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賽道美如舫 泰格醫藥能否頂格打新?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智通財經網

(2700字,讀完需要7分鐘)

港股二級市場向來對CRO、CMO企業有著天然的好感,比如藥明生物(02269)上市4年漲幅超過512%;藥明康德(02359)赴港不到2年,漲幅超過2.36倍;維亞生物(01873)近一年回報率約97%、方達控股(01521)近一年漲幅約33%;康龍化成(03759)截至目前漲了1.12倍……

回報率如此驚人,則是因隨著醫改政策的深入,我國的仿製藥面臨了空前的壓力,倒逼藥企創新改革,創新藥也迎來了一波紅利期。而作為創新藥產業鏈中的賣鏟人,CRO(臨床研究組織)企業持續受益,不少企業給投資者帶來了豐厚回報。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在A股打拼了近8年、高瓴資本熱捧的泰格醫藥於7月19日通過了港交所聆訊,據傳本周將開始招股,美銀證券、海通國際、中信裡昂證券和中金公司是泰格醫藥的擔任聯席保薦人。

此舉也意味著該公司實際控制人曹曉春、葉小平離「A+H」的大禮包又進了一步。

一致性評價持續推進,創新藥IND數量持續增加

近年來,帶量採購開啟了仿製藥市場新規則,靠仿製藥躺著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這也倒逼國內製藥企業加大對創新藥的投入力度。

一方面,由於帶量採購的基礎是通過一致性評價,因此,一致性評價數量持續增長,而一致性評價的關鍵BE試驗,都是外包給CRO企業來做的。另一方面,藥企加大創新藥的臨床研究,由於CRO企業在臨床研究的豐富經驗,可以加快新藥臨床速度,所以很多藥企都會選擇CRO企業進行臨床研究。

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使得BE試驗數量提升明顯。

2015年《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開始推進仿製藥質量一致性評價,隨後多次發布新政策完善一致性評價操作細節。重點有:

①化學藥品新註冊分類實施前批准上市的仿製藥,凡未按照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原則審批的,均須開展一致性評價;

②同品種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生產企業達到3家以上的,在藥品集中採購等方面不再選用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

最新相關政策是2020年5月12日發布的《國家藥監局關於開展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的公告》,強調了已上市的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未按照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原則審批的品種均需開展一致性評價。

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包括確定參比製劑、藥學一致性評價、BE生物等效性研究等過程,其中BE試驗是關鍵。為確保仿製藥合規上市和避免被同行競爭淘汰的局面,各大藥企加速BE試驗,自2015年以來BE試驗數量明顯提升。

2015年以前,BE試驗僅維持慢增長趨勢,由於一致性評價推動,自此試驗數量每年大幅增加,從2015年至2019年,中國BE試驗數量從136個上升至1121個,增幅遠超整體臨床試驗。申報的BE試驗中多數為已完成狀態,其中2018年完成952個,佔比76.28%;2019年完成768個,佔比68.51%。

國內創新藥IND數量明顯增加。為了鼓勵創新,CDE提出了優先審評機制。在此機制下,不少積壓的創新藥都進去了優先審評,創新藥IND數量明顯增加。

從IND數量角度來看,近年來國產創新藥,無論是1類化藥還是1類生物藥,在IND數量上均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

根據CDE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臨床試驗數量為2400個,同比增長5.96%,在2018年同比大增60.98%的基礎上繼續保持正增長。從2013年至2019年,中國臨床試驗數量從345個上升至2400個,近幾年繼續保持上升趨勢,受益於創新藥等政策帶動,兩地臨床試驗項目數量有望維持上升趨勢,同時有望增加公司業務量上升空間。

在政策紅利之下,隨著一致性評價的推進以及創新藥IND數量的增加,推動整個CRO行業發展。作為國內最大的臨床合同研究機構專業團隊,泰格醫藥自然從中受益。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截至2019年12月31日,泰格醫藥臨床合同研究機構專業團隊包括逾900名臨床監查員、1600名臨床研究協調員及100名患者招募專業人員。

由於泰格醫藥擁有國內最大的臨床合同研究機構,因此過去幾年公司業績呈現持續上漲的態勢;另外,豐富的在手訂單也使得公司未來業績有保障。

豐富的在手訂單業務,給公司業績提供保障

在業績記錄期,公司增長強勁。公司的總收入由2017年的16.87億元增至2019年的28.03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8.90%。

公司的歸母淨利潤由2017年的3.01億元增至2019年的8.42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67.25%。

從收入構成來看,臨床試驗技術服務和臨床試驗相關服務及實驗室服務的收入佔比較為接近,前者在過去三年的佔比分別為44.6%、48.2%、48.0%和46.2%,而後者的佔比則分別為55.4%、51.8%、52.0%和53.8%。

CRO企業進行的實驗室化學、臨床技術服務、數據分析、現場管理SMO等業務主要通過人力進行,因此人才要素是CRO企業的產能衡量標準。應對持續上升的訂單數量,公司多年來持續擴招員工應對業務量上升,訂單消費能力持續上升。

對泰格醫藥員工總數與營收總收入進行擬合後發現相關係數高達0.9943,表明臨床業務人員數量與公司營收高度相關。從2011年至2019年,公司員工數量從556人上升至4959人,CAGR為31.46%;對應營收從1.93億元上升至28.03億元,CAGR為39.72%。

2019年公司新增合同金額為42.31億元,較2018年同比增長27.90%;累計待執行合同金額為50.11億元,較2018年同比增長36.05%。目前公司的在手訂單是2019年全年營收的近一倍,隨著公司持續增加人員數量,訂單消化速度有望得以提升,進而增加公司的業績增速。

豐富的在手訂單和公司擁有廣泛、優質且忠誠的客戶基礎離不開。資料顯示,公司的多元化客戶群從2017年的1570名客戶增長至2018年的1788名客戶,並進一步增長至2019年的1898名客戶,在業績記錄期,公司前十大客戶的同比客戶留存率達到100%。

各細分賽道領域百花齊放

業績富有增長,泰格醫藥的子公司也眾多。

截至 2019 年年報,泰格醫藥共有 66 家子公司,主要控股子公司有方達控股,美斯達、杭州思默、Dream CIS、泰格捷通、杭州英放以及嘉興泰格,各大子公司業務覆蓋臨床各業務板塊,不存在相互競爭。

以去年在港交所上市的方達控股為例,該公司主要業務包括生物分析、CMC、藥物代謝和藥代動力學、安全性研究和 BE等。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方達控股2015 年營收從 2.61 億元上升至 2019年的7.14 億元,CAGR 為 28.61%;扣非淨利潤從2015年的 0.29 億元上升至 2019年的1.23億元,CAGR 為43.51%。方達控股的業務快速增長,給母公司泰格醫藥貢獻了不少的利潤。

與此同時,近年來不少CXO企業登錄港交所,比如藥明康德、康龍化成、維亞生物,以及作為港股CXO第一股的藥明生物(02269)等。如此多企業集中上市,可能會有投資者會疑惑,方達控股是否會與泰格醫藥、藥明生物、康龍化成等產生直接競爭?

事實上,從業務細分領域來看,方達控股主要側重於CMC業務,康龍化成則臨床前CRO業務,而藥明生物主要從事CDMO(合同研發生產服務),以上三者不存在明顯的競爭關係。反而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行業賽道內各個細分領域的公司都有機會得以快速發展。

總的來說,隨著國內集採的正常化,仿製藥必然要做一致性評價;同時政策鼓勵國內開展創新藥,在此背景下,CRO行業從中受益,行業步入快速發展期,資本市場也發現該苗頭,紛紛殺入。而泰格醫藥作為國內CRO行業巨頭,自然是被資本最先搶奪的一方。

相關焦點

  • ...醫藥:國內臨床CRO龍頭 處於優良賽道 將分享CRO行業高速發展紅利
    公司簡介泰格醫藥成立於2004年,總部位於杭州,公司是國內領先的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企業,可以為客戶提供臨床試驗服務(一期到四期藥物臨床研究、醫學註冊
  • 被高瓴資本再次加倉的泰格醫藥,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企業?
    在A股打拼了近8年、高瓴資本熱捧的泰格醫藥於7月19日通過了港交所聆訊,據傳本周將開始招股。大家都說泰格醫藥是國內CRO(藥物研發外包服務)龍頭企業,但我們似乎已經知道國內的CRO龍頭企業是藥明康德、康龍化成,但為什麼還稱泰格為國內CRO龍頭企業呢?另外,泰格醫藥又有什麼過人之處讓高瓴資本兩次購買其股份呢?
  • 億騰藥業終止IPO背後 泰格醫藥投資「朋友圈」隱現
    億騰藥業的股權結構,如一棵盤根錯節、不斷開枝散葉的大樹。層層穿透後,泰格醫藥和最「親密」的兩個管理人,閃爍其中。 根據招股書,泰格醫藥通過一家全資控股的投資平臺,間接持股億騰藥業2.06%。另外,泰格醫藥參股的盈科九州、永修觀由,也分別持有億騰藥業2.06%、0.82%股權。
  • 尊嘉榮遷新址 泰格醫藥等即將開啟港股招股
    尊嘉證券新辦公室內景新的環境,全新的起航。港新股有發行周期,過去兩周大家也都得以休息。經過兩周的打新空窗期後,終於迎來了泰格醫藥、立德教育、智勤控股等知名新股,投資者可予以關注。【泰格醫藥】杭州泰格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12年8月17日在創業板上市,股票代碼300347.SZ。公司是國內CRO(藥物研發外包服務)領域龍頭企業,目前A股最新總市值797.30億元。
  • 國信醫藥當選中國醫藥質量管理協會CRO分會副主委單位
    會上,國內領先的合同研究組織(CRO)之一、國信醫藥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增選為該CRO分會副主任委員單位。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臨床研究CRO行業發展日趨成熟,對保障臨床試驗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7年,在CRO聯盟基礎上發起成立的中國醫藥質量管理協會CRO分會,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與企業的橋梁作用,不斷加強行業自律和管理,促進了CRO行業蓬勃發展。
  • 醫藥「賣水人」的中國生意:A股四大CRO企業曬成績單
    來源:華夏時報華夏時報記者 孫源 於玉金 北京報導泰格醫藥(300347.SZ)於4月17日發布2019年年報,去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8億,同比增長21.8%,實現歸母淨利潤8.4億,同比增長78.2%。
  • 醫藥CRO:競爭格局及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昭衍新藥(603127)藥明康德(603259)泰格醫藥(300347)博濟醫藥(300404)康龍化成(300759)CRO 企業能夠以較低成 本且高效地完成某些藥物研發工作,是醫藥研發產業鏈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 骨科:醫藥器械中最好的賽道
    作者:韋順來源:股市動態分析骨科是一個醫藥器械中的一個細分領域,看起來很小眾的產業,卻隱藏了巨大的投資機會。不僅賽道好,裡面的企業也非常優質,更有長線資本重點布局。毛利率普遍高達80%-90%,高端市場如脊椎領域,毛利率甚至超過90%。淨利率普遍能去到20%-30%。這樣的數據恐怕很多醫藥公司都很難趕上。A股目前骨科類標的很稀缺,主要有三家,分別為凱利泰、大博醫療和三友醫療,其中三友側重脊椎類產品,大博和凱利泰主產品在創傷領域。
  • 這家CRO龍頭資質究竟如何?
    2012年8月,泰格醫藥(300347.SZ)以37.88元/股,PE44.05倍在創業板發行上市。截止2020年7月17日收盤,泰格醫藥已經累計漲幅達到2936.05%。在接近上市8年股價翻29倍之後,泰格醫藥在港交所遞交的招股說明書已經通過聆訊,成為國內第三家「A+H」CRO企業。
  • 賽科希德、泰格醫藥上市;14家企業融資
    2、綜合生物製藥研發服務提供商泰格醫藥港股上市 8月7日,綜合生物製藥研發服務提供商杭州泰格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敲鑼。 2012年8月17日,泰格醫藥在A股上市,上市8年來股價已經翻了15倍,總市值達804.9億元。
  • ...泰格造就2020亞洲最大生物醫藥IPO;資管規模增長需求使S基金...
    啟明兩次押寶,泰格醫藥造就2020亞洲最大生物醫藥IPO8月7日,泰格醫藥(03347.HK)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今年以來亞洲生物醫藥公司IPO規模最大的項目。泰格醫藥發行價格為每股100港元,開盤大漲19%,市值1019.26億港元。在本次成功上市後,泰格醫藥也成為繼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後國內第三家A+H上市的CRO企業。
  • 沃森生物「賤賣資產」背後浮現「泰格系」,何方神聖?
    淄博韻澤股權穿透後的第一大股東為泰格醫藥(300347.SZ)旗下投資平臺杭州泰格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杭州泰格」)。此外,股東中還出現諸多「大佬」的身影,如太平洋人壽、上海國資、愛建資本、萬向控股、建信信託、博時基金、東方證券等。
  • 增速27%的賽道,還能飛多久?孕育10倍股的優質賽道仍然值得關注
    ————————————————————過去3年裡,以藥明康德、泰格醫藥等為代表的中國CRO上市公司,股價不斷創出新高,至少都為投資者帶來了2-5倍的豐厚回報。隨著集採政策不斷深入、創新藥加速崛起等,我國CRO行業仍舊長期保持高景氣度,,可以稱得上是A股醫藥板塊最具確定性的賽道。
  • 生物醫藥外包:CRO與CMO、CDMO的愛恨相隨
    外包,一種早就司空見慣的分工模式,得益於其對資源的合理優化,在各個行業得以廣泛應用,生物醫藥行業亦是如此。從CRO開始,再到CMO與CDMO,生物醫藥行業的外包呈現多元化發展形態。醫藥外包CMO,即為醫藥行業的代加工廠,主要接受製藥公司的委託,提供產品生產時所需要的工藝開發、配方開發、臨床試驗用藥、化學或生物合成的原料藥生產、中間體製造、製劑生產(如粉劑、針劑)以及包裝等服務。
  • 沃森出售重磅疫苗引賤賣質疑 「接盤俠」泰格浮出水面
    通過企查查,第一財經記者查詢澤潤股權被轉讓方淄博韻澤和永修觀由公司的信息發現,兩家公司背後都出現了同一個大股東——杭州泰格股權投資公司。該公司持有永修觀由超過32%的股權,並通過旗下投資公司西安泰明間接持股了淄博韻澤99.9%的股權;杭州泰格還是澤潤的現有股東,持股比例2.548%。此外,該公司還投資了沃森生物mRNA新冠疫苗的合作夥伴蘇州艾博。
  • 沃森11億賣澤潤控股權引質疑「接盤俠」泰格醫藥浮出水面
    值得關注的是,沃森生物12月4日擬轉讓澤潤控股權的操作,與其在2018年6月轉讓嘉和生物控股權上的操作有所相似,第一財經記者查詢發現,這兩次資本市場操作背後,都有泰格醫藥(300347.SZ;03347.HK)的身影。澤潤被賤賣?「為何此時要賤賣澤潤?」
  • 十年十倍賽道下華東醫藥能否成為恆瑞第二
    04潛力板塊——醫美再看華東醫藥的另一潛力板塊醫美板塊。2019年華東醫藥醫美板塊總收入5.09億元,僅佔公司總收入的1.44%,佔比非常小。但是醫美這個賽道卻又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據某國際知名調查機構預測,2021年我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醫美服務消費市場,到2023年,我國醫美行業規模有望達到3600億元。
  • 藥界華為再出手,CRO龍頭藥明康德收購明捷醫藥
    藥明康德9月28日宣布,成功收購南京明捷生物醫藥檢測有限公司(下稱「明捷醫藥」)60%股份。收購完成後,明捷醫藥將成為藥明康德的控股子公司,並繼續專注於打造符合全球藥政法規的第三方藥物質量控制與分析實驗室。
  • 泰格醫藥:2014年報淨利潤1.25億 同比增長32.9%
    積極挖掘國內優質客戶:報告期內公司雖因政策原因導致國外訂單數量減少,但公司積極挖掘國內客戶一類創新藥的臨床試驗,如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的乙克臨床試驗、東營力達醫藥有限公司的艾替沙敏膠囊臨床試驗、江蘇黃河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硫酸舒欣啶臨床試驗等創新藥項目。為公司完成今後的業績奠定了基礎。
  • 【健康界周刊】CRO企業泰格醫藥赴港上市 年內最大醫療收購案誕生
    本期關鍵詞:泰格醫藥 西門子 人福醫藥 復星醫藥 賽科希德 康泰生物閱讀提示:本期收27條,共計3556字,建議閱讀時間7分鐘以下為健康界周刊本期(8月1日-8月7日)的全部內容:【國內資訊】【泰格醫藥登陸港交所】8月7日,泰格醫藥在港交所上市,成為繼藥明康德和康龍化成之後,又一家在內地證券交易所和港交所同時上市的CRO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