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上回中國古代108位名將排行榜,接著說偏將(下半部)第73名到108名。
73.討東將軍:王賁陝西富平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之子,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公元前226年,王賁大敗楚軍,奪取楚國十幾座城池。公元前225年,王賁水淹大梁,滅亡魏國。公元前222年,王賁奪取遼東,滅亡燕國,繼而消滅趙國殘餘勢力。公元前221年,滅亡齊國,自此秦統一六國。
74.討西將軍:吳漢河南南陽人,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第二位。劉秀曾評評價其:「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意思是說:吳公頗能振奮人的意志,他的威望抵得上一國軍隊。吳漢為劉秀四處奔戰。先後橫掃河北、徵討關中、攻伐隴右、平定蜀地,其中率部攻入成都城後3天後,突然放兵大掠,族滅已經投降的公孫述、延岑家族,燒毀宮室,殘殺百姓。有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是吳漢覺得自己太過完美,害怕受到劉秀的猜忌,於是出此下策來保全自己。
75.討南將軍:曹彬河北靈壽人,北宋開國名將。在北宋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958年,奉詔出使吳越,964年率軍滅後蜀,以不濫殺著稱,升宣徽南院使。974年率水陸軍10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又決策伐北漢和攻遼,以功擢樞密使。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為東路軍主將,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被契丹軍擊敗,致宋軍全線潰退。
76.討北將軍:宗澤浙江義烏人,北宋抗金名將,抗金前期獨撐危局。以六十餘歲高齡毅然扛起抗金大旗,死守磁州防守反擊贏得宋金戰爭宋朝首勝;第一次東京保衛戰開德十三戰皆勝,退敵數十裡第二次東京保衛戰滑州大敗金軍,使金人二伐中原徹底失敗;南宋建國後鎮守開封,招降近百萬流民軍,恢復中原秩序,合縱連橫以圖收復失地,連上二十餘封奏疏皆被駁回,壯志未酬積勞成疾連喊三聲「渡河!」懷著悲憤的心情溘然與世長辭。
77.徵倭將軍:李如松遼寧鐵嶺人,明朝後期名將,李成梁之子,1592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後率軍跨過鴨綠江抗倭援朝,連戰連捷大破日軍光復平壤,氣死豐臣秀吉,間接促使日本進入幕府時代,戰後蒙古人入寇遼東,率兵平叛不幸戰死沙場。李如松將剛剛結束戰國時代的日本百戰精兵消耗殆盡,雖然在碧蹄館之戰後就喪失了鬥志。但就是「抗倭援朝」這四個字足以名垂青史,千古難有人及。
78.突騎將軍:趙奢河北邯鄲人,戰國趙國名將。閼與之戰指揮趙軍長途奔襲,將秦國數十萬精銳打的全軍覆沒,取勝了一場原本無法取勝的戰爭。此次戰役,使威行諸侯的強秦遭受了百年來最大的挫折,多年後仍不敢輕舉妄動,恐怕重蹈閼與之覆轍。而趙奢在戰前與廉頗的論戰也是極為精彩,「狹路相逢勇者勝」就是出自此戰。
79.玄甲將軍:侯君集陝西旬邑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隨李世民徵戰,逐漸被李世民賞識,後與尉遲恭力勸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唐統一後,侯君集曾隨李靖學習兵法,卻誣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貞觀年間,隨李靖討平突厥,後又領大軍滅高昌國。功勳卓著,開始居功自傲,因討滅高昌時私取寶物而被下獄,得釋後開始心生怨恨,先後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受到牽連被處死。
80.鷓鴣將軍:劉錡甘肅靜寧人,目前最被低估的南宋名將。1140年率八字軍於順昌大敗兀朮率領的「鐵浮圖」和「拐子馬」,阻遏了金軍南侵的矛頭。1141年大敗兀朮十餘萬眾於柘皋,金兵遠遠望見劉錡大旗連呼:此順昌旗幟也」,便抱頭鼠竄逃命。1161年又取得「皂角林之戰」的勝利。此三戰皆為「中興十三功」。此戰不久,劉錡病重臥床不起,虞允文前來督師,當我們在感慨虞允文的採石大捷時,也不能忘卻劉錡嘔心瀝血傾盡畢生之力經略江淮二十餘年的留下的鐵血宋師。
81.神策將軍:李晟甘肅甘南人,中唐名將。率軍抵禦吐蕃威震西北,鎮壓河朔三鎮叛亂,平定涇原兵變,再次光復長安迎帝返京,鎮守西北生前吐蕃不敢犯邊。李晟自幼善騎射威震邊疆,掌兵後善知部下,治軍嚴明,作戰指揮不畏強敵,善激勵士氣團結友軍,身先士卒臨敵應變,政治攻心與軍事打擊並用,克復長安立不世之功,為唐王朝續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82.風雪將軍:李愬甘肅甘南人,中唐名將,李晟的兒子。814年起,一向有志於削平藩鎮的唐憲宗李純便對淮西用兵,但卻久戰無功。李愬便上疏自薦,願到前線效力。由於朝廷對淮西作戰經常失敗,所以官兵士氣極其低落,在這種環境下,當時聲望不高的李愬在探知淮西精兵都在邊境,守衛蔡州的全是老弱,利用風雪交加的天氣,夜半強行行軍直下蔡州,活捉吳元濟,一舉平定淮西。淮西平定後,各藩鎮恐懼不安,紛紛上表請求歸順。藩鎮割據的局面因之暫告結束,唐朝又恢復了統一。而這一切都與李愬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83.神勇將軍:劉黑闥河北故城人,隋末唐初起義軍首領,是唐朝統一戰爭中最大的麻煩,連「自古能軍無出其右」的李世民一開始都討不到便宜。大敗李神通、羅藝聯軍、擊退李勣、生擒薛萬均兄弟、斬殺李道玄、擒斬羅士信,可以看出初唐眾多頂尖好手都折在劉黑闥手上,李唐遭遇到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數路唐軍,一路敗得比一路慘。劉黑闥迅速雄起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長安,引起了朝野的強烈「地震」。可惜劉黑闥的手下將領實在差太多等級了,最終先敗於秦王李世民之討,後死於太子李建成之徵。
84.討逆將軍:孫策浙江富陽人,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後脫離袁術,借兵南下,二十一歲的孫策在周瑜、程普和黃蓋等人的支持下,從歷陽渡江,輾轉作戰,戰無不勝,沒有人能抵擋住他的攻勢,破劉繇,敗嚴白虎,戰王朗,很快就平定了整個江東,並與袁術決裂。對於孫策平定江東之戰,其年少英勇、明決善斷,深受歷代讚許。
85.黑炭將軍:呂文德安徽壽春人,南宋晚期名將。年輕時隨淮西軍參加端平入洛,不出意外應該是一路吃著樹皮逃著回來。以抗擊蒙古侵略起家,縱觀他的一生,「自奮於兵間,周旋三邊,大小百戰」,轉戰江淮、湖北、四川各地抗蒙前線達30多年,多次擊退蒙軍,取得驕人戰績,「南人惟恃一黑炭團。」但其逼反劉整,與蒙古在邊境互通集市,給南宋造成了重大損失和威脅。尤其是呂文德培植家族軍事集團非常不利於南宋的長遠利益,最終也成為導致南宋滅亡的重要因素。
86.天雄將軍:盧象升江蘇宜興人,明朝晚期名將。1629年後金率軍犯境,盧象升起兵勤王,後金軍退走 。次年,進右參政,為防清軍再次來犯,嚴明軍紀,加強練兵,軍容大振,人稱「天雄軍」。1639年,盧象升率部在距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大明朝自與後金開戰以來,雖多次損兵折將,但尚未有督師戰死的先例,他成了在職督師陣亡第一人。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盧象升正丁父憂,聞難奉詔,穿孝服督師,根本沒有活著回來的打算。
87.遊擊將軍:彭越山東巨野人, 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大名將之一。後世多認為彭越是中國古代兵家最早採用「遊擊」思想作戰的軍事家,名曰:彭越撓楚,為後世的遊擊戰術的形成具有開拓性的指引作用。西漢建立後封為梁王。後因被告發謀反,被劉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誅滅三族,梟首示眾。
88.黥將軍:英布安徽六安人,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大名將之一。初為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封九江王,曾奉項羽之命弒殺楚義帝熊心,後叛楚歸漢,率軍到垓下會合其他漢軍打敗項羽。項羽死後,劉邦稱帝,淮南王英布成為異姓諸侯王之一。在韓信和彭越先後被誅殺後,英布決定起兵造反,率軍隊向西挺進,在蘄縣以西的會甀和劉邦的軍隊相遇。戰敗逃走,被殺,而劉邦亦在討伐英布叛亂中被流矢射中,病重不起直至去世。
89.宗師將軍:王守仁浙江餘姚人,大名鼎鼎的陽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首先他是一位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孔、孟、朱、王」。接著他還是一位名將,僅用43天就瀟灑的平定了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的叛亂,而就在陽明先生書寫捷報的時候,「奉天徵討威武大將軍鎮國公朱壽」正在北京意氣風發的為其親徵誓師。「一生伏首拜陽明」
90.阿鼻將軍:高敖曹河北景縣人,在鮮卑北齊政權裡,漢將高敖曹可是個狠角色,高歡平時給軍隊訓話都是用鮮卑語,只要老高在旁邊,肯定用漢語,而老高率領的漢人軍隊確實是當時北齊軍隊裡最精銳的部分。老高這人雖然甘為鮮卑走狗,可也不是完全沒有氣節,經常為了維護漢人的尊嚴和他的鮮卑同事打的頭破血流,可小節不減大節畢竟有虧,誰讓他是「偽軍」呢。最後老高下場也很慘,東西魏大戰的時候硬是讓自己的鮮卑主子出賣,手下幾萬漢兵獨抗西魏數倍於己的鮮卑鐵騎。在讓敵人付出了更大傷亡後全軍覆沒。高敖曹戰至最後一人,昂起腦袋對敵兵道:「來吧!送你一個開國公的爵位。
91.伐東將軍:高熲河北景縣人,隋朝開國元勳。相州總管尉遲迥舉兵反楊堅,高熲自請監督諸將進軍,很快平定了尉遲迥。因此,進位柱國,成為楊堅最得力的助手。隋朝建立,高熲任當朝首相。他明達世務,自任宰相後,竭力協助隋文帝楊堅處理朝政。政刑大小,無不籌劃;薦引文武人才為隋出力。588年隋出兵伐陳。高熲為元帥長史,指揮全軍一舉滅陳,完成南北統一,以功封齊國公。
92.伐西將軍:鄧艾河南新野人,三國曹魏國傑出的將領。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率兵偷渡陰平,最後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渡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
93.伐南將軍:岑彭河南新野人,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歸附劉秀後,從平河北。及劉秀稱帝後與吳漢等率兵圍攻洛陽,迫使並勸降更始大將軍朱鮪;又攻破秦豐、田戎等割據勢力。鎮守荊州,遣使至江南諸郡班行詔命,因戰功顯赫被封為舞陰侯。先後率師徵討隗囂、公孫述等,守益州牧。公元35年,率軍六萬伐蜀,屢破公孫述軍,直至成都城下,被公孫述派遣刺客刺殺。
94.伐北將軍:王鎮惡山東昌樂人,東晉名將,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後隨叔父歸晉。與其祖父王猛是唐宋武廟名將中唯一的祖孫檔,有奪荊州、取長安之功,助劉裕平定叛亂,滅亡後秦。在隨劉裕南徵北戰,立下顯赫戰功,尤其是擊敗後秦做出了重要貢獻。王鎮惡能言善辯,他因抄掠蠻族而遲還江陵,令得劉裕十分生氣,更一度拒不接見。但王鎮惡卻不擔心,更說只要和劉裕見面就能解決事情。及後二人相見,王鎮惡以其口才向劉裕解釋,竟能令劉裕釋懷。
95.徵寇將軍:鄭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朝晚期名將。清軍攻入江南後鄭芝龍降清,鄭成功率其父舊部繼續抵抗;並多次大規模攻略江南,但除海戰斬獲頗豐,均以失敗告終;閩浙根據地無法立足後,他決計乘侵臺荷蘭殖民軍兵力薄弱、求援困難之機收復臺灣,並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擊敗荷蘭援軍,收復臺灣。結合現代國家政治狀況,鄭成功光復臺灣可謂名垂千古、功蓋千秋。
96.羽騎將軍:史萬歲陝西西安人,隋初著名戰將。攻討相州總管尉遲迥,每戰先登,因功拜上大將軍。隋初,因大將軍爾朱績謀反被殺而受牽連,發配敦煌為戍卒。隋開皇三年,秦州總管竇榮定擊突厥,遂至轅門請自效。奉命與突厥單騎比武決勝負,馳斬其一勇士,使突厥軍不敢再戰而退。每行軍作戰,身先士卒,善撫部下,將士樂為效力。因其南徵北戰,屢建戰功,遭楊素嫉妒誣陷,被隋文帝冤殺。
97.無敵將軍:楊業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人稱楊無敵。太平興國五年三月,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隨軍北伐,因監軍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帶兵出徵。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並且沒有得到支援,最後被包圍於陳家谷楊業見無人支援,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兵回身力戰,全身受到數十處創傷,士卒死傷殆盡。楊業面無懼色,手刃數十百人。馬匹重傷不能前進,力竭為契丹軍所擒,為表忠心,絕食三日而死。
98.鷹揚將軍:陶侃江西九江人,東晉名將。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他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在後將軍郭默擅自殺害趙胤後,即率兵徵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
99.鬼臉將軍:高長恭河北景縣人,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封爵蘭陵王。據說因為長的太美,無法威懾敵人,所以戴個鬼臉面具。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之後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100.黑雲將軍:楊行密安徽長豐人,五代十國楊吳奠基人。於唐末佔據廬州,之後親自率兵攻揚州,奪宣州,於江淮舉起割據大旗。在清口之戰擊敗朱溫軍,殺龐師古,葛從周收兵逃走,楊行密追到渒河,又大敗朱溫軍,成功避免全國更大範圍動亂。901年,與錢鏐戰於臨安,大敗錢鏐軍,擒獲兩浙第一名將顧全武而歸。其奠基之吳國,實現由藩鎮向王國的轉型,南方割據勢力與北方中原政權並存的局面得以實現,被譽為「五代第一人」。
101.貫日將軍:于謙浙江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土木堡之變臨危受命,於北京保衛戰大敗也先軍,為大明王朝力挽狂瀾有再造之功。在大明王朝土崩瓦解的一剎那,撐起了北京的天,守京城,敗也先,平定全國亂局,在一切歸於平靜,大明王朝再次屹立之時,歷史再次重演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可悲可嘆!
102.落月將軍:袁崇煥廣東東莞人,明末抗清名將,經略薊遼收編難民屯田練軍,完善關寧錦防線;取得寧願大捷;寧錦大捷再敗皇太極,己巳之變千裡奔襲北京城下退清兵,但事後卻被殺可謂自毀長城,但此事也有蹊蹺算是千古疑案爭議頗大。袁崇煥一位千古爭議的人物,尤其斬殺毛文龍雖存疑問但也可以肯定是濫用職權,簡直是爭議與功勳並存的矛盾體,我們現代人很難對數百年前這樁公案進行準確的評述。「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103.龍鑲將軍:劉牢之江蘇徐州人,應謝玄之募入北府兵,淝水之戰時,率五千精兵抗拒梁成。劉牢之與敵軍相距十裡,梁成沿澗列陣,以為險阻。劉牢之帶領參軍劉襲、諸葛求等率部徑直渡過澗水,臨陣斬殺梁成及其弟梁雲等,又派兵截斷敵軍回撤的渡口,敵軍步兵騎兵全線崩潰,爭渡淮水,被劉牢之斬殺俘獲萬餘人,繳獲全部器械。打的苻堅草木皆兵,後奉命救援苻丕,為慕容垂所敗,被召回,此後又平定了多處叛亂。
104.柱國將軍:曹仁安徽亳州人,曹操從弟。三國曹魏宗族第一名將,晉書對曹魏諸將的評價是「仁一遼二」。從曹操多年,為曹魏立下汗馬功勞。破袁術,曹仁所斬獲頗多,大破陶謙軍及陶謙部將呂由,攻克句陽,生擒呂布的部將劉何,官渡大戰中,在隱強打敗劉備軍、雞落山之戰又戰勝袁紹軍。赤壁兵敗後,曹仁鎮守江陵與周瑜拖了一年之久,為曹操重整旗鼓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渭南破馬超,破反將蘇伯、田銀、侯音,襄樊之戰中擋住了關羽的進攻,與徐晃共攻破陳邵,進軍襄陽。
105.安漢將軍:關羽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赤壁之戰後,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將其擊敗,東吳呂蒙又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羽敗走麥城,兵敗被殺。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雖然關羽名氣很大,但是108名將排名我根據的不是名氣,更多的是看看他的歷史戰役,對自己國家的貢獻,綜合起來把他排在了這裡。
106.樓船將軍:呂蒙安徽阜南人,東吳四英將之一。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後進佔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並於濡須數御魏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白衣渡江,殺死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跡,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士別三日應當刮目相看」。
107.飛將軍:李廣甘肅秦安人,西漢時期的名將,前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後,漢反擊匈奴開始,李廣領萬餘騎出雁門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強烈要求參戰,自領一路人馬卻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其實衛青早就看出李廣善守不善攻,一開始不讓其參戰並不是瞧不起他,而是保護他。)
108.巾幗將軍:秦良玉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所領軍隊號稱「白杆兵」,遠近聞名。丈夫馬千乘是漢伏波將軍馬援後人,馬千乘被害後,因其子年幼,秦良玉代領夫職。秦良玉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崇禎皇帝曾作詩四首讚頌秦良玉。秦良玉死後後世文人讚頌秦良玉所作的詩詞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對秦良玉大加稱讚,愛國將領馮玉祥也曾說到:「紀念花木蘭;要學秦良玉。」歷朝歷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記載到列女傳裡,而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記載到史書將相列傳裡。
結束,歡迎賜教。多提一下寶貴意見。沒有看到前兩篇文章的可以關注我,點我頭像看前兩篇文章。寫的不好大家輕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