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的百團大戰:八路軍部隊編制你了解多少?_評論頻道_中國...

2020-12-18 中國青年網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發動的以破壞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據點為目的的大規模破襲作戰,歷時3個半月。參加作戰的部隊包括八路軍一二〇師、一二九師和晉察冀軍區與當地民兵。戰爭初期戰報統計(第一階段)共達105個團,因此被稱為「百團大戰」(原正太戰役)。

  今年是八路軍百團大戰勝利80周年,在這場著名戰役中,八路軍的團以上編制都有哪些呢?  

  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在百團大戰中

  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

  八路軍從1937年8月改編到1940年8月百團大戰,部隊經過三年的發展,由最初的4.5萬人擴充到40萬人。八路軍下轄師、旅、團、營、連、排、班共7級編制,還有縱隊、支隊,軍區、二級軍區、軍分區以及縣大隊等各級各類部隊編制。

  師

  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改編之初,下轄3個師:一一五師、一二〇師、一二九師。這3個師都是國民革命軍丙種師編制。所謂丙種師的來歷是:1929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編遣會議,規定以師為戰略單位,分甲、乙、丙3種,甲種師轄3旅9團,乙種師轄3旅6團,丙種師轄2旅4團,各師又轄有數量不等的炮兵和騎兵部隊。蔣介石嫡系部隊「中央軍」一般都是甲種師,其他派系的「雜牌軍」則多為乙種師和丙種師,這是蔣介石消除異己的一貫手法。蔣介石為了限制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給八路軍的3個師都是丙種師編制。丙種師比甲種師兵員少一半,師至團採用「二二制」(也稱「方塊制」),每師轄2個旅,旅轄2個團,師直屬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特務營,全師編1.3~1.5萬餘人。其中,一一五師1.5萬人,一二〇師1.4萬人,一二九師1.3萬人。

  一二〇師師長賀龍

  八路軍的3個師在改編之初,除編2旅4團外,還額外編了1個獨立團或教導團。以後,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隊伍迅速擴大,師編成內,陸續增編了縱隊、支隊、獨立旅、教導旅等。到百團大戰時,八路軍原有的3個師,已發展成各擁有十幾個旅和軍分區、二三十個團的戰略軍團,兵力增加了數倍,均已超出了師的編制規模。到百團大戰結束時的1940年底,一一五師部隊發展到7萬餘人,一二〇師部隊發展到5.1萬人,一二九師部隊發展到11萬餘人。

  旅

  八路軍剛改編時有6個旅:一一五師三四三旅、三四四旅,一二〇師三五八旅、三五九旅,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三八六旅。每旅轄2團,五六千人(三四三旅6500人、三四四旅5000餘人、三五八旅5000餘人、三五九旅5000餘人、三八五旅5000餘人、三八六旅5700人)。不久,每個旅又增加一個團,改為三團制旅。1937年11月4日朱德、彭德懷、任弼時《關於擴軍問題的指示》中,提出「準備每旅改轄三個團,更適宜於我軍進行山地運動遊擊戰爭的戰鬥任務。」增編後的三團制旅,兵力已接近萬人。1938年1月20日王震《關於第三五九旅編制等致周士第、甘泗淇並朱德、彭德懷電》中提到:「現三個團已編制就緒,七一七團三千二百人,平山團二千五百八十人,崞縣團二千六百廿人,旅直一千一百人,共九千四百人。」

  以後八路軍又在各師和軍區之下增編了若干獨立旅、新編旅、警備旅、教導旅和騎兵旅等。每旅人數不等,少則兩千人,多則六七千。每個旅通常轄3團,個別還有轄4團的。徐海東、陳賡、張宗遜、陳錫聯、王震、楊勇、許世友、韓先楚等赫赫有名的戰將都當過八路軍的旅長。

  到百團大戰時,八路軍已發展到30多個旅。百團大戰之後,根據中共中央「精兵簡政」指示精神,1941年至1942年八路軍各戰略區陸續對所屬部隊進行精簡,實行甲種旅和乙種旅兩種編制。所謂甲種旅,就是三團制,七八千人;乙種旅,為兩團制,五六千人。

  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陳賡

  團

  1937年8月八路軍剛改編時,3個師下轄6個旅,每旅轄2團,全師共12個標準團。每團下轄3個步兵營,另轄迫擊炮、重機槍、騎兵、通信等分隊,一般為連或排。楊得志、李天佑、楊成武、宋時輪、陳錫聯等年輕戰將就是八路軍第一批團長。當時除了宋時輪30歲,其他人只有20多歲,稱得上「白袍小將」。時任三八五旅七六九團團長的陳錫聯在回憶錄中提到:第七六九團編3個營。每個步兵營有4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團直屬隊有迫擊炮連、特務連和通信排。全團計2900餘人。另外,每個師還有1個獨立團或教導團(一一五師為獨立團,一二〇師和一二九師為教導團),3個師共15個團,加上八路軍總部(第十八集團軍總部)直屬的特務團,這樣總共有16個團。

  以後,隊伍不斷擴充,增編了不少團,但有些團人員、武器都不齊全,和標準團沒法比。《陳錫聯回憶錄》中提到,1938年1月成立的第一二九師三八五旅獨立團只有1200餘人。而八路軍最初的標準團,人數大體始終保持在3000上下甚至更多。1938年4月,晉東南根據地反「九路圍攻」戰鬥後的第二天,朱德總司令路過三八六旅七七一團,問團長徐深吉該團現在有多少人?徐團長報告說有3853人。

  三八五旅七六九團團長陳錫聯作戰前動員

  到1940年百團大戰時,整個八路軍部隊已經達到170多個團。但人數多少不等,少則千把人,多則兩三千人。百團大戰八路軍參戰部隊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一二九師46個團、第一二〇師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平均每團兩千人左右。據一二九師1940年發展計劃,野戰軍步團至少到二千人,地方軍步團至少到一千五百人(劉伯承、鄧小平《關於第一二九師年內計劃發展三萬五千人致各兵團電》)。百團大戰後,朱德等《關於百團大戰後部隊的整理問題致各兵團首長等電》(1940年12月2日)要求參戰部隊補充缺額,充實滿員,達到每團二千五百人。可見,百團大戰前後這一時期,按標準編制,一個主力部隊的團,人數在2500人上下;地方部隊的團,人數在1500人左右。

  1941年後,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八路軍各部隊進行精簡整編,出現了甲、乙、丙3種團制。甲種團為3營9連制,2000~2500人;乙種團為2營6連制,1200~1500人;丙種團為5連制,900~1100人。甲種團也被稱為「大團」,丙種團稱為「小團」,是當時兩種常見編制,乙種團介於二者之間。有些戰略區部隊只有大團和小團兩種編制。小團的步兵連比普通連大些,160人左右,相當於加強連,因此被稱作「大連」。

  縱隊

  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一些地方武裝、遊擊隊編有縱隊。如八路軍山東縱隊、八路軍第一縱隊、八路軍太嶽縱隊、八路軍挺進縱隊等,其編制不盡一致,有的轄支隊,有的直轄大隊,有的轄旅或團。許多縱隊隨著隊伍發展,編制規模也不斷擴大。如「八路軍東進抗日遊擊縱隊」(簡稱「東進縱隊」「東縱」),是1937年12月為開闢冀南抗日根據地,一二九師抽調兵力組成,為八路軍最早成立的縱隊之一。「東縱」剛成立時只有4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1個騎兵連,總共500多人,也就是1個加強營的實力。到1939年,「東縱」已發展到下轄幾個團,成為旅級的縱隊。

  八路軍東進縱隊司令員陳再道

  此後,八路軍的許多縱隊為旅一級,有些縱隊就整編為旅。如1940年5月,冀南區的八路軍部隊進行整編,原青年縱隊編成新四旅,原東進縱隊編為新七旅,均轄3個團。也有的縱隊比旅高一級,如1939年6月成立的「張縱隊」(司令員張宗遜、政治委員張平化)起點就高,由獨立第一旅和獨立第二旅組成。參加百團大戰時八路軍第二縱隊有3個旅、10個主力團,八路軍第三縱隊有16個主力團,編制規模都比八路軍剛改編時的師還要大。

  支隊

  八路軍剛改編時,並沒有支隊的編制。隨著八路軍出師華北,挺進敵後,很快建立了許多獨立支隊,以適應敵後遊擊戰爭的需要。這些支隊名號繁多,有的以活動地域命名,有的以領導者姓名命名,有的以序號命名,有的以兵種命名,如津浦支隊、黃河支隊、運河支隊、東進支隊、蘇魯豫支隊、大青山支隊、宋時輪支隊、秦賴支隊、第五支隊、騎兵支隊等。支隊通常隸屬於旅或師以及軍區,編制不統一,且不固定,人員多少不一,一般是由幾個營或連組建而成。如1937年9月底,以三五八旅七一六團第二營為骨幹,組建八路軍第一二〇師雁北支隊(又稱宋時輪支隊),1938年1月,擴編為5個營。

  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

  八路軍的支隊早期只是團級、營級,後來隊伍迅速擴大,升格到旅級、團級。如大青山支隊一開始也是一個團的架子,下轄3個營,以後發展到轄3個團,成了旅一級的支隊。八路軍參加百團大戰相當於團級的支隊有平井獲支隊、雁北支隊、南進支隊、挺進支隊、遊擊支隊等,相當於旅一級的支隊有大青山支隊。

  軍區

  軍區是八路軍按戰略區域設立的一級組織,為戰略性戰役軍團。抗日戰爭時期,為廣泛開展遊擊戰爭,建立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先後建立晉察冀、晉西北(後改為晉綏)、山東、晉冀魯豫等軍區,直屬八路軍總部。各軍區領導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和衛生部,下轄若干二級軍區和旅、縱隊等主力部隊。軍區編制不固定,如晉察冀軍區1937年11月7日剛成立時,下轄4個分區、1個獨立師,共1萬餘人。至1940年12月百團大戰結束時,晉察冀軍區轄冀中軍區、冀熱察挺進軍,共12個軍分區,37個團,20餘個遊擊支隊,共10.9萬人。

  1940年8月,河北平山縣吊兒莊,百團大戰前夕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與戰友,左起舒同、聶榮臻、楊成武、聶鶴亭

  二級軍區和軍分區

  二級軍區是八路軍軍區體制的中間層次,隸屬軍區(戰略區),下轄軍分區和旅、團等部隊。軍區機關一般由旅或縱隊兼,如第二縱隊兼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太嶽縱隊兼太嶽軍區。最早的二級軍區是冀中軍區,成立於1938年4月。二級軍區編制不統一,初期大多轄3~5個軍分區、1~2個旅,也有的部隊多些,如1940年冬百團大戰後期,冀南軍區轄3個旅,冀魯豫軍區轄4個旅。

  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

  軍分區隸屬軍區或二級軍區,是八路軍軍區體制的第三級建制,下轄團(分區獨立團),並領導各縣大隊(獨立營)。軍分區機關通常由旅或支隊兼,如晉察冀軍區和晉冀豫軍區所屬軍分區都是由支隊兼,軍分區按地區大小,分甲、乙、丙三種。軍分區編制不固定,所屬部隊多少差別也很大。抗戰初期(1939年以前)軍分區所屬部隊很少,最多只有1~2個團,有的名義上1個支隊,實際上只有幾個大隊。以後隨著鬥爭形勢的需要,地方武裝建設得到加強,軍分區部隊不斷充實,相繼建立了獨立團、基幹團。到百團大戰時八路軍已有近50個軍分區,直接參與百團大戰的就有31個軍分區。

  百團大戰獅腦山戰鬥中的八路軍機槍陣地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根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作戰任務,靈活採取了多種編制,很好地適應了敵後戰場鬥爭形勢的需要。

  (作者徐平,系軍史專家)

相關焦點

  • 八十年前的百團大戰:八路軍部隊編制你了解多少?
    八十年前的百團大戰:八路軍部隊編制你了解多少?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發動的以破壞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據點為目的的大規模破襲作戰,歷時3個半月。參加作戰的部隊包括八路軍一二〇師、一二九師和晉察冀軍區與當地民兵。戰爭初期戰報統計(第一階段)共達105個團,因此被稱為「百團大戰」(原正太戰役)。
  • 八十年前的百團大戰:應該了解一下日偽軍編制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發動的以破壞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據點為目的的大規模破襲作戰,歷時3個半月。參加作戰的部隊包括八路軍一二〇師、一二九師和晉察冀軍區與當地民兵。戰爭初期戰報統計(第一階段)共達105個團,因此定名為「百團大戰」(原正太戰役)。
  • 抗戰時八路軍成立之初,正規編制有多少,答案讓人意外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時,在北方活動的紅軍部隊接受了改編,成為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投身到了敵後的抗日戰場上,在抗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保護了很多無辜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甚至在後來發動了百團大戰這樣的大型戰役,那麼在八路軍接受改編之初,一共有多少正規編制呢
  • 憶百團大戰:阻日軍掠奪資源 救日本戰爭孤兒
    中新社石家莊9月2日電 題:憶百團大戰:阻日軍掠奪資源 救日本戰爭孤兒  作者 李茜 陳林 倶凝搏  回憶起70多年前的「百團大戰」,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勝佛村的耄耋老人王林壽難掩激動,談及一次次勝利他竟如孩童般開心大笑,說到在抗戰中離去的戰友他又久久凝噎無語。
  • 八路軍一個團多少人?抗戰特殊編制:全團5個連,總共700人
    根據地人口降至百團大戰前的一半左右,八路軍數量由40萬降到了30萬。面對困難,敵後抗日根據地因地制宜地採取了很多應對措施,頑強地挺過了黎明前的黑暗。在諸多措施中,將主力作戰團隊縮編成小團就是其中之一。 早年創建紅軍時,編制並無一定之規,處於幼年時期的紅軍,出於迷惑敵人和鼓舞軍民士氣考慮,往往是編制大、人員少,顯得有些「名不副實」。但到了土地革命中後期,1930年和1933年頒布了兩次紅軍編制表,部隊正規化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
  • 百團大戰中129師彈藥消耗:38個團,打了不到72萬發子彈
    抗日戰爭已經過去75年了,不過由於對抗戰歷史的研究並未側重於技術、戰術的分析,再加之大量抗日神劇的誘導,致使不少人對抗戰的真實狀況了解比較片面。比如在不少抗日劇中,對八路軍武器彈藥的描述就很不到位。有些影視劇還將八路軍塑造為了用人海戰術打正規戰的模式,這實際上不過是臆想而已。
  • 開國中將周希漢親歷百團大戰,他如何贏得「軍中趙子龍」的美譽?
    1940年8月20日百團大戰第一戰役前,三八六旅參謀長周希漢在山西省壽陽縣羊頭崖鄉紅窪村作戰前動員。編者按 今年是抗戰勝利七十五周年,也是百團大戰勝利八十周年。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百團大戰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次勝利,它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1940年8月,為了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八路軍決定抓住有利戰機,在敵後發動大規模的破襲戰。這一破襲戰,先稱正太破襲戰,有二十二個團參加。
  • 八路軍120師資料大全
    八路軍120師資料大全文/號外歷史之成成 圖/網絡八路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抗日戰爭中做出巨大貢獻的隊伍,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
  • 李雲龍的「獨立團」是什麼團,相當於我軍什麼編制?說出來你肯定不信
    最早的軍隊編制起源於中國,而創立者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隨著軍隊的不斷演變,軍隊編制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到了袁世凱時期,進一步改革軍隊組織編制,陸軍實行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的序列編制和「三三制」的編制原則。
  • ...堅定理想信念--秦安法院開展觀看紅色經典影片《百團大戰》主題...
    觀看紅色經典 堅定理想信念--秦安法院開展觀看紅色經典影片《百團大戰》主題黨日活動 2020-07-03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枚不起眼的獎章,見證了八路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光輝歲月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展廳裡,陳列著一枚不起眼的獎章,它長7.5釐米、寬4.5釐米,繡有「百團大戰」字樣的獎章儘管看上去有些粗糙,卻見證了八路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光輝歲月。百團大戰剛剛打響,八路軍第129師就派出部隊搶先佔領獅腦山,保障陽泉以西襲擊正太鐵路部隊的安全。「當時正值雨季,官兵們的衣衫經常是溼淋淋的,他們臥在陰冷潮溼的戰壕裡,始終保持著高昂鬥志,面對日軍使用的毒氣彈,官兵們絲毫沒有退縮,頑強堅守獅腦山6晝夜。」在獅腦山主峰上的百團大戰紀念碑前,講解員石瑋動情地說,獅腦山戰鬥為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勝利立下大功。
  • 抗日劇中亂用輕機槍,真實的八路軍中,可沒這麼「富裕」
    而且就輕機槍的裝備量來看,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尤其是八路軍中是不可能裝備有太多此類武器的。現在的很多抗戰劇其實對當時的武器配置沒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動不動就給一個步兵連配輕機槍、重機槍,甚至是迫擊炮的。其實這些裝備在當時的具體編制都是有規定的,如迫擊炮和重機槍在國軍中多裝備於營級機炮連。而八路軍的話,由於這類裝備實在是太少了,往往都是團級直接掌握。
  • 《亮劍》李雲龍兵力超7000人,抗戰時八路軍一個團有多少兵力?
    前段時間寫過《亮劍》中李雲龍的獨立團為什麼沒有7000多人的文章,發現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麼叫編制。有的朋友不僅認為一個團有7000多人很正常,還有的認為有上萬人也很應該。其理由也很「充分」:全面抗戰初期八路軍只有幾萬人,到抗戰勝利時已經有100萬人了,那一個團有1萬多人不是很正常嗎?
  • 八路軍中的主力師,八年消滅日偽軍42萬,上百人成為開國將帥
    簡介:《亮劍》中頻頻提到了386旅獨立團,很多人對386旅產生了很大的好奇,歷史上真有這支部隊嗎?這支部隊是誰管轄的?其實386旅是確實存在的,在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於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29師。129師是八路軍中的主力師之一,在抗日戰爭時期戰功赫赫,八年之內消滅了42萬日偽軍,有上百位指揮官成為開國將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地區的日軍向我軍發起進攻,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拉開了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在民族危機面前,國共兩黨再次合作,紅軍部隊開始陸續接受改編。當時我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29師就是第八路軍下轄的主力師之一。
  • 1950年,中國下轄了200多個師,一個師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那麼,在1950年,一個師到底擁有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認真的說,每個師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首先,我們聊聊抗戰時期的編制情況,因為我們的部隊是從紅軍、八路軍一步步演變而來的。1937年,日本軍隊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我國開始了全面抗戰,而且打得非常艱苦。
  • 1937年,中國的一個軍和日本的一個軍,到底各有多少兵力?
    今天,我們看一下另一個編制,那就是軍,軍一直是比師高一個等級的編制。那麼,在抗戰時期,我國的一個軍與日本的一個軍,各自擁有多少兵力呢?在武器裝備方面,又有多大的差距呢?今天,我們就聊聊軍這個編制,雙方的情況確實完全不一樣。首先,我們聊聊日本近代軍隊的編制。日本曾經和清朝一樣,屬於標準的閉關鎖國政權。
  • 抗戰中八路軍子彈打完就和日軍拼刺刀,為什麼日軍會選擇白刃戰?
    八路軍拼刺刀是經常的事情,原因就是缺少子彈,甚至平均每一個人分不到一桿槍,往往打仗的時候,可能會存在有人沒有槍就上戰場了,等自己的同胞戰死了,然後用他的槍和敵人繼續作戰。這個情況下,子彈也是不能擅自發射的,要聽上級的命令。因為我們八路軍的子彈不多呀。蔣介石是給了八路軍編制,但是,軍費是一分都不給。
  •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現有資料中,可能是軍閥吳佩孚的部隊率先裝備過鋼盔,當然也僅僅是精銳部隊才有這個待遇,號稱直軍「鋼盔旅」。此後中國各路軍閥陸續裝備鋼盔,不過是以英式的「飛碟盔」為主,當然數量也不會很多。 1930年初南京政府與德國的軍事合作日趨火熱,隨後到抗戰爆發前進口M35鋼盔超過了30萬頂,而頭戴德式鋼盔也成為了中央軍在影視作品中的標準形象。
  • 中日大戰黃土嶺,八路軍雖然擊斃阿部規秀,但打得並不好
    北洋時期中國也有混成旅編制,下轄2-3個步兵團,另轄騎兵營炮兵營等,其實相當於一個低配簡編師。日軍也有類似混成旅團,就是在普通旅團基礎上編入騎兵炮兵等技術兵種及其他步兵單位,負責獨立方向作戰,這種編制屬於臨時編組,任務結束後即解散。 阿部規秀這個2旅團不是臨時工,人家是有固定編制的常設部隊。
  • 抗戰時期,總計出現了40個集團軍,一個集團軍有多少兵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和大家聊了很多紅軍時代的編制問題,例如軍團、方面軍等等。今天,我們聊聊抗戰時期的編制,主要是抗戰時期的集團軍。在整個抗戰期間,前後出現了40個集團軍。由於各個集團軍的陣營和派系不同,駐紮的地區又存在很大的差別。因此,各個集團軍的兵力,到底有多少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