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在中國歷史上歷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群體和階層。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士就是奴隸制貴族中最接近底層的一環。從戰國起,士又作為基層的最高代表延續著國家對於整個社會的統治與管理。
與之相似的,無論是隔絕海洋的日本還是萬裡之外的歐洲,也產生了類似於中國的士的階層,即歐洲中世紀以來出現的騎士和日本的武士。但中國的士最終形成了以文為主的士大夫階層,迥異於日本和歐洲那種明顯帶有軍事組織色彩的階層。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異呢?
一、中國的「士」為何如此重要
1、中國的士最初就是統治階級最靠下的一個階層
至晚在商代,士就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當時以商王作為奴隸主貴族的總頭目,以下的各級貴族被稱做「王族」、「子族」、「多子族」和「邦伯」、「百執事」,而這些貴族依靠下級軍官和基層官僚來管理治下的平民與奴隸,這些下級軍官和基層官僚就被稱做「多士」。
多士的品階和封邑都是世襲的,除了特殊原因如立下大功或犯了重大過錯,不會發生改變。
西周建立後將人分為十等,以王為最高的統治者,向下依次為公、卿大夫和士,士以下的六等人就是當時社會上的平民和奴隸、商人等。作為公的諸侯有封國,輔佐諸侯的卿大夫有採邑,被卿大夫統轄的士也有食田。以下的其他階層則沒有這些政治和經濟特權。
可見當時的士就是統治階級內最底層的組成部分,享有地位世襲的政治特權和食田的經濟特權。也是維護統治階級最中堅的力量。
2、四民之首的士,部分特權被取消
到了戰國時期,隨著生產技術和生產力的提高,以往的經濟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各國紛紛開展了不同程度的變法,以往的井田制徹底被摒棄,土地私有製成為了促進生產的重要因素。舊貴族因此喪失了世襲的政治地位和經濟特權,淪為平民。
從此時期開始,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基本已經消失,只有君主、君主家族和其臣屬可以稱的上是統治階級。
君主和君主的家族以血緣關係為依託,不會發生較大的改變,臣屬的任命和使用則是經常出現重大變化的。而如何選拔臣屬也成為了歷代君主的重要課題。雖然歷史上選拔官員的方式和制度經常出現變化,但選擇的基礎對象卻還是在士中挑選。
《管子》中有「國有四民,士農工商」的記載,就是指國家統治的民中分為士農工商四種。其中對於官員的選拔要在士中挑選,而其他的農、工、商則可以轉化為士,進而擔任官職。
二、歐洲的騎士、日本的武士和中國的「士」都是國家統治的基礎
1、歐洲騎士與日本武士階層極其相似
歐洲的騎士階層和日本的武士階層十分相似,這種現象出現在歐亞大陸的兩端是相當令人驚奇的。騎士階層和武士階層都是在軍事活動中產生和形成的,產生的時間都是與我國唐代中期相近。
其產生的過程都是君主在對外徵戰和對內集權的活動中將部分領土進行分封,從而形成了這兩個階級與君主之間直接或間接的從屬關係。甚至於對於騎士和武士的道德評價標準都驚人的相似,都是以某種宗教為準則、強調忠勇等。
後期兩個階層也從單純的軍事貴族向官僚發展,乃至於近代的歐洲貴族和日本華族也都是以這兩個階層為根本演變產生的。
2、騎士階層、武士階層和士大夫階層都扮演了官僚角色
歐洲騎士階層誕生的標誌就是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冊封十二「聖騎士」,從此之後歐洲各國的國王都通過對於騎士的冊封和封賞來鞏固、維護自己的統治,將騎士作為統治中的中堅力量,並長期保持騎士在官員任命中的優先權。
這使得騎士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要保護自己的封地和維護國家安全而從事軍事工作。
日本的武士階層大多隸屬於日本各地的領主,也有直屬於日本天皇的武士。他們也是從軍隊中產生,因軍功等被天皇或領主封賞部分土地,長期保持軍事能力而不從事其他生產的一個階層。與歐洲騎士最大的區別在於大多數的武士階層都依託於地方領主,而不是直接歸屬於君主。
中國的士從兩漢以降逐漸形成了士族階層,直達唐末才徹底沒落。但隨著士族的整體沒落新的寒門地主階層取代了士族,成為新的「士」。北宋時宋真宗親自寫了《勸學詩》,其中「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一句點明了中國的士就是要靠讀書科舉來擔任官員。
3、北宋以降中國的士大多成為地主階層或來自於地主階層
從北宋起,中國的士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以往以儒家「六藝」為基礎、詩書傳家且文武雙全的士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依靠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官員。
而科舉制度在之後越發的注重文的方面,造成文人成為官員的選拔基礎。相對於具有軍事才能的人來說,文化的學習成本較低,普通人通過科舉的機率也較大。
總體上,還是家境優渥的地主階級通過學習進入官員體系較多,因為他們對於學習資源的掌控可以利用手中的經濟優勢來達到。但是也有許多真正的平民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例如王安石、寇準等。這些士在成為官員後也都相應的獲得了某些經濟特權和政治優勢,最終也大多成為了新興的地主。
三、為何歐洲和日本產生騎士與武士階層,而中國卻產生了士大夫階層
歐洲與日本遠隔萬裡,卻產生了極其相似的、具有強烈軍事色彩的騎士和武士階層,而與日本僅有一海之隔的中國,最終產生的卻是以文人為主的士大夫階層。這一文一武兩種類型的階級都是與維護君主和統治階級的利益密切相關的,為何最終分道揚鑣、走向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呢?
1、古代中國早期就完成了統一,需要政務型官員,而歐洲和日本則以軍事才能為主
早在西周時期,天下一統的思想就根深蒂固的植根於中國人的心中。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尤其是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歷代統治者幾乎都是以平定天下為目標的。這使得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是處於統一的狀態之下的。
天下統一意味著軍事活動的減少,具體處理中央和地方政務的行為較多,客觀上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軍事型人才。
所以中國的士沒有最終成為以軍事才能為主的階層,而是靠著對文化的學習成為了具有治理能力的士大夫階層。這個階層誕生的目的就是依靠自身的政務能力協助君主治理天下,進而成為官員。
反之,在歐洲和日本則是長期處於分裂的狀態。各地方領主和軍閥長期互相攻伐,戰爭在這兩個地區成為了常態化。再加上這些地區的領主和軍閥統轄的地區大都狹小,政務上的事務並不繁雜,無需花費過多的精力。
防止自身領地被他國奪取和奪取他國的領土成為了主要目標,突出了軍事能力的重要性,最終產成了騎士和武士階層。
2、古代中國是君主集權制國家,而不是歐洲與日本這種典型的封建制國家
如果說中國歷史上有典型的封建制國家時期的話,那麼西周的國家形式就符合。但是其後隨著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改變,這種分邦建國的封建制國家形式基本被摒棄了。
從戰國時各國紛紛變法以來,中國的國家形式和社會狀態一直是君主集權型的,即使某些歷史時期有過反覆,但都是向著君主越發集權的方向前進。
君主集權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對於官員的任命權,將全國的官員任免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每一個集權的君主都必須牢牢把握的。
而這種任命權帶來的一個效果就是君主更傾向於任命那些對於自己忠誠的、符合實際需求的、不會直接威脅自己地位的官員。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就是迎合中國君主的這種需求而產生的。
反觀歐洲和日本,各地的領主都是世襲制的,封地相當於和君主籤訂了某種政治契約。他們手中獲得的領土和封地自然要努力維護和保持,必要的時刻與君主決裂也在所不惜。依託他們而產生的騎士和武士階層自然也以維護其宗主的利益為先,通過對於武力的控制來達到保障既得利益的實際效果。
3、商周時期的士和兩漢以降的士族具有某些騎士與武士階層的特徵,進而被歷史淘汰
商周時期的士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和歐洲的騎士階層、日本的武士階層有著很大的相似度,都具有相對獨立的經濟特權和世襲的政治權力,也都大多依靠軍事起家。可以說他們就是當時中國的騎士和武士。但是中國的政治土壤使得他們對於君主的政治制約和分權必然造成他們的難以被君主接受。
加上這些階層在長期的優渥環境下都滋生了自身的腐化墮落,進而喪失了軍事能力和政務能力。少數保持清醒的士族也因為隋唐時誕生的科舉制度而最終淪為君主權力下的附庸,不再像騎士和武士階層那樣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必須時刻保持與君主的政治關係才能保持自身的地位。
結語
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同時也因為僵化和時代的原因而進入了沒落。但是與騎士階層和武士階層相對比,士大夫階層無論是對於國家的參與度上、從事事務的廣泛性上還是具體維持的時間跨度上都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古代中國的士作為四民之首,起到了調和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之間的矛盾、增加國家各階層之間流動性和保持統治階層活力的重要作用,這也是中國的士大夫階層最終成為古代中國統治階層堅實基礎的原因。
參考資料:
《海洋文明國家的異與同》
《世界史·中世紀》
《東亞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