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時期的女裝又會發生怎樣的發展變化呢?
洛可可時期,女性是沙龍的中心,是供男性觀賞和追求的藝術品和寵物,男人是殷勤服侍女性的一種存在,因此,女人們為了博得男性的青睞和歡心,挖空心思想盡辦法裝扮自己,塑造凹凸有致的體型,主要表現為採用緊身胸衣勒細纖腰,採用裙撐增大下半身,因此正常身體極度變形,形成了弱不禁風嬌滴滴的形象。緊身胸衣自文藝復興以來一直在使用,能喚醒人的視覺快感和心理快感,進而升華為美感。膨大的下半身又增大了對纖細腰身的對比,給人神秘的感覺。
洛可可時期的女裝又有三個流行期:
一、奧爾良公爵攝政時代(1715~1730)這時的人們反對路易十四那拘泥虛偽的宮廷生活,追求人生的歡樂,喜好輕快的衣裝,甚至流行使用中國的色彩和中國產的絲綢。無所事事的貴婦人們的生活習慣是早上睡覺,中午起床,化妝和穿衣花費很多時間,傍晚時分乘上馬車去沙龍,然後在洛可可風格的室內盡情地跳舞賭博和玩樂,一直到第二天拂曉才回家睡覺。這種以室內活動為主的放蕩生活,使一種寬鬆便服流行起來,領口開得很大,後頸窩處帶有很多皺褶的又寬又長的拖裙,帶著這種拖裙一走動,有一種飄飄欲仙的美感,稱之為「羅布」,這種樣式流行了幾十年,特別是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非常喜愛。
「帕尼埃」裙撐又一次受到貴婦人的喜愛,它用鯨鬚、金屬絲、藤條或輕木亞麻布製作,呈吊鐘形。這時候的羅布用料十分華麗,閃光的緞子,裝飾著各種緞帶布結和蕾絲。
二、路易十五時代
洛可可風格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女服中帕尼埃越來越大,1740年,帕尼埃逐漸變成前後扁平左右橫寬的橢圓形,有的誇張到長軸4米,出門時,貴婦人們甚至要側身走,否則無法通過。劇院為此非常頭痛,1742年某報為劇院登了一則通知:敬請各位夫人小姐光臨時不要穿裙撐。同樣也給馬車的乘坐帶來了進出問題。1770年,人們發明了兩邊帶合頁裝置的鐵絲做的帕尼埃。兩側用帶子連接的鐵架子可以自由開合,必要時向上收攏變窄,而後又放開變寬。1750年還出現了分為兩半的帕尼埃,相對來說方便多了。這一時期中時髦的代表人物是蓬巴杜夫人。
緊身胸衣和裙撐是一對孿生姐妹,洛可可風格的浪漫情調,很大程度在於纖細動人的腰肢和豐滿的臀部對比。貴婦人穿衣時候,在內衣外系好帕尼埃,再在帕尼埃外面罩一條華美的襯裙,外穿連體羅布,羅布前開很大,上面露出倒三角形的胸衣,胸衣上自上而下排列著一排由大到小的緞帶蝴蝶結。下面呈A 字形打開,露出裡面的襯裙,襯裙和羅布上也都裝飾著彎彎曲曲的皺褶飛邊蕾絲緞帶蝴蝶結和鮮花,以及人造花,充滿了浪漫的情懷和華美的色彩,女人們被稱為「行走的花園」,領口開得很大,常用四角形,乳峰若隱若現,袖長及肘,袖口有三層蕾絲飛邊。這時候,扇子成了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圖為茜茜公主拿著扇子。
三、路易十六時代
18世紀中葉,隨著義大利的赫庫蘭尼姆和龐貝兩大古城的發掘,引起人們對古代文化的關注,從而「樸素、高尚、平靜而偉大」的古典主義代替了「優美但很輕薄」的洛可可風尚。
路易十六時代,宮廷貴族和上流社會的過於奢華與市民階級的窮愁潦倒形成了鮮明對比,社會矛盾日趨深化。貴族們戴著膨大的頭飾,裙子縮短,帕尼埃消失,人們喜歡簡潔的英國樣式。出現了波蘭式羅布這種嶄新樣式,裙子部分在後側分兩處像幕布窗簾似的向上提起,臀部出現三個柔和地膨起的團。還有切爾卡西亞羅布,裙子上有三根繩子捆束形成四個膨起的團,英國式羅布,前後直接向下,腰線接縫處有許多碎褶形成裙身。這時候的女子流行在裙子外穿一種類似於男裝的夾克,夾克短小但臀部向外擴張。
貴族們特別修飾他們的頭妝,頭妝膨大裝飾著千奇百怪的物品,比如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東奈特將海軍軍艦佩戴在頭上,貴婦們頭頂著巨大的羽毛,為此殺死了很多珍禽異獸,貴族男子戴著高高的假髮,甚至要用高級麵粉渲染假髮,驕奢淫逸無比,終於引起了下層人們的憤怒。
總之,洛可可時代是一個精緻美麗追逐浪漫幻想的時代,其服裝具有獨特的想像力,深刻影響了後世的服裝設計風格。比如流傳至今的洛麗塔服飾和婚慶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