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美術館正在漸次有序地開放,而在羅馬奎裡納勒博物館,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紀念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的大展僅維持了一個多禮拜就匆匆宣布暫停。展覽籌備了三年之久,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拉斐爾回顧展,也是整個藝術界在2020年規模最大、最為重要的一個展覽。2020年4月6日,是文藝復興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的紀念日,他的誕生和離世都在同一天。1520年4月6日,37歲的拉斐爾長眠於羅馬,與義大利帝王葬於一處。
圖說:拉斐爾,自畫像
在羅馬的「拉斐爾:1520-1483」展覽開幕之前,預售票數量已經打破了歐洲藝術展覽的紀錄。在展覽開幕的一個多禮拜裡,正值義大利北部的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危險關頭,但義大利人還是為了拉斐爾而冒險出門。短短幾天的展期,在羅馬初春的大風裡,博物館外等待看展的人們往往需要花費一個多小時來排隊。畢竟觀眾將在奎裡納勒博物館看到的,是超過200件的拉斐爾原作,其中油畫作品就有40餘幅。這些展品中除了梵蒂岡和烏菲茲美術館的藏品,還有西班牙馬德裡普拉多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和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所藏的拉斐爾油畫原作。展覽開幕前的每一天,拉斐爾在羅馬萬神廟中的墳墓上都會有一朵新鮮的紅玫瑰。
圖說:人們排隊入展的場景 網絡圖
文藝復興是從黑暗的中世紀走來,復興古希臘的榮光和古羅馬所遺失的秩序。但在經濟蓬勃發展的義大利,完完全全的重複對於充滿激情的人民而言,沒有意義。對比文藝復興三傑中的另外兩位——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沒有顯赫的家世,也不是全能型天才,繪畫幾乎是拉斐爾唯一專注的技能,短短的37年生命中,他留下了超過300餘幅作品。年輕的拉斐爾更理解古典藝術中把秩序強加於混亂之上這一點,在日常的混亂之外,展現出一種簡單平靜的優雅,正如畢卡索所說:「達·文西向我們承諾了一個天堂,而給我們天堂的是拉斐爾。」
圖說:拉斐爾,《雅典學院》,壁畫
1483年,拉斐爾生於義大利小鎮烏爾比諾。此時達文西已經31歲,米開朗琪羅8歲。拉斐爾的父親喬萬尼是當地著名畫家,8歲起就教拉斐爾作畫,拉斐爾的老師、繼父彼得羅·佩魯吉諾,則擅長祭壇畫。
圖說:拉斐爾,《金翅雀聖母》,油畫
1504年,拉斐爾來到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佛羅倫斯,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正在佛羅倫斯市政廳上演「世紀之戰」——相鄰的兩面牆上,達·文西的作品是《安吉裡之戰》,米開朗基羅的則是《卡西納之戰》。雖然兩幅作品最後都沒有完成,但卻給了拉斐爾以觀摩和學習的機會。在拉斐爾的《多尼夫人肖像》中,不難看出有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影子。《草地聖母》和《金翅雀聖母》的三角形穩定構圖,也借鑑了達·文西的《巖間聖母》。而拉斐爾描繪羅馬小鎮上一場火災的壁畫《博爾戈的火災》,從畫中肌肉發達的男子的緊張狀態中,不難發現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感和感性表達的影響。拉斐爾最後未完成的恢宏之作《米爾維奧橋的戰役》,也正是對《安吉裡之戰》和《卡西納之戰》中解剖學、透視法、奇特角度的融合。但拉斐爾的古典藝術並不冷酷,《西斯廷聖母》眉眼間儘是脈脈溫情;《紅衣主教亞肖像》中,有點斜視的主教其貌不揚,但拉斐爾巧妙地利用他的斜視,刻畫出偏移的眼神,儼然一副構思時獲得靈感而備受啟發的表情。
圖說:拉斐爾,《博爾戈的大火》,壁畫
拉斐爾的畫面完美,有血有肉,畫作中的光影運用也對後世產生了非凡的影響,卡拉瓦喬的繪畫和巴洛克藝術都與他脫不開干係。甚至在拉斐爾去世之後,人們稱讚藝術家造詣極高,都會冠以他的名字,「巴洛克的拉斐爾」「十九世紀的拉斐爾」。
拉斐爾生活的16世紀的義大利,瘟疫橫行,但是,在37年的生命中,拉斐爾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優雅與高貴結合的理想藝術,他所秉持的古典藝術中對於純粹的美的追求,不也應該是現代藝術追求的目標嗎?(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部分編譯自ART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