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

2020-12-19 科學網

研究揭示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28:18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Nahum Sonenberg和Argel Aguilar-Valles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他們提出氯胺酮的抗抑鬱作用通過eIF4E參與細胞特異性翻譯。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

他們顯示4E-BP1和4E-BP2是氯胺酮和(2R,6R)-HNK的抗抑鬱活性的關鍵效應子,氯胺酮誘導的海馬突觸可塑性取決於4E-BP2,在較小程度上取決於4E-BP1。據推測,氯胺酮激活皮質錐體興奮細胞中的mTORC1-4E-BP信號傳導。為了驗證這一假設,他們研究了在興奮性或抑制性神經元中缺乏4E-BP的小鼠中對氯胺酮和(2R,6R)-HNK的行為反應。藥物的抗抑鬱活性由興奮性神經元中的4E-BP2和抑制性神經元中的4E-BP1和4E-BP2介導。

值得注意的是,抑制性神經元中4E-BP2的基因缺失在強迫遊泳試驗中導致基線不動性降低,模擬了抗抑鬱作用。特異性地在抑制性神經元中缺失4E-BP2也阻止了氯胺酮誘導的海馬興奮性神經傳遞的增加,並且該效果與氯胺酮不能引起抑制性神經傳遞的長期降低有關。總體而言,他們的數據表明4E-BP對氯胺酮的抗抑鬱活性至關重要。

據介紹,對於重度抑鬱症,有效的藥物治療仍然是一項重大挑戰,因為超過30%的患者對一線治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有抵抗力。亞麻醉劑量的氯胺酮是一種非競爭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拮抗劑,在這些患者中提供了快速而持久的抗抑鬱作用,但這些作用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氯胺酮已被提議通過其代謝物(2R,6R)-羥基降甲胺酮((2R,6R)-HNK)發揮抗抑鬱作用。氯胺酮和(2R,6R)-HNK在齧齒動物中的抗抑鬱作用需要激活mTORC1激酶。mTORC1控制著各種神經元功能,特別是通過依賴於帽的起始mRNA翻譯,通過真核起始因子4E結合蛋白(4E-BPs)的磷酸化和失活。

附:英文原文

Title: Antidepressant actions of ketamine engage cell-specific translation via eIF4E

Author: Argel Aguilar-Valles, Danilo De Gregorio, Edna Matta-Camacho, Mohammad J. Eslamizade, Abdessattar Khlaifia, Agnieszka Skaleka, Martha Lopez-Canul, Angelica Torres-Berrio, Sara Bermudez, Gareth M. Rurak, Stephanie Simard, Natalina Salmaso, Gabriella Gobbi, Jean-Claude Lacaille, Nahum Sonenberg

Issue&Volume: 2020-12-16

Abstract: Effective pharmacotherapy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remains a major challenge, as more than 30% of patients are resistant to the first line of treatment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1. Sub-anaesthetic doses of ketamine, a non-competitive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antagonist2,3, provide rapid and long-lasting antidepressant effects in these patients4,5,6, but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se effects remains unclear7,8. Ketamine has been proposed to exert its antidepressant effects through its metabolite (2R,6R)-hydroxynorketamine ((2R,6R)-HNK)9. 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ketamine and (2R,6R)-HNK in rodents require activation of the mTORC1 kinase10,11. mTORC1 controls various neuronal functions12, particularly through cap-dependent initiation of mRNA translation via the phosphorylation and inactivation of 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E-binding proteins (4E-BPs)13. Here we show that 4E-BP1 and 4E-BP2 are key effectors of the antidepressant activity of ketamine and (2R,6R)-HNK, and that ketamine-induced hippocampal synaptic plasticity depends on 4E-BP2 and, to a lesser extent, 4E-BP1. It has been hypothesized that ketamine activates mTORC1–4E-BP signalling in pyramidal excitatory cells of the cortex8,14.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we studied the behavioural response to ketamine and (2R,6R)-HNK in mice lacking 4E-BPs in either excitatory or inhibitory neurons. The antidepressant activity of the drugs is mediated by 4E-BP2 in excitatory neurons, and 4E-BP1 and 4E-BP2 in inhibitory neurons. Notably, genetic deletion of 4E-BP2 in inhibitory neurons induced a reduction in baseline immobility in the forced swim test, mimicking an antidepressant effect. Deletion of 4E-BP2 specifically in inhibitory neurons also prevented the ketamine-induced increase in hippocampal excitatory neurotransmission, and this effect concurred with the inability of ketamine to induce a long-lasting decrease in inhibitory neurotransmission. Overall, our data show that 4E-BPs are central to the antidepressant activity of ketamine.

DOI: 10.1038/s41586-020-03047-0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047-0

相關焦點

  • Mol Psychia:範妮教授組揭示慢性氯胺酮導致認知障礙的分子機制
    來源:吉凱基因 氯胺酮快速抗抑鬱作用的發現,是目前抑鬱症治療領域最重要的進展之一,艾司氯胺酮已被FDA批准用於難治性抑鬱症的治療。近期有研究報導重複氯胺酮治療有助於預防抑鬱症復發,但有多項研究顯示慢性氯胺酮使用會導致認知障礙,但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PNAS:揭開美金剛無法快速抗抑鬱之謎
    NEJM旗下的Journal watch在2013年評出的2012年精神科十大熱點,其中T0P4為氯胺酮能起到快速抗抑鬱作用, 研究發現氯胺酮可以在短短的24小時內減輕抑鬱症的症狀(有的報導為幾個小時,梅奧醫學中心,Psychopharmacology;有的報導為40分鐘(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持續時間為7到10天,有效率為24小時內緩解60%
  • Mol Psychiatry:氯胺酮調節大腦額葉紋狀體迴路|腦科學導讀62期
    3,凝視偏轉揭示了如何通過凝視暗示提取眼睛後面的思維4,中度酒精暴露後海馬位置細胞表徵和theta節律發生改變5,氯胺酮調節抑鬱和健康個體的額葉紋狀體迴路1最後,我們討論了在闡明腦間神經動態的細胞水平機制方面的最新進展,並概述了未來研究的關鍵領域。
  • 麻醉藥氯胺酮如何快速治療抑鬱症?迄今規模最大的研究揭開謎底
    但是新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證據表明這種派對藥品可能對重度抑鬱症是一種安全、快速而有效的治療。抑鬱症是瑞典最常見的精神病診斷,一生中可能會影響到十分之一的男性和五分之一的女性。如何定義難以治療?15%-30%的患者前兩次嘗試治療都不起作用。研究表明,低劑量的麻醉藥氯胺酮對某些患者會迅速起作用,但確切的作用方式尚不清楚。
  • 盤點:1980-2020 抗抑鬱領域上市的25個藥物
    基於經典的「單胺假說」,抗抑鬱藥發展的第一波浪潮出現在1980年之後,尤其是從1986年的氟西汀上市到2004年的度洛西汀上市,此期間出現了至今仍被用於一線的經典藥物;而自2016年以來,已至少有6種新藥被FDA劃為突破性療法或快速審批通道,其中S-氯胺酮(新劑型)和brexanolone(產後抑鬱)已於2019年獲FDA批准上市。
  • 057期抑研報|單次和反覆氯胺酮輸注可減少難治性抑鬱症的自殺意念
    本研究運用了靜態及動態的被試間相關性分析,探查了112名兒童和青少年(7-21歲)在fMRI掃描期間觀看電影《卑鄙的我》中具有情感衝擊力的片段時大腦功能與臨床和非臨床抑鬱症狀嚴重程度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表明,抑鬱症狀更嚴重的青少年在觀看電影片段時表現出了異常的fMRI反應,此作用在觀看電影中少情緒化的片段時更強。
  • 研究揭示重複基因結構分化機制
    的文章,揭示了重複基因結構分化機制及其對生物進化的重要性。相關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孔宏智研究員,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被子植物花的進化發育遺傳學、核基因家族和調控網絡的進化以及植物系統發育和分子生物地理學研究。該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基因的重複和分化為生物的演化提供了原材料。
  • 研究揭示Poly(A)穩定RNA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Poly(A)穩定RNA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11:09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Joan A. Steitz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新研究揭示轉移相關巨噬細胞在乳腺癌骨轉移中的表型和作用機制
    腫瘤微環境對於腫瘤細胞定植、轉移灶生長、惡化和治療拮抗具有決定性作用,並成為免疫治療的主要靶點[1]。其中,轉移相關巨噬細胞對於轉移灶的生長至關重要,將這些細胞作為靶點也在動物模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研究也指出,不同癌症不同器官中的轉移相關巨噬細胞具有不同的表型和作用機制[2, 3],這種異質性為設計靶向巨噬細胞的免疫治療方案帶來了嚴峻挑戰。
  • 白藜蘆醇的抗過敏和抗炎作用研究
    白藜蘆醇的抗過敏和抗炎作用研究 2020-12-04 2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研究揭示HIV如何對整合酶抑制劑類藥物產生耐藥的機制
    克裡克(Crick)和達納法伯(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揭示了HIV對一組廣譜藥物產生耐藥性的機制,這一發現為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打開了大門。
  • 運動居然還能抗壓力、抗焦慮、抗抑鬱
    書裡面談到了壓力、焦慮、抑鬱,都是可以通過運動來解決的,運動就相當於是臨床的一種藥物一樣,對於壓力、焦慮、抑鬱情緒有改善的作用。運動個20分鐘,就相當給自己來一劑興奮劑這麼理解。可以說是免費,而且效果又好,還沒有任何副作用,順帶還鍛鍊了身體。真是焦慮症和抑鬱症人士的福音啊。
  • 研究揭示飛行甲蟲和和撲翼機器人的碰撞恢復機制
    研究揭示飛行甲蟲和和撲翼機器人的碰撞恢復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6:30:57 韓國建國大學Hoon Cheol Park和Hoang
  • 研究揭示TERRA lncRNA被募集到端粒機制
    研究揭示TERRA lncRNA被募集到端粒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6:15:52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Joachim Lingner和捷克共和國馬薩裡克大學
  • 研究揭示前額葉皮層動態在工作記憶中的作用
    研究揭示前額葉皮層動態在工作記憶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6 18:25:41 西班牙IDIBAPS研究所Albert Compte團隊發現,前額葉皮層中持續活動與活動沉默動態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工作記憶中序列偏好的基礎
  • 研究揭示BTG1/2維持T細胞靜止機制
    研究揭示BTG1/2維持T細胞靜止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4 15:34:42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Richard A. Flavell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