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小編打開微博,發現#大胃王吃播#、#胡吃海喝#、#假吃#等即時搜索佔據了熱搜,尤其是央視新聞官方微博的再評,使得「大胃王吃播」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
先不說現如今快消時代下的吃播形式,這「大胃王」三個字,早就是中國老百姓從古至今耳熟能詳的詞了,因為我們中華文化裡有兩大吃貨呀!
怎麼樣?眼熟不?快去翻翻你家的首飾盒!不錯,這第一位吃貨就是貔貅(pí xiū)!
傳說貔貅本是生活在天庭的神獸,主要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疾病瘟疫擾亂天庭。後來因觸犯天條,惹怒了玉皇大帝,被罰僅能以金銀珠寶為食,更是只能進不能出。這個典故在民間傳開後,百姓就視其為招財進寶、闢邪祈福的瑞獸了。
說到這,貔貅到底長什麼樣呢?《山海經》中早有記載:「其身形如虎豹,其首尾似龍狀,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長有一對羽翼卻不能展,頭生一角並後仰。」身形像虎豹,首尾又似龍,顏色如金又如玉,頭上長角往後仰,這就是貔貅的樣子啦。
還有專家研究認為,貔貅是另一種和他長得很像的上古神獸「闢邪」的音轉別名,所以我們可以從文物裡的闢邪,看到貔貅的大致模樣。
闢邪銅鎮 晉 故宮博物院藏
陶闢邪 漢 故宮博物院藏
貔貅作為我國古代的神獸,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十分注重收藏和佩戴,因為傳說貔貅不僅能開運、闢邪,還能鎮宅、化太歲、促姻緣,因其形似獅且有羽翼,古代織物、軍旗、帶鉤、印紐等物也常用貔貅為飾,取其守護避兇之意。
「左奇印信」「左奇」闢邪鈕銅套印
東漢 故宮博物院藏
直到現在,以「四面八方之財為食,吞萬物而不瀉」的大胃王神獸依然是百姓手中樂於把玩的吉祥物呢~
說完貔貅,這另一位「大胃王」可就不是什麼善茬了。這傢伙不是瑞獸,吃的也不光是金銀財寶,而是一隻名副其實的「大胃兇獸」——饕餮(tāo tiè)。
傳說蚩尤與炎帝、黃帝大戰,戰敗後其頭顱被炎黃二人砍下,由於積攢了諸多怨氣,便化為了可以吞噬萬物的饕餮;也有民間流傳,龍生九子,饕餮就是其中之一。
至於饕餮長什麼樣嘛,《山海經·北山經》中則這樣描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這裡的「狍鴞」就是饕餮,由此可見,饕餮就是一隻面目猙獰、兇惡食人的怪獸。
電影《長城》中的饕餮
作為「大胃兇獸」的饕餮,可以說是極為貪吃,甚至連自己的身體都能吃光,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頭無身。北宋時期,呂大臨就曾在《考古圖》中有述:「文作龍虎,中有獸面,蓋饕餮之象。」到了明代,在楊慎的《升庵集》中也有提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所以,將饕餮的頭部形象作為獸面紋飾的一種在文物上也多有出現。
饕餮紋基本式樣
選自段勇《商周青銅器幻想動物紋研究》
饕餮紋瓿(bù) 商 武漢博物館藏
德方鼎 西周早期 上海博物館藏
無論是古籍中的記載還是當今影視作品和各類流行文化,其中都不乏饕餮這一恐怖如斯、食人無數的兇獸的身影,這樣的「大胃兇獸」,倒是人人熟知人人用之了呢~
單機遊戲《軒轅劍叄外傳:天之痕》中的饕餮
貔貅和饕餮雖然不是真實存在的「大胃王」,但是在當今社會卻真實存在著一類在鏡頭前瘋狂進食、銅牙鐵胃的形象,他們用博人眼球的驚人食量化身為網紅,為自己和商家帶來巨額收益,如「貔貅」一般吞噬著網絡經濟所帶來的錢財,但同時更帶來了公眾對鋪張浪費行為的質疑和憤慨,虛假的食量、吃完就吐的真相,就如同《山海經》中的「饕餮」一般讓人嫌惡。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再繁榮的社會,也有吃不飽飯的人,節約糧食,反對浪費,是這個社會不可摒棄的傳統美德,願大家謹記!
▼
圖片源自網絡
封面圖|楊逸塵
圖文|張梓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