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和日本產生騎士與武士階層,為何中國卻「養出」士大夫階層?

2020-12-08 史來賞鑑

士,在中國歷史上歷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群體和階層。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士就是奴隸制貴族中最接近底層的一環。從戰國起,士又作為基層的最高代表延續著國家對於整個社會的統治與管理。

與之相似的,無論是隔絕海洋的日本還是萬裡之外的歐洲,也產生了類似於中國的士的階層,即歐洲中世紀以來出現的騎士和日本的武士。但中國的士最終形成了以文為主的士大夫階層,迥異於日本和歐洲那種明顯帶有軍事組織色彩的階層。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異呢?

一、中國的「士」為何如此重要

1、中國的士最初就是統治階級最靠下的一個階層

至晚在商代,士就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當時以商王作為奴隸主貴族的總頭目,以下的各級貴族被稱做「王族」、「子族」、「多子族」和「邦伯」、「百執事」,而這些貴族依靠下級軍官和基層官僚來管理治下的平民與奴隸,這些下級軍官和基層官僚就被稱做「多士」。

多士的品階和封邑都是世襲的,除了特殊原因如立下大功或犯了重大過錯,不會發生改變。

西周建立後將人分為十等,以王為最高的統治者,向下依次為公、卿大夫和士,士以下的六等人就是當時社會上的平民和奴隸、商人等。作為公的諸侯有封國,輔佐諸侯的卿大夫有採邑,被卿大夫統轄的士也有食田。以下的其他階層則沒有這些政治和經濟特權。

可見當時的士就是統治階級內最底層的組成部分,享有地位世襲的政治特權和食田的經濟特權。也是維護統治階級最中堅的力量。

2、四民之首的士,部分特權被取消

到了戰國時期,隨著生產技術和生產力的提高,以往的經濟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各國紛紛開展了不同程度的變法,以往的井田制徹底被摒棄,土地私有製成為了促進生產的重要因素。舊貴族因此喪失了世襲的政治地位和經濟特權,淪為平民。

從此時期開始,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基本已經消失,只有君主、君主家族和其臣屬可以稱的上是統治階級。

君主和君主的家族以血緣關係為依託,不會發生較大的改變,臣屬的任命和使用則是經常出現重大變化的。而如何選拔臣屬也成為了歷代君主的重要課題。雖然歷史上選拔官員的方式和制度經常出現變化,但選擇的基礎對象卻還是在士中挑選。

《管子》中有「國有四民,士農工商」的記載,就是指國家統治的民中分為士農工商四種。其中對於官員的選拔要在士中挑選,而其他的農、工、商則可以轉化為士,進而擔任官職。

二、歐洲的騎士、日本的武士和中國的「士」都是國家統治的基礎

1、歐洲騎士與日本武士階層極其相似

歐洲的騎士階層和日本的武士階層十分相似,這種現象出現在歐亞大陸的兩端是相當令人驚奇的。騎士階層和武士階層都是在軍事活動中產生和形成的,產生的時間都是與我國唐代中期相近。

其產生的過程都是君主在對外徵戰和對內集權的活動中將部分領土進行分封,從而形成了這兩個階級與君主之間直接或間接的從屬關係。甚至於對於騎士和武士的道德評價標準都驚人的相似,都是以某種宗教為準則、強調忠勇等。

後期兩個階層也從單純的軍事貴族向官僚發展,乃至於近代的歐洲貴族和日本華族也都是以這兩個階層為根本演變產生的。

2、騎士階層、武士階層和士大夫階層都扮演了官僚角色

歐洲騎士階層誕生的標誌就是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冊封十二「聖騎士」,從此之後歐洲各國的國王都通過對於騎士的冊封和封賞來鞏固、維護自己的統治,將騎士作為統治中的中堅力量,並長期保持騎士在官員任命中的優先權。

這使得騎士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要保護自己的封地和維護國家安全而從事軍事工作。

日本的武士階層大多隸屬於日本各地的領主,也有直屬於日本天皇的武士。他們也是從軍隊中產生,因軍功等被天皇或領主封賞部分土地,長期保持軍事能力而不從事其他生產的一個階層。與歐洲騎士最大的區別在於大多數的武士階層都依託於地方領主,而不是直接歸屬於君主。

中國的士從兩漢以降逐漸形成了士族階層,直達唐末才徹底沒落。但隨著士族的整體沒落新的寒門地主階層取代了士族,成為新的「士」。北宋時宋真宗親自寫了《勸學詩》,其中「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一句點明了中國的士就是要靠讀書科舉來擔任官員。

3、北宋以降中國的士大多成為地主階層或來自於地主階層

從北宋起,中國的士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以往以儒家「六藝」為基礎、詩書傳家且文武雙全的士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依靠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官員。

而科舉制度在之後越發的注重文的方面,造成文人成為官員的選拔基礎。相對於具有軍事才能的人來說,文化的學習成本較低,普通人通過科舉的機率也較大。

總體上,還是家境優渥的地主階級通過學習進入官員體系較多,因為他們對於學習資源的掌控可以利用手中的經濟優勢來達到。但是也有許多真正的平民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例如王安石、寇準等。這些士在成為官員後也都相應的獲得了某些經濟特權和政治優勢,最終也大多成為了新興的地主。

三、為何歐洲和日本產生騎士與武士階層,而中國卻產生了士大夫階層

歐洲與日本遠隔萬裡,卻產生了極其相似的、具有強烈軍事色彩的騎士和武士階層,而與日本僅有一海之隔的中國,最終產生的卻是以文人為主的士大夫階層。這一文一武兩種類型的階級都是與維護君主和統治階級的利益密切相關的,為何最終分道揚鑣、走向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呢?

1、古代中國早期就完成了統一,需要政務型官員,而歐洲和日本則以軍事才能為主

早在西周時期,天下一統的思想就根深蒂固的植根於中國人的心中。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尤其是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歷代統治者幾乎都是以平定天下為目標的。這使得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是處於統一的狀態之下的。

天下統一意味著軍事活動的減少,具體處理中央和地方政務的行為較多,客觀上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軍事型人才

所以中國的士沒有最終成為以軍事才能為主的階層,而是靠著對文化的學習成為了具有治理能力的士大夫階層。這個階層誕生的目的就是依靠自身的政務能力協助君主治理天下,進而成為官員。

反之,在歐洲和日本則是長期處於分裂的狀態。各地方領主和軍閥長期互相攻伐,戰爭在這兩個地區成為了常態化。再加上這些地區的領主和軍閥統轄的地區大都狹小,政務上的事務並不繁雜,無需花費過多的精力。

防止自身領地被他國奪取和奪取他國的領土成為了主要目標,突出了軍事能力的重要性,最終產成了騎士和武士階層。

2、古代中國是君主集權制國家,而不是歐洲與日本這種典型的封建制國家

如果說中國歷史上有典型的封建制國家時期的話,那麼西周的國家形式就符合。但是其後隨著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改變,這種分邦建國的封建制國家形式基本被摒棄了。

從戰國時各國紛紛變法以來,中國的國家形式和社會狀態一直是君主集權型的,即使某些歷史時期有過反覆,但都是向著君主越發集權的方向前進。

君主集權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對於官員的任命權,將全國的官員任免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每一個集權的君主都必須牢牢把握的。

而這種任命權帶來的一個效果就是君主更傾向於任命那些對於自己忠誠的、符合實際需求的、不會直接威脅自己地位的官員。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就是迎合中國君主的這種需求而產生的。

反觀歐洲和日本,各地的領主都是世襲制的,封地相當於和君主籤訂了某種政治契約。他們手中獲得的領土和封地自然要努力維護和保持,必要的時刻與君主決裂也在所不惜。依託他們而產生的騎士和武士階層自然也以維護其宗主的利益為先,通過對於武力的控制來達到保障既得利益的實際效果。

3、商周時期的士和兩漢以降的士族具有某些騎士與武士階層的特徵,進而被歷史淘汰

商周時期的士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和歐洲的騎士階層、日本的武士階層有著很大的相似度,都具有相對獨立的經濟特權和世襲的政治權力,也都大多依靠軍事起家。可以說他們就是當時中國的騎士和武士。但是中國的政治土壤使得他們對於君主的政治制約和分權必然造成他們的難以被君主接受。

加上這些階層在長期的優渥環境下都滋生了自身的腐化墮落,進而喪失了軍事能力和政務能力。少數保持清醒的士族也因為隋唐時誕生的科舉制度而最終淪為君主權力下的附庸,不再像騎士和武士階層那樣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必須時刻保持與君主的政治關係才能保持自身的地位。

結語

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同時也因為僵化和時代的原因而進入了沒落。但是與騎士階層和武士階層相對比,士大夫階層無論是對於國家的參與度上、從事事務的廣泛性上還是具體維持的時間跨度上都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古代中國的士作為四民之首,起到了調和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之間的矛盾、增加國家各階層之間流動性和保持統治階層活力的重要作用,這也是中國的士大夫階層最終成為古代中國統治階層堅實基礎的原因。

參考資料:

《海洋文明國家的異與同》

《世界史·中世紀》

《東亞簡史》

相關焦點

  • 中國武俠、日本武士和歐洲騎士,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共性和差異
    ---這是易馨堂第62篇文章--- 中國武俠和日本武士以及歐洲的騎士,作為各自民族尚武精神的代表,他們都在各自發展中對本民族文化和性格心理產生了積極影響
  • 探秘:「男色之好」為何盛行於日本僧侶和武士階層
    在日本歷史上,男子之間的同性相戀曾十分盛行。魯斯·本尼迪克特《菊與刀》一書中便寫道:「沉迷於同性戀遊戲也屬於傳統的『人之常情』,在古代日本,這是諸如武士、僧侶這樣地位很高的人所認可的享樂。」同性戀作為一種現象在日本是何時出現的?武士和僧侶又為何會對其情有獨鍾呢?
  • 為什麼歐洲騎士日本武士尚武好戰,中國俠客卻只催生了武俠小說?
    歐洲騎士與日本武士、中國俠客都誕生於奴隸制土地改革的廢墟之上,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養俠客為主人服務,最早起源於中國,然後才是羅馬、日本、英國等。中國的俠客最早出現在以私田為中心的私人採邑中,多來自落魄貴族階層。日本武士生在貴族、豪族、寺廟的莊園裡,多數來自農民,一旦成為職業武士就脫離生產,專職從事各種武力徵戰。
  • 為什麼歐洲騎士日本武士尚武好戰,中國俠客卻只催生了武俠小說
    歐洲騎士與日本武士、中國俠客都誕生於奴隸制土地改革的廢墟之上,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養俠客為主人服務,最早起源於中國,然後才是羅馬、日本、英國等。中國的俠客最早出現在以私田為中心的私人採邑中,多來自落魄貴族階層。日本武士生在貴族、豪族、寺廟的莊園裡,多數來自農民,一旦成為職業武士就脫離生產,專職從事各種武力徵戰。不同於中國早期俠客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也不同於日本武士既是莊園生產的管理人,又是莊園幕府的武裝力量。歐洲騎士早期就與掠奪戰爭聯繫在一起的,他們以戰爭為職業,穿著沉重的鎧甲,使用各式武器,對武力精益求精。
  • 武士不滅,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滅武士階層的?
    法令一出,武士階層如喪考妣。對他們而言,武士刀是武士精神的一項靈器,也是武士身份與榮譽的象徵,是值得用生命守護的信仰。當年10月,熊本縣舊肥後蕃(當時已廢藩置縣)的太田黑伴雄、加屋霽堅、齋藤求三郎等約170名武士組成敬神黨,襲擊了熊本縣廳和政府兵營,殺死了縣廳官員和士兵,控制了炮臺,製造了「神風連之亂」。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從1185年日本鎌倉幕府建立到1868年江戶時代結束,日本武士階層一直控制著國家的軍事、政治和平民文化。在這近700年的日本歷史中,武士掌控著日本幕府,頒布具有軍權特色的行為規範,並促進獨特藝術形式以紀念武士功勳、崇尚武士美德。
  • 日本版騎士?日本的特殊階級 武士階層的崛起
    指的是日本學習中國。 採取中國的制度,頒布一些列法律(律令),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但是,因為日本的國情與中國不同,這些律令與制度大多成了一紙空文。雖然日本開展了一系列唐化改革,但是最後基本淪為表面文章。藤原氏等貴族,基本壟斷了此時的日本統治權。並建立了攝關統治。
  • 《水滸傳》反映了中國武士階層最後的沒落之路,歷史背景令人唏噓
    他們是沒落了的晚唐五代武士階層的精神後裔。他們的矮化、消亡,也就是中國人戰鬥精神的終結。水泊梁山是完全不同的邊緣群體,他們代表了中國武士階層的徹底沒落漢朝無為而治,社會上的豪強,閭裡間的少年,無論階層高低都有豪俠之風。他們是最熟悉的黑社會,經營著一些灰色的商業,收取著一定的保護費,幹著一些僱傭殺人、群毆、決鬥之類的事情,偶爾也參與一些政治事件。
  • 生於矛盾中的騎士階層:為何騎士文學中的美學能夠流傳至今
    中世紀的騎士文學在西歐大陸上興起,它取材於騎士階層的生活與理想。在當時社會動亂與黑暗的背景下,騎士作為勇敢冒險與奉獻犧牲的人文符號,不斷被人們熟知與嚮往。人們內心渴求自主的意識不斷投射到騎士文學中,催生出浪漫與冒險兼備的騎士精神。愛情是騎士文學裡不容忽視的存在。
  • 日本武士,就是東方的「騎士」
    土地就那麼多,貴族之間出現衝突和糾紛只是時間問題,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也為了掠奪他人資源,貴族領主必然要培養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由於貴族眾多,實力分散,都不具備國家級的財政實力,養不起大規模的常備軍隊,這個時候依靠少量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高戰鬥力部隊,來維護地方統治,以形成對普通民眾的絕對武力壓制,就成了貴族領主們的首要選擇,騎士階層應運而生。
  • 義利並舉 為新時代尋找士大夫階層重建者-璦瑅茶座第六期活動舉辦
    本次活動以「走在正義前面的商人——一個可能成為現代士大夫的階層」為主題,來自文化、藝術、教育、公益、媒體、法律、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的嘉賓以及民革祖國統一專委會代表參與了活動。璦瑅茶座第六期嘉賓合影沙龍活動主講嘉賓文化學者劉利民先生從歷史變遷、商人的社會角色解讀當代企業家轉化為士大夫精英階層的可能性。
  • 日本的武士階層是如何崛起的?說說武家崛起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偶然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武士何以興起,為何以唐為師的日本卻走向了中國的反面:經濟上,中國是由均田制走向地主私田,日本卻由均田制走向了大貴族莊園制;政治上,中國是封建皇權不斷強化,日本卻是封建皇權逐漸削弱。
  • 騎士精神:歐洲代表的精神文化,核心思想與今日世界文化相牽連
    在歐洲中世紀之初,也就是加洛林王朝時期,出現了騎士階層。他們相當於中國古代的戰士,為維護國家統一、抵禦外敵而存在。這個時期的騎士們擁有精湛的騎馬、御馬技術。在馬背上的戰鬥能力讓他們引以為傲。通俗來講,最原始的騎士精神是指騎士們的騎馬、御馬技術。這個時期的騎士又區別於中古時代的精英戰士、農民、教士等,因騎士擁有快而強壯的馬,並裝備著他們特有的武器。
  • 同是農耕時代,為何歐洲騎士縱橫天下,宋朝軍隊卻以步兵為主
    同樣是農耕文明,中西方為何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宋朝為何沒能像歐洲那樣全力發展騎兵部隊呢? 交戰規模不同 中世紀的歐洲既被稱為「騎士時代」,也被稱為「黑暗時代」。中世紀歐洲的人口和羅馬時期相比不增反降,再加上當時各國政府低得令人髮指的行政效率,導致歐洲很難有效集結起大規模的軍隊。 在歐洲一支軍隊的規模通常保持在幾千人,很少過萬。
  • 士大夫階層是怎樣形成的?
    儒生則把這些觀念理論化,雖沒什麼高深之處,卻從此深深紮根於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中。在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造之後,儒術變成了一種可以號召民眾、凝聚社會的意識形態。嚴格來說,法家的法術只是一種政治行政理論,黃老的道術只是一種政治哲學,都屬於「南面之術」。皇帝可以拿它來對付民眾,卻不能拿來爭取民眾。因此,法術、道術只能讓位於儒術。
  • 中國古代真的沒有騎士精神嗎?帶你領略中國的騎士精神
    中國古代真的沒有騎士精神嗎?我們知道騎士精神,是歐洲人對身份和榮譽的象徵!即使是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都搗鼓出了武士道精神,而只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美國,則誕生了橫槍立馬的牛仔精神,這些都是典型的尚武之風,那麼中國有所謂的騎士精神嗎?
  • 中國古代不止有四大發明:還有方向舵和齒輪,對歐洲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歷史學家向來認為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長期領先世界,至少在明朝以前的2000年水平一直比歐洲高,而且要高出很多。除了我們熟知的印刷術、火藥、造紙、指南針,還有方向舵、齒輪、機械鐘等影響世界的偉大發明。可悲的是,古代統治者把中國視為世界的中心,以天朝上國自居,隔絕於世。
  • 古希臘城邦的中產階級:重裝步兵階層是如何產生的?
    古希臘重裝步兵這一概念從廣義上來說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內涵:從軍事層面來說,重裝步兵體制指的是以裝備頭盜、胸甲、大盾等全套防具,使用長矛、佩劍等近距離格鬥兵器,並以符合其裝備特色的軍事戰術進行作戰的徒步士兵為核心構建的軍事作戰體制;從政治經濟層面來說,重裝步兵階層是古希臘城邦時代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這個階層作為古希臘城邦的中產階級,在城邦內部有著較大的政治發言權,同時也自出經費購置重裝步兵裝備以保衛城邦
  • 「君子」與「紳士」的對比,碰撞出中西文化精神中的「理想人格」
    可見,中國人對"君子"的認可程度,以及"君子"對中國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了多大的貢獻。紳士:騎士精神,塑造歐洲民族性格而"紳士",則和歐洲文化中大名鼎鼎的"騎士精神"一脈相承。原來,"紳士"在中世紀的歐洲文化中,指的是"紳士階層"這樣的社會階層,地位遜色於歐洲的貴族,類似於"爵士"。只是,它的形成也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12,13世紀的歐洲進入到了一個非常穩定的時期,內部戰爭大大減少,社會的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此一來,那些歐洲的貴族們也有了閒心和閒錢來養更多的僕人。但是光養僕人,僕人們在自己家中,別人也看不到。
  • 如果上戰場你是選擇中國鎧甲,還是選擇歐洲鎧甲?日本是搞笑的?
    日本盔甲日本是一個奇特的民族,到今天為止,各處神社、博物館,甚至於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豐富的古代各個時期的鎧甲和武器,其數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謂世界之最。有人說,這是武士道精神的體現,但我卻認為陳舜臣先生在他的《中國人和日本人》一書中,對日本的民族性的分析結論,才是形成這一獨特現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