國在日本扔下原子彈的3846倍!一時震驚世界,輿論譁然!

彼時,中蘇關係破裂,懸在中國頭頂上的不僅是美蘇霸權主義,更有原子彈和氫彈兩大塊烏雲!

面對波詭雲譎的國際局勢毛主席做出重要指示:

原子彈要有 氫彈也要快

1961年一個大雪紛飛的冬日于敏被叫到了錢三強的辦公室。

錢三強開門見山地說:「經上級批准,決定讓你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

時年34歲的于敏,已在國內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耕耘了十載春秋,眼看要有所發現、有所建樹的關鍵時刻,組織上卻讓他轉行。

突如其來的決定,令他始料不及。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面對祖國的召喚,

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

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

他的人生也徹底改變了軌道。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

從接受這份任務開始,于敏的名字和他從事的事業一起成為國家最高機密,「國產土專家1號」從此被雪藏,他像是銷聲匿跡了一般,再也沒有公開發表過論文!

3.「于敏構型」震驚世界

然而就是這個「土專家」,研製出了比肩美國的氫彈核心技術後來,這個方案被稱作:「于敏構型」。可這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下研製出來的,又有幾人知道。氫彈的釋放當量比原子彈要大幾十倍上百倍。無論在理論上還是製造技術上,都比原子彈更為複雜!那時,世界上只有英美蘇三國成功研製了氫彈,杜魯門跟艾森豪都曾赤裸裸地講:決不能讓中國搞氫彈!于敏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一定要全力以赴研製出氫彈來!

研製氫彈,中國完全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不僅面臨西方的技術封鎖,雪上加霜的是,研製氫彈時中蘇關係破裂,蘇方中斷一切對華援助!于敏及其團隊所遭遇的困難可想而知,就連彭桓武都說 :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沒有老師!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周總理立即部署:一定在1968年之前進行氫彈裝置爆炸試驗!

時間緊迫,氫彈研究還沒有關鍵性突破。于敏和團隊科研人員幾乎時時刻刻都沉浸在堆積如山的數據計算中。

直到1965年,氫彈研製方案才終於有了一些進展,為了驗證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帶領幾十名科研人員趕赴上海「百日會戰」。

上海有中國唯一運算5萬次的計算機,然而,95%的時間要先保證原子彈設計的運算。

于敏帶著他的團隊,就利用這5%的運算時間,甚至用上算盤、計算尺這些原始工具。于敏把自己埋在數以萬計的演算紙、運算紙帶裡,從大量密密麻麻、雜亂無章的數據中,他以超乎尋常的物理直覺,逐漸理出頭緒找到關鍵!終於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原理到構形的基本完整方案。

有了突破之後,于敏激動地給在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著名的「隱語」電話:

於: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隻松鼠。(發現有效氫彈構型!)鄧:你們美美地吃上了一頓野味?(你確定?)於:不,現在還不能把他煮熟,要留作標本,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基本確定,但是要進一步研究!)鄧:好,我立即趕到你那裡去。

1967年6月17日,一架戰機在新疆羅布泊上空投下了一個降落傘,氫彈試驗正式開始。伴隨著雷鳴般的響聲,大漠上空同時升起兩個太陽,蘑菇雲隨之拔地而起。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當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了《新聞公報》莊嚴宣告:「今天,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的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

于敏說:當初設計是百萬噸左右,而實際的爆炸當量是330萬噸。更讓世界為之震驚的是,「于敏方案」設計的氫彈更適合實戰,中國氫彈誕生之初就已經接近甚至完成了小型化的應用。

就連美國軍界都說:這傢伙可抵十個集團軍!

從第一顆原子彈到氫彈,

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

蘇聯用了六年零三個月,

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

法國用了八年六個月,

而中國僅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中國搶在法國前面,

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

中國的氫彈從無到有,

完全是自主化產物,

是最地道的中國製造!

4.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氫彈研製成功後,「中國氫彈之父」沒有停止他的腳步,1969年,于敏帶領團隊來到了綿陽的深山裡,開啟了核武器研究的新徵程。已經有原子彈、氫彈了,為什麼還要繼續隱姓埋名研製核武器?於老說:不能有彈無槍必須把氫彈武器化如果喪失威懾能力,我們就要重新受到核訛詐。為了研發二代核武器,他深藏大山,日夜無休的科研,加上實驗中放射性物質的侵害,他的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69年初,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于敏連上臺階都困難,同事都勸他休息,他堅持要到小山岡上觀測火球,由於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在工作現場,他幾近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上級考慮到于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才特許他的妻子孫玉芹照顧他。一天深夜,于敏突然休克幸被妻子發現,經搶救轉危為安。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送到醫院時又一次休克……

這位中國的物理學天才拼上了自己的性命為國鑄核盾!他不僅一次次突破關鍵技術,更敏銳地意識到,為了保持核優勢美蘇肯定會採取措施,限制其他國家進行核試驗,中國必須加速核試驗!

1986年,301醫院的一間普通病房內,總是能看到于敏去探望病人的身影,他的老朋友鄧稼先在一次試驗任務中受到輻射,已進入直腸癌晚期。除了探病,于敏同鄧稼先談論更多的還是中國的核試驗發展。他問鄧稼先:「我們是不是到頭了?」鄧稼先也很憂慮,但兩人都意識到中國核試驗,決不能「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當時鄧稼先已經進入生命倒計時,全身出血不止的他堅定地對于敏說:我們現在就上書中央!在鄧稼先生命最後的期限裡,他和于敏一起字斟句酌地寫下了《關於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建議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試驗前,加快中國的核試驗步伐。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逝世,之後,于敏十年如一日,將兩人合作的最後一份規劃一步步變成現實。1996年7月29日,在鄧稼先逝世10周年這一天,中國鄭重向全世界宣布:從1996年7月30日起中國暫停核試驗。1996年9月10日,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票通過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正是因為鄧稼先、于敏的戰略眼光,

為我國爭取了十年寶貴的核試驗時間。更讓中國趕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試驗之前,達到了實驗室模擬水平。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勳章,也正是在這一天,于敏、程開甲、王淦昌等功勳科學家,隱藏30年的身份才真正解密!

15年後,89歲的于敏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他頒發獲獎證書。于敏坐在輪椅上,白髮稀疏一臉屬於老科學家的謙遜與純粹。經歷近半個世紀與「核」共舞,于敏有自己的看法:我打心眼裡贊成核武器最好完全禁止。

可是,我們不能沒有核武器,

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

但也絕不能受旁人欺負!

這就是于敏,

從意氣風發到白髮蒼蒼

未改一顆鞠躬盡瘁赤子心!

「願將一生獻宏謀!」

他用一生兌現了對祖國的諾言!

在世「兩彈一星」元勳(3位)

王希季(1921.7.26-)火箭、衛星

孫家棟(1929.4.8-)飛彈、衛星

周光召(1929.5.15-)原子彈、氫彈

已故「兩彈一星」元勳(20位)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原子彈、氫彈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衛星

郭永懷(1909.4.4-1968.12.5)原子彈、氫彈、飛彈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火箭、飛彈、衛星

錢三強(1913.10.16-1992.6.28)原子彈、氫彈

王大珩(1915.2.26-2011.7.21)衛星、原子彈

彭桓武(1915.10.6-2007.2.28)原子彈、氫彈

任新民(1915.12.5-2017.2.12)火箭、飛彈、衛星

陳芳允(1916.4.23-2000.4.29)衛星

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飛彈

屠守鍔(1917.12.5-2012.12.15)火箭、飛彈

吳自良(1917.12.25-2008.5.24)原子彈

錢 驥(1917.12.27-1983.8.28)衛星

程開甲(1918.8.3-2018.11.17)原子彈、氫彈

楊嘉墀(1919.7.16-2006.6.17)衛星

陳能寬(1923.5.13-2016.5.27)原子彈、氫彈

姚桐斌(1922.9.3-1968.6.8)飛彈、火箭

鄧稼先(1924.6.25-1986.7.29)原子彈、氫彈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原子彈、氫彈

於 敏(1926.8.16-2019.1.16)氫彈

來源:北京日報(整理:張力)綜合整理自中國科學院、央視《大家》、北京日報·紀事、北洋之家、人民日報

監製:王禕

編輯:張力

流程編輯:王宏偉

相關焦點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于敏,對於多數中國人來說這個名字是極其陌生的如果不是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也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他是為中國設計氫彈的人沒在西方名校留過學沒喝過一滴「洋墨水」這位「國產土專家1號」在共和國最艱難的歲月
  • 改革先鋒人物故事1:無留學背景的「氫彈之父」于敏
    今天講述沒有任何留學經歷、土生土長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的感人故事。「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託,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這是2014年「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委員會寫給于敏院士的頒獎詞。也是對他一生的事跡的最佳凝練。
  •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孩子,我們國家,有很多沉默的英雄
    等你暢酣淋漓地玩了30分鐘後,猛一回頭,才發現我坐在那裡,像有什麼話要告訴你。「有個英雄去世了。」我說。「誰?」你一下子緊張起來。「于敏。」我說出這個名字時,看到你的小眼睛裡,寫滿了迷茫和懷疑。因為他,中國才擁有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氫彈技術。你知道,全球氫彈構型只有兩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于敏構型,是我們國家獨有。」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他的名字曾絕密二十八年(傳承·大力弘揚...
    在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鑽研多年後,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將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交給了他。從那時起,于敏轉向研究氫彈原理,開始了隱姓埋名的28年。當時的核大國對氫彈研究絕對保密,造氫彈,我國完全從一張白紙起步。由於大型計算機機時非常緊張,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團隊幾乎時刻沉浸在堆積如山的數據計算中。
  • 「氫彈之父」于敏到底有多牛?美國軍方:他最少可抵十個集團軍
    但正是這位「國內專家」,在新中國最艱難的歲月裡,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了中國人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獨立研發氫彈的神話!他就是被稱為「國產土專家1號」的于敏。1950年,韓戰爆發,美拿核武器威脅中國。近幾年來,于敏不僅掌握了國際核物理的精髓,還撰寫了一批重要論文,直接把我國的核研究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1952年11月1日,世界第一個由美國研製的氫彈爆炸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一個島嶼上。1961年,蘇聯試爆氫彈的「沙皇炸彈」,其威力是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的3846倍!
  • 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丨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他的名字曾絕密...
    從那時起,于敏轉向研究氫彈原理,開始了隱姓埋名的28年。當時的核大國對氫彈研究絕對保密,造氫彈,我國完全從一張白紙起步。由於大型計算機機時非常緊張,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團隊幾乎時刻沉浸在堆積如山的數據計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會戰」最終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尋常的直覺,從大量密密麻麻、雜亂無章的數據中理出頭緒,抽絲剝繭,帶領團隊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氫彈理論設計方案。
  • 中國是僅存30顆氫彈的國家,一顆威力有多大,專家說出實話
    目前的核武器分為三類,第一種是原子彈,第二種是氫彈,另一種是有「戰神」之稱的中子彈。 在核武器領域,我國不是領航人,但卻取得了極為突出的成績,從第一顆原槍彈勝利到第一顆氫彈勝利,我國僅用了短短2年多時候就完成了美國7年完成的工作,並且我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存有
  • 中國有全球僅存的30枚氫彈,真相究竟是什麼?原來我們都被誤導了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最大的軍事遺產,擁有全球最大的核武庫,這也成為俄羅斯對付美國的「殺手鐧」,但令人疑惑的是,此前,外界傳出一種觀點:美俄兩國已將氫彈全部銷毀,全球只有中國擁有30顆氫彈。這一說法曾引起外界熱議,事實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 我國現存30枚氫彈,一枚爆炸威力有多大?氫彈之父:堪比世界末日
    大家都知道,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武器之一就是核武器,而核武器爆炸後所產生的強烈輻射可以在未來十幾年中,持續對人體以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對核武器十分忌憚,並且在人類歷史上,至今也就只有美國在二戰時期投擲過原子彈。
  • 【功勳】于敏:幹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今天(18日)的特別節目,讓我們走近「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于敏。  央廣網北京9月18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967年6月17日,新疆羅布泊沙漠腹地。伴隨震耳欲聾的響聲,空中升騰起巨大的蘑菇雲,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那一刻,于敏並沒有在現場,而是在2500多公裡外的北京。他一直守在電話機旁。
  • 我國現存30顆氫彈,爆炸後的威力有少大?
    許鹿希用一本《鄧稼先傳》向大家介紹了鄧稼先前前後後數十年奮鬥在核武器一線的故事,從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自從1958年鄧稼先接到命令被調去新的工作崗位後,便與妻子許鹿希和兩個不足5歲的孩子分開,一別就是28年,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枚原子彈在新疆核試驗場爆炸成功,隨後,他便又一頭扎進氫彈的研究中
  • 于敏:28年隱姓埋名,三次和死神擦肩而過,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到了1960年,在錢三強等大科學家的親自組織下,于敏全身心地投入到氫彈的研究當中。從此,于敏的名字在各種公開場合消失了。這一消失,就是28年。 隱藏28年的真心英雄說實在的,氫彈的研製是一個非常系統的龐大工程。他比原子彈的研究更加複雜。在缺少計算機的前提下,于敏和他的團隊用計算尺和算盤開始了氫彈模型的計算工作。
  • 全世界僅存30枚氫彈都在中國?于敏構型不是萬能,美俄氫彈超千枚
    一般來說一千克核材料核裂變後所產生的威力只有核聚變的1/8(一千克核裂變相當於2500噸煤燃燒,一千克核聚變則相當於2萬噸煤),由於結構設計和核材料利用率的不同,實際相差更加懸殊,所以即便原子彈做的和氫彈一樣大,威力也遠遠不如氫彈。反過來說,氫彈只需要原子彈1/8的體積就可以獲得和後者相同的威力,所以氫彈在小型化上擁有天然的優勢。
  • 中國現存30枚氫彈,一枚爆炸威力有多大?真正答案遠超預估
    核武器是世界上爆炸威力最強的武器,爆炸後產生的強烈輻射可以在未來十幾年時間裡持續對人體和周圍環境造成巨大傷害。因此,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都非常忌憚,不敢輕易使用。迄今為止,只有美國在二戰末期投擲過兩枚原子彈。
  • 中國現存的30枚氫彈,一枚威力到底有多大?氫彈之父親口認證
    中國現存的30枚氫彈,一枚威力到底有多大?發展到現在,核武主要分為3種,分別是原子彈、氫彈與中子彈。其中氫彈比原子彈的威力大得多,這一點我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曾親口證實稱,氫彈爆炸的威力,比預估的更強。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國並不是最開始研製氫彈的國家,但我國在氫彈領域的研究絕對領先其他國家。
  • 我國僅存30枚氫彈,一枚爆炸後的威力有多大?足以摧毀300個廣島
    而核武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種類有很多,除了原子彈以外,氫彈也是其中一種。 而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現在僅存的氫彈只有30枚,但是這個數量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就連美俄這樣的軍事強國都沒有這麼多的氫彈。
  • 原子彈和氫彈哪個威力大?為何全世界僅中國還有氫彈?只因一個人
    在1945年日本廣島、長崎遇襲之前,人們對於核武器的認知還只停留在理論知識層面,但廣島和長崎分別遭遇原子彈襲擊之後,人們都清楚了核武器的真實威力。 ;而第一枚氫彈是出現在二戰後,雖然美國搶先一步研製,但在1953年8月,蘇聯宣布氫彈試驗成功,當量為40萬噸,成第一個成功把氫彈實用化的國家。
  • 氫彈比原子彈還厲害,為啥現在只有我國擁有?
    導語:氫彈比原子彈還厲害,為啥現在只有我國擁有?說了你可能不信我們知道,在二戰後期,1945年的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擲了一枚原子彈,導致大量平民傷亡。迫使日軍加速繳械投降。但是,科學家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對核武器的研究,氫彈屬於核武器,擁有很強大的力量。一旦釋放出核聚變反應能量,那將會是裂變的5倍,甚至更多。雖然目前全球範圍內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有5個,他們就是聯合國五常。但是氫彈只有我國才能擁有,原因是什麼?說了你可能不信。這裡還是要說到我國的一位氫彈專家,他就是于敏。
  • 原子彈和氫彈哪個威力大?為何全球只有中國還有氫彈?只因一個人
    一提到核武器,大家腦海裡首先浮出的肯定是原子彈、氫彈這種。歷史課本裡曾告訴我們,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於1964年10月16日爆炸,緊接著3年後,第一顆氫彈也相繼試爆成功。而在這之後,再無任何核武器試爆的消息。
  • 中國擁有世界上僅剩的30枚氫彈,其威力有多大?氫彈之父親口證實
    核武器分為三類,一種是我們熟知的原子彈,還有就是比它威力更大的氫彈和具有毀滅性的中子彈,只不過後兩者不易保存,而且維護費用也非常高。如今全球僅存的氫彈數量只有30顆,全都為中國所屬。各國對於氫彈的研發時間非常早,冷戰時期就有很多國家擁有,我國並不是第一個研發製造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