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不等於保守,不等於要壓抑情感。「文藝復興三傑」的拉斐爾,以天主教作品「聖母系列」聞名一時。他筆下的聖母,便兼具了女性獨有的美態,以及母親的慈愛。這種細膩的筆觸,或許與他畢生周旋於不同女性的經歷有關。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拉斐爾最愛的女人們》,便是由拉斐爾身邊的女性入手,在這位大師逝世500周年紀念之際,重塑他的情感世界。
走入凡間的聖母
拉斐爾(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本名拉斐爾.桑蒂。他年幼時跟隨父親學畫,之後去到大師佩魯吉諾的畫室深造。
憑藉過人的天分和努力,拉斐爾不斷從大師的作品吸收養份,結合了達文西的金字塔式構圖、米開朗基羅的線條表達,不斷改良精煉,轉化成獨有的風格,奠定了後世古典主義的美學階模。拉斐爾亦由此與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傑」。
拉斐爾畢生留下過許多曠世傑作,例如《雅典學院》、《聖體之辯》等。而他最常畫的題材,則是天主教中的聖母瑪利亞,這批作品又被稱為「聖母系列」。其中最有名的包括《安西帝聖母》、《草地上的聖母》、《佛利諾的聖母》、《西斯廷聖母》等。
在他筆下,聖母不再是一個脫離於凡間的聖人,而是具備著美態與親情的慈祥母親。而這或許與拉斐爾的情感經歷有關。
重塑大師的情感世界
拉斐爾畢生周旋於不同的女性之間,尤以情人 Luti 最為世人所熟悉。其實在 Luti 之外,母親及未婚妻都對拉斐爾的人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紀錄片《拉斐爾最愛的女人們》,便是希望透過揭示這位天才畫家與一眾女子的不解之緣,縷析他如何用畫筆一反宗教作品的刻板印象,將心目中美得醉人的女子留在人世間,世世代代受人景仰。
拉斐爾《弗娜麗娜》/1518-9/油彩.畫板/85 x 60c m/義大利羅馬國家美術博物館藏。
畫中的美麗女子有雙深色眼睛,半裸地以精緻薄紗遮住下半身。據史料記載,拉斐爾享年37歲,他8歲喪母,11歲喪父,身為宮廷二級畫師的父親對他影響很深。他生前有個家世顯赫的未婚妻,羅馬教廷紅衣主教的姪女-瑪麗亞,這位差點成為拉斐爾妻子的女人,卻不及麵包師的女兒受寵,數百年來大家一直認定,拉斐爾其實與麵包師的女兒- Margherita Luti瑪格麗塔.盧蒂情投意合,且秘密舉行婚禮,礙於社會輿論壓力,拉斐爾一直嚴守這個秘密,最終將它帶入墳墓。
拉斐爾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