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壇潘安」拉斐爾

2020-12-15 騰訊網

今天,向大家推薦一個朋友:看世界

看世界南風窗的兄弟媒體,我們相信:世界比想像更有趣。

在這裡,政治學者帶你解讀世界局勢,剖析政壇動蕩;歷史學家為你講述悠長歷史,回溯往日時光;背包客娓娓道來詩與遠方,帶你領略文化碰撞;電影愛好者向你推薦高分影片,滿足你所需的精神食糧……跟隨作者的筆觸,我們觀察世界、奇遇人生。

關注看世界,用思想丈量世界,找回一顆自由而有趣的靈魂。做一個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碼頭。

拉斐爾《披紗的女子》

2019年是達·文西去世第500周年,今年則是拉斐爾逝世第500周年。由於疫情影響,義大利羅馬奎裡納萊博物館原定於3月5日開啟的拉斐爾大展,被迫關閉了近三個月。6月2日,展覽終於重新開放。

拉斐爾是誰?估計很多人一臉懵。但提到達·文西,恐怕大家都熟悉。其實,本文要聊的拉斐爾跟達·文西是同時代的人。

「同」到什麼程度呢?拉斐爾和達·文西、米開朗琪羅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作品被稱為「人文主義及文藝復興世界的頂峰」。其人設則相當傲人加撩人:義大利著名畫家、典型的「藝二代」、紅極一時的「小鮮肉」……為什麼?因為拉斐爾還是「三傑」中顏值最高、畫風最柔、年齡最小、壽命最短(年僅37歲)的。

有「三高」的雙性同體

在藝壇上,很多藝術家的相貌與其才華、成就成反比。達·文西少年長得尚可,但最後則鷹鉤鼻子加絡腮鬍,妥妥的陰險國師像;米開朗琪羅的名字很豪邁大氣,但其本人則刀條兒臉,心胸如其臉龐一樣狹窄。

也許「同行是冤家」之故,米氏既不喜歡達·文西,也對拉斐爾不感冒。總之,「三傑」並不和諧。

拉斐爾簡直是「三傑」中的一股清流,每每出行,受歡迎度完全不亞於中國那位「擲果盈車」的潘安;放在今天,也是畫壇中的吳亦凡、易烊千璽。

拉斐爾(Raphael),義大利著名畫家,也是「文藝復興後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

拉斐爾不僅相貌出眾,而且性情平和、文雅,這與達·文西的孤傲神秘、米開朗琪羅的狹隘固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之其善於為人處世,情商甚高,備受包括教皇在內的一大票粉絲的追捧。

有人說,神性、母性、愛人和情人,共同組成了拉斐爾的藝術世界。她們亦人亦神,撫慰著拉斐爾的精神,治療著其心靈創傷,使之開啟了通往藝術天堂的大門。但我覺得,拉斐爾華美的「皮袍」下,有一種英國作家伍爾夫所說的「雙性同體」的混合力量。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中,有兩種主宰力量,一種是男性因素,另一種是女性因素;在男人的頭腦裡,是男性因素壓倒了女性因素;在女人的頭腦裡,是女性因素壓倒了男性因素。正常而舒適的生存狀態,是這兩種因素和諧相處,精神融洽……純粹單性的男人和純粹單性的女人,是無可救藥的;一個人必須是男性化的女人,或女性化的男人。」

拉斐爾把聖母的臉畫得更加溫柔,神態畫得更精緻、更柔和,賦予了一件古代異教徒的藝術作品以新的基督教的含義,圖為拉斐爾名作《聖母子》

這樣的高顏值、高才華、高情商的「三高」雙性同體,殺傷力十分驚人。

「三高」的殺傷力雖然很大,但拉斐爾與達·文西、米開朗琪羅一樣,都要效力於教皇尤利烏斯二世。不同的是,拉斐爾與尤利烏斯二世關係不賴,而隨後的利奧十世也非常喜歡他,還特賜紅衣主教帽一頂,並親自做媒,把紅衣主教畢比印納的一個侄女瑪利亞許配給他。

遺憾的是,拉斐爾並不喜歡瑪利亞,但又不敢直接拒絕,只好一直拖著不辦婚事。除了不來電,拉斐爾其實是有難言之隱的——他喜歡錫耶納城羅馬大街麵包房主的女兒弗娜裡娜。喜歡到什麼程度呢?《椅中聖母》的聖母形象,就是以弗娜裡娜為原型創作的。

《椅中聖母》可認為是拉斐爾筆下眾多聖母形象的頂峰,此畫從圓形外框到人物的組合、體態、衣著、褶紋都以長短不等的各種曲線構成,整個畫面形象給觀賞者以豐滿、柔潤與高度和諧的完美之感

此外,還有《披紗的女子》《貝爾的女子》兩幅畫,據傳也都以她為模特兒。尤其是在《弗娜裡娜》的手臂上,拉斐爾乾脆畫了個刻有自己名字的手鐲,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愛人是誰。

然而,上天並沒有祝福拉斐爾的這段愛情。1514年,拉斐爾與瑪利亞訂了婚,但直到6年後的1520年拉斐爾去世,他也沒結婚。

說來也巧,拉斐爾去世的那天是1520年4月6日,剛好也是耶穌受難節。但拉斐爾既沒有禱告,也沒有工作,而是整晚都與情人在一起。後來拉斐爾發了高燒,卻沒有實話實說,導致醫生誤診,最終一切無可挽回。

畫風最柔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論智力和創造,拉斐爾不敵達·文西;論氣魄與造型,他又不是米開朗琪羅的對手。但這樣一位明顯「能力不足」的人,何以躋身「三傑」之列?就在於他強大的學習、融合與創新能力。

拉斐爾就像《書劍恩仇錄》裡的陳家洛,博採眾長,然後自成一家。比如,拉斐爾認真研究了馬薩喬的早年畫作,還從米開朗琪羅的作品上學習了洗鍊、明淨的線條,在其名作《雅典學院》中便能看出米氏對他的影響。

在《雅典學院》中,拉斐爾的秀美畫風體現得淋漓盡致。人物線條清秀,場景祥和溫馨,宗教的虔誠和非宗教的精髓有機地融為一體,整個畫面洋溢著明淨的色彩、柔和的光線,一派「家和萬事興」的宏大場面。當時的教廷也「容忍」了這幅畫的存在。

《雅典學院》是希臘精神的體現,是追求自由主義和人文主義理想的代表

如果從更深層面分析,此畫還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後楊娟娟認為,「三傑」出現時的羅馬,已有兩百多年沒有戰火紛飛了,義大利人有錢又有閒,享有貴族和教會資助的新派知識分子也逍遙自在,不會真和腐敗至極的教廷統治過不去,從而影響羅馬的長治久安。長此以往,一代又一代教皇對人文主義及所謂的異教也越來越寬鬆了。

拉斐爾終其一生,都是將重點放在如何表現人間的真善美方面。其作品充分體現了安寧、和諧、對稱及恬靜的秩序,盡情詮釋了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調性和精神。

比如,他一生創作了近300幅畫,光聖母像就近40幅。人們習慣上把拉斐爾與嬌美柔順的聖母形象聯繫在一起,他也因此被譽為「聖母畫家」。

《西斯廷聖母》為祭壇畫,指定裝飾在為紀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廷教堂內的禮拜堂內

在拉斐爾筆下,聖母的藝術形象被賦予了嶄新的生命力,仿佛正因拉斐爾的出現,聖母姿態才更為放鬆舒展,表情層次才更加豐富,衣褶紋理才更加合理自然,以至於聖母走下神壇,開始更具人間煙火氣息。其實這一切,均得益於拉斐爾一再地臨習達·文西之聖母像。

遺憾的是,當拉斐爾大膽採用「達·文西光影和配色」收割更多的粉絲時,達大師卻踏出一隻腳,奔向《巖間聖母》們幽暗神秘之途了。

多年的磨練,使拉斐爾成為一位溫厚穩定的人文主義藝術大師。這種溫柔而不失堅韌、創新而不忘內涵、充滿美之和諧的特色,正是拉斐爾藝術的精神所在。

圖一為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圖二、三、四為拉斐爾借鑑其構圖和人物造型繪製的作品

既然雞蛋好吃,也得了解下蛋的是只什麼樣的雞。1483年4月6日,拉斐爾生於義大利山區的烏爾比諾小公園。

父親喬萬尼是烏爾比諾大公的御用畫家,也是拉斐爾的啟蒙教師。母親瑪吉亞在拉斐爾8歲時去世,1494年,父親也離開了只有11歲的他。從此,孤兒拉斐爾就由舅舅奇亞爾撫養。

16歲時,拉斐爾離開家鄉,來到北義大利翁布利亞地區的佩魯吉亞城(現義大利翁布利亞大區首府佩魯賈),師從於佩魯基諾。最後,佩魯基諾對拉斐爾說:「我不想讓這小地方拖住你,你要到大師雲集的佛羅倫斯去,你可以獨立工作了。」這時拉斐爾才19歲。

位於烏爾比諾的拉斐爾紀念雕像

在佩魯基諾的引導下,拉斐爾跨進了佛羅倫斯的藝術圈子。他的外貌和性格,立刻就為自己走上藝術的「星光大道」加了分。

兩年之後的拉斐爾在《聖母的婚禮》作品中,無論是構圖樣式、環境還是人物配置,皆模仿老師佩魯基諾畫的《基督將天門的鑰匙交給彼得》。

不過,拉斐爾並不照搬照抄,除在人物造型上繼承了老師嫻靜優雅的風格外,他開始有意顯現出自己獨特的柔美風格。

《聖母的婚禮》不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魯吉諾的藝術精華,而且後來居上——畫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繪,聖母瑪利亞的端莊,均為前輩畫家作品中所罕見。

《聖母的婚禮》表明他充分吸收了老師佩魯吉若的藝術精華,而且後來居上,無論構圖與形象塑造都有所創新。尤其是畫面平衡,背景的描繪,聖母瑪利亞的莊嚴,文雅均為前輩畫家作品中的罕見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但天才則出於勤奮。拉斐爾32歲時,又創作了名畫《西斯廷聖母》。在這幅畫中,一切都恰到好處、正中人心,整個畫面猶如一部不朽的文學名著,長驅直入,先聲奪人。

大師時代

「三傑」中,米開朗琪羅活了89歲,堪稱「老壽星」;拉斐爾最慘,只活了37歲,連米老師的一半都不到。如果說米開朗琪羅成為「人類天才以及智慧和勇氣的結晶」,是得益於其長壽的話,那麼,拉斐爾的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則源於其天賦、勤奮與創新,還有那個時代。

楊娟娟認為:「這不止得益於拉斐爾的愉快天性和專注品格,也多虧了那個時代的風氣:在那幾十年間,義大利的各個城邦受益於長治久安的富庶,從教皇到民眾,人人都陶醉於經濟、文化、教育、藝術的全面騰飛……」

此言不謬,時勢造英雄。放眼四海,從中國的諸子百家、唐宗宋祖時代到文藝復興這個「人類群星閃耀時」的光輝時刻,無不閃耀著時代的身影。

《加拉蒂亞的凱旋》(局部)

何謂時代?時代,即達到臨界點的期望在某一合適時刻的總爆發。

時代產生的同時,歷史隨之出現。歌德曾滿懷敬意地把歷史稱為「上帝的神秘作坊」,但在國人看來,歷史卻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相信前者。

在作坊裡發生的,大都需要醞釀、漂洗和沉澱,最終結晶的部分,才是文明的精華。視歷史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終會煙消雲散。

因此,拉斐爾也好,「三傑」也罷,他們都是文明的精華,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反覆探討、深究、總結與傳承。

達·文西說:「繪畫是無聲的詩篇,繪畫能將最後的成果留給普天下的人們。」這話是很中肯的,讓我們好好享受拉斐爾們遺留給我們的成果吧。

作者 | 蔡運磊

排版 | 林小瓜

看世界雜誌新媒體出品

相關焦點

  • 義大利畫壇巨匠拉斐爾藝術展將在成都開幕
    「拉斐爾的藝術」活動海報圖 供圖 義大利駐重慶總領事館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張雅舒):為紀念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匠拉斐爾·桑蒂逝世500年,由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中心、義大利駐重慶總領事館與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理委員會主辦的
  • 拉斐爾500年——天使在人間的匆忙相遇
    展覽規模空前,總共匯集藝術品共204件,其中120件為拉斐爾的作品,涵蓋繪畫、素描、掛毯、工程設計、信件等。但由於疫情影響,不得不讓眾人與此次展覽遺憾錯過。歷史留給拉斐爾的標籤除了「文藝復興巨匠」,「聖母像」,「美男子」以外,另外一個既蒙上戲劇色彩又令人遺憾並唏噓的則是——英年早逝。畫家年少成名,叱吒畫壇十餘年,備受教皇賞識,卻在眾人期待之中,僅留下300餘幅畫作,37歲便倏然隕落。
  • 美男潘安,為什麼一生只愛一個她,妻子死後,為什麼潘安終身不娶
    導讀:往往談到古代的美男子,最能讓人掛在嘴邊的就是潘安,要是誇獎一位男子,最好就是用「貌似潘安」這個詞,這個詞也成了對貌美男子的最高點評,潘安帥到了什麼程度呢?據說潘安出門的時候,經常會有一些少女往潘安的車中投擲水果鮮花,出一趟門就能滿載而歸,百姓常說的「擲果盈車」就出自潘安。
  • 潘安為何穩坐千古美男第一把交椅?
    作為獨領風騷的千古第一美男,潘安最為人稱道的,自然是他的美貌。據史料記載,潘安身材修長,眉目如畫,臉型輪廓分明,膚色白皙,一臉的膠原蛋白。氣質三分陽剛,七分儒雅,寬袍長袖,飄逸絕倫,玉樹臨風,燦若雲錦。《晉書》記載,「嶽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逐滿車而歸。」
  • 被譽為第一美男子的潘安,最後卻被滅了滿門
    」這句詩為了對仗押韻把「潘安仁」改寫為「潘安」,因此從這首詩出世後潘嶽就逐漸的被後人稱之為潘安。鍾嶸在《詩品》中讚譽說:「陸才如海,潘才如江」,這裡的「潘」指的就是潘安,意思是說潘安不僅和當時的文學家陸機齊名,而且,鍾嶸還讚譽潘安的文才「如江」。出生於儒學世家的潘安少年時隨父親任職而遊遍河南、山東、河北等地,並且有段時間在洛陽的太學就讀。公元266年末潘安移居京都擔任外交工作。
  • 在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三位巨匠你喜歡誰
    但相比兩位驚才絕豔、個性鮮明的師叔,小拉斐爾的存在感就比較低了,很少有人了解這位畫家的個性,對他作品的認識也遠不如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一、"神的偷竊者"為什麼他能夠跟這兩位藝術大師並駕齊驅了幾百年?他又憑什麼能讓歐洲畫壇近四百年都在模仿自己?總結起來,他與王羲之一樣,都是那種能夠博取百家長的藝術家。他學習能力驚人,被佛羅倫斯人民稱為"神的偷竊者"。
  • 潘驢鄧小閒,美男子潘安為何被滅三族?
    這裡所謂的潘,也就是美貌和長相,他的參照人就是潘安,這個潘安到底有多帥,他又是幹什麼的,他的人生又是怎樣,順著這個思路,今天主任和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首先,潘安的職業是文學家,他擅綴詞令,長於鋪陳,造句工整,是靠頭腦和本事吃法的人,而不是靠長相混飯吃,他是真正屬於完全可以靠長相吃法,卻還長得驚天動地的人。他究竟長得多帥呢,書上寫道他「姿容既好,神情亦佳」。
  • 潘安:歷史上的第一美男子,為何被晉惠帝誅殺三族?
    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潘安。在潘安面前,顏值上我們都是渣渣,這不是針對誰,而是針對所有人。潘安本名潘嶽,詩聖杜甫曾有「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的詩句,因此後人稱之為潘安。這位被公認的我國歷史上的第一美男子,最終竟然被晉惠帝誅殺三族。難道美麗真的罪無可恕?!如果如此,我願坦然認罪。
  • 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的代表
    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作品,以寫實為傳統風格,畫風細緻而端莊,用色清新而淡雅,呈現一種憂鬱的情調感。畫面中的花朵將人物映射得格外美豔,不是機械化的風格展示,而是將時代因素富有藝術潮流的美感。◆阿瑟哈克(Arthur Hacker)的作品實屬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的代表,最初是由英國畫家亨特、羅塞蒂和米萊斯所組成的藝術團體。在Arthur Hacker的油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畫面中的人物描畫擁有自己的風格特點。繼續了寫實的風格傳統,在畫面用色等方面均墨守成規與基調。
  • 又帥又痴情的潘安,妻子過世不續弦,潘妻:幸虧去世的早
    潘安:歷史上最有名的美男子之一,不僅長得帥,還特別痴情,古代對女子要求從一而終,對男子卻可以三妻四妾,彩旗飄揚。但潘安,卻做到了對自己妻子一心一意,從一而終。所欲潘安也成了古代女子夢寐以求的夫君類型。潘安本名潘嶽,字安仁,滎陽中牟人。潘嶽出身儒學世家,也是官宦之家。
  • 古代第一美男潘安有多美?為何後來他被滅三族?原因很殘酷
    潘安到底有多美呢?後世常用「貌比潘安」來形容一個人長得賞心悅目,令旁邊移不開目光,就可想而知潘安長得多美了,他已經成為了美的代名詞,不過潘安為何後來被滅三族?
  • 潘安:中國第一美男子,為何落得被誅三族、全家死光的下場
    潘安出生在一個儒生世家,祖父為安平太守,父親為琅琊內吏。家境還算不錯的潘安自小就有「奇童」的稱號,更是在17歲便成了秀才。在漢魏晉那個時代,賦寫得好是文人的最高成就。潘安恰巧深諳此道。這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古代美男子如此之多,偏偏潘安名氣最大。至情至孝潘安在當時還有一個稱呼,叫做「檀郎」,意思就是女兒家的心上人。按說潘安這樣有才華的帥小夥身邊肯定有很多鶯鶯燕燕,但實際上,潘安和妻子楊氏十分恩愛,眼裡根本容不得別人。
  • 「千古第一美男」潘安年輕容貌被復原,不愧為四大美男之首
    其中潘安自古以來就是美男子的代名詞,那麼他究竟長什麼樣呢?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貌似潘安」這個詞,潘安已經成為了美男子的標準,因為年代久遠所以潘安沒有畫像流傳,人們只能從隻言片語中去拼湊他的風華絕代。
  • 天下第一美男子潘安,過得美人關,卻終於難逃此劫
    他的美貌引起了洛陽城女子的狂熱,眾多粉絲追星不止,一有潘安的消息,就是一傳十十傳百,幾乎是萬人空巷,為觀潘郎。為了多看潘郎一眼,竟然有粉絲手拉手,把潘安圍在中間,不肯讓她離去。潘安的妻子楊氏,身世不詳。但婚後的潘安,與楊氏兩情相悅,舉案齊眉,始終恩愛無比。雖然喜歡他的女子數以萬計,但他喜歡的女子卻萬裡挑一,始終只有妻子楊氏一人。
  • 兩個曠世美男子的人生結局,潘安被誅三族!衛玠死後留下一成語!
    但自從有了潘安之後,誇讚美男子,這樣的比擬就省去了,一說,就是貌似潘安。西晉時人潘安,實際叫潘嶽,字安仁,傳來傳去,就成了潘安。之所以把字中的「仁」字去掉,據說是因為此人有「假仁假孝」之嫌疑。有這說法主要是因為潘安雖然孝順,但卻不聽老娘勿要趨炎附勢的勸告,最終給整個家族帶來了滅族之禍,老娘、兄弟、侄子、女兒悉數被殺。關於潘安之美,史書上確有一些繪聲繪色的描寫。
  • 古代第一美男子潘安,到底有多美?後來又為何會被人夷滅三族?
    潘安(原名潘嶽)生於三國末曹魏末年,且家世淵博,是當地少有的名門大儒。潘安少年時常隨父親出外,以求多了解民情,以為後宮入朝為官奠定基礎。晉建立後,潘安因寫詩讚美晉武帝司馬炎而升為縣令,但潘安卻因遠離都城洛陽而終日悶悶不樂。
  • 中國古代第一美男潘安究竟有多美?他最終為何被滅三族?
    故應成異果,持去擲潘安。宋祁《殘花》潘安生於247年,本名潘嶽,字安仁,鄭州中牟人,是西晉的文學家。潘安有「河陽一縣花」之稱。是古往今來用花比喻他樣貌的美男子之一,《桃花扇》中:「家近洛陽之縣,不願栽花」的典故就是用來形容為人風流倜儻(這裡的風流不是男女之間的風流)的,也是花樣美男的最早出處,後人談及潘安,常用「河陽一縣花」代稱潘安。現在我們有時描述美男子時都會來一句「貌似潘安」,《世說新語-七則》「左太衝絕醜,亦復効嶽遊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
  • 潘安究竟有多帥?復原圖撞臉某男星,難怪被稱為「千古第一美男」
    多才誇李白,美貌說潘安。從古至今我國出現的俊男靚女數不勝數,其中更是有著四大美男和四大美女。但四大美女只不過是並列而已,沒有一位被稱為第一美女。而四大美男中卻有所不同,這四名男子分別是潘安、蘭陵王、宋玉、衛玠。而潘安則被稱為「古代第一美男子」,當時若是要形容一個男人帥時都會說他貌比潘安。
  • 古代美男潘安到底有多美,鬧出男版東施效顰,最終為何被滅三族?
    據史料考證,潘安,本名為潘嶽,字安仁,相傳是西晉時期滎陽中牟人,西晉文學家,因古代人喜歡稱被人的字以示尊重,有些詩詞中將潘安仁縮略為潘安,潘安的叫法就這樣流傳了下來。關於潘安的美貌《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潘嶽妙有姿容。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由此可以看出潘安的容貌之美,深受當時婦人的追捧。
  • 電視劇《三國歸晉》急尋「潘安」
    《三國歸晉》總策劃、劇作家劉恆說:「在戲劇結構上,潘安這個『華夏第一美男』作為勾連八方的核心人物,成為這段歷史的第一目擊證人。」不過,尋找「潘安」可給片方出了個難題,劉恆表示,因為對美的解釋,現代人和古代的看法不一樣,需要選擇一個能讓大多數觀眾都能接受的人物來演。目前,片方正在跟馮紹峰、鄧超等一線男星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