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帶頭幹 帶領幹 帶動幹|施秉縣楊柳塘鎮紀委書記...

2020-12-22 天眼新聞

2018年1月,我接下脫貧攻堅的重任,負責包保翁塘村。       施秉縣楊柳塘鎮翁塘村,雖是一個非貧困村,但是直到2018年初,仍有部分村組沒通入戶路,脫貧攻堅的任務艱巨而緊迫。

入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之初,很多人對我這個「90後」幹部,是持懷疑態度的,一看就像個初出茅廬的小丫頭吃不了苦。

面對質疑,我更加堅定了決心:「我到這裡來,就是要一步一個腳印抓實扶貧的,村民不脫貧,我決不脫鉤。」

張瑤(右)與群眾親切交談

為熟悉村情民情,我沒有巧辦法、也沒有走捷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翁塘村與各村民小組的基本情況,走出了每戶貧困戶與「邊緣戶」的短板。

「想致富,要先通路。」我深知,交通的落後嚴重製約著農村的發展。所以,我一馬當先,爭取了楊柳塘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的試點任務。

試點,意味著沒有經驗參考,也沒有「施工圖紙」。工作之餘,我就和村兩委幹部一起挨家挨戶去做動員宣傳,動員群眾投工投勞,積極參與項目建設。

但在一次次的走訪過程中,我發現不少群眾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張瑤(右)走訪翁塘村群眾,了解務工需求

於是我開始在各村民小組組織開展黨性教育,多次利用晚上時間組織群眾開院壩會,給群眾講國家惠民政策、談外地變化發展、說村裡未來走向等,不斷激發村民脫貧奔小康的內生動力。

我一邊做繼續動員工作,一邊帶領村幹和黨員率先行動,三天兩頭到村裡踩點繪圖,利用空閒時間上網搜索美麗鄉村建設的圖片找靈感,還抽出休息時間到其他地方去參觀學習,主動與組上的老百姓共同商量,一起選材料、找廠家、挑樣式,進行村容村貌美化方案的設計。

慢慢地,大家的意識也開始發生轉變,紛紛自發派出人手參與建設,和泥修路、清理垃圾、種花編柵欄,歷時兩個月的工程結束,梨山坪寨煥然一新。

針對如何進行後續維護的問題,我又帶著村幹、小組長召集百姓共商組規民約、共議環境自治。同時,深入推行「最美家庭」「六淨六好」等活動。到現在,翁塘村家家戶戶已經形成了「明禮儀、講衛生」的良好氛圍。

經過這次改造,變化的不止是村容寨貌,翁塘村群眾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基礎設施完善了,還要考慮增收,我經過調查走訪,仔細思考了貧困對象的現實狀況,結合縣裡的優惠政策,決定發動村民種植中藥材,還請來了技術員。

有了上次的「合作」經驗,大家都充滿幹勁兒,2018年以來,翁塘村共種植中藥材前胡150畝,109戶貧困戶通過「8155」的利益聯結機制享受分紅,實現了穩定增收。

三年來,我與翁塘村的群眾一起共渡難關,共同感受著生活的酸甜苦辣。2020年,我獲得了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用成績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來源  施秉縣紀委縣監委

編輯  楊    靜

編審  舒忠義

核發  向天祥

相關焦點

  • 交通扶貧讓「紅薯幹」成為香餑餑——宜章縣楊梅山鎮雞公坦村見聞
    沿著平坦的水泥路走進宜章縣楊梅山鎮雞公坦村,田間地頭處處可見村民辛勤地忙著除草、施肥、鬆土……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自從2015年3月開展交通扶貧以來,現在村裡各自然村基本都修通了水泥路,有的路段還加裝了防護牆,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出行問題,而且為全村實現脫貧夯實了基礎。」宜章縣楊梅山鎮雞公坦村黨支部書記歐群昌高興地介紹道。
  • 「我的扶貧故事」幹實事、幹好事、幹成事的激情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村裡的群眾們親切地叫我「母主任」,當地俗稱「大管家」。管路是魯貢鎮臨鎮的一個村,人多事雜,駐村幹部就如大家的管家一樣,大事小事都要親自參與其中。作為駐村幹部,首先發揮好調查、指導、協調、宣傳、監督等作用。駐村第一天,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我積極物色有文化、有思想、熱心村級事業的年輕後備幹部,積極探尋適合當前形勢下的村「兩委」人選,為增強基層組織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你這個人做事很實在」丨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
    這是村裡多數群眾對我的評價。  2019年5月,組織安排我到南加鎮黨古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長。  黨古村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298戶1049人,貧困人口50戶163人,是傳統的苗、侗民族聚居地。為了穩定他的心,我安排幫扶幹部以及他在村裡的親戚隔三差五到敬老院看望他,這樣堅持了2個月,他終於安定了下來,過上了穩定有保障的生活。  為了儘快和群眾打成一片,凝聚脫貧攻堅合力,凡是苦活累活,我們網格員帶頭幹;改廁、改圈村幹帶頭先改;拆除舊房、爛豬圈等幹部帶頭做;室內衛生整治網格員帶頭示範。
  • 「我的扶貧故事」從育人園丁到第一書記的蛻變丨龍裡縣龍山鎮金星...
    我叫陳仕國,2017年3月,我受縣教育局選派到龍山鎮金星村任第一書記,乍然的身份轉變讓我有些無所適從。然而面對金星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農民增收條件差,致富門路少,脫貧難度大的現狀,我第一時間轉變身份,投入到工作當中。
  • 「我的扶貧故事」黨建引領產業興,助農增收促脫貧|施秉縣牛大場鎮...
    我叫王忠平,2006年參加工作,歷任黔東南施秉縣牛大場鎮牛大場村文書、副主任,現任牛大場村黨支部書記。2019年,在所有駐村幹部和村支兩委的共同努力下,牛大場村實現51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脫貧攻堅是我近年來的核心工作,圍繞產業發展,我著力去引導牛大場村的農戶們提高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市場化水平,重點發展太子參中藥材產業,大力支持太子參「一村一品」發展,推動全村農戶產業發展水平及收入得到有效提升。
  • 扶貧春風暖人心 脫貧致富加油幹
    「今年我一口氣養了300多隻雞和20頭豬,初步估算,年收入將達到4萬元,雖然脫了貧,我還要繼續加油幹,脫貧致富奔小康,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李愛國擲地有聲地說。    今年63歲的李愛國,是樅陽縣錢橋鎮宣莊村村民,是村裡有名的勤快人、老實人。靠著李愛國的踏實肯幹,這個三世同堂的一家子過得安穩而幸福。
  • 一個扶貧女團幹「雲上之巔」的初心堅守——方召鎮展苕村蹲點幹部...
    在這樣的條件下,她帶領著隊員們依然堅守崗位,克服各種困難,安安心心開展扶貧工作。在中組部以及縣委組織部的扶持下,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活動室已經封頂,宿舍和辦公室再也不會透風漏雨了。隊員們說:「團縣委還為我們添加了取暖器、電熱毯、消毒櫃、冰櫃、液化氣爐等取暖生活用品,配備了電腦、印表機等辦公用品,我們到村開展工作更是信心滿滿、幹勁十足。」。
  • 「我的扶貧故事」九零後的「小夏書記」丨興義市捧乍鎮鐵廠村駐村...
    「小夏,組織部要選派一批優秀的黨員同志到市內各鄉鎮的非貧困村去當任第一書記,協助村裡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部裡考慮再三,覺得你比較合適,你願意去嗎?」  「我沒有基層工作經驗,我害怕我處理不好群眾問題。」  「好的,那我願意去磨礪一下自己。」  這是2019年7月,組織給我分配駐村工作任務時的對話,至今我仍記得十分清晰。說實話,我當時的心情是恐懼的,聽說基層扶貧很苦很累,我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是什麼。
  • 重慶黔江: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政策雖好,可栽桑養蠶需要勞力,還要懂技術,龐建華看著自己的左腿,想幹又不敢幹。後來,在鎮村幹部的鼓勵和牽線下,他到村裡養蠶大戶的蠶棚打工,第二年就成了技術員,自己還種了6畝桑樹,養了4張蠶,加上養豬養牛,當年收入1萬多元。2017年,龐建華把自家桑園增加到30畝,養蠶30張,還請了幾名村民幫忙。
  • 幹得了刑偵緝毒的他,扶貧同樣也是一把好手
    紮根農村傾力幫扶有實效灑雨鎮民族村是安龍縣公安局定點幫扶的行政村之一,2017年9月,裴曉山剛剛被派駐到這裡擔任同步小康工作組第一書記、黨建扶貧工作組「五人小組」組長。裴曉山(右)在村民家中開展談話產業扶貧拉動就業見真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裴曉山深諳發展特色產業對於民族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17年底,他動員村民們流轉土地143畝,由縣政府出資支持,引進食用菌大棚生產項目,建立204個大棚,以產業帶動就業。
  • 「幹梁子」變身「花果山」!紅河縣用這把鑰匙開啟百姓致富門
    產業升級成了該鎮黨委政府和群眾亟待解決的產業發展問題,通過發展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助力脫貧攻堅也成了黨委政府和群眾的共同目標和希望。沃柑豐收(常玉選 攝)2016年,迤薩鎮黨委政府多次帶領黨員幹部、村民代表到外地考察學習柑橘種植技術,並先後邀請專家、教授到迤薩鎮實地調查指導。
  • 「我的扶貧故事」讓選擇不留遺憾|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幫扶幹部...
    面對許多同事家人的疑惑,我通常只是微笑著回答:「我還不老,我還幹得動。」  2018年9月底,我帶上簡單的行囊出發了,來到畢節市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活。  剛到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時,一點基層工作經驗也沒有的我一籌莫展,不知道如何開展農村工作。
  • 王能幹:能幹書記守民安
    近年來,王能幹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把一個兩港三汊的灘涂地、四省八縣的移民村,建成花香四溢的生態村和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全村428戶、2020人均已脫貧。農科村先後被授予湖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十面紅旗」「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生態農業示範村」等榮譽稱號;王能幹也被授予「中國好人」「湖北省勞動模範」「全省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等光榮稱號。
  • 黃玫: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我畢業於六盤水師範學院,因為婚嫁,家住金盆鄉的我成為了木果鎮楊家寨人。按照農村人的老理,女性本應在家相夫教子,可我卻打破常規積極參與到村委工作中去,2015年當選為楊家寨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之初,我總會聽到別人說「一個小女同志她能幹出什麼東西,我們就好好看著她到底能幹什麼東西」這類質疑的聲音。聽到這些,我並沒有氣餒,老百姓的質疑越多我越振作。我一邊帶著微笑去和年紀大的村民交心談心,主動讓老人們認識我了解我;一邊帶領村支兩委完善基礎設施,實施產業布局。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道路,也是我的「蛻變之路」 丨天柱縣坌處鎮...
    我叫黃城程,是天柱縣坌處鎮扶貧站負責人,原天柱縣坌處鎮巖盤村駐村幹部。記得才接到扶貧工作時候一臉茫然,雖然2012年就參加了工作,但是從4年的計生工作轉過來還是有些措手不及,家裡一歲多的女兒由父母帶,最長時間半年都只能通過視頻見面,年邁的老母親戲稱她是我的「妹妹」。  坌處鎮巖盤村曾是該鎮的深度貧困村,2016年貧困發生率40%以上。
  • 「我的扶貧故事」林下經濟帶群眾致富丨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黨...
    我叫王明志,在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黨支部書記已經有7年了。考慮到安龍縣的海拔、氣候等條件適合種植食用菌,而且有政策支持,今年3月,我們村幹部開會徵求種植食用菌的意見,當時就有23戶村民舉手贊同,其中包括19戶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把行動寫進脫貧時光裡|遵義綏陽縣太白鎮黨委書記...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太白鎮審時度勢,謀定而動,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乘著國家大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風,破除貧困的浪,太白鎮奏響了一首群眾脫貧致富曲。我叫李小浪,任太白鎮黨委書記,也是一名基層幹部。
  • 菏澤這個鎮的書記、鎮長帶頭買襪子,10萬雙襪子將售罄!
    經過咱鎮動員,王書記和李鎮長帶頭每人買了500雙襪子後,大家紛紛慷慨解囊,終於解決了襪子積壓問題,我真是非常感謝!」邵集村扶貧車間負責人郝建民說。圖為黃店鎮黨委書記王奉波(左)自掏腰包購買襪子。定陶區黃店鎮邵集村扶貧車間主要生產織襪,受疫情影響,造成車間出口訂單10餘萬雙織襪積壓,車間停產近兩個月。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農村後備幹部「成長記」
    為了協助村「兩委」和駐村工作組扭轉被動的工作局面,我除了幹好計生工作以外,還主動承擔起「文書」的職責,學習辦公軟體,統計上報全村扶貧數據和資料,配合村幹部、網格員收集整理建檔立卡印證材料。有時候白天走訪完計生戶,晚上還要加班加點做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黨的幹部 要為老百姓幹實事做好事丨大方縣六龍鎮...
    我叫郭斌,是貴州省煤田地質局選派到大方縣六龍鎮五鳳社區駐村的第一書記。駐村以來,我走遍了五鳳社區的每一個角落,熟悉掌握了全村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期間,我有一個感觸,那就是作為黨的幹部,只有為老百姓幹實事、做好事,才能贏得百姓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