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紀念,梵蒂岡博物館特別為其所設計的10幅壁毯刺繡「重返」世界知名的梵蒂岡西斯廷教堂(Cappella Sistina),一場千載難逢的視覺饗宴於2020年2月17日至23日展出,即使拉斐爾本人都沒有親眼目睹到此系列作品完整呈現在教堂。
10幅絢麗奪目的壁毯,是由教宗良十世(Leone X)於1514年左右委託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設計,然後在當時布魯塞爾最重要的彼得·范·阿爾斯特(Pieter van Aelst)繡毯工作室完成。拉斐爾於1520年過世,享年37歲。
在羅馬聖十字大學授課的艾斯特拉達(Bernardo Estrada)神父介紹:壁毯是種手工極為精細複雜,成本高昂的藝術工藝,這些壁毯長寬約300x 400公分,重約5、60公斤,製作時間每幅至要10年左右,拉斐爾的設計對製作壁者有極高的挑戰性,彼得·范·阿爾斯特排除萬難,以針代筆,以線作色,運用各種技巧,繡出巧奪天工的圖案,呈現活靈活現的作品,以瞻眺生動的人物畫面呈現的藝術品。據歷史文件記載,其中7幅壁毯於1514到1519年間完工交予梵蒂岡,3幅則於拉斐爾過世後才完成。
哥倫比亞籍的艾斯特拉達神父在義大利生活了36年,對宗教藝術特別熱愛,無數次浸身於梵蒂岡博物館,他表示梵蒂岡博物館不只是藝術史館,更是本活生生的救贖史(聖經),透過人的想像力看到天主的奧跡,了解人與天主密不可分的關係,有著無法企及的魅力。
壁毯在中世紀時期開始盛行於歐洲,當時天主教主宰著整個歐洲的藝術、建築和文化,壁毯一般掛在教堂或城堡的石牆上,亦稱之為掛毯,除了裝飾作用,亦可禦寒、保暖甚至有防潮及隔音效果。幾世紀以來,壁毯受到教宗、皇家貴族的青睞,與牆上的溼壁畫不同,火災或被掠劫時亦方便搶救。
壁毯的製作方式與地毯大致相同,惟壁毯屬裝飾觀賞性, 而地毯一般為實用性,材料韌度較大。艾斯特拉達神父解釋,這些「指尖藝術」使用之材料都非常珍貴,從天然紡織纖維(如羊毛或亞麻)到金、銀、絲線,容易受蟲蛀害或潮溼發黴;另外在強烈的陽光紫外線照射下易使其變色或斷裂脫線等,保存十分不易;而後期使用之棉線,其彈性度和穩定性較強,製作工藝相對較容易。
此10幅繡工精巧,圖案絕美的壁毯,如今被梵蒂岡博物館的畫廊(Pinacoteca)小心翼翼地嚴格管控其溼度、光度和溫度,陳列在玻璃框裡供參訪者欣賞,每次只輪展7幅。正因如此,此次能零距離欣賞這些針法密緻的作品,彰顯展覽的獨特性和珍貴性。
艾斯特拉達神父強調,壁毯刺繡是一種神奇的技巧,設計稿與刺繡間的關係是一種左右相反的「鏡像關係」,壁毯就是設計稿從鏡子中的反射成品。一般以水粉畫(Guazzo,不透明水彩)或油畫(使用次數極少)畫出與成品相同大小的設計圖,創作者在筆端設計時必須考量到整體使用材料、編織技術和完成後的柔軟度等。
將設計圖變成精緻的紡織工藝,成果取決於線條與設計圖上的顏色確切相符,尤其在層次明暗深淺的技巧處理,有時單一顏色佔作品比例極少,卻有畫龍點睛的神妙。世界知名手工刺繡壁毯工作室之所以獨出一格,其自行染色而不使用現成材料也是獨佔鰲頭之因。
壁毯是藝術家和工匠的結合,許多著名畫家都被邀請設計稿圖,除了拉斐爾,還有魯本斯(Pieter Paul Rubens)、戈雅(Francisco Goya)、畢卡索(Pablo Picasso)、米羅(Joan Miró)等。這10幅拉斐爾的原始手繪稿,其材質皆採用厚紙板,義大利文稱之為Cartone,經時間的流逝,如今僅存7幅,均收藏於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
西斯廷教堂是教宗西斯多四世(Sisto IV )建造,後來由其侄子教宗儒略二世(Giulio II )委託米開朗基羅重新繪製穹頂和壁畫,奠定了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藝術貢獻,此兩位教宗都是來自當時顯赫的德拉·羅維雷貴族(Della Rovere), 而來自梅迪奇家族(de' Medici )的教宗良十世(Leone X)盼望自己家族在西斯廷教堂亦名留千古,特別委託才氣洋溢的拉斐爾設計、並請當時最頂尖的壁毯工作室製作完成。壁毯是可複製的,但此10幅卻是獨一無二,每幅壁毯下方單色長條刺繡描述的是教宗良十世從擢升樞機主教到成為教宗的故事。兩個家族的競逐成就了今日絕倫,讓我們得以「重返」並一窺500年前當時的家族榮錦。
艾斯特拉達神父表示,藝術是天主教傳播福音的重要工具,能迅速傳達給民眾強烈的訊息與價值,故每位偉大的藝術家身後都有重要神學家指引,因為「美」是人與天主相遇的橋梁,所以神學家對藝術創作的影響佔有關鍵性角色。
此10幅壁毯故事皆來自於聖經新約和使徒行傳(Atti degli Apostoli),是羅馬主保伯多祿(亦稱彼得San Pietro)和保祿(亦稱保羅San Paolo)的一系列故事,伯多祿和保祿創建了羅馬教會,是教會的兩大基石:伯多祿是耶穌的12宗徒之首,是羅馬的主教,他手中握有兩把鑰匙:靈與世俗的權力,是首位教宗。而保祿被稱為「外邦人的宗徒」,曾到處去迫害基督徒,但耶穌親自揀選他,顯現感化並賦予他特殊使命,讓他向不相信他的人宣講,保祿因而對傳教士有很大的貢獻,為了紀念他捍衛教會,今日他的塑像手中都拿著一把劍。
教宗方濟各說:「梵蒂岡博物館是有生命的!得是一個傳達美和好客的地方,得是一處可以接受新的藝術形式與敞開大門迎接每一位參訪者的地方,它是文化與宗教間的橋梁,是和平的管道。」宗教和藝術是相互融合的,黑格爾在《美學》第1卷談到:「宗教所涉及的與其說是行動本身,毋寧說是人的心情,是心的天國」,宗教通過藝術讓人深思人的生死、善惡和靈肉等。用共同的語言「藝術美」來傳達宗教的神聖,淨化人心。天主教成就了羅馬的歷史和文化,「教宗的博物館」是獨一無二的,在此可以看到不同的歷史,不同時代的作品,但卻表達相同的理念:「天主的愛」。每一件藝術收藏品都是唯一,唯一會讓你深深地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