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稱魏公;孫權破皖城;劉備自領益州牧。
進入成都之後,劉備「置酒大饗(音想)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
大捷之後,當然要論功行賞。庫藏金銀賞賜將士,之前繳納的穀物、綢緞物歸原主,也是劉備與將士們早就約定好的。
沒辦法,創業公司給不起高薪,只好畫大餅:等咱們攻下了益州,「府庫百物,孤無預焉」。創始人劉總什麼都不要,分紅都是大家的。
所以,進了成都之後,「士眾皆舍幹戈,赴諸藏競取寶物。」
這下子,士眾富起來了,劉總還是沒錢。劉總沒錢等於公司沒錢,公司沒錢還怎麼發展呢?
劉備甚憂之:錢都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上哪兒能再搞點錢呢?
對此,劉巴給他出個了主意:
印錢。
幾枚小小的古錢幣當中,折射出一段三國時期的「貨幣戰爭」。
當鑄直百錢
劉巴這人,屬於官N代,有能力也有性格。劉表曾經多次想要起用他,但劉巴不幹。後來劉巴在劉璋手下任職時,多次勸說劉璋提防劉備,算是劉備的「對頭」。
而劉備定益州之後,並未責怪劉巴,還任命他為西曹掾。
人才投資很快有了回報。劉巴聽說了劉備的煩惱,表示:這個簡單,「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
直百錢一枚的面值,等於一百枚原有貨幣。而重量大約是原有五銖錢的三倍。以三倍的銅,換一百倍的面值,這波不虧。
貨幣多了,引發通貨膨脹可咋整呢?劉巴也想到了這一點,他的解決方案是,讓官員來平抑物價。
這個項目落地之後,幾個月時間,府庫充實。
靠「印錢」解決國庫空虛問題的統治者,劉備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遠的不說,就在二十多年前,董卓也幹過這事。
公元190年正月,關東聯軍推舉袁紹當盟主,討伐董卓;二月,董卓決定遷都長安,自己屯兵洛陽。他誅殺富豪沒收財產,脅迫數百萬百姓遷往長安,焚燒洛陽城。
各地兵荒馬亂,破壞生產,交通中斷。董卓仍然缺糧缺錢。
缺錢就多印點吧。於是,董卓下令廢除五銖錢,鑄造小錢。銅錢不夠,銅人來湊,秦始皇時期流傳下來的銅人以及其他銅像,都拿來鑄小錢。
「五銖」本是法定的重量。漢五銖錢上有「五銖」二字,錢幣重如其文。而董卓鑄的小錢,不但減重,鑄造水平也差,被譽為「史上最差的一屆」。很快引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一時間,「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此後「錢貨不行」,也就是說,錢貶值得太厲害,沒人用,大家開始以物易物。
兩年之後,董卓被呂布所殺。但被破壞的貨幣體系並不會因此恢復。
公元194年,曹操為報父仇東伐陶謙這一年,戰亂未平,還鬧旱災蝗災,「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
沒人種地,錢再多也買不到糧。又過兩年,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採取了與董卓完全不同的方法:屯田。
曹魏五銖
不只曹操缺糧,大家都缺。黃河北邊的袁紹軍隊,上樹摘桑葚;江淮一帶的袁術軍隊,下河撈螺螄。仿佛回到了狩獵採集時代。
曹操認為,「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遂在許(今河南許昌)開展了屯田試點工作,募集百姓和士兵一同耕種荒田,當年便收穫糧食數百萬斛。屯田成果十分顯著,很快推廣到各州郡。
公元208年,曹操任丞相。這一年發生了許多大事:
荊州劉表病死;曹操大軍南下;劉表次子劉琮投降曹操;劉備率眾南逃;曹軍追至當陽長坂坡;趙雲飛騎救主;張飛據水斷橋……
總之,曹軍一系列操作,增進了劉備與孫權之間的感情。雙方結成孫劉聯盟,在當年十月的赤壁之戰中,以少勝多,使天下形成鼎足三分之勢。這段故事膾炙人口,在此不再贅述。
也是這一年,曹操廢除董卓鑄造的小錢,恢復了五銖錢的使用。據《晉書》記載,因多年不鑄幣,此次恢復五銖錢效果不甚理想。錢少物多,反而造成了通貨緊縮。
曹操死後,曹丕稱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再度嘗試恢復五銖錢。這回也沒有成功:三月恢復使用五銖錢,十月便因谷價太高,再度停止使用五銖錢,繼續「以物易物」,使用谷帛進行交易。
這就有點奇怪。上次恢復五銖錢,引發通縮,這次怎麼就通脹了呢?
或許,曹操恢復五銖錢失敗之後,開始鑄幣,等到曹丕恢復五銖錢時,錢幣數量大增,導致通貨膨脹。不過,史籍中並沒有關於鑄幣的記載。
也有這樣一種可能,物價飛漲,是受到了劉備所鑄直百錢的影響。
公元208年曹操恢復五銖錢時,劉備還沒有鑄造直百錢。而曹丕恢復五銖錢這一年,距離劉備鑄造直百錢,已過了七年。如果蜀漢與曹魏之間有貨幣流通的話,曹魏的五銖錢便會在蜀漢被重鑄為直百錢。
這就是16世紀英國財政大臣格雷欣提出的「劣幣驅逐良幣」:
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或銀子(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
說直白一點,大約三枚五銖錢可以重鑄成一枚直百錢,一枚直百錢的面值等於一百枚五銖錢。這麼好的買賣不做,傻麼?
百姓不傻,曹丕當然更不傻。當年就停用了五銖錢,繼續以物易物。
以物易物久了,也有弊端,可以缺斤少兩嘛。計重的穀子,咱可以注水;計數的布帛,咱可以織薄一點啊。
幾年之後,情況越來越嚴重,嚴刑也無法阻止人們造假。公元227年,也就是諸葛亮上書《前出師表》的這一年,魏明帝曹叡實在受不了了,重新鑄造五銖錢。此後直到西晉,都沒有再鑄新錢。
曹魏的貨幣政策比較「極簡主義」,廢董卓小錢之後,要麼使用五銖錢,要麼乾脆以物易物。孫吳就不一樣了。你鑄「直百錢」,我可以鑄「大泉當千」啊。
大泉當千
公元236年,孫權鑄造「大泉五百」,一枚的面值等於五百錢。「詔使吏民輸銅,計銅畀直。設盜鑄之科。」讓全國官民上交銅,計重付款,並且設立了懲戒盜鑄的法令。兩年之後,又鑄造「大泉當千」。一枚等於一千錢。
將貨幣稱為「泉」的說法,古而有之。王莽改制時期,鑄造「六泉十布」,在錢幣上使用「泉」字。六泉分別是指: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
由於幣制繁瑣、頻繁更改、盜鑄嚴重等問題,王莽幣制改革迅速失敗。不過,王莽時期的錢幣鑄造得倒是十分精良,傳世數量又很少,很有收藏價值。
王莽的六泉,最大也只有「大泉五十」。到了孫權時期,一出手就是「大泉五百」,有點奇怪。為什麼不鑄「大泉一百」呢?
《三千年來誰鑄幣》的作者王永生認為,孫權這種迷惑行為,要結合當時的天下大勢來分析。是孫吳為了應對蜀漢直百五銖的衝擊採取的策略。
雖然史籍中只記載了「大泉五百」和「大泉當千」,但還有少數的「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出土。
你直百錢,我就五百,還可以一千,甚至還可以二千、五千。看你咋辦?
雙方的策略,跟公司樓下的包子鋪差不多。要麼價格不漲,少放點餡;要麼真材實料,價格上漲。
孫權鑄造「大泉五百」之後,蜀漢的「直百錢」雖然面值沒變,但減少了重量。
蜀漢減少了包子餡,孫吳沒辦法,也跟著減少了包子餡……面值增加,重量下降,使用很不方便,嚴重影響東吳百姓的日常生活。反對的聲音太過激烈,孫權終於在鑄「大泉當千」的十年之後,停用了這些大錢。
史籍中沒有記載這種「貨幣戰爭」,但當時四川與江東之間貨幣流通是很有可能的。出土的「直百五銖」和孫吳的各種「大泉」,確有多種厚薄輕重;孫吳時期的古墓中,也多有直百五銖出土。
小結
三國時期的出土錢幣種類,遠超史籍記載。
蜀漢出土的錢幣最為複雜。雖然面值上不如東吳「放飛自我」,種類可是最多的。除了通常被認為是史料中劉備所鑄「直百錢」的「直百五銖」之外,還有許多種。
一類是「蜀五銖」,也分好幾種。錢幣上的文字與漢五銖不同,與直百五銖相似,而且大部分都在四川出土,應該是在四川鑄造。《中國貨幣史》作者彭信威認為,其中可能有一部分,是劉焉劉璋父子鑄造。
一類是「直百」,還有一類「直一」,都分各種大小輕重。可能是蜀後主劉禪在位時期鑄造的。
還有一類「太平百錢」,1980年成都「太平百錢」錢範出土之後,基本確定是在四川所鑄。但什麼時期,由誰鑄造,仍有爭議。有太平百錢出土之處,同時也有直百五銖;而直百五銖出土處不一定有太平百錢,說明太平百錢鑄造時間應晚於直百五銖。
而薄小粗糙的「定平一百」,也有蜀錢和吳錢兩種說法。從形制來看,與蜀錢更為相似。少見原因,或許是鑄造得太小,質量太差,很快被淘汰了的緣故。
從貝幣到金屬鑄幣,再到紙幣,便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如今央行即將推行數字貨幣,不禁讓人感嘆。
貨幣的演變,也是生活方式的演變。而我們正在見證歷史的轉折點。
P.S. 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關注雜談菌,咱們慢慢聊呀~
參考資料:
《三國志》《資治通鑑》
《中國貨幣史》彭信威
《三千年來誰鑄幣》王永生
想要了解中國貨幣的演進,推薦王永生的這本《三千年來誰鑄幣》。用50枚錢幣,串聯起中華歷史三千年。
感謝關注「逸史雜談」
歷史 | 文化 | 人物 | 拆書
每天了解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