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終於空出時間去看了星爺和徐克的西遊降妖。雖然事前看了宣傳片,也看了幾篇影評,但是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還是得親身去感受一遍。很多人說片子的前半部分很精彩,後半部分比較乏味,故事情節單薄,過渡生硬。在我看來,特效給五顆星,片子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更是我們應該深思的。
1、虐待動物
星爺的上一部片《美人魚》倡導的是保護海洋生物,電影中把人類對海洋生物的趕盡殺絕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讓觀眾理解海洋生物的感受,星爺用了以下兩個鏡頭:浴缸裡的金魚在超聲波的震動下炸成一團血花,鄧超在虛擬聲波實驗室裡生不如死。這些鏡頭切切實實擊中了觀眾的內心,喚起了人類對自己惡行的反省。
《降魔》的片頭就是唐僧把三個徒弟當成賺錢的工具,沙僧,八戒被鎖在籠子中,了無生氣,飢餓難耐。孫悟空掛在樹上,充滿戾氣的臉讓人感覺不到他的快樂。孫悟空在片中三分之二的時間中都是冷酷暴力的,唐僧對他更是殘暴無情,在陷入困境的時候抽打他,讓他表演翻跟鬥,還用語言攻擊,罵他「臭猴子」,無視他的自尊。
這不僅讓我想起之前一篇文章「海洋表演背後都是沾血的故事」,黑黥原本生活在廣闊的大海,正常壽命可以活100多年,但是被人類圈養起來無休止地表演後,患上抑鬱症,不到40年就死了。無論是什麼動物表演,對於人類而言都是眾多娛樂方式的其中一種而已,但是對於動物而言,是一輩子囚禁在狹窄的籠中,它們存在意義只是每天重複高負荷的表演來取悅人類。它們很壓抑,但是它們別無選擇,死亡對於它們而言才是一種解脫。
2、棒棍下面出逆子
在這部片中,也讓我看到了當代中國教育的縮影。父母是如何將叛逆的孩子變得溫順,又是如何將溫順的孩子逼成瘋子的。很明顯,唐僧扮演的是家長的角色,而孫悟空是叛逆的孩子。
唐僧在一開始在對待孫悟空的時候一直都是以一種強勢的態度,不斷地挑戰孫悟空的忍耐底線,這逐漸地激起了孫悟空的殺心。其實唐僧心裡也知道自己越來越難控制孫悟空了,因為他來來去去就只會唱唐詩三百首,而且根本就不會如來神掌。
這就像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一直採取的是絕對權威的教育方式,缺少與孩子的溝通,但是當孩子越來越大,羽翼漸豐時,家長發現自己已經壓不下他了,只能是虛張聲勢,半哄半嚇唬。
孫悟空第一次反抗是他從八戒那裡知道了,師傅其實並沒有他一直以來非常畏懼的絕招—如來神掌。第二次是孫悟空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辦法讓唐僧體驗到在眾人面前表演,拋棄尊嚴的感受。唐僧這才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在用錯誤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立即跪下跟孫悟空道歉。孫悟空到底是單純的動物,內心並不複雜,很快就原諒了師傅,師徒關係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星爺應該也是想讓為人父母知道,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其實也是在教父母如何做人。不是因為你是家長,你就是絕對權威,不顧孩子感受,讓孩子成為你的附屬品,為你而活。而是要用愛去教育孩子,知錯能改,及時調整自己,為孩子做好榜樣。
3、道德綁架
當唐僧帶著小善快樂地上路時,我聽到後排的觀眾說唐僧取西經取成這樣子我也是醉了。唐僧在降魔篇中愛上了段小姐,即使他已經很努力地在克制自己,不讓自己動情。但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王陽明就抨擊過佛教的核心理念:無欲無求,無牽無掛。其實這是反人性的。人生下來就有父母兄弟,有七情六慾,這是與生俱來的。就算是唐僧,在他回皇宮去救出小善的時候他也說了:我只是個凡夫俗子。我不是唐僧,我理解不了他作為出家人到底要放棄多少人世間的牽掛。星爺在這點上他還是堅持在唐僧的心中為段小姐留下一個位置,不要對唐僧那麼殘忍,不要道德綁架他。只因我們都是塵世間一個平凡的人。如果要說佛教中我比較認可的理念,那就是眾生皆平等,花花草草,也有它們存在的意義。
這部片大篇幅是留給唐僧和孫悟空的相愛相殺,最後雙方得到成長上。而八戒和沙僧依然是扮演吃瓜群眾的角色,他們心中對唐僧也有不滿,但敢怒不敢言,只能看大師兄臉色,盼望著大師兄可以把師傅解決掉,順便解救他們。到後面看師傅和大師兄師徒重歸於好,又只能把心中的想法隱藏起來。除了片後大Boss九頭金雕出現後團隊精神爆發,一起和大師兄降妖,其他地方看不到他們的成長。可能星爺是想把八戒和沙僧的魔性留到下一集再來探討吧。
西遊降妖篇片,我給8分。為星爺一直保持的單純和悲憫之心,為徐克的特效和尖銳的視角。