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 我見青山多嫵媚 青山見我應如是-讀範揚山水畫

2020-11-28 騰訊網

我是一個很不謙虛的人,常常自詡在當代藝術圈子裡能入虎穴得虎子,很少有人能與我相比。其實這純系少年輕狂,欠缺城府。好在這些言論大都刊在朋友的交談中,流傳不廣,不至於有更多的人知我狂妄。但也有好事者散布些變質變味的流言讓我很是吃不消,全仗本人臉皮厚,依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實你說有個直抒胸臆的地方,誰還顧得了那麼多?就算給書畫界添亂了。言歸正傳,我們還是說說範揚的畫吧。

範揚《工筆手卷》33×59cm

範揚《山中習禪圖》42×43cm

我和範揚,兩人相距千裡之外,江東我不去,西北他不來,面當然沒見過。可要說全國能數得上,既有實實在在的兩把刷子,又頗有些名氣的畫家,恐怕惟有此範和我最相知了。

範揚《伏虎羅漢》50×132cm

我識範揚大約是在四五年前。說實在話,那時看好範揚者真沒幾個人,都覺得山水畫壇似乎多了個粗服亂頭,筆不精,墨不細,很難讓人看上眼的好事者。同樣,那時的我也絕非現在這樣對他如此有感覺,當時真正吸引我和他親近的其實還有一層是因為他的範姓。因為在1999年我也一不留神和姓範的我妻有了姻緣,是人家大家庭裡的金龜婿,你說不把這位遙遠的舅子哥巴結好,會有好日子過嗎?(呵呵,範揚老兄你不會不認我這妹夫吧)此後,我和範揚談過幾次,均是電話上的接觸,聽他的言語一派江浙人的習氣,小橋流水,一點也不氣吞山河,一時很難把畫和人統一起來。後來,見到老兄的來信——原來範揚人很爽。

範揚《伏虎羅漢》48×103cm

範揚的畫大致經過兩個時期。早期的畫是以人物名世,走工筆的路子,大概是我不喜歡工筆人物或者他走的那個路子,總感覺畫得很隨大流,似乎有點舊版畫、壁畫的東西,甚至也有些日本畫的東西,人物造型比較固定,缺少強烈的個人思想和表現性,顯得有些呆而薄,沒有很好地釋放出筆墨的靈動性和特殊效果。倒是《支前》那件第六屆全國美展作品顯示出了他潛在的能量、才氣和鋒芒。大概是範揚認識到走工筆路子的局限性:要完全打進去再全力打出來很困難,表現的手段不豐富,無法找到合適自己個性表現的風格,難以實現畫風的求新變。用他的話說就是他在看賓翁的畫時受到感染始為之。其實那種感染應該說是他發現了山水畫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心性,適合自己的審美情趣。

範揚《書畫 (二幀)》36×30cm ×2

範揚早一點的山水畫我看過,大略是黃賓虹的路子,但那時與山水的至理還相去遙遙,只可說有點山水的味,還談不上精純。隨著黃賓虹山水畫思想在中國畫界的進一步深入,以及對黃賓虹山水畫研究、學習的範圍不斷拓展,範揚對黃賓虹的認識也有了一次質的飛躍。這裡還要提到一位成就卓著的畫家,不過他不是中國人,他也不畫中國畫,這個人就是荷蘭畫家文森特·凡高。大家不必質疑,範揚在吸收黃賓虹筆墨思想和山水精神的同時,也吸收了來自西洋畫裡的一些審美情趣和藝術思想,尤其是凡高的繪畫思想。那組皖南寫生作品中,明顯地是受了這兩位中西大家的共同影響。

範揚《弘一羅漢》53×72cm

他大量地使用二綠、三綠,畫中表現出的那種審美情趣,完全契合了黃賓虹山水和凡高以一種筆觸描繪整幅畫面中各種物象的審美觀,我甚至認為他使用顏色的協調性也是從凡高的畫中得來的。我見到過文森特·凡高1889年畫的那張《耕夫和作坊》、《聖保羅醫院花園裡的樹木》、1890年畫的《茶彭華爾的草房》這三幅怍品,應該說範揚是最不應該陌生的。然而範揚畢竟是範揚,他對黃賓虹和凡高的吸收絕不是簡單的移植,而是從精神出發再融以筆墨,他結合了個人的思想境界。

範揚《羅漢瑞獸圖》48×133cm

範揚《山水清音》132×72cm

比如他的豪爽就造就了他的畫裡有一種江浙畫家所不能比擬的爽氣和俊逸,看似草草,卻蘊涵著一種亂中有致、亂中有趣的筆墨思想。當然他的畫也受了些徐悲鴻、傅抱石的影響,他的人物畫造型、線條就有此二人的烙印。江浙畫家吸收抱石者甚眾,從亞明、宋文治到今天的許多畫家,大多以筆墨相傳,精神失之,也有個別畫家從精神中來,像周京新,可是這種精神卻不是抱石的精髓,我總以為抱石在留給江浙畫家巨大的藝術財富的同時,不自覺地將一種陰沉之氣附著在他們的畫面中,而範揚吸收了他的率意和浪漫,這一點大家應該有目共睹。

範揚《倚石羅漢》179×97cm

近兩年,範揚的山水畫進一步成熟,筆意率暢恣肆,又能透出些沉穩鏗鏘。且能大膽地用色,用墨,畫畫大黑大綠大紅,反差很大卻很協調,不難看出,已完全擺脫了1999年皖南寫生時的那種嘗試性,朝著更俊朗、更有深度的方向走去。我以為當代山水畫界畫得好者有:曾宓、龍瑞、陳平、胡應康、王鏞、崔振寬、陳國勇、範揚、何加林、姚鳴京、林海鍾等,而範揚無疑是其中最有筆意、最有自家面目、最有後勁者。

來源:國畫大觀

相關焦點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青山何山?
    辛棄疾在《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中寫道,「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其詞句之美、意境之遠,被後世廣為傳頌。而此處,青山何山?詞人又是在怎樣的境遇中寫下此般經典之作,讓我們細細品味。賀新郎·甚矣吾衰矣邑中園亭,僕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雲。甚矣吾衰矣。
  • 《未見青山老》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今天安利一首很好聽的古風歌曲,《未見青山老》,是以冬唱的,喜歡古風歌曲的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她吧,也是古風圈知名度比較高的一位歌手了吧。她的歌曲大多以抒情為主,古風歌曲比較多,也會時常翻唱一些很好聽得歌,以冬是我也很喜歡的一位歌手,對於這首《未見青山老》,我更是情有獨鍾。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談稼軒的人生曲線
    出自《賀新郎·吾已甚衰矣》的一句詩:「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我看見青山是多麼的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的吧。這裡的辛棄疾是多麼的寂寞,遇山見山話山。我認為是沒有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句詩,雖然講的是辛棄疾的淡然,但是我認為從這句詩,他的絕望需要青山來衝淡,他的人生方向,由青山指明,有一句歌詞「青山予我,朝朝暮暮」。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罷職後的傾情於自然
    有一句詞,常常被人提起,但卻並不知道其出處,我原本也不知道,一查才知道作者是辛棄疾。這句詞就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初聞這句詞就讓我驚嘆,特別有一種意境美。這句詞的意思是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直白的翻譯過來就沒有了詞的美感,但依舊能體會到詞人心中的閒適,再略帶一點苦悶,也有種自嘲的意味在裡面。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61歲辛棄疾的辛酸,誰懂
    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裡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眾所周知,柳如是乃明朝末年"秦淮八豔"之一,因為詞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而自稱柳如是。那麼,"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句詞出自哪裡,又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首先,這個句子出自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之手,全詞如下。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宋代:辛棄疾邑中園亭,僕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
  • 「常見歌單」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青山入我懷》演唱:Winky詩作詞:Winky詩作曲:Winky詩風送燕歸來 雨幕開停歇朝雨時 雲靉靆臨窗迎春回 芳菲再攬將春深處 青山入我懷趁曦露 手將春心摘再文火 茶香擁金臺借爐暖 散幾分料峭春寒落英處 拾春入春袋待他日薰風南來將眉山輕描粉黛逢秋時便收盡滿山斑斕山入懷 爾入我夢來
  • 攝影怎麼表現出「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多如是。」的意境?
    關於青山的還沒寫過,今日繼續。「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多如是。」出自宋代辛棄疾的《賀新郎·甚矣吾衰矣》邑中園亭,僕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雲。甚矣吾衰矣。
  • 詩詞欣賞:辛棄疾的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讀辛棄疾《賀新郎》萬茜扮演柳如是,演得風情萬種,我方知有柳如是。於是查資料,了解其身世,驚見其書墨還在,知其名來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一時目之為才女,慨然有傾慕之情。而後經過了幾年時間,我讀古詩詞,讀到辛棄疾詞作《賀新郎》,方恍然知「應如是」句出處。嘆此詞仿佛說我自己,一口氣連續讀了好幾遍。有些感慨,沒經過,不會生出。沒有相同的感慨,讀此類文章也不會產生共鳴。陽明說「知行合一」,知道的時候已然是體會到了,體會到的時候必然就知道了。時隔800多年,而能心有契同,可見心靈的廣博是沒有時間限制的。
  • 中國奇女子: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次日草衣道人為二人引薦,兩人話語相投,一見如故。在日日相處中,兩人都被對方的才情折服,愛情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在兩個相差三十六歲的人間滋長。柳如是拒接了向她示好的青年才俊,獨獨鍾情於錢益謙,錢益謙亦不顧世俗禮法,以正妻之禮迎娶秦淮名妓。婚後,兩人遍遊祖國大好河山,郎情妾意,好一對神仙眷侶!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他的詞總有一首會打動你
    辛棄疾也喜歡讀一些《孫子兵法》之類的軍事書籍,並且「少年橫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餘事。」意思是年少時經常練習武藝,別人追求的喝酒吟詩之類對他只是業餘消遣。長成之後的辛棄疾高大魁梧、身強力壯,血氣方剛。二十一歲時,便拉起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投奔當時聲勢浩大的耿京起義軍。後來,耿京部下張安國謀害耿京,叛變投敵。
  • 《乘風破浪的姐姐》萬茜,你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你應如是
    我一直在田野觀察,究竟女性喜歡什麼類型的女明星?五官銳角多,過於精緻的,好像不討喜,會讓她們覺得帶有攻擊性和侵略性。何況普通人長這麼美豔的並不多,難有代入感。只是論美貌度,有點逐步降維的感覺,早期的女性觀眾緣確實很好,第一位有多年的冷清秋濾鏡,第二位立人淡如菊的文藝女神人設,再加上支教這種討喜的行為;第三位是打著「小董潔」的旗號出道的,受唐人力捧,觀眾緣說不上多好,但也不壞。
  • 高中生讀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提個問題,難住了不少老師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詞的名氣不用筆者多說,兩宋經典詞作之一。此詞寫到公元1198年左右,此時辛棄疾已閒居好幾年。
  • 推文《青山看我應如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想青山見我應如是
    這裡是一顆卷心橙~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橙子十分想念你,我想你也是,如果你不想我,那一定因為橙子時刻住在你心裡。橙子喜歡推薦好文給大家,話不多說,開始今天的分享吧!作品:《青山看我應如是》作者:木更木更主角:嵇清柏&檀章內容標籤:玄幻甜文,三生三世,歷劫戀愛
  • 青山見我應如是——讀王文昌先生詩集《西窗風漸》
    青山見我應如是——讀王文昌先生詩集《西窗風漸》文/楊志英記得有個小段子講馬克.吐溫答覆一位想拜訪他的文學青年說「你既然已經知道了雞蛋的味道,又何必非要見到那隻下蛋的母雞呢?」而我應該就是那種好奇心特強的八卦讀者,每讀一篇作品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聯想作者是怎樣的人,怎樣的性格,還有他是什麼狀態下寫這樣的作品。王文昌先生筆名歐陽競帆,是我加入的第一個朔州文字群《桑源》詩詞平臺的主編。 我們習慣稱呼其為歐陽。從平臺照片看見歐陽的資料是70後,有著標準北方漢子的敦實憨厚長相。一雙細長的笑眼,手還溫柔託著腮。每次看見這張照片總是想笑:這鐵漢的表情未免太溫柔了吧?
  • 前和灣村: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
    圖文:五月 配音:張培華一道道嶺來,一道道灣,一道道溝來,一道道坎......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咱們見個面面容易,拉話話難......行進山中,耳邊不覺蕩起一首首悽清哀婉的山鄉民謠。村口席地圍坐的古樹、古井、古廟,仿佛在討論一個關於根—源—魂的哲學問題,滔滔如落葉,烈烈如湧泉,嫋嫋煙霧下,不舍晝夜,無論冬夏,倒讓身後排列有序的紅樓洋房——這些高大俊美的後生子們,因腹無鬥墨而面面相覷,怯怯止步。
  • 料青山見我
    他在東籬採菊,悠悠然見南山,他心裡清楚得很。「才下眉頭,又上心頭」,那是不清楚。 「人比黃花瘦」那是清楚。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是清楚,「待到追憶已惘然」那是不清楚。東坡先生貶黃州,遊赤壁,寫「大江東去」,賦前後赤壁賦,那是大徹大悟大清楚。
  • 「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我見青山多嫵媚
    有一天來到沅古坪鎮盤塘村一座水庫檢查,看路標指示,三臺山村就在不遠的前方,這次沒有安排去三臺山村的行程,我不好向領隊提出,與三臺山村擦肩而過,更給我留下一份念想。一天早晨,劉樹協在單位食堂碰見我,說省裡在三臺山村搞扶貧攻堅季度督查,他要趕到村裡去,邀我與他同行。我很想去一探究竟,便欣然和他坐上村第一書記李彥柯的車,一起火急火燎地往村裡趕。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我的西廂記
    為了不荒廢這難得的閒暇時光,我還是精心選擇了一條戶外線路。這次我的目標是境內的另一個古村落——西廂。西廂位於博山區域城鎮,至於為什麼叫西廂,我無從知曉,它段然與張生、崔鶯鶯談情說愛的那地兒沒有什麼瓜葛,但在群山環抱之中有這麼一個風景秀麗、充滿神秘色彩的小村子,也委實是大夥的一件幸事。於是,5月3日上午7點,我懷著滿腹的期待踏上了徵程。
  • 靜水邊《青山看我應如是》:人間再好,不如與你長久
    今日分享:《青山看我應如是》作者:木更木更(靜水邊)主角:檀章&嵇清柏簡介及讀後感佛尊和上神三生三世的愛情故事。「我要什麼人,不管他是誰,我要了,便是要了。」「貧僧為您結繩,願護您生生世世,平安喜樂。」「世間無量有三見。」「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 《天道》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人算不如天算,芮小丹的悟性要比丁元英想得好得多,在格律詩和樂聖訴訟官司前一天,芮小丹作出了一個大膽的選擇,捨身取義,殺身成仁,她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和看法,她只在乎自己內心的想法以及丁元英的愛。可以這樣說,臨別的電話有告別的成分,更多是給丁元英說一個客觀實際,如果我不在了,你好過好自己的生活,我註定和你不能「長廂廝守」,那麼我選擇讓愛永恆。沒錯,芮小丹提前感知和覺悟到人生的意義,而丁元英的謀劃,神話的意義突然逆轉,從無所謂到有所謂,從剎那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