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三傑中,達文西全名是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全名是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拉斐爾是拉斐爾·桑西,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是名字,只有達文西是姓。why ?
從三人留存的自畫像看,達文西有著男子漢般的硬朗側面,米開朗基羅如同他的性格般顯得有些孤獨憂鬱,拉斐爾則是一副俊俏的模樣。三位文藝復興天才從容貌上就開啟了區別開啟了各自往後不同的開掛的人生。
無論如何,文藝復興後的人們為何如此任性地將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區分開我們不得而知,但就三傑的名聲而言,就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他們活著的時候,最出名的是拉斐爾;他們死去數百年後的今天,最出名的卻又是達文西,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今日我們在這兒就給這個問題作出可能的解答。
故事還是從名字開始,這是包含著人名的藝術派別的名字 - 拉斐爾前派。
顧名思義,拉斐爾前派的含義是指回到拉斐爾之前的意思。拉斐爾在這裡被當作了文藝復興時期古典藝術繪畫的代表而被反對,可見其在藝術家心中的份量。實際上,在歐洲古典美術史上,拉斐爾是第一公認的牛人,米開朗基羅是雕塑方面的第一牛人,而今天最為著名的達文西則什麼名分都沒有。
然而,從三人的年歲上,卻正好倒過來,達文西最大,其次米開朗基羅,最年輕的是拉斐爾。
拉斐爾的秘密
文藝復興三傑中,拉斐爾最年輕卻去世也很早。達文西去世後的第二年,拉斐爾就去世了,那年他才 37 歲。
達文西大了拉斐爾三十歲,但在留下的作品方面,拉斐爾卻大大地超出了達文西。原因在於拉斐爾不僅只是一名繪畫天才,他還是一名出色的「商人」。
上面這幅《大公爵的聖母》曾被美迪奇家族的公爵一直帶在身邊以便隨時欣賞。
在那個時代,格調最高業務最多的畫無非是宗教畫與歷史畫,而拉斐爾又恰巧是宗教畫的高手,他還有一個外號叫「聖母子像畫家」。文藝復興時期,畫家並不像如今這樣,先畫完畫再賣。當時的繪畫基本是接受邀約後再畫。三人中拉斐爾接到的邀約估計是最多的。梵蒂岡就有一個「拉斐爾展廳」,倒不是真的名字,而是那個展廳基本都是拉斐爾的畫,其中一幅就是《雅典學院》。
《雅典學院》一畫裡用了後來影響西方繪畫的透視法。透視法並非拉斐爾發明的,但可以肯定是拉斐爾把它發揚光大並影響後世一代代畫家的。《雅典學院》中還藏著一個秘密。就是文藝復興三傑都被畫在了畫裡,那麼他們都分別在哪裡呢?
上圖左邊這位柏拉圖就是由達文西扮演的,對比一下我們先前的達文西自畫像,是不是就是他沒跑了?把達文西放在中心位置,可見達文西在拉斐爾心中的份量。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位米開朗基羅。
這位託腮沉思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就是米開朗基羅了。赫拉克利特與米開朗基羅一樣,有著蔑視眾生,高貴冷豔的性格。
那麼拉斐爾本人又被他自己放到了哪裡呢?原來,他就在這裡。
拉斐爾屬于謙卑又謙卑的人,他把自己放到路人甲的人群裡了。讓我們再從整體上看看他們究竟的地位如何?
西方古典繪畫藝術中除了方才提及的透視法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技術,即以色彩濃淡的漸進來體現立體感的明暗法。拉斐爾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把這兩者用得最為純熟的畫家了,因此他在當時的宗教畫與歷史畫中留下了許多名作,成為了西方古典藝術的典範。
關於透視法與明暗法這兩種技法,它們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畫家的不斷探索中發展而出的,並由達文西將兩者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然後傳授給了拉斐爾並在其畫上得到了最佳實踐。因而某種程度上,達文西既是拉斐爾的偶像又是他的老師。
拉斐爾不但畫畫得好,他還有很有生意頭腦,善於經營。他在自己的工作室裡僱傭了大量學徒,並把手頭的龐大項目交給他們去做,自己在最後來收尾控制畫作的質量。因此,拉斐爾才能完成手上的大量邀約。
不管從任何方面來看,放到今時今日,拉斐爾都是具有管理天賦的一位傑出的 CEO ,具有很高的情商與執行力。
孤獨的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比拉斐爾大十多歲,似乎天生就是孤獨的性格。他孤獨執拗卻又勤奮無比,工作任勞任怨,為此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
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穹頂上的《創世紀》由 9 幅連續的宗教題材畫組成,每一部分都是一件獨立的傑作。整幅畫作長約 36 米,寬約 13 米,米開朗基羅幾乎獨自一人花了四年時間完成了此畫的創作,長期高仰脖子的艱苦作業,令他的脖子都無法正常彎曲了。
Fresco在義大利語中是新鮮的意思,如今它還有另外一重意思,即溼壁畫法。這是一種刷底壁畫,得趁著泥灰土潮溼時在上面塗色,泥灰土在這兒起到黏合劑的作用,這樣當泥灰土幹後,顏色就附著在上面了。這樣做的好處是在泥灰土幹透後,壁畫不容易脫落,經久不壞。壞處就在於增加了工作的複雜度,因為每次都得先刷泥灰土然後塗色,然後再刷再塗。米開朗基羅就這樣一個人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創世紀》。
米開朗基羅為人嚴肅認真,對於自己雕塑作品的質量頗為看重,以至於用於雕塑的大理石都是由他親自去開採的,他其實信不過任何人除了他自己。這樣的性格無疑會讓他活得很累,事實也的確如此。
米開朗基羅喜歡肌肉強健的男子,這成為了後人調侃他的點。在那個時代,男女通吃的主可是不少。至於米開朗基羅喜歡塑造肌肉強健的男子,還主要是因為他的藝術理念,當然也不排除他因。他並不主張全盤照搬古希臘雕塑的手法,正如拉斐爾喜歡強調畫面的黃金比例一樣,米開朗基羅也有自己的雕塑比例。他的比例相較於古希臘的雕塑來說要更為細長從而更為誇張地突出人體比例,而人物的肌肉也雕刻得更為強健。
米開朗基羅對於裸體的執念大概是根深蒂固的。在他西斯廷的另一幅作品《最後的審判》中,畫裡的人物原本腰間是沒有遮羞布的,那些都是後人添上去的。
文藝復興三傑中,米開朗基羅最為長壽,他活了 88 歲,卻是外人眼裡頗為苦行僧般的 88 年。拉斐爾只活了 37 歲,卻似乎是天堂一般的 37 年,孰好孰壞,往事都已如過眼雲煙般消散無從計較了。
桀驁不馴的達文西
復興三傑中,儘管留下的作品最少,但達文西卻最終成為了如今最為知名的文藝復興大師,風頭直壓前兩位。有一個對三人都是一樣的事實,即他們都沒有結婚!拉斐爾是最接近結婚的一位,可惜在他結婚前不幸離世了,他的未婚妻還是一位名門閨秀。剩下的兩位為什麼不結婚,那麼大約我們也都是知道的了。
達文西就喜歡上面這樣的雌雄莫辨的美少年。事實上,畫中人是達文西的學徒沙萊。晃眼一看是不是與那幅羅浮宮的鎮館之寶《蒙娜麗莎的微笑》有些相像?還真不好說,反正事實已湮沒在歷史塵埃中,誰叫兩幅畫的作者都是達文西呢。
相對於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達文西在梵蒂岡沒留下一幅作品,是因其水平不夠?還是教廷根本看不上他?都不是,原因在於達文西明明是個完美主義者,卻總是三分鐘熱度。因而任何一個客戶找他畫畫,必然存在著極大的風險。
佛羅倫斯市政廳 - 韋奇奧宮的大會議室的壁畫就是一例。因為堅持用他的丹培拉畫法畫壁畫而不是更合適的溼壁畫法,工作才進行到一半,先前畫的就搖搖欲墜地一塊塊脫落了。恰巧米蘭又有人找他幹活,他就撂擔子走人了。也算還好,接替他的人是達文西的崇拜者:米開朗基羅的徒弟瓦薩裡。據說瓦薩裡為了保留達文西的壁畫重新在其上又造了一堵牆才繪製的壁畫。
丹培拉畫法的失敗對於達文西來說並不是第一次,但他就是如此桀驁不馴。他最成功也是最失敗的一次壁畫就是那著名的《最後的晚餐》。
達文西的這幅壁畫被修復過很多次,修復的原因並非年代久遠而是因為丹培拉畫法畫的壁畫易於剝落而不得不修復。即便這樣,《最後的晚餐》卻成了達文西在世時最出名的作品。
達文西還有一件很離奇的事就是《巖間聖母》這幅畫。同樣一個主題,達文西畫了兩幅幾乎一樣的畫。它們是這樣子的。
事情據說是這樣的。羅浮宮的這幅在與買家談崩後,達文西不願意把畫好的畫留在身邊,乾脆就賣給了新的買家。後來與原先的買家和解後,又給他們畫了一幅一模一樣的,據說這是買家的堅持,這就是後來倫敦國家美術館藏的那幅《巖間聖母》。
一幅畫一旦畫好後達文西就不願意一直帶在身邊,這個解釋套用在《蒙娜麗莎》豈不就意味著它一直沒有畫好?結果還真就是這樣。《蒙娜麗莎》一直被達文西帶在身旁,當他有事沒事時就會在蒙娜麗莎臉上畫上幾筆。後來根據科學調查的結果顯示,《蒙娜麗莎》臉上至少塗了 20 層顏色。
《蒙娜麗莎》一畫的秘密就在它的微笑裡。把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稍微放大我們來看一下。
可以見到,無論放大多少倍,色塊的線條與邊界都是朦朦朧朧的,也即在畫面明暗交界處,幾乎看不到明顯的交界線。陰影部分的眼皮處,我們也看不到它的輪廓線。可以這麼說,《蒙娜麗莎》不是照片質量上卻已甚是照片。
達文西的這種繪畫技法叫做暈塗法(sfumato),義大利語裡是產生煙霧的意思。這種繪畫技法講究一層層的塗抹。這就讓我們想到為什麼達文西在畫《最後的晚餐》時不用溼壁畫法而非要用丹培拉畫法了,丹培拉畫法可以像暈塗法一樣多次塗抹,作為藝術家的達文西只顧著追求美去了,卻忘記了壁畫本身所需要的長久的特性。在這一點上,無論是拉斐爾還是米開朗基羅都比達文西要來得敬業。
正因達文西的如此桀驁不馴,梵蒂岡便始終沒有召喚達文西。達文西也成為文藝復興三傑中唯一沒有在梵蒂岡留下畫作的人。因為自己藝術家的個性,達文西在義大利過得鬱鬱寡歡。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便對他發出了邀請。當時的情況是,文藝復興的天才大多都在義大利,法國基本上還處於藝術的邊緣,法王當然想要有一個藝術天才能光臨他的國度。問題的困難就在於,法國與義大利當時處於交戰狀態,達文西要是應邀的話就等於通敵的叛徒。
藝術家就是藝術家,達文西可顧不上那麼多,也許他覺得法國國王可能對自己的才華更為推崇吧,他就決定去了。這一去就沒有再回頭,1819 年達文西據說死在弗朗索瓦一世的懷中。
跟隨了達文西 16 年之久的《蒙娜麗莎》按照達文西的遺願給了他的徒弟沙萊,而隨後不久沙萊就把畫賣給了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並最終成為了法國羅浮宮的鎮館之寶。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藝術還處於一片啟蒙的階段,那時西方藝術的中心還在義大利在佛羅倫斯。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十八世紀左右,法國巴黎逐漸成為西方藝術的中心,並最終誕生了許多偉大的藝術家畫家以及各種各樣的繪畫藝術流派。就是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羅浮宮作為巴黎的藝術中心,每天都有許多畫家去那裡膜拜大師臨摹大師的作品,而作為鎮館之寶的《蒙娜麗莎》自然而然地成為視覺的中心。日復一日,達文西的名聲就逐漸地超越了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並成為了當今文藝復興三傑中名聲最為響亮的藝術大師。
文藝復興三傑年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