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他善於騎射,作戰英勇。在漢武帝開疆擴土、以封侯賜爵重獎軍功的年代,李廣與匈奴經歷了大大小小的七十餘場戰鬥,戎馬一生,名揚塞外,令匈奴聞風喪膽。
唐代詩人王昌齡筆下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就是對李廣的最大肯定。
李廣畫像
但是為什麼這位威震匈奴的飛將軍李廣終身未被封侯,最終還落了自刎的下場呢?
拿李廣和他同時期身邊的人來做一下比較,李廣的第三個兒子李敢由於跟隨霍去病出徵匈奴立下功勞而被封為關內侯,甚至李廣的許多部下都憑藉著軍功而被封侯。
李廣徵戰一生,而且是經歷了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的三朝元老。很多人都把李廣未被封侯的原因歸結於時運不濟,因此他也成為了古代歷史上懷才不遇的悲劇人物代表。
在重視軍功的漢朝,李廣為何如此難被封侯,有人說是時運不濟,有人說是性情所致,也有人說是不善用兵。
未封侯最重要的原因是:戰功不夠
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七十餘次,但幾乎都是一些小規模的戰役,而且敗多勝少,最終評論他的戰功也只不過是功過相抵。
漢武帝時期封侯的標準是:斬獲敵人首級過千。但是李廣卻從未達到過這一標準,與他同時期的衛青、霍去病同樣是出徵討伐匈奴,均多次斬獲敵人首級過千而被封侯。
據史料記載,衛青一生七次出徵匈奴共斬殺敵人超過五萬,霍去病四次出徵匈奴共消滅敵人超十一萬人。無論是從殺敵數量上還是從戰鬥質量上,李廣的戰績都不能與衛青和霍去病相提並論。
一、首先,李廣的做事方式
李廣作為漢朝最著名的將領之一,他武藝超群,英勇過人,但做事卻容易衝動,愛逞匹夫之勇。
李廣治軍比較鬆散,對軍隊缺乏紀律上的約束,對作戰策略也缺乏相應的統一部署,往往在突如其來的危機面前,缺少了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
二、其次,李廣作為將領心胸狹隘
李廣在被貶閒賦在家的時候,經常外出打獵散心,有一次打獵到深夜回家路過灞陵亭,按照當時的規定,深夜時分任何人不允許通過此地。於是灞陵亭尉將李廣攔下,直到天亮才讓他通過。
這件事讓李廣覺得很沒有面子,一直對亭尉懷恨在心。等到李廣重新被朝廷啟用,便找了個機會將亭尉殺掉。
李廣身為威震四方的大將軍,對待亭尉這樣一個小人物都睚眥必報,恃強好殺的性格讓他的形象變得大打折扣,無法得到朝廷同僚的舉薦。再加上李廣的性格比較剛直,不善鑽營,朝中的官員幾乎沒有人為他說好話,這也是李廣不得封侯的另一個原因。
隨軍出徵,不料迷失荒漠未能參戰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對匈奴發動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漠北之戰,已經年邁的李廣深知這是自己最後一次立功封侯的機會,便主動請纓出徵參加戰鬥。
漢武帝封李廣為前將軍,讓他跟隨主帥衛青一同出徵討伐匈奴。
這場歷史上著名的漠北之戰,作為前鋒的李廣立功心切,急於與匈奴進行正面交戰。但是主帥衛青考慮到他年事已高,而且做事容易衝動,就把李廣調到了側翼負責包抄接應。
李廣對於衛青的這一安排非常不滿,但又不能違抗軍令,帶著憤怒的李廣並沒有向主帥衛青告辭就率軍拔營向側翼而去。
李廣的部隊因為沒有嚮導引路,在荒漠中迷失方向,並沒有按照先前的約定時間與大軍會合。直到戰鬥結束,李廣帶領的部隊才姍姍來遲。
李廣自知難辭其咎,回朝後必定遭受重罰,此時一生未被封侯的悲情湧上心頭,一代飛將軍拔刀自刎。寫到這裡,又讓我想起了那首王昌齡筆下的《出塞二首》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廣自殺以後,後人常常將這件事情歸罪於衛青,認為是衛青對李廣的排擠才導致李廣自殺。但事實上,衛青也是奉漢武帝的命令行事,並沒有徇私。
司馬遷將這段歷史寫進《史記》時,對李廣不得封侯的冤屈深表同情,再加上後世的文人的大肆渲染,使得李廣難以被封侯解釋成了時運不濟、懷才不遇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