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心臟|手術|醫生|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健康界

2020-12-24 健康界

人類永遠都在突破與創造中前行,醫學的發展同樣如此。


心臟是決定著我們生存的重要器官,然而,它卻是柳葉刀最後被攻克的人體部位。

現如今,人類已經可以十分從容地靠手術來糾正畸形的心臟,3D列印心臟的技術也漸漸成為現實。

出生在醫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你或許很難想像那樣一個時代:一旦心臟出現問題,人類的生存就只能聽天由命。

而這樣的事情,僅僅發生在70多年前。


「在心臟上動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

19世紀,外科學迎來了第一個黃金髮展時期,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柳葉刀已經深入人體的四肢、腹腔,甚至大腦,手術品種可謂是百花齊放。

在大量的手術實踐後,醫生提出了外科手術的兩個「金科玉律」:手術刀觸及的器官必須靜止、手術視野清晰無血。而在心臟上動刀子,恰恰是這兩個原則的悖論。

心臟與生俱來的跳動,可以說是我們生命的象徵,然而這在當時的外科醫生眼裡,卻是無法逾越的障礙。

心外科手術的發展停滯不前,人們對心臟的了解也所知甚少。而無法觸及的「禁區」,自然會讓人們心生敬畏。

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外科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之父"的奧地利醫生比爾羅特,就曾經下過這樣的"魔咒":

「在心臟上做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任何一個試圖進行心臟手術的人,都將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當然,這個「魔咒」後來被證實是錯誤的。

僅僅在其去世後不到三年,一位德國法蘭克福的外科醫生雷恩,便成功地為一位心臟外傷的病人進行了縫合。

1896年9月7日凌晨三點半,警察送來一名重患:一名22歲的小夥子被刺中心臟,面色蒼白,呼吸困難,脈搏不規則,衣服被血浸透,情況十分危急。

或許是顧慮到大師的訓誡,直到9月9日,病人已經十分虛弱,再不救就只有等死了,雷恩才決心冒險一搏。

雷恩記錄道,「我決定進行開胸手術,發現心包內持續有血流出。擴大心包傷口,清除了陳舊的血液和血塊,發現右心室上有一個1.5釐米的傷口……我決定縫合這個傷口。當縫合至第三針後,出血得到了控制,脈搏心率呼吸都得到了改善……這個手術無疑證明了心臟縫合修補的可靠性。」

在那個沒有心臟外科專業醫生的時代裡,心臟受傷居然不死,這堪稱是一種奇蹟。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這位病人成為了當時報紙上的頭版人物之一。

在以後的十幾年中,雷恩共進行了124例心臟外科手術,手術成功率是40%,而在此之前,心臟受傷者的死亡率幾乎是100%。

1940年10月6日,我國的張超昧醫生成功救治了一位右心室刀刺傷的軍人,這是西醫傳入中國以來,首次有人做心臟手術。

這位在當年只有27歲的醫生,為我國的心外科開啟了嶄新的篇章。

張超昧妻子為其畫的油畫

不過在當時,雖然心臟遭受外患的人終於能看到零星的一點希望,可是面對一個先天性心臟畸形的孩子,醫生們還是束手無策。 


藍色嬰兒終於得到拯救——

一個黑人木匠改變了心臟外科手術史

1944年,一個讓醫學界沸騰的消息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傳開了:知名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將要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心臟外科手術,拯救一個「藍嬰」的生命。

手術當天,很多外科醫生都激動地趕去現場圍觀,讓他們困惑不解的是:在手術的過程中,一個黑人小哥始終站在布萊洛克醫生的身旁。甚至,當布萊洛克遇到不確定的情況,還要向這位黑人小哥請教。

託馬斯在指導手術

改寫「藍嬰」命運的故事就要從這位黑人小哥說起。

這位黑人小哥叫託馬斯,他原本是一名木匠,可遇上經濟大蕭條,他失業了。

由於從小喜歡醫學,1930年2月,經朋友介紹,託馬斯成為了布萊洛克醫生的實驗室助手。

在那個種族隔離的年代,布萊洛克最初只能以清潔工的名義僱用他,但由於託馬斯天賦過人,進實驗室後不久,他就憑著自己過硬的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成為了布萊洛克無可替代的助手。

後來,他們二人一同來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這裡,他們二人有幸遇到了另一位醫學偉人塔西格。

1943年,塔西格向他們講述了讓她頭疼不已的「藍嬰症」,這是嬰兒期最常見的一種先天性心臟畸形,患兒皮膚常呈藍紫色。「藍嬰」們一旦患病,身體就會越來越虛弱直至死亡,在當時,死亡率是100%。

她目睹和傾聽了太多家長們產生的喪子之痛,她不想讓這樣的人間慘劇繼續下去了。她表示,自己研究了很久,認為這種病的癥結在於通往肺部的主動脈被堵塞了,唯一能解救患兒的辦法是通過外科手術,讓其肺部得到更多的血液。
布萊洛克和託馬斯沉思片刻,忽然想到他們的一個動物模型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為了驗證此前方法的有效性,在託馬斯接近兩年的實驗室工作裡,有200隻狗參與了他的實驗。除了不斷試驗外,託馬斯和布萊洛克還設計了專門的外科手術器械。

1944年11月29日,這是一個在心臟外科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他們終於迎來了第一個可以實踐的病例。

當天早上,護士把一個極度虛弱的「藍嬰」送到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手術室。

基於託馬斯有過給狗做手術的豐富經驗,這一次,託馬斯不僅是布萊洛克的助手,更是他的指導者。

當手術結束後,嬰兒嘴唇的顏色由深藍色轉變為粉紅色,整個醫學界都被震驚了,這項手術後以布萊洛克、塔西格的名字被命名為B-T分流術

這一開創性的手術,成為醫學界主流認可的心外科手術的正式開端。在第一例「藍嬰」手術順利完成後,布萊洛克又為1000多名符合條件的嬰兒做了這項手術。

回顧我國對此技術的引進,1953年,石美鑫教授首次用B-T分流術給一位患者成功實施了心臟手術,與世界上第一例相隔僅九年。

38年後,石美鑫教授和這位患者再次相會,在當時做手術的醫院大門前留下了下面這張合影。

毫無疑問,B-T分流術的出現,讓很多心臟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了改善,但這畢竟是階段性的產物,能救治的群體是十分受限。外科醫生的手仍然只能停留在心臟之外,無法打開心臟,進入其內部進行確切的修復。


冒著99.9%職業前途被毀的風險

心外科「魔咒」在他們的冒險中終於徹底擺脫

即便有了B-T分流術,如何突破無血術野的手術原則,也依然讓外科醫生束手無策:只有充分的暴露、仔細的止血才可以給外科醫生必要的冷靜,使他們可以在手術臺上清晰地思考,有序地操作。

如何避開血流的幹擾,安全地打開心臟呢?對於這個問題,絕大多數的醫生自然是迴避的,然而,任何年代都不乏那些富有智慧和想像力並且勇於實踐的人,來自加拿大的外科醫生比奇洛就是其中之一。

或許是受加拿大常年冰天雪地的靈感刺激,比洛奇做了一系列動物的低溫麻醉實驗。他發現體溫下降,身體對血液氧氣的需求減少,血流變慢,心臟有可能出現短暫停跳。

在這個時間內,外科醫生就可以打開心臟做手術,然而時間最多只有六分鐘,他的方法很快就被應用到心臟手術上。

1952年9月2日,劉易斯和李拉海醫生利用低溫手段,在不足6分鐘的時間裡,成功地為一位患者實施了心臟實質缺損的縫合手術,這是世界上第一例心內直視下的手術

這項技術很快也被應用到了我國的心外科,僅四年後,傅培彬教授就利用此手段實施了動脈瘤手術。

整個20世紀50年代,這樣的手術進行了多例,很多患者因此得救。然而,如何超越心臟手術的時間限制,依然是困擾著醫生們的難題。

這時候,李拉海冒出了一個瘋狂的想法:如果你有一個病人,你也可以有一位捐獻者,用捐獻者的血供應在病人體內循環,你就可以在心臟上面做手術。其間,患者的心臟將處於停跳狀態,李拉海將這一方法稱為活體交叉循環技術

李拉海

自然,運用活體的方式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但是也給絕望中的患者父母一絲曙光。

1954年,李拉海用活體交叉循環技術為先天心臟畸形的肖恩等45個心臟病患者進行了心臟手術,28個患者的生命得到了挽救。

多年之後,頭髮已花白的肖恩面對記者的採訪,無比幸福和驕傲地介紹著,「這是我的兒子和他的妻子,這是我的孫女和孫子,我基本上以健康的身體狀況做完了我這一生當中想做的事情。我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我擁有我想擁有的一切。」

即便李拉海的想法在如今看來也是那樣驚心動魄,但他冒著毀掉職業前途的風險做出的驚天之舉是值得的,不僅挽救了當時瀕臨絕境的心臟外科研究,更是讓那些處於死亡邊緣的患者重獲新生。

1958年,人工心肺機正式研製成功,並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同年6月,蘇洪熙醫生首次在我國成功應用人工心肺機,進行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修補室間隔缺損。

蘇洪熙教授在讀書

可以說,人工心肺機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千百萬的心臟重症患者因此受益。

直至此時,心外科的醫生們才徹底擺脫了比爾羅特的「魔咒」,從此步入光明之旅。

打破陰霾後,心臟手術的類型日漸豐富起來,後來又相繼出現了心臟瓣膜植入、心臟搭橋、心臟移植等多種手術,手術設備也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多的人保住了他們的「生命之源」。


如今,人們對心臟的了解越來越深入,醫生們已經可以從容地解決心臟出現的各種難題,即使和這個器官有關的疾病依然是人類的「頭號殺手」。

在《手術兩百年》這個紀錄片裡,第五集「打開心臟」的尾聲中如此說道:

「這是一個異想天開者的世界,在和病魔鬥爭的過程中,醫生要與陳舊的觀念對抗,也要與匱乏的想像力作戰,在無數的障礙、挫折和失敗面前,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堅持。」

感謝那些帶領醫學逐步擺脫黑暗與蒙昧的堅持者們,謹以此文向那個時代偉大的人們致敬。 


來源:健康界

作者:一號鹿部分內容來自於:

《心外傳奇》,李清晨

《心臟外科——外科之花的艱難綻放》,李清晨

《手術兩百年》

《改寫人類外科歷史的黑人木匠》,同語軒

《中國心臟外科的歷史與現狀》,肖明第

《中國首例心臟外科手術「誕生」於成都》,雷位衛

《百年「醫刀」 記我國心臟外科學奠基人蘇鴻熙》,新華社


投稿 請添加微信:lubinxun2727

一經採用  即奉酬勞 50-5000 元

小健說:如果不想錯過我們的推送,可以進入公眾號,查看以往的文章列表;如果有一天沒有收到我們的推送,那可能因為微信改變了推薦方式,不是我們沒有更新喲;你可以在搜索框搜索「健康界」,進入公眾號,閱讀往期文章。

今天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歡迎點個「贊」或者看完點個「收藏」

你的鼓勵是我們堅持每天更新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心臟外科醫生張金洲:每次手術都是一場生與死的戰鬥
    總共經過10個小時的手術,術中測右心室和主動脈壓力比為0.5,右心室流入道和肺動脈壓差10mmHg。停機後經食道心臟超聲顯示:室間隔缺損完全修補,心臟射血分數51%。此次針對法洛四聯症的雜交手術,創造了一場生命奇蹟!標誌著心臟外科在複雜先天性心臟病外科診治方面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 人物風雲|他是熱愛文學還發明了人工心肺機的心臟外科醫生!
    這種低溫法後來被用於簡單的臨床心臟手術,並獲得了多次成功。但低溫法還是存在很多明顯的缺陷,如,容易產生心律紊亂,往往會因此導致手術失敗,病人死亡;血流組段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不適用於複雜的心臟手術。為了克服上述的缺點,複雜的心臟手術只能寄希望於體外循環的實現。
  • 體外循環下心臟手術不再是難題
    本網訊(記者 侯伶俐 通訊員 胡琦)心臟手術曾經是外科醫生最難以逾越的鴻溝,而體外循環技術的臨床應用已有半個多世紀,為心臟外科創造了一個無血的手術環境,打破了「心臟是外科醫生最後禁區」的魔咒。自2012年以來,孝感市中心醫院心胸外科開展體外循環下心臟手術150餘例,截至目前所有手術病人已順利出院。 體外循環是利用一系列特殊人工裝置將回心靜脈血引流到體外,經人工方法進行氣體交換,調節溫度和過濾後,輸回體內動脈系統的生命支持技術。
  • 光明健康科普|劉陽:微創技術與傳統手術並存 全方位培養外科醫生...
    原標題:光明健康科普|劉陽:微創技術與傳統手術並存全方位培養外科醫生診治能力 【欄目介紹】 2019年7月出臺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於43.3%和
  • 心胸外科:「雙子座」手術讓青春期男孩昂首挺胸
    12月1日,12歲的小劉來自湖南岳陽農村順利接受了湖南省兒童醫院心胸外科醫生的「雙子座」手術,昂首挺胸起來。在當地醫院經過一系列的藥物治療後,塌陷仍呈加重趨勢,父母帶著小劉走進了湖南省兒童醫院心胸外科診室,醫生詳細檢查後診斷小劉為極重度漏鬥胸合併扁平胸、胸骨旋轉、胸肌發育不良、心臟移位。
  • 主管大夫建議我們接受達文西機器人心臟手術,到底靠譜不?
    首先我們這裡說的達文西機器人,不是我們看到的美國大片中的具有獨立智能的獨立行走的機器人,而是擁有四根機械臂能否輔助外科醫生手術的機器及系統,我為什麼把它分成機器和系統呢,因為手術過程中,外科醫生並沒有站在手術臺上,而是在操作臺上,外科醫生的手術動作均通過達文西機器系統處理後指示機械臂進行360°的動作,因此,理論上應該成為達文西機器人系統。
  • 主任提問:給冠心病患者做外科手術,你該注意什麼?
    作為一名心內科會診醫生,最熟門熟路的兩個地方莫過於急診和外科,這裡提到的外科涵蓋了所有手術操作科室。擬行非心臟外科手術的患者如果合併冠心病,外科醫生在術前發個心內科會診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作為一名心血管醫生,希望結合該綜述以及相關文獻,聯繫曾經會診碰到的問題,寫一些建議給發會診的外科醫生和出會診的心內科醫生,以便會診能更加高效和準確。第一篇,就從給外科醫生的建議寫起。一、擬行非心臟外科手術前,外科醫生為什麼對冠心病患者特別關注?
  • 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體外循環下心臟直視手術!
    近日,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首例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體外循環下直視手術」成功完成,標誌著心臟大血管外科醫療技術水平又邁上一個新臺階。此例手術的成功開展,為魯南地區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 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體外循環下心臟直視手術
    4月24日上午,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首例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體外循環下直視手術」成功完成,標誌著心臟大血管外科醫療技術水平又邁上一個新臺階。此例手術的成功開展,為魯南地區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帶來了福音。據悉,27歲的患者鍾某,2年前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
  • 外科醫生做手術的時候,都不穿內衣?醫生告訴你手術室的秘密
    在醫院裡,外科手術通常是十分的艱苦,需要多名醫護人員的精密配合與持之以恆的耐力才能順利完成。 由於整個過程需要醫生全神貫注地投入進去,因此,當患者傷口處流出的血液滴到醫生的身上時,他們也會沒有察覺。
  • 外科醫生做手術的時候,都不穿內褲?醫生告訴你手術室的秘密
    在醫院裡,外科手術通常是十分的艱苦,需要多名醫護人員的精密配合與持之以恆的耐力才能順利完成。由於整個過程需要醫生全神貫注地投入進去,因此,當患者傷口處流出的血液滴到醫生的身上時,他們也會沒有察覺。但是,如果出血量太多的話,醫生的手術服和衣物都會被血液浸潤,所以一場手術下來,醫生的衣物幾乎不能再要了。這就導致了很多外科醫生做手術的時候都不會穿內褲。在公眾的視角中,普遍認為醫生都是形象莊重、儀表正經的樣子,竟然不敢相信外科醫生們上手術時不會穿內褲。
  • 心血管外科發展新機遇:建心臟學院、開設智庫,產學研醫深度合作
    在FTC2020論壇上,最終成立了首座心臟外科實戰學院,搭建起了心外科醫生臨床思維及手術操作的規範培訓體系;成立了心血管產學研醫智庫平臺,為臨床醫學專家及布局心血管產業的投資機構建立起了溝通橋梁,進一步促成產學研醫的深度融合。
  • 天才外科手術醫生
    做事專一,是經常冷靜清楚地說出所想的類型,決定像在手術遇見不測的事態也能適當作出判斷般地,不深入接觸患者。飛彩因為想實現成為最優秀的外科手術醫生,專注於學業,因而對小姬的照顧有些欠缺。在遊戲病開始蔓延的時候,小姬不幸染上了這個病毒,這個病需要將崩原體擊殺才能讓患者好轉,否則將會消失。
  • 福建整形外科醫生,「跨界」出了名!
    老吳指著身上的心臟起搏器說。2014年,心臟出現問題,他裝了這個救命「神器」,之後每年都要檢查。今年初,檢查結果顯示他的設備良好,還能使用6年。 不料3個月前,裝在老吳體內6年的心臟起搏器變成了要命的「兇器」。 原來,安裝心臟起搏器的第一步,是醫生要在病人的皮下做一個「袋子」放置脈衝發生器。
  • 外科醫生必讀遊戲教程——手術技能從此提升!
    一項研究發現,玩電子遊戲的腹腔鏡外科醫生做手術更快,同時手術精度亦沒有降低。也就是說,玩遊戲的醫生做手術時不僅更加迅速,也更加高效。幾年前,研究人員訪問了30多個外科醫生和外科住院醫生,詢問他們打遊戲的習慣,並將他們分成經常玩、偶爾玩和幾乎不玩三組。
  • 外科醫生做手術的時候,是不是誰都得聽他的,特別的威風
    高考陸續出分了,大家都開始填報志願了,有些朋友問我,學醫好不好,特別是當外科醫生怎麼樣?在很多朋友的眼中,外科醫生做手術的時候,非常帥氣、十分的迷人,在手術臺上可以指揮一切,說什麼就是什麼,大家都要聽手術醫生的。
  • 愛在奉獻中彰顯——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心臟外科救助4000例貧困...
    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張衛達向醫院黨委提出建議:「一個患兒連著一個家庭,一個家庭連著整個社會,軍隊醫療工作者有責任為促進民生、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2006年10月,在醫院黨委的支持下,心臟外科與廣州市婦聯攜手啟動「救治百名特困家庭重症心臟病兒童愛心工程」,婦聯為每名患兒資助1.5萬元,其餘費用由醫院承擔。兩個月內,他們為102名患兒實施手術,成功率100%。
  • 璧山區成功完成首例體外循環直視下心臟手術
    近日,璧山區人民醫院成功完成首例體外循環下心臟不停跳房間隔巨大缺損直視修補手術。璧山區人民醫院胸心外科醫生艾成博士說,若不及時進行手術治療,陳女士未來將發生心功能衰竭,直到失去手術機會,威脅生命。在醫生建議下,陳女士立即住院接受心臟手術治療。  該手術必須在體外循環的環境下開展,需要通過動靜脈插管,把病人體內的血液全部引流到體外循環機,用體外循環機代替人的心肺功能,才能切開心臟進行手術,這在璧山區尚屬首次。
  • 專家講科普:冠心病的外科治療——非體外循環心臟跳動下冠脈搭橋術
    冠脈搭橋手術從患者身上其他部位取下一段正常血管,一端與升主動脈相連,另一端與冠狀動脈狹窄部位遠側相連,從而把主動脈血橋接到冠脈遠端。因這種手術方法如同架橋,所以形象地將之稱為「冠狀動脈搭橋術」。陝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胸外科主任柏本健表示。
  • 醫學史上的11月20日:世界首例人造心臟移植手術獲得成功
    歷史上的今天即1995年11月20日,牛津大學團隊為一名64歲男子成功完成了人造心臟移植手術。這名男子是一名退休的電影製片人,由於年齡問題,這位患有心臟衰竭的患者已經無法接受器官移植手術。此前,主治醫師已經宣布他最多存活6個月。 心臟移植曾經且一直是醫學外科手術皇冠上的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