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讀《平凡的世界》,非常欣賞裡面的孫少平,路遙先生也是將他作為第一男主角來寫的,他身上了充滿了路遙先生給他的光環和偏愛。然而到了現如今,再看這本書卻更喜歡孫少安這個人,感覺他比孫少平要好,他更應該是這本書的人物代表和精神指引,這或許就是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孫少安與孫少平的不同孫少平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身上有一些浪漫主義情懷,他善良堅強、熱血熱情、能吃苦耐勞、有抱負有想法,不甘於被現實生活所束縛,渴望外面的世界和天空,感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寧願在外面用苦難來磨礪自己,也不願安逸於雙水村,他就像八九十年代流浪的歌手與詩人一樣,為了莫名的內心躁動和苦悶,嚮往著未知的認為美好的詩和遠方。
孫少安則不同,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是一個務實勤奮、腳踏實地、堅強有韌性、責任感很強的人,他生於故土,養於故土,他要紮根於那裡,用自己的雙手去改變它,他樂於與它一起生活一起成長,孫少安對故鄉的土地不僅有著內心的熱愛,還有深深的眷戀和忠誠。
孫少對家庭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上對祖母和父母、下對弟弟和妹妹、外對出嫁的姐姐一家,乃至後來對村裡的鄉親,都有著濃烈的感情。他就像一頭牛一樣,默默地為這個家奉獻著一切,他丟不下任何一個,他時刻考慮著每一個家庭成員。
孫少安雖然沒有很高的文化程度,沒有見識過外面的星辰大海,但是每每在面臨生活的重大關口時,卻往往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在適當的時間裡去做恰當的事。
孫少的婚姻愛情孫少安第一個重大抉擇就是他的愛情,他和田潤葉的愛情,當他接收到潤葉愛的示意和表白後,他並沒有沉迷在喜悅中,雖然他知道自己是愛她的,但是反而更清醒地看到了現實生活。他自小幫家裡務農,所以並沒有走出過雙水村去了解外面更廣闊的世界,他也沒有像弟弟孫少平那樣讀過太多的文學書籍,他不知道世界上那些偉大的愛情,但是他卻能夠遵從內心生活的智慧,明白他和潤葉之間的差距和不可能,甚至能夠預見,他倆即使衝破世俗的阻礙結合在一起,未來有極大的可能是不順利乃至不幸福的。
少安和潤葉算得上青梅竹馬,但由於家庭條件的因素,少安小學畢業後即回家下地幹活,十八歲在村裡當了一隊隊長;潤葉去縣城讀了高中,畢業在縣城當了小學老師。田潤葉喜歡孫少安,孫少安也喜歡田潤葉。可是現實情況容不得他們在一起,家庭的重擔、生活的壓力、田福堂的反對等等,全都落到了他一個人身上,更重要的是他分明能夠看到他和她不同的前路,他不能去賭一個未知的未來。在階層面前、權力、地位面前,最主要的是在生活面前,他只能接受這不可接受的現實,他雖然很無奈但是又很理性。
為了儘快解決這個愛情難題,孫少安聽從了二爸二媽的建議,到山西相親,後來和山西姑娘賀秀蓮結了婚。兩個人都是農民出身,賀秀蓮雖然不是知識女性,但她賢惠開朗、結實能幹,毫不嫌棄少安的家庭,她能和他一起受苦受累,並甘心情願做他背後的女人。秀蓮第一眼看到少安的時候,就立刻愛上了他,他對少安有些盲目甚至崇拜地愛。賀秀蓮也是適合這個家庭適合少安居家過日子的女人,在他們共同度過的苦難歲月裡,她給了孫少安溫柔和溫暖,給了他鼓勵和支持,給了他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時間是最好的雕刻大師,賀秀蓮陪伴著孫少安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生活關卡,最終迎來了生活的美好。
所以說孫少安雖然失去了看似甜美的愛情,但卻收穫了幸福的婚姻,後來他和秀蓮之間在平凡生活中產生了厚實的愛情。
孫少安的蒸升事業孫少安十三歲和父親出山務農,十八歲就當上了一個生產隊的隊長,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可怕的。十八歲的一個毛頭後生,能獲得認可,可見他吃苦的精神到了多麼崇高的程度。而正是這種品質,打下了他後來事業成功的基礎。
在當時那個社會即將迎來重大變革的時代,孫少安憑著自己農民的本能嗅覺,敏感而大膽地做出過變革嘗試,在擴大豬飼料用地時,變通地採用眼睛量地的方式,暗中給大伙兒擴大自留地,在解決養豬難題的同時,又給了大伙兒更多的利益,這件事是孫少安改革實踐的萌芽。承包責任組,則是孫少安真正地勇於改革,他對時事的朦朧判斷,使得他邁出了變革的一大步。
孫少安第一次真正抓住機遇,做出最正確的抉擇就是去縣城拉磚。當他第一次聽到這個活兒時,他沒有錢去做這個事,因為他沒錢去買拉磚必不可少的騾子。在那個年代,一千塊錢可是一筆巨款,況且還要向公家貸款,這沒點子魄力是不敢去幹的。然而孫少安再次扼住了生活的命脈,在發現能在老丈人那邊借到欠缺的錢款時,立即決定去幹這個拉磚的活兒。這是孫少安生活命運的轉折點,他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孫少安拉磚時,住破窯洞、撿爛菜葉做飯、和牲口一起拉車,都體現了他吃得苦中苦的品質。同時孫少安還有著聰明的一面,善於思考,他在磚場拉磚時,就和磚場師傅拉近乎轉彎抹角打聽燒磚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在磚場和縣城學校往返的路途中,孫少安又留意到當時到處在搞建設,立刻意識到磚瓦是當下緊缺的材料,所以當他通過拉磚掙到一筆錢時,就有了辦磚廠的想法,因為他確定磚不愁銷路。謀定而後動,孫少安說服了極想打造自家窯洞的妻子賀秀蓮,然後真正開啟了他事業的起點。
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說來簡單做起來很難,正是這種選擇讓孫少安後來又承包了公社磚廠,將事業一步步地越做越大,當然這中間避免不了有挫折和困難,幸好他都憑著身上的韌勁、幹勁和不服輸的精神挺過來了。
孫少安的生活回報在孫少安的奮鬥歷程中至始至終對家和親情不離不棄,在農村改革之後,家家都解決了溫飽問題,少安不顧秀蓮的反對堅持不分家,他放不下親人放不下責任,他要給予這個家給予親人以回報,照顧這個曾經多災苦難的家庭。他有責任感有擔當,在這方面有點不認同他弟弟孫少平,孫少平之所以可以毫無顧慮地去追求他的理想,正是因為哥哥孫少安在支撐著這個家,讓孫少平沒有了後顧之憂。
在孫少安事業有成的時候,他又想讓弟弟少平和他一起回來做事業,讓弟弟不再那麼受苦,路走的順一些,當然這不符合孫少平的內心,所以少平拒絕了,那一刻孫少安內心是多麼難受,當然也有些許的歡喜,因為少平長大了。
然而更讓人心疼難受和不認同的是,書中孫少安到妹妹孫蘭香學校找蘭香,當少安給蘭香五十塊錢的時候,蘭香沒有接受,並且還說二哥每月都給她寄錢,不需要大哥再給她額外的錢。這裡面既有蘭香為大哥著想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蘭香此時對二哥的認同超過了大哥,因為文化上的接近,蘭香將二哥視為了心靈上的導師,在精神世界上和二哥更為親近,更有共同語言,因此忽視或疏忽了大哥對這個家、對他們弟弟妹妹的付出和心血傾注。少安十三歲幫父親操持家庭、撫養弟弟妹妹,說他是長兄如父不為過,只不過是父親尚在,而減輕了這種感覺。相信等到蘭香真正成長之後,甚至人至中年時,她方能明白大哥更為可敬和可愛。
孫少安在事業成功之後,也曾有過小小的虛榮心,被胡永合忽悠著要去贊助拍電視劇,有了利之後轉求名。不過經過弟弟少平的勸說,他很快就意識到了自己的衝動和錯誤,並立即就放棄了。這說明他雖有小小的虛榮,但並未迷失自我,始終還是保持著自己的淳樸本色。
在回到雙水村看見昔日的村裡小學破敗不堪,而娃娃們被迫到隊裡的飼養室上課時,「一種使命感強烈的震撼了這個年輕莊稼人的心,使他渾身不由滾過了一道激奮的顫慄」,孫少安決心要重建村子裡的學校,他也許並不懂得什麼百年大計,但是他心存善意,知道村裡娃娃們上學的不易,明白知識對農民改變命運、改變這片土地的重要性,於是自然而然地回饋社會,回報生活,報答這片生他養他的大地。孫少安之前贊助電視劇,是有心為名,而此時重建學校,卻屬無心為善。
經過生活苦難磨礪的孫少安傳遞的是正知、正念,腳踏實地,務實肯幹,讓他能夠經受考驗,選擇做正確的事情,最終經歷磨難,走向光明,成長為一個勤勞,堅韌,能吃苦,精明強幹的出色的人。這種能認清現實,把握生活脈搏,敢想敢幹決不低頭的務實的精神,正是符合當下社會需要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