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灣灣
都說澳洲有三寶——煤礦、奶牛,留學好
當坐頭等艙背Chanel的Michelle,和坐經濟艙背北極狐書包的小王共同踏出雪梨機場的那一刻起,不論他們是花100刀打車還是坐2塊錢的公交;
留學生踏上澳大利亞土地的那一刻,
就已經創造了一個工作崗位。
某一天,你刷到一個新聞:「澳大利亞已超越英國,成為最受留學生歡迎的留學目的地第二名。」
這個「No.2」,意味著在雪梨所在的新南威爾斯州,留學生支撐起了95000個工作崗位;
墨爾本所在的維多利亞州,有79000人的工作依賴留學生。
布裡斯班和黃金海岸所在的昆士蘭州,光是留學產業就提供了20000個崗位。
圖片來源:澳大利亞《衛報》
這兩年,凡是沒聊過『澳洲高校過度依賴留學生』話題的媒體,都不算得澳洲主流媒體。
而實際情況呢?最愛搞個大新聞的《雪梨晨鋒報》做了一個調查。結果發現,還真他娘的沒錯!
名校40%利潤來自留學生
澳洲八大有5家排前十!
2019年8月25日,《雪梨晨鋒報》發布了一項針對澳洲各個大學的財政狀況調查。
我橫看豎看,這份調查報告裡就寫了幾個大字:留學生多,大學有錢!
澳洲十家最依賴國際留學生的大學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是抱留學生大腿抱的最緊的一個學校,2018年,國際生學費和海外運營為其利潤貢獻了40%!
緊隨其後的雪梨科技大學,蒙納士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和雪梨大學,留學生貢獻的利潤均超過35%
當然,國際留學生不等於都是中國來的留學生,不過,每3個在澳大利亞的留學生裡,就有1個人是中國人。
學費、衣食住行、租房、娛樂、探親,留學這個龐大的產業鏈,被稱作一部分澳洲人的衣食父母也不為過。
但是,澳大利亞超過70萬的國際留學生,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累積起來的數量。
今天,灣灣跟你來聊一聊,留學生是如何變成澳大利亞命脈之一的。
97年前的艱難留學路
1850年建立的雪梨大學,是澳大利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1年後,澳洲發現大量金礦,吸引了大量帶著發財夢的廣東人。
他們從香港上輪船,風雨海浪中顛簸搖晃3個月,終於在踏上墨爾本的土地。短短數年,就有4萬多中國人來到澳洲淘金。
繼美國的「舊金山」後,澳大利亞是一座「新金山」。
但是,淘金歸淘金,做苦力歸做苦力,直到73年後的1923年,雪梨大學才正式接納了第一名中國籍留學生。
他叫N Y Shah,來自中國武漢 (年代久遠,該同學的名字灣灣尚未查到),你猜猜他讀的是什麼專業?
不是商科、不是工程,他攻讀的是教育學位,準備學成之後,回中國當老師。
1920年到1925年,澳大利亞大約給中國的留學生發放了400張學生籤證,開啟了亞洲留學生的第一波小熱潮。
1950年代開始,來自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等地的華僑二代孩子開始抵達澳大利亞學習。
雖然在印尼和馬來西亞,華人並不是當地最大的族群,但卻是最注重後代的教育和素養的。
不論身在何地,尊師重教的精神都牢牢刻在華人的骨子裡,我堅信如果現在有家長帶孩子到南極旅遊,遇上老師網課,也會想方設法連衛星信號保證自家孩子不掉線。
20世紀中,說到澳大利亞的留學生,一定離不開著名的科倫坡計劃(Colombo Plan)。
這個計劃是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和一些其他亞太國家政府間為加強地區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實施的一項重點關注教育的政策。
來自香港的Winnie Wong,參與科倫坡計劃的學生,在澳大利亞學習藝術。
科倫坡計劃為澳洲的大學帶來了大量的政府公費留學生,同時,也有不少在東南亞和香港富裕家庭的父母,把孩子送過來從中學開始讀起。
1966年,檔案研究顯示,海外留學生佔全日制大學入學人數的8.9%。
這個時期,澳大利亞同時放寬移民限制,在澳大利亞居住了5年的海外學生可以獲得公民身份。
來自曼谷的S Thebtatheema畢業後在澳大利亞工作。
但直到1990年,澳大利亞才正式把國際教育視為一項增加GDP的產業。從此國際學生的數量一飛沖天,大學幾乎看到留學生就兩眼放光——爸爸別走!
留學生到底撐起了多大的教育產業?
1990年,是澳大利亞教育史上意義重大的一年,因為政府實施了道金斯(Dawkins)改革,將曾經一團亂麻的公立高等教育部門重組為單一的國家體系。
這個改革的目的是鼓勵更多澳大利亞的高中生能夠讀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成為高素質的勞動力人才。
不過,圖上這個男人,當時的就業教育和培訓部長約翰·道金斯(John Dawkins)看到了將大學教育確立為出口產業的機會。
於是同年,澳大利亞政府對所有國際學生實行了全額收費。
越來越多的本地學生花僅需十分之一的學費讀大學,因為著愈加高昂的政府給大學補貼。
而本地學生享受的學生貸款,甚至允許他們在收入未達到某個數字時,不需要開始償還貸款。
但是,窟窿總要有人填啊,當澳洲政府的資助不再涵蓋大學研究的費用和本地學生強勁增長的成本時,大學不得不從其他地方尋找資金。
於是,從2000年開始,國際學生的學費已成為歷屆聯邦政府資助政策的非正式部分。
你不說,我不說,大家都安心過日子。留學生越來越多,說明學校國際化、多元化嘛。一舉多得。
據估算,1989年,大學的經營成本中有80%以上來自撥款,而現在只有不到40%。
我再說一個更確切,更新的數字統計——澳洲統計局證實了,每年各大學花費在研究上的費用中,有60億澳幣是國際學生貢獻的。
當然除了資金貢獻以外,國際學生也是澳大利亞大學重要的人才來源。
大學的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員中,國際學生佔37%。
圖源:Shutterstock
時至今日,澳大利亞的國際教育產業可謂是支柱產業之一。錢和人才,兩手都抓,兩手都硬。而更硬的,是澳大利亞大學的質量。
以2019年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為例,前100名大學分布中,澳大利亞佔7%,僅次於美英,高居全球第三。
是否過度依賴國際留學生?這個問題各有各的判定標準,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學和國際留學生是互相吸引,互相依存的關係。
對於留學生來說,國界本不該成為阻攔文化學術交流、知識進步的阻礙。海外大學所提供的知識和技能更讓每個人在新時代更具有競爭力。
對於大學來說,招收人才和好學的學生,多做研究多發論文,提升國際排名和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人才,也是一個正向循環。
根據公開數據,2019財年,留學生為澳大利亞經濟貢獻了376億澳元,約合人民幣1787億元,比2018財年猛漲22%。
而疫情冷不丁的爆發,也讓澳大利亞的經濟遭受重創,甚至信用評級展望被三大機構均調整至「負面」。從經濟角度來看,留學生真的掌握了澳大利亞的命脈。
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