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漢朝的軍事史,尤其是漢朝與匈奴的戰爭,就一定繞不開「飛將軍」李廣的話題。他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因此位列唐宋武成王廟的名將榜中,受到後人的景仰。李廣的人生跨越了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朝,在抗擊匈奴的作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卻一聲無法封侯,讓後世之人感到唏噓不已。後世學者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眾說紛紜。總結和歸納這些結論,可以看出,李廣無法封侯的原因非常複雜。既有他個人在政治上的不利之處,也受到時代特徵的影響,以至於他命運多舛,無法封侯。
需要駁斥的一點是,有人認為李廣軍功不足,所以無法封侯。這種說法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產物,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李廣在漢朝北方邊境七郡當過太守,與匈奴作戰歷時四十餘年,取得戰功無數,被匈奴譽為「飛將軍」,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只是簡單從麾下軍隊殺人的數量來看,李廣在那個時代是出類拔萃的。李廣的堂弟李蔡,兒子李敢都是在李廣麾下作戰中成長起來的。而李蔡後來當到丞相,封樂安侯,李敢在李廣死後也被封為關內侯。除此之外,李廣麾下也有不少將領被封侯,這說明李廣完全符合軍功封侯的條件。
在麾下將領因軍功被封侯的前提下,李廣仍舊不被封侯,那事情就不是那麼單純了。總結李廣所處的時代特徵,可以發現其中的原因非常複雜。從李廣個人角度出發,他身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政治上缺乏智慧,所以不被朝廷權貴所接受,這成為他封侯的巨大障礙。
在七國之亂中,李廣以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出徵,攻打反叛的吳楚聯軍。在昌邑城下,李廣斬將奪旗,擊破吳楚聯軍,於是名聲大噪。當時鎮守睢陽的梁王劉武聽說後設宴給李廣慶功,還賜予了李廣將軍印。七國之亂結束後班師回朝,朝廷給予平亂軍隊大量賞賜,唯獨沒有賞賜李廣。
這個事情就充分體現出李廣在政治上的不足,因站隊錯誤而被朝廷權貴壓制。事情的根源在在七國之亂前,當時劉武曾謀求皇太子之位,還託竇太后出面,最終因竇嬰的反對而擱置。這使得劉武與朝廷權貴不和,暗中矛盾極大。在七國之亂中,雖然朝廷軍與梁軍共同對抗吳楚聯軍,但劉武仍舊被以周亞夫為首的朝廷權貴猜忌。劉武被吳楚聯軍攻打得岌岌可危時,曾派人向駐紮在昌邑的周亞夫大軍求援,卻遭到周亞夫的拒絕。所以劉武與周亞夫是出於極端對立的狀態,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李廣作為周亞夫麾下的大將,不但接受了劉武的宴請,還結納了將軍印,這就犯了政治上的忌諱。李廣在戰爭中有大功,而接納將軍印也不是罪,所以周亞夫找不到理由處置李廣。戰爭過後,周亞夫位列太尉,是朝廷中權勢最大的人之一,對於戰功的獎賞有著極大的話語權。他利用權勢壓制李廣,不封賞其戰功,其根源便是李廣與劉武的交往關係。從這裡可以能看出,李廣在政治上沒有太大的敏感性,根本沒有警惕赴宴和接納將軍印而出現的不利後果。這個後果直接導致了他在朝廷中無法立足,只能被派到北方邊境帶兵打仗。
在北方邊境當太守期間,李廣屢次帶兵與匈奴作戰,立下赫赫戰功,名聲極大,但是卻依舊不得封侯。從史料上看,其中原因仍舊與李廣的政治覺悟較低有關。李廣在於匈奴作戰中非常勇猛,打得對方不敢隨便南下侵犯。甚至為了消滅反叛的羌族勢力,他在當隴西太守時引誘對方八百多人投降,然後殺降平亂。這種手段從軍事上講是非常出色的,保障了漢朝北方邊境的安全,不愧於他名將的榮譽。但從政治上看,尤其是漢景帝時期的政治態勢看,卻是非常錯誤的。因為李廣的戰功與國家大政不符,因而不被漢景帝劉啟所接受。
漢景帝劉啟在軍事上沒有太大的成就,尤其是對外作戰上極為保守。對北方邊境的匈奴等異族,他採取的政治上保守、外交上和親,軍事上退縮防守的策略。而李廣在邊境帶兵之時,卻常常越過長城外出與匈奴作戰,多次主動出擊,這是違背劉啟的戰略意圖的。尤其是李廣殺降的操作,更是與劉啟招降的政策背道而馳,在政治上是極大的錯誤。負責外交的典屬國公孫昆邪向劉啟上書時,表面上是擔憂李廣作戰勇猛,怕他被匈奴人所傷,實際上是告狀,使李廣被劉啟所猜忌。因此劉啟對這樣李廣不敢放心任用,更不會對其戰功封侯。
李廣的性格上也很不討喜,他傲上而媚下,喜歡與軍中將士打成一片,卻對朝廷權貴不屑一顧。他帶兵出徵時常常與將士同吃同住,所以受到將士們的歡迎。但是對於朝廷中規定的隊伍編制、行軍要求、作戰陣列,嚴格的軍事制度等,他卻並不遵守,所以麾下的軍隊都自由散漫。由於在軍事能力的卓越,李廣帶領這種軍隊也常常大勝仗,卻不被朝廷權貴所喜歡。所以李廣的軍功報到朝廷,常常以各種理由被擱置,最終沒有辦法封侯。而李廣麾下將軍們的功績,反而能被朝廷採納,封侯的也不在少數。
從上述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李廣個人在政治上的確沒有太多的建樹,在軍事上卻出類拔萃,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而漢朝朝廷的政治又被權貴們所把持,李廣對權貴不屑一顧的態度更是容易得罪人,所以在朝中也遭到各方面的排擠。他的戰功上報之後被掌權者故意漠視,使他等不到應有的獎賞和晉升。
除了李廣個人的這些原因外,他所處的時代特徵也使得他無法封侯。他成名很早,在漢文帝劉恆時期就小有名氣。劉恆曾經對李廣的武勇表示稱讚,認為他如果生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被封萬戶侯都是很有可能的。劉恆這個態度也說明了,李廣生不逢時,遇到的是主張和親的漢文帝和漢景帝兩朝。
在這兩個皇帝當政之時,對於主動出擊與匈奴作戰的將士很少有獎賞,反而引匈奴到內線作戰的卻多有賞賜。周亞夫也是在這個時代崛起的名將,他在細柳屯兵是內線作戰,便被劉恆稱讚不已。而李廣的作戰風格與朝廷戰略背道而馳,朝廷也不鼓勵邊境將領外線作戰,所以不會宣揚他戰勝匈奴的功績。
到了漢武帝時代,朝廷戰略開始從內線轉到外線,但此時李廣已經進入了老年。漢武帝劉徹用人有兩大特點,第一是喜歡用年輕人,第二是任人唯親。在漢武帝時代的名臣中,劉徹自己的親戚就佔了一多半,竇嬰、田蚡、衛青、霍去病,這些人都是皇家的外戚,因被信任而賦予很大權力。
李廣既不是年輕人,又不是皇家外戚,還與朝廷權貴有著各種矛盾,自然不被劉徹所喜愛。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李廣不被朝廷封侯也就順理成章了。因此在命運多舛的環境下,李廣雖然是名聲大噪的「飛將軍」,但卻在漢朝無法封侯,成為歷史上被人議論的焦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李廣橫跨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朝,其功勳顯赫在當時的名將中是出類拔萃的,他不被封侯是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現象。而這種現象也反應出漢朝用人制度的巨大缺陷,和軍事戰略方向的不成熟。而李廣正是出於這種不成熟的時代,所以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
儘管如此,李廣的功績也沒有被歷史所遺忘,在後世的評價中遠遠高於當時所謂封侯的名將。唐宋時代的武成王廟名將榜被認為是評價古代名將最為中肯的榜單,沒有被封侯的李廣卻榜上有名,這充分說明了歷史對他功績和能力的認可。因此作為歷史級的名將,李廣沒有被封侯並不是說他能力不行,而只能認為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人不能知人善任。雖然這三人都被認為是歷史上的明君,但在用人方面詬病向來很多,李廣現象便是集中的體現。在那個時代,像李廣這樣被錯過的人才還很多,也反映出漢朝政治存在的諸多不成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