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逝世500周年。
1520年4月6日,37歲的拉斐爾長眠於羅馬,與義大利帝王葬於一處。
拉斐爾像
身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沒有達·文西有那麼多的神秘色彩,也不像米開朗基羅那樣因叛逆而常被人提及。
相對三傑中的其他兩位,拉斐爾堪稱乖乖牌。
大概也是因此,對於拉斐爾,不少人存在著一種偏見,認為他只會畫治癒能量滿格的甜美聖母,這樣的畫具有普遍的感染力,卻似絲毫不費力氣,甚至略微「淺顯」。
但藝術史家貢布裡希卻指出,拉斐爾的作品有著一種超越時空的純粹美,看起來似乎理所當然。表面上的單純,其實結晶於深邃的思想、仔細的計劃和巨大的藝術智慧。
《西斯廷聖母》
今年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爆發,義大利羅馬的拉斐爾展舉辦時間正好撞上了義大利北部疫情最危急的關頭。但即便如此,在羅馬的義大利人民也為了一睹拉斐爾的真跡,冒險上街出門。
展覽開幕前的每一天,拉斐爾在羅馬萬神廟中的墳墓上都會有一朵新鮮的紅玫瑰。
羅馬街頭排隊參觀拉斐爾展的市民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對聖母鍾愛有加。而拉斐爾筆下的聖母,可以說是古往今來藝術史中最治癒的聖母。
她們安詳、豐腴、恬靜、秀美,而非文藝復興早期藝術中消瘦、痛苦的模樣。正因如此,後人讚美一位女性的品格時,便總會說:「像拉斐爾的聖母一樣」。
拉斐爾的畫作,尤其是聖母圖中,有一種穩定優雅的寧靜氣質。
《椅中聖母》
現藏於佛羅倫斯皮蒂宮的《椅中聖母》,可謂拉斐爾聖母題材巔峰之作。畫面中的聖母處於中心位置,環抱的聖子耶穌。
雖然畫的是聖母聖子,但拉斐爾並沒有把聖母畫成高高在上的「神」,而讓她似鄰家女孩,安詳溫柔、優雅端莊。這無疑是文藝復興時代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
在色彩表達上,衣服以高飽和度的三原色為主,和諧,優美,豐腴,昂揚茁壯。
除了卓越的繪畫表達和完美的圖式,拉斐爾更重要的貢獻在於他開創了一種新型的繪畫欣賞方式——提示「主觀觀看」的重要性。這一方式在後幾個世紀的美學理論中發展出一個專有名詞,叫「移情」。
何謂「主觀觀看」?以拉斐爾的代表作《基督變容圖》為例,這幅傑作成功展現了基督「顯真容」的過程。這幅畫是受朱利奧·德·美第奇、也就是後來的教皇克萊芒七世委託而制,也是拉斐爾的遺作。
《基督變容圖》
畫面情節一目了然,曾讓一代又一代的基督教徒頗受震撼和感動。
拉斐爾的藝術思想源自他信奉的是「新柏拉圖主義」理念——該學派認為人首先要學會認識自己,而後才能達成對上帝的認識。若將《基督變容圖》置身於「新柏拉圖主義」的理論範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幅畫可謂身體力行實踐著該學派的理念——觀眾整個欣賞的過程也是非常「新柏拉圖主義」的,它不僅強調觀者自己的感悟和主觀能動的認知,同時還提示了一種新的繪畫觀看方式,那就是對作品的「持久凝視」和「湊近」「退遠」變換的觀看距離。眼睛在欣賞中是運動的,在流動的視線中達成對某種光暈和榮耀的膜拜。可以說,拉斐爾是第一個成功展現如此複雜構圖、甚至是以一種彆扭方式表現這一主題的畫家。
值得一提的,還有拉斐爾作為城規師的身份。
和達·文西一樣,拉斐爾的繪畫事業可能也只是一件「順便」的事情,對他而言,更重要的社會職位是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
1508年,拉斐爾應當時首席羅馬建築師多納託·布拉曼泰的邀請參與聖彼得大教堂的設計與建造工程。據說對此尤利烏斯二世教皇當時是勉強答應,後來在接觸了拉斐爾之後對其非常讚賞,拉斐爾遂成教廷的紅人。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1514年,31歲的拉斐爾接續布拉曼泰成為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主建築師。
到了1517年,他起任羅馬街衢總監,負責全城規劃。
當年他應布拉曼泰之邀來到羅馬,加入了一個教廷的人文學者團隊,這個機緣或許培養了拉斐爾對羅馬古蹟的熱愛。後來當他拿到一份羅馬古蹟地圖,就按圖索驥重修了這些古蹟。在尤利烏斯二世之後的教皇利奧十世也很讚賞拉斐爾,甚至請他為自己設計了宮殿,可惜後來宮殿為了讓位于貝爾尼尼的聖彼得大教堂廣場而被摧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