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的宗教虔誠不等於內心的聖潔

2020-12-10 仰望主基督

萊爾在《聖潔》中「成聖」這一章談到了成聖之人有哪些可見的標記,他一共提到十個標記,後面五個如「一貫地敬重上帝的律法,把它作為生活的準則,一貫地努力順服」,「一貫努力地遵行基督的旨意,並且順服他可踐行的吩咐」,都從積極正面的教導談到成聖的標記,而前五個標記則是從「真正的成聖不在於什麼」來討論成聖的表現。本文摘錄的就是萊爾這前五項分享。

今天我要分享成聖可見的標誌。換言之,一個成聖之人可見的標記都有哪些呢?在他身上,我們期待看到些什麼呢?在成聖的主題中,這是一個相當寬廣並且相當難的部分。之所以說它寬廣,因為它涉及許多方面的細節,是我們在這樣有限篇幅的文字中不能一一處理的。說它難,是因為每每我們談論它的時候,都會有些人感到不舒服。但無論冒怎樣的風險,真理也一定是要講出來的,尤其在今天,這是特別需要指出來的真理。

1、真正的成聖不在於有關信仰的高談闊論。

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在今天這末後的世代,教育和講道活動的大量加增,使得我們絕對有必要發出這樣警告的聲音。

人們聽到這麼多有關福音真理的知識,他們可以很熟悉有關的字眼和詞句,卻沒有敬虔,他們甚至有的時候可以滔滔不絕地講論有關的教義,使人覺得他們好像是真正的基督徒一樣。

事實上,這些人明目張胆地活在罪中或為世界而活。當我聽到從他們冷漠和輕浮的嘴唇中湧出「歸正」、「救主」、「福音」、「尋求平安」、「白白的恩典」以及諸如此類的詞語時,我感到厭惡和痛心。

這樣的談論,在上帝的眼中怎能不看為可憎惡呢?這難道比以上帝的名起誓、發咒和妄稱上帝的名強嗎?舌頭不是我們唯一用來服事基督的肢體。上帝不願他的百姓只是空的容器、鳴的鑼和響的鈸。

我們成聖,必須「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3:18)。

2、真正的成聖不在於一時的宗教感覺。

關於這一點,我們也是需要發出嚴正警告的。在這片土地的每一處,宣教事工和復興聚會都極大地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帶來很大的興奮感。英格蘭國教教會似乎釋放出新的生命力,展現出一種嶄新的活力,我們要為此感謝上帝。

但是這些事情既有它們的優點,也有隨之而來的危險。哪裡有麥子,那裡肯定就有魔鬼在撒下稗子。很多人在聽了福音布道之後,看起來被感動了,被觸動了,但是恐怕事實上他們的內心根本沒有改變。看到別人流淚,歡樂或被打動,他們便被感染了,但這不過是一種肉體上的興奮,恐怕這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真實情形。

他們扎心認罪的程度非常膚淺,他們自稱得到的平安也就非常膚淺。就像那些心裡是石頭地的聽道者,他們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太13:20),但是沒過多久,他們就又重新回到世界裡,他們的心變得比之前更硬、更糟。就像是約拿的蓖麻,他們一夜之間長成,但是也在一夜之間消亡。

讓我們不要忘記這些事。讓我們在今天記住,若是輕輕忽忽地進行醫治,說「平安了,平安了」,那麼,其實並沒有平安。

我們敦促每一個對宗教信仰表露新的興趣的人,若在你生命中缺少了聖靈那深刻、堅實的成聖之工,你就不要滿足於任何經歷。經歷了虛假的宗教興奮感之後而來的倒退,對靈魂而言是最可怕、最致命的毒藥。在復興的高潮時,魔鬼被一時地從人的心靈中趕逐了出去,但是漸漸地,它又回到它原來的地方,那麼,末後的光景比先前的光景就更糟糕了。

一種是在一開始進展很快,卻沒有計算代價,然後漸漸地走回頭路,就像羅得的妻子一樣,及至回到世界當中;另一種是一開始起步很慢,但是在上帝的道中穩固地不斷長進——後者要比前者好上一千倍。

只因有過一兩次宗教情感上的經歷,就自以為已經重生了,藉著聖靈成聖了——我要說,對於一個靈魂而言,沒有比這更危險的境地了。

3、真正的成聖並不在於外在的形式和外表的敬虔。

在此有一個極大的,但恐怕也是很普遍的錯覺。很多人把真正的聖潔想像為外在的、大量的宗教形式——不間斷地參加教會活動,領受聖餐,遵守禁食和各樣的聖日,以及在公共敬拜中不斷地俯伏、擺出各樣的姿勢、舉動和姿態,還有穿戴特別的衣著,使用聖像和十字架。

我相信,一些人是出於真誠的動機來使用這些事物,並且相信這樣做會有益於他們的靈魂。但是我擔心,在許多的場合,這些外表的宗教形式取代了內心的聖潔。可以肯定的是,它們無助於內心的成聖。

進而,許多追隨這樣外在的,感官的,形式主義的基督教的人,他們沉溺於屬世界的事情,並且毫無廉恥地一頭扎進它們所帶來的浮華與虛榮之中,當我看到這般情景的時候,我感到非常有必要對此直話直說。

我們可以有大量的「外在的事奉」,但是卻沒有一點真正的成聖。

4、成聖不是從生命中的職責崗位上退下來,也不是放下我們所有的社會責任。

在每一個時代,當人們追求聖潔的時候,他們落入這樣立場的網羅。上百的隱士把自己隱匿在曠野之中,成千上萬的男子和女子把自己隔絕在修道院的大牆之內,因為他們有一個虛假的觀念,就是以為如此行,他們就可以逃避罪,成為特別聖潔的人。

他們忘記了,門閂和欄杆是不能把罪惡擋在外面的,無論我們去哪裡,一切罪惡的根子都隨著我們,就是我們自己的心。成為修士或修女,或加入一個避世的團體,並不是成聖的快速通道。

真正的聖潔並不是使一個基督徒逃避苦難,反而是面對它們,戰勝它們。基督樂意在他的百姓身上顯明,他的恩典並不是溫室裡的植物,只能在室內存活。他的恩典乃是剛強、堅韌的,能夠在生命關係中的各個層面上顯大。

在上帝呼召我們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在腐敗當中做鹽,在黑暗之中做光,這乃是成聖的要素。聖經中所講的那種成聖之人,不是藏在洞穴中的人,而是無論是做主人還是僕人,做父母還是兒女,在家裡還是在外面,在工作中還是在買賣中,都榮耀上帝的人。

我們的主自己在最後的禱告中說:「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17:15)

5、成聖也不是偶爾做出一些正確的行動。

成聖是有一個新的屬天的律一貫地運行在我們裡面,無論大事小事,它都貫穿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舉止當中。

成聖是居於我們的心中,也如同心之於身體,它不斷地影響我們性情的每一個方面。它不是一個水泵,只是在有外力作用的時候,它才輸送水流,乃是一個不竭的源泉,源源不斷、自然而然地流出水泉。

就是希律,在他聽了施洗約翰的講論之後,也「多照著行」,然而在上帝的眼中,他的心卻不正(可6:20)。同樣,在今天,有許多人也時而表現出所謂的「美善」的樣子。在家中有人生病、有人遭遇不幸或有人去世的情況下,在有社會災難發生的時候,或是出於一時的良心不安,他們會做不少正確的事情。但是從始至終,任何一個有智慧的觀察者都可以清楚地判斷出,他們並不是歸信的人,他們對什麼是成聖一無所知。

一個真正的聖徒,就像希西家一樣,他是全心全意的。他會看上帝在一切事上的吩咐為好,並且「恨一切的假道」(代下31:21,詩119:104)。

(本文自《聖潔》,三聯書店,2013.10。)

相關焦點

  • 馬丁路德的宗教之路,一個虔誠的信徒是如何發展宗教歷史
    百家號作者:依波說文化馬丁路德在中世紀的歐洲,宗教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因為他虔誠的信仰和堅定的信念被著大家所以名記下來了。那麼它的虔誠信念是什麼樣的呢?他又是如何發展當時的基督教教義和基督教的歷史呢?小編帶大家一起走進中世紀的基督教歷史,了解一下這個人對當時的宗教有什麼貢獻吧。
  • 每日詩篇:《詩篇》中的「聖潔」指什麼?我的內心如何聖潔?
    「當以聖潔為妝飾,敬拜耶和華。全地要在他面前戰抖。」 默想聖潔為妝飾指的是什麼?讀到新約的時候,我深刻體會到聖潔的榜樣是主耶穌基督。主耶穌基督的聖潔是他對父神旨意的全然順服,謙卑,不求自己的榮耀,只求父神的榮耀。
  • 晨禱:在複雜的世界過聖潔生活
    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在耶穌時代,白色的墳墓很常見。特別在逾越節和其他宗教節日,墳墓被漆成明亮的白色,這樣就沒有人會在晚上不小心碰到它們,以致變得不潔淨。耶穌提醒人們,這樣的墳墓外表看起來聖潔,裡面卻裝滿腐爛和一切不潔之物(太23:27)。
  • 《十字軍之王3》虔誠有什麼用 虔誠作用及教義特點解析
    下面是「翼騎的正義」帶來的《十字軍之王3》虔誠作用及教義特點解析,一起看看吧。 總所周知CK3中... 《十字軍之王3》中玩家可以自建宗教並選擇教義,那麼各個教義的特點是怎樣的、所積攢的虔誠又有什麼作用呢?下面是「翼騎的正義」帶來的《十字軍之王3》虔誠作用及教義特點解析,一起看看吧。
  • 基督教對猶太教有誤解,完全達成一致不可能,還是求同存異吧
    基督教追求聖潔的情感和美德,重點突出了「聖潔」和「虔誠」,而這些的主要體現形式是祈禱、齋戒,還有具體的「精神性」的行為。所以我們會看到大量基督教神學家在各個歷史時期寫下大量的著作,為信徒提供指導,強調「聖潔」不能由人獨自獲取,還有對上帝的虔誠,並把成功的範例當成「榜樣」,以供後人學習和借鑑。
  • 宗教大都勸人向善:為何很多戰爭和極端主義,都與宗教有關?
    換句話說,信徒是有限的,如果信了別人的神,那麼信我的神的人數就少了,這就不符合其傳播的目的。因此,排他性可以說是宗教的基本特點了。弄明白這個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中國為什麼沒有宗教,因為這個國家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如果「排他」就不可能有中國了。
  • 帶著聖潔的心去相約聖潔的聖境
    我卻不這麼認為,世間本無偶然,而一路的前行而至到達西藏的那一刻,絕對是人生一次相對成就的必然。的確,很多時候我們跳脫不了所謂的俗事,或者說凡夫之人也該「沉溺」於凡俗之事。我們總是在尋找安寧、聖潔與完美,但所謂的安寧、聖潔與完美其實並不完全的存在。相對的存在也是必須要有參照或者由心而生。
  • 靜心冥想:務必讓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相逢,否則一定會被存在碾碎
    與世界相逢務必讓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相逢,否則你一定會被存在碾碎。有一陣風,從天地之初吹到至今;有一段話被千萬種語言不斷低訴:「務必讓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相逢,否則你一定會被存在碾碎。」如果我們的內在與外在不相往來,我們的生命就會坍塌瓦解。
  • 宗教作品不等於保守禁慾 回溯對拉斐爾影響至深的女人
    宗教不等於保守,不等於要壓抑情感。「文藝復興三傑」的拉斐爾,以天主教作品「聖母系列」聞名一時。他筆下的聖母,便兼具了女性獨有的美態,以及母親的慈愛。這種細膩的筆觸,或許與他畢生周旋於不同女性的經歷有關。
  • 【音頻+文本】第2講 加爾文主義與宗教(二)
    他確信,宗教信仰是上帝與人心之間的直接交流,絕不應包括被造之人的中介。這絕非出於對神職人員的憎恨,也不是輕視殉道士的價值,更不是低估天使的重要性,而完全是因為加爾文以捍衛信仰的真諦和此信仰真諦中上帝的榮耀為責無旁貸的己任,絕不允許任何妥協與搖擺。他以聖潔的義怒,與任何站在靈魂與上帝之間的人和傳統開戰。
  • 五臺山是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的道場,你盡可在五臺山奉獻你的虔誠
    不退初心,還原真心,永存善心,五臺聖境,殊勝,阿彌陀佛……我每年都要來數次五臺山五臺山,我不知道是是因為對大自然美景的迷戀?是因為對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傳說的吸引?還是文殊菩薩的智慧?還是五爺的神靈?還是因為對本能的佛教勝地的虔心?複雜的情感交集在一起,可能這就是所謂的五臺山情結。情結越積越濃,隨時進入心靈的最敏感區域,一碰就醒,一點就著。
  • 揭秘布達拉宮:最虔誠的信仰與最古老的謎團
    由此可見,這裡是宗教的聖地,在這裡的人們,內心中無不擁有著虔誠的信仰。可是,這裡依舊有很多古老的謎團等待著我們去探索。且聽下文分解!其一:布達拉宮建成之謎。從建築學上來說,布達拉宮可謂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的傑作。它全方位地體現了藏族傳統的建築藝術,整體蔚石木結構,宮殿外牆厚達2-5米,基礎直接埋入巖層。這樣的建築工藝,建造難度極大。
  • 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實踐功能
    康德認為, 由於道德就是由普遍的道德法則作為直接規定意志的根據, 所以是完全取決於出自自由意志的個人行為, 而不取決於外在權威。從這個意義上說, 道德是自足的, 不需要宗教。如果沒有確立這樣一種道德觀, 那麼, 我們對上帝的預設就只能成為一種基於經驗的一種幻覺, 只能走向神人同形同性論, 這是一種粗俗的上帝觀念;或者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外在的崇拜儀式、內心冥想等方式對上帝產生影響, 從而反過來直接降福於我們, 並認為除此之外, 不需要使自己改變成一個善人, 或更善的人。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部宗教、感情、人性的碰撞,不凡歷程
    少年派的父親說:「如果你同時信仰三個宗教,那等於什麼都沒信。與其如此,不如選擇相信理性,相信科學……我寧可你經過深思熟慮否認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而母親則說:「科學解決外在的問題,而不是內在的。」實際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前者解決現實問題,後者解決心靈問題——要注意,母親這句話,實際上成為了派後來一切行動的心理淵藪。
  • 聖潔的依戀:人神共語的基督教音樂,感性與理性交融的聖歌
    基督教也不例外,甚至比起其他宗教裡更甚。基督教就是一個音樂的宗教,歌唱最多、音樂最多,音樂水平也發展最快。在早期,基督教音樂就是人們精神上不可缺少的食糧,它不僅在教徒中流傳唱誦,在非教徒之間也有很高的傳頌度。時至今日,基督教音樂更是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表達著追求正義、熱愛自然、善待他人的情感,歌頌和鼓舞著人們。
  • 純淨與聖潔:盧布爾雅那伊斯蘭宗教與文化中心
    伊斯蘭宗教與文化中心新址的「特色」之處在於其缺乏「特殊性」。它坐落於城市中心附近一處被遺棄和忘卻的地方,這裡處於破碎且未開發的狀態,並有著未卜的城市前途。伊斯蘭宗教與文化中心包含了一棟宗教學校建築、文化與辦公區域、一棟供社區工作人員的公寓樓、一間餐廳以及斯洛維尼亞第一座清真寺,這些空間都與地下停車場連接。項目的核心建築是多個單獨的實體,每一個都為圍繞著位於中心的廣場區域和清真寺自主運行的大樓。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次別離》顯示伊朗世俗和宗教的一次若即若離
    伊朗這個離中國並不遙遠卻顯得陌生的國家,《一次別離》的獲獎價值或許不在於為這個國家捧回第一個「小金人」,而是為這片土地以外的人們展示了這個伊斯蘭國家鮮為人知的社會現實——世俗和宗教的一次若即若離。
  • 《安德烈·盧布廖夫》,詳解塔可夫斯基關於俄羅斯宗教的哲理思考
    盧布廖夫具有俄羅斯宗教信仰中最為顯著的特徵:憂國憂民,關心整個人類命運的發展。在內心深處,盧布廖夫有著宏大的歷史觀和價值觀,他願意用畫筆來武器,承擔起拯救世界的使命,影片以他的名字命名體現出的正是塔可夫斯基對於這一深遠思想的布局謀篇。
  • 甘南藏傳佛教學府拉卜楞寺,聖潔之感佔據著我的心靈
    藏傳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許多寶貴的宗教文化珍品都深藏在這裡,虔誠與信仰永恆。在拉卜楞寺我們有幸看到了喇嘛們在做晚課。在我的感覺中,藏族喇嘛們是那樣的神秘,高深莫測。但當你走進他們的時候,喇嘛們卻一切是那樣的自然,更是那樣的和諧。約有10來歲的小喇嘛在做晚課的時候,就像我們小時候上學那樣,每人拿了一隻雪糕,躲到一邊偷偷地吃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