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健康科普|劉陽:微創技術與傳統手術並存 全方位培養外科醫生...

2020-12-27 騰訊網

原標題:光明健康科普|劉陽:微創技術與傳統手術並存全方位培養外科醫生診治能力

【欄目介紹】

2019年7月出臺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於43.3%和46.6%;癌症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分別不低於70%和80%。並且要重視癌症患者的全程管理,做好患者的康復指導,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質量。目前數據顯示,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排名惡性腫瘤第一位。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搭建共建共享的基本路徑和平臺,促進全社會廣泛參與,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醫療知識科普成為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關鍵環節,新媒體也成為受眾獲取相關信息的重要渠道。

11月28日,光明網大健康科普採訪間走進第十二屆北京胸外科學術年會現場,邀請10位胸外科專家,均為我國胸外科診療和科研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就我國肺癌早篩早診現狀、最新胸外科微創理念、疫情防控下的心肺疾病全程管理等話題,為廣大網友們進行科普解讀。

【本期專家】

劉陽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胸外科主任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胸部疾病的診斷和外科治療工作,擅長微創及複雜胸外科手術。

【本期精彩看點】

主持人:使用機器人做胸腔鏡手術與普通胸腔鏡手術有何差別?

劉陽:經歷開胸、胸腔鏡再到達文西機器人,胸外科手術機器人優勢巨大,使得胸外科微創治療技術步入新時代。

達文西機器人現在主要應用於泌尿外科、普外科、肝膽外科、婦產科、心臟外科、胸外科等相關手術。

醫生在進行手術時,操作機械臂穿過胸部、腹壁等,可以應對雙手無法觸及的細小地方,使手術更精準,創傷更小。

主持人:要放下手術刀操控好機器人,對於外科醫生來講是否具有更高要求?

劉陽:好的外科醫生需要全方位培養,既要掌握傳統外科手術也要熟練運用微創腔鏡手術,並且提高了解和判斷疾病能力。

【製作團隊】

製片人:李丹

主持人:李丹

編導:雲霄

攝影后期:逯成業

製片主任:馬少華魏燕紅

製片組:北醫三院胸外科

外聯製片:聶晶

本欄目由光明網獨家策劃出品

公益支持

[責任編輯:李然]

編輯:汪東偉

統籌:

編審:

相關焦點

  • 食管癌微創外科手術的現狀與思考|食管癌|併發症|微創食管切除術|...
    正文食管癌的外科手術治療已有百年歷史[1],但其微創手術的廣泛應用僅 10 餘年。在胸外科領域,微創技術的發展也最早開始於肺外科手術,食管癌微創技術在胸外科領域的開展較晚,明顯晚於肺、縱隔手術以及食管良性疾病(食管平滑肌瘤、賁門失弛緩)等。
  • 熱血外科 | Dr.Liu聊科普之「不餵奶,也得乳腺炎?」
    看完上面科普的女性朋友們,心裡有沒有拔涼拔涼的!餵奶時有風險,不餵奶時風險猶存。沒關係,我們科普的目的就是提高大家的衛生健康認識水平,引起大眾的重視。科室以腹腔鏡微創治療消化道腫瘤為中心,輔以消化內鏡、介入技術,三位一體,綜合發展,下設腹腔鏡微創治療組、消化內鏡診療組、綜合介入治療組、肛腸疾病診療組及護理組。
  • 海軍總醫院全軍微創神經外科研究所介紹
    海軍總醫院全軍微創神經外科研究所介紹發布時間: 2016-07-13 14:14:52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年海軍批准成立海軍功能神經外科中心;1992年總後勤部批准成立全軍神經外科中心;1989年成為第二軍醫大學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00年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2011年12月總後勤部批准成立全軍微創神經外科研究所;2012年11月成立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院。
  • 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心臟|手術|醫生|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健康界
    在大量的手術實踐後,醫生提出了外科手術的兩個「金科玉律」:手術刀觸及的器官必須靜止、手術視野清晰無血。而在心臟上動刀子,恰恰是這兩個原則的悖論。心臟與生俱來的跳動,可以說是我們生命的象徵,然而這在當時的外科醫生眼裡,卻是無法逾越的障礙。心外科手術的發展停滯不前,人們對心臟的了解也所知甚少。而無法觸及的「禁區」,自然會讓人們心生敬畏。
  • 廣西人民醫院啟用第四代達文西Xi手術機器人,微創方法實施複雜的...
    打開APP 廣西人民醫院啟用第四代達文西Xi手術機器人,微創方法實施複雜的外科手術 光明網 發表於 2020-12-22 17:48:43
  • 「洋醫生」紛紛來滬「取經」 肺科醫院為何受歐洲胸外科醫生青睞?
    在滿足市民衛生需求、國民健康發展的同時,桃李不言而成蹊,在百年西學東漸的時代背景下,一大批優秀西方醫學人才「逆流而上」,負屐萬裡,來滬學習進修最新醫療技術。  2018年市肺科醫院微創胸外科手術突破1.4萬例,近五年微創手術量突破4.8萬例,微創手術率從以往的12.5%提升到95.3%,穩步推進胸外科術後快速康復工作,胸外科平均住院天數降至6天。
  • 微創外科醫生巧用2面「鏡子」全部取出
    不僅能看外表,也會看體內,做手術時醫生的視野將會更加寬廣,才能看得更全、更仔細。60歲老人得膽結石痛苦不堪60歲的楊大爺這些年患有膽囊結石合併膽總管結石,反覆的上腹疼痛、發熱,甚至「憋到」全身黃疸,讓他苦不堪言。
  • 【同同科普】世界脊柱健康日系列科普問答(四)
    【同同科普】世界脊柱健康日系列科普問答(四) 2020-05-16 02: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訪丨沈柏用:乘風破浪的外科醫生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副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法聯合醫學院執行院長,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1991年7月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法文班。長期從事肝膽胰外科尤其是胰腺腫瘤的外科治療,是國內最早將微創技術用於肝膽胰手術的專家。
  •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搭建學術交流平臺 助力微創手術普及
    會議伊始,「浙江大學邵逸夫醫院蔡秀軍名醫工作室」在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揭牌,對提高河南省外科微創技術和科研水平,促進中原微創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充分利用好浙江大學邵逸夫醫院這個國內微創外科領域的高地,在蔡秀軍院長及其團隊支持下,進一步凝聚國內外各學術平臺力量,開展多學科專業研究,以臨床應用為導向,以協同網絡為支撐,深入開展外科疾病微創領域臨床研究,加強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努力提升臨床、科研和學術水平,促進河南省外科疾病微創診療和科研水平的發展和提高。進一步提升醫療、科研水平,為廣大患者和民眾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務,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
  • 石城縣人民醫院腹腔鏡微創技術再升級!成功開展NOSES手術
    石城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結直腸癌根治術(NOSES手術)。近年來,石城縣人民醫院外二科用此項技術連續為幾位患者輕鬆解決直腸內腫瘤,胃腸外科腹腔鏡微創技術再升級,取得新的突破,使該院腹腔鏡微創技術更加「微創」。
  • 【人物專訪】胸心外科楊智——每一臺手術都力爭完美
    擅長各種胸外科微創手術治療,如微創肋骨骨折、微創胸廓畸形矯正、食管癌、肺癌、縱隔腫瘤、氣胸、肺大泡的手術治療,對於胸壁畸形、胸壁腫瘤切除及3D列印胸壁重建、重症胸外傷的救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經過近6個小時的努力,手術非常成功,術後患者無聲音嘶啞,8天便經口進飲食,10天拆除所有傷口縫線並好轉出院,恢復良好,時至今日,這位患者依然身體健康,進食正常。 「好醫生不但要刀法好,還要有理性的思維,善於談判的口才和強大的內心。
  • 我國首例雷射微創技術損毀腦腫瘤手術!八成腦部病症適用
    一想到開顱手術,患者和家屬不免會有手術風險高、後遺症多等疑慮和擔憂。 2020年9月27日,趙國光教授完成了我國第一臺利用雷射微創技術損毀腦腫瘤的手術。
  • 骨科微創手術+快速康復理念 更多患者在市人民醫院獲益
    經過骨科中心脊柱外科醫生的檢查,發現任婆婆腰部有兩處腰椎骨折,考慮為骨質疏鬆引起的病理性腰椎骨折,需要手術治療。本來擔心傷筋動骨一百天,但詳細了解了微創手術和快速康復等相關情況後,一家人放心了不少。「手術很順利,她術後沒有放置引流管、尿管,當天正常飲食,第2天就能下床,第6天康復出院。」
  • 濟南三院劉華水:讓骨折手術更加精準微創,是一輩子的追求
    因此,骨盆骨折的微創螺釘植入手術是最佳選擇,但患者的病情,也無疑給醫生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早已積累上千例骨折手術經驗、精於骨盆骨折微創治療的劉華水,仔細分析病情、制定完備的手術方案之後,決定迎難而上。「患者屬於旋轉不穩定型骨盆骨折,非常適用骨科手術機器人。」
  • 武穴第一人民醫院醫生柯煒榮獲湖北省腹腔鏡手術競賽特等獎
    12月5日至12月6日,第三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珞伽泌尿論壇暨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泌尿繫結石微創診療新發展研討會、省級繼續教育—泌尿外科微創新技術研討會、微創時代護理新理念研討會、湖北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泌尿內鏡專業委員會年會在湖北省漢川市隆重召開,大會憑藉高質量、高水準的內容,吸引了省內外數百名專家學者參會
  • 微創外科解決方案供應商厚凱醫療完成超億元 C 輪融資
    成立於北京的微創外科解決方案供應商厚凱(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厚凱醫療)近日宣布完成超億元人民幣 C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高瓴創投領投,高科新浚跟投,浩悅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將助力厚凱醫療加速在微創外科領域的開發及應用轉化過程,推進公司銷售渠道建設及海外營銷網絡搭建,並進一步擴大產能。隨著微創手術在國內逐漸滲透,市場對微創外科手術器械的需求日益增大,多家上市公司招股書顯示,2019 年國內微創外科手術器械市場規模已經超過 180 億元人民幣,5 年後預計將達到 400 億元。
  • 從「直覺外科」到「強生」,手術機器人之父Frederic Moll究竟有著...
    (圖:腹腔鏡)在婦科輪值期間,Moll博士第一次見到了腹腔鏡手術,這也是一種微創手術。所謂腹腔鏡手術,就是在腹部的不同部位做數個小切口,通過這些小切口插入攝像鏡頭和各種特殊的手術器械,外科醫生通過觀察圖像能夠清楚地看到病人體內發生了什麼,從而使用各種手術器械在體外進行操作來完成手術。
  • 乘風破浪的肝膽外科醫生
    手術歷時6小時,最終將患者尾狀葉的腫瘤安全、完整地切除。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半個月就出院了。一年多過去了,如今張大伯依然健康地活著。 老天不負有心人,他幸運地加入了吳孟超教授的團隊,師從膽道外科專家錢光相教授,主攻方向為肝門部膽管癌。 於是,周玉坤在膽道外科紮下營來,跟隨著錢光相教授從膽囊切除手術開始,扎紮實實地打磨了三年。在導師的嚴格要求、諄諄教誨下,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肝膽外科醫生。
  • 5年500臺達文西手術,和睦家實現技術升級
    首例機器人單孔手術在「微創時代」更進一步 朱剛主任主刀的第500臺達文西手術,這是一臺機器人輔助單孔腹腔鏡手術,力爭將患者的創傷減少到最小,也是和睦家外科微創手術技術的又一次突破。 早在2009年,朱剛主任等人就開始了單孔腹腔鏡手術的研究和嘗試,是世界範圍內較早開展「純單孔腹腔鏡手術」泌尿外科醫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