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2020-12-04 張聚哲家常事

以下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在結構上有某些類似的地方:其一,眾所周知,從1960年代開始,法國哲學家雅克·德希達的著作中涉及的閱讀實踐被他自己稱為解構(deconstruction)。其二,一個發現了父母缺陷的孩子,卻依然關愛他們,並且學著理解、思考、總結他父母的矛盾行為。

這兩種情況都包含了解構一詞的兩層意思:用統一、同質的語言本身去探究這種統一、同質表面的矛盾和相斥。德希達的"解構"是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所說的"毀滅"(destruction)或"取回"(retrieve)的變體,海德格爾用這樣的詞來表示某人與其傳統的關係的實質—既批判又尊重,既遠離又歸屬。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也道出了對哲學的解讀,在實踐哲學的時候又不可避免地將之混淆。

海德格爾

用"解構的"目光來看藝術史有何意義?也就是說用這種目光來看藝術史的藝術和藝術史的歷史,將藝術史作為一種業已形成的"閱讀實踐"嗎?是否有一種"解構主義"的藝術史?

要理解解構對於藝術史實踐的作用,可以參見德希達的《繪畫中的真理》(TheTruth in Painting,1978),他認為,視覺藝術是理解任何藝術作品的必要根據,而且直接關乎18世紀審美哲學家所提出的基本問題。簡言之,問題就在於,這些物品是被有目的地製作為審美物品的,還是說,在符號學的意義上,它們是相對自主的?也就是說,我們能否將"視覺藝術"順理成章地看作能夠與其他社會意義生產實踐相比較,但卻有別於這些實踐的符號?(見第五章的討論)。這也就是作品(既作為個體,也作為一類物體)的限度和界限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康德在《判斷力批判》(見第一章)中首次提出的,與他所說的"附屬物"(parergon)或一件作品的界限和限度有關。

相對於一件作品的"外部"而言,是什麼構成了它的"內部"?這是個基本的問題,影響著現代時期關於藝術的批判性和歷史性討論的所有方面。德希達在《繪畫中的真理》中對於這些問題的詳細討論涉及畫框、籤名、博物館、檔案和商品市場等。他認為不論是視覺的還是文字的實踐,從根本上說都是異質的,絕對不存在什麼純粹的、沒有混雜其他東西的形式。一件作品中總是有"他性"(otherness),沒有哪種審美表現是純粹的情感或思想的呈現。

德希達明確地表示,視覺藝術品是一類圖繪的生產,包括書寫本身,從這個角度,我們就能更容易理解不同類別、媒介或符號的社會背景或偶然的差異。其中,特徵(trait)或痕跡(trace)是一個基本的概念,指任何描繪(包括書寫)出來的東西。德希達的著作廣泛涉及以下幾類事物的界限與差異:書寫與言說、現代西方哲學中通常表明的一切形式的圖繪生產(藝術、建築、電影),以及那些實踐宣稱"再現"出來的東西。

事實上,德希達希望告訴我們的是,任何作品的"內部"已經被其"外部"所佔據,如籤名、語言的討論、畫框、慣例性的舞臺藝術等等。他從視覺作品的觀念核心和歷史起點進行研究:從康德的附屬物理論開始著手;啟蒙哲學從實踐的或純粹的理性中為認知劃出了一塊"審美"範圍,而畫框或者畫框效應(frame-effect)在這一啟蒙方案中必不可少。本章在開篇提出,這些差異構成了作為一個獨立研究領域的"藝術"及其"歷史"的建構基礎。

梅爾維爾的論文("新透視的誘惑"['The Temptation of NewPerspectives'],1990)在這裡的作用是"多元對話"的開場白,置於夏皮羅和海德格爾的論文之前。明智的做法是將藝術史作為一種歷史製品本身,並且將對於黑格爾及他所建立的(德國)民族學科的討論和呂克·費裡(Luc Ferry)的思想(見第一章)進行比較。

德希達的這篇文章摘自《繪畫中的真理》(1978)的"還原"(restitutions)部分,起初是一篇刊載於Macula(1978年,卷三)的短文,在同一期裡,也重新刊登了夏皮羅的那篇文章。這兩篇論文都屬於那一期的同一個系列,即關於海德格爾對凡·高作品《鞋》(Shoes)的討論。德希達的論文來自於他1977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一次研討會。接著,夏皮羅也參與了這個討論。我們在此所摘錄的德希達的這篇文章體現了他行文的那種非常複雜、眾說紛紜的方式,也例證了他的解構閱讀實踐,這也是解構本身的矛盾和此類藝術史"閱讀"的基本諷喻。

從1962年至今,關於解構以及雅克·德希達的文獻,和德希達的著述本身一樣宏富。下面是一些最有用的了解解構的書籍: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論解構:結構主義之後的理論和批評》(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 Ithaca,1982),此書將德希達的作品放在其歷史和批評語境中來考察,並且討論了這些著作對於理論和批評的影響;克里斯多福·諾裡斯(Christopher Norris),《解構:理論與實踐》(Deconstruction: Theoryand Practice, London,1982),此書將德希達的作品和20世紀眾多知識界和社會運動聯繫起來;諾裡斯(Norris)的《論德希達》(Derrida, Cambridge,Mass.,1987),此書討論了德希達在現代哲學中的地位。

佩吉·卡穆夫(PeggyKamuf)編輯的《德希達讀本:盲人之間》(A Derrida Reader: Between theBlinds, New York,1991)包含一個對於德希達作品的很好的導言,是他作品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多樣化的選錄,並且還包括德希達從1962年到1990年的全部作品的書目;大衛·卡羅(David Carroll),《反美學:福柯、利奧塔爾、德希達》(Paraesthetics: Foucaidt, Lyotard, Derrida, London,1987)將這三位作者作品中的審美觀念做了很好的比較性研究;麥可·佩恩(Michael Payne),《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裡斯蒂娃導讀》(Read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Lacan, Derrida, and Kristeva, Oxford,1993)研究了心理分析和解構實踐的差異,清晰地將福柯、拉康和德希達三個人的"讀畫"進行了比較。

二十年來,對於"解構"以及解構對藝術、建築、文學、語言學、女性主義或後現代文化的影響學者們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有兩本書可以導引我們了解這些爭論:彼得·布魯內蒂(Peter Brunette),戴維·威爾斯(David Wills),《解構與視覺藝術:藝術、媒體、建築》(Deconstruction And the Visual Arts: Art, Media,Architecture, Cambridge,1994),其中包括對德希達就空間藝術進行的訪談。對於建築和哲學的關係,最有意思的研究是馬克·威格利(Mark Wigley)的《解構主義建築:德希達的縈繞》(The Architecture of Deconstruction: Derrida'sHaunt, Cambridge, Mass.,1993)。而且這兩本書還介紹了一些接受了德希達觀念的藝術家及建築師的作品。

在此,還要提及一些德希達早期的以及最著名的作品:《論文字學》(OfGrammatology),佳亞特裡·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譯(法文版為Delagrammatologie,巴黎,1967);《撒播》(Dissemination),芭芭拉·詹森(Barbara Johnson)譯(法文版為La Dissemination,巴黎,1972);《哲學的邊緣》(Margins of Philosophy),艾倫·巴斯(Alan Bass)譯(法文版Margesde la philosophic,巴黎,1972)。

除了這篇從《繪畫中的真理》(The Ttuth inPainting,1978)節錄出的文章外,德希達在《盲人的備忘錄:自畫像和別樣的廢墟》(Memoirs of the Blind: The Self-Portrait and Other Ruins,帕斯卡·安妮·布羅[Pascale-Anne Brault]、麥克·納斯[Michael Naas]譯[芝加哥,1993],法文版為Mémoires d'aveugle: L'autoportrait et autres ruines[巴黎,1990])中,進一步拓展了他對於藝術和再現的思考。該書是德希達在羅浮宮所策的一個展覽的圖錄。

相關焦點

  • 解構閱讀與「意義增殖」
    在德希達那裡,解構閱讀實質上是一種用於捕獲和創造文本意義可能性的哲學懷疑論方法,主旨和追求在於瓦解結構主義對「共時性」的崇拜,將哲學關注的焦點轉向「歷時性」的流動結構觀。在德希達看來,文本的閱讀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解釋學閱讀,一種是解構閱讀。
  • 《新世界》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你理清了嗎?
    賈小朵的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同時拉開了《新世界》的序幕,並且也打開了《新世界》中人物錯綜複雜關係的序幕。《新世界》中,孫紅雷、張魯一和金昉飾演的三兄弟,關係錯綜複雜孫紅雷飾演的金海,張魯一飾演的鐵林,尹昉飾演的徐天,三人為結拜兄弟,金海是三人中的排行老大,鐵林是二哥,徐天最小。三人性格迥異,老大老謀深算,老二膽小怕事,老三仗義魯莽,都不知這三人怎麼走到一起成結義兄弟的?
  • 洛天依、樂正綾、言和,她們的關係錯綜複雜,只有這一點被認可
    洛天依、樂正綾、言和,她們的關係錯綜複雜,只有這一點被認可在中V,洛天依、言和、樂正綾是三巨頭,她們是國內虛擬歌姬中的佼佼者,江湖上有很多屬於她們的傳說。世界第一吃貨殿下、世界第一便當殿下、言和小天使,每一個都有著忠實的粉絲。
  • 巫師們錯綜複雜的親戚關係
    雖然巫師家族有很多,但他們之間都有著或近或遠的親戚關係,而且這個關係網「錯綜複雜」,說不定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人,往上一倒家譜,居然還是親戚。所以,魔法世界神奇的不僅僅是魔法,還有這奇妙的親戚關係。今天,小斯就來大家說一說,那些讓我們「大跌眼鏡」的巫師親戚們。
  • 哥布林殺手:情感線錯綜複雜?主角小隊內部還能有多角關係?
    哥布林殺手:情感線錯綜複雜?主角小隊內部還能有多角關係?哈嘍漫迷朋友們大家好,今天小編也為大家帶來了《哥布林殺手》的相關話題,隨著哥殺的熱播,很多人對於這部作品的討論也是持續增加,小編對他的關注也不例外。
  • 系列—解構風再現倒閉款?800塊的off white聯名還不如一雙AF1
    其實解構風產生於上世紀80年代,人們刻意追求毫無邏輯的排列,將物品呈現出一種錯綜複雜的視覺感受,把一些沒有關係的元素加以拆解,重疊,再組合,形成抽象的不和諧性。時至今日,這種不協調的風格又由virgil abloh運用到球鞋上,形成當下最熱門的解構風球鞋。
  • 最好的關係就是沒有關係 是什麼在左右成人世界錯綜複雜的關係
    可能大多數人一開始就錯了,錯誤的認為一個人和你關係好,你就可以不去尊重他,不考慮他的感受,而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他人的身上。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我們與熟悉的人之中,甚至與我們越是熟悉的人,我們就越肆無忌憚的在他的身上宣洩我們的情緒和想法。
  • 解構
    文/陳琳 解構源於解構主義思想,同時包含解和構,是將圖形的各個元素分解,然後再重新加以整合、塑造。分解 -- 將主體形象進行視覺解構的拆分,方便選擇適於表現的元素進行表達;整合 -- 對各種圖形元素進行重新結合的綜合性造型方法。
  • 哲學家德希達遺孀、精神分析學家瑪格麗特·德希達患新冠去世
    瑪格麗特·德希達系哲學家德希達遺孀。瑪格麗特·德希達。《世界報》 圖瑪格麗特·德希達一生致力於精神分析和翻譯。
  • 《BLEACH》:死神和人類,虛的關係究竟是如何的錯綜複雜
    真正讓人疑竇叢生的,是一護在他的磨練下化成半虛半死神狀態的時候——死神,人類,還有虛,這三者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如何的錯綜複雜?此處的謎團同樣地被放在了一邊(我們已經習慣了……)。一護等人順利地突破了封鎖進入了靜靈廷,開始了拯救露琪亞的行動。但此時故事又在拯救行動外悄悄地追加了一條伏線——一直堅持十三番隊內出現了內奸的五番隊長藍染物右介被殺!
  • 解構與置換
    解構圖形的解構是對一個完整的視覺形象進行有意識的破壞,進行分解,試圖打散人對原事物的完整形象,通過分解處理後產生新的視覺形象,獲得新的感知效果。對圖形進行分割重新組合,有意的破壞完整性。解構具體的表現方法有:殘像對一個完整形象有意識的破壞或是把一個完整形的多處掩蓋起來,讓被破壞的局部形象和主體形象之間,保持著一定的關聯性,使解構的意義具有一定的完整性,這種方法我們稱之為殘像解構。借用反常規的思維方法,形成強烈且新穎的視覺形象。
  • 錯綜複雜的關係,《炎炎消防隊》盤點
    當火華迷失在能力中,森羅以愣頭青似的英雄觀徵服了他,從某方面來說,火華和森羅的關係就像是路飛和漢庫克的關係。說道這兒就不得不說,這部動漫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小夥伴發出不一樣的聲音。他們認為:此動漫存在部分的模仿,這在他們的眼中有失水準。
  • 希臘神話倫理關係錯綜複雜?教你眾神之間的關係
    小夥伴們是不是還在為錯綜複雜的希臘神話頭疼?今天小編就來為你梳理一下希臘眾神之間的人物關係。讓你簡單4分鐘搞懂希臘神話脈絡。本篇文章字數1758個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梳理到這種程度差不多就已經弄清了古希臘神話的發展脈絡,下面小編通過西方油畫來帶你再了解一下眾神。眾神故事宙斯,作為至高神,往往有著很好高貴的形象。
  • 蕭紅很刺耳的語錄,道出了世界上有這種不幸的人,讓人感到可悲!
    除了新冠以外,很多人可能認為是生病、不健康,也成了人類的一種不幸。特別是一些病還不好醫治,如果患上,無疑是要人命。如果家裡有錢,可以選擇比較好的醫療條件。如果家裡沒有錢,也得了一些很燒錢的病,無疑就是一種不幸。由此可見,有錢能避免很多不幸,沒有錢的家庭,很多地方都會讓人感到不幸。
  • 《奇異博士》與其說思想深度,不如說是這種思想深度的打開方式
    一如我此前一直認為的,英雄主義題材電影,平民英雄還是超級英雄,其萬法歸宗的故事內核,基本不外乎古希臘神話、史詩。因此這類電影博取口碑與票房的,與其說思想深度,不如說是這種思想深度的打開方式。在超級英雄電影領域,漫威之所以能獨領風騷,有賴於其基本摸準了時代需求脈搏,進而創造出一條既能批量化產出,又能儘量避免審美疲勞的生產流水線。
  • 以「解構式手法」分析《大話西遊》無釐頭的風靡,和周星馳的成功
    近些年來,對於《大話西遊》的分析評價多如牛毛,人們認為周星馳所飾演的至尊寶,表現出孫悟空"人性"的一面,而對於至尊寶是否戴上金箍的內心掙扎,也有人做了詳細的分析。一部《大話西遊》,給予了學者們多方面的研究角度,但很少有人真正的從「意義」上解構了這部經典。
  • 曹禺代表作《雷雨》發表80周年 女兒萬方重新解構
    曹禺代表作《雷雨》發表80周年 女兒萬方重新解構 2014-07-23 14:22:43來源:法制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曹禺代表作發表80周年 女兒萬方重新解構 濮存昕促成改編 新視角關注主人公——  《雷雨》再解讀 蘩漪非榜樣   蘩漪、周樸園……這些《雷雨》裡讓人耳熟能詳標籤式的人物,在曹禺女兒萬方的筆下將進行全新解讀。
  • 郭德綱道出相聲沒落原因:相聲界充斥外行,廚子居多,真敢說啊!
    但是我們都知道相聲界就猶如一個江湖,裡面各種利息關係錯綜複雜,絕非郭德綱一人能處理好的。但是郭德綱的性格我們都知道,就是性情耿直。他都是有啥說啥,為此也得罪過不少相聲同行。這其中不乏很多如今在相聲界有頭有臉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